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作文题目 > 正文

小说语文味教学【呼唤有“语文味”的教学】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语文味”一词首先出现在2001年第17期《语文教学通讯》上,即程少堂先生的文章《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文味”呢?程少堂先生认为: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从外延上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教材)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语文教学就是语文味的教学。程少堂先生这一观点的提出,如醍醐灌顶,使我领悟到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就该是有“语文味”的课堂。
  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施已有两年多了。它将实现我国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就语文教学而言,如何落实新课标的任务,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语文特点、语文规律,不能忘了语文课还是语文课。换言之,无论你运用什么新观念新方法,语文课必须要有语文味。另一方面,新课标既需要通过实践检验,更需要通过创造性的实践加以发展,新课程必修课程目标关于“阅读与鉴赏”中说,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而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势必会导致学生语言感受与领悟能力的丧失,在语言面前迟钝化。所以,在新课标下如何使语文教学中日渐消失的“语文味”回归,便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
  我们阅读优秀作品,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深化对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这样的鉴赏过程就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吕叔湘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不仅包括语言文字表面意义的了解,深层意义的领会,更重要的是能从这些意义中,品味出其中的情趣。体会其中的感受。
  语感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历练、内化,希望学生从文字上去感受它所代表的全部意义,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语感训练毕竟是语文教学的方向,需要我们去努力的思考和实践,叶圣陶先生认为,敏锐的语感总是和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以类似的情感体验,去领悟作者自我抒发或从旁描述的出神入化,把握作者内心所感的至真至诚,从而激发敏锐的语感。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语文课才是有“语文味”的课。
  品出情感
  注重情感的体验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绝大多数的文章不管是写景的,还是叙事的,本身就都包含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如果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不去体验、感悟这种情感,就不能对文章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景物特点、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语文教育的过程就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
  提倡“语文味”,主要是促成情感的共鸣,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之情产生情感“共鸣”,“情感”是否“共鸣”,是教学活动的关键。古人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人情。”一些名篇佳作,往往是饱蘸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乃至生命,这要激起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是可能的,当我们拿到文本,必须挖掘文本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情感点。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顿悟和想象,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中学阶段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时期,中学生的情感世界正是蓬勃待发的春天花季,引导学生畅游在文学语言的海洋中,对其进行情感教育,开发其情商,培养其高尚的情操,是我们教育的重要内容。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启发、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让学生充分认知自己的情感,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等,正是语文教学应该培养的情感品质,语文教学就要求通过对语言文字和语言情境的理性认识。借助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文学作品的力量不仅仅在于作品本身给予我们的审美愉悦。而且还在于它能通过情感体验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现实生活本身。从而重新品味生活。加深爱憎,最终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语文教学就是要在这样的意境中,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灵,完美的个性。正是在这种情境之中,学生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并且通过种情景的长期感化和熏陶,逐步形成稳定的情感特征。
  
  悟出美感
  美感是人在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语文课是一门审美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开拓、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所包蕴的丰富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对学生美感的培养与引导势在必行,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美感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感受美也要通过具体的形象,形象大干(作者)思维。文学作品是作者美感的具体反映,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就应把这一美的形象读出来并使学生感受到。要把形象思维与美感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美,提高欣赏美、评价美、甚至创造美的能力。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对槐树的描写:“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读了这段,谁不觉得作者在写诗?在娓娓的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作者选择的事物,具有诗意,行文像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响的山泉,自然的韵律和音乐的节奏融化在平静细腻的描绘中,字里行间暗暗地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秋的美,这是自然界里最美的一种韵律。
  程少堂先生说:有“语文味”的课堂,“读”是线索,“品”是亮点,“美”是灵魂。所以其如诗,如歌。余韵深长,有“语文味”的课堂。“平等”是基础,“对话”是手段,“体验”是目的,所以其如行云,如流水,自然而流畅。读懂语文,在课堂中播撒语文的种子,守住语文教学的根,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有滋有味,让“语文味”诗意地栖息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标签:呼唤 语文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