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对偶句 > 正文

对偶句现代

时间:2017-03-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02-5对偶原理

原理:字面上“原来的理由”,最基础,最根本的理论。是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已经存在的,不可改变的基本规律。

原理反映的是各个有关概念之间相互依存制约关系,是规律性的必然关系。人们以大量实践、现象为基础,将这个规律性的东西抽象概括出来,形成文字,他就叫“原理”。它具有普遍性,是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其正确性直接由实践检验与确定。

某一领域或学科中的某一“原理”,指这一领域或该学科中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基础的规律。 “杠杆原理、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等效原理” 有些原理还具有是跨学科性质,如对偶原理。

在逻辑学上“原理”属于“有条件关系判断”。既所描述的有关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关系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的物理事实,则可称之谓物理原理。

如“帕斯卡原理”:“在密闭容器内,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的压强相等”。这里的“密闭容器”就是条件。

又如“动能原理”:“无论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大小和方向是否变化,物体运动的路径是直线还是曲线,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都等于该物体动能的增量”。这里“无论……”也是条件。

二、对偶 “对”:双,成双的;配对、对偶、对仗。 “偶”:双,对,成双成对伙伴;同伴;与人共处。 “对偶”——近义合成 “对偶或对称”现象是大自然中最为广泛存在的一种结构规律,在人文社会科学中也常常出现,如文学中的对联等。

清朝康熙年间一进士——车万育(1632-1750)写有一本书,叫《声律启蒙》。书中开篇:“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署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圆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中”的意思,和后面的“边”相对)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不仅读起来声调和谐,节奏响亮;而且天地间常见的自然景物尽来眼底。 “对偶”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诠释。 1、 在文学中:

“对偶”概念妇孺皆知:如骆宾王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它是一种修辞方式: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或用两个对称语句加强语言效果。作品中采用了他,使之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炼,有音乐美。

对偶在中国诗中有时也称为对仗。“对”字在此做动词,意谓著将两两一对的东西放在一起。“仗”字则来自古代仪式,往往由两人一组来举行,有“仪仗”的“仗”意。 你能看出以下各组对偶的特点吗?

“峰回路转”、“晓风残月”、“羽扇纶巾”。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亲不负楚,疏不负汉,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前门落叶松叶落门前。”“新楼高桥多,楼高桥新。”“连云港海 港云连;飞云洞石洞云飞。”

2、在科学上:

“对偶思想”则源于数学:1825年,Joseph Gergonne 研究射影几何①时发现:对任何平面射影几何中的定理,若将其中的“点”、“线”观念对易(即把点改成直线,把直线改成点,把点的共线关系改成直线的共点关系),则陈述依然成立。

例如:有命题:“属于两条不同直线L1、L2,有一个且只有一个点P”如果将此0成立。命题中的点与直线互换:则命题:“属于两个不同点P”1、P2,有一条且只有一条直线L0。也成立。见图

2-1

图2-1

因为此处射影几何的公理对“点”、“线”二者是对称(互为对偶)的。

又如:两个图形G和Gˊ,如果Gˊ可以通过从G中的元素或运算替换为G的对偶元素(此处“点和面”互为对偶元素)或经过对偶运算而达到,则Gˊ是通过对偶运算由G得到的图形两者当然互为对偶。比如由一个立方体到一个正八面体。(见图2-2、2-3)

图2-2立方体和正八面体 图2-3立方体和正八面体互为对偶

图2-4是一个平面网络图G(蓝色线)和它的对偶图G?(红色线)

图2-4 A planar graph, G, and its dual graph, G′

所以“对偶“在数学中,指某些成对的概念,从它们本身的含义看是很不相同的。但从某种抽象规律或性质去看,不仅是一一对应的而且可以说是完全一致。如果能够根据某种规律或性质,证得成对概念中一个具有性质A,那么另一概念也必须具有性质A的原则。

“对偶元素”。那么“过一点画一条直线和在一条直线上标出一个点”过程叫作“对偶运算”。

对偶在数学背景当中具有很多种意义,而且,尽管它是“现代数学中极为普遍且重要的概念”并且是“在数学几乎每一个分支中都会出现的重要的一般性主题”,但仍然没有一个能把对偶的所有概念统一起来的普适定义。

“对偶原理”:有两个定理(或命题),如果一个定理中的所有元素和运算替换为对应的

对偶元素的就成为另一个定理时,这两个定理是相互对偶的。两个相互对偶的定理,如果其中一个定理真实,则另一个必然真实。数学上可以证明它的正确性。

从上可知对偶式相互的;对偶是一种广义对称。对称是数学美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对偶原理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讲,便是数学的美学方法的一个具体体现,而且这一美学方法又与真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它的作用也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三、物理中的对偶原理

如果描述两种物理现象的方程具有相同数学形式,则它们解的数学形式也是相同的,这就是对偶原理(dual principle)。方程中的物理量叫“对偶元素”。 例如:

i?

1)

?v?t

q?

R(电导体中的电流;欧姆定律)和R(热导体中的“热流”;牛顿冷却定律)

F?

q1?q2m1?m2

KF?G22

rr和万有引力定律

2)库仑定律

3)胡克定律F?k?x与牛顿第二定律F?m?a电场力F?E?q(电场强度×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

4)动量P?m??v和冲量I?F??t

dWu?dWdq

p?i?

dq,dt,dt 5)

u?

6)串联电路:u?Ri0

?u

uj?

j

Rj

R

Gj

u0

7)并联电路:i?Gu

i0??ij

ij?

G

i0

最典型的。在运动学中,平移运动和刚体转动中有许多结论具有对偶关系:

如果下图所示;左边的物理量的表达式和右边的在数学形式上完全一样,说明他们具有对偶性,或者说互为对偶。因此在学习时相互对照学习,易于理解和掌握;在分析、求解问

题通过对偶量(对偶元素)的代换,就可以直接由左边的关系求解得到右边相关量的解,这样大大地节省了计算量,反之亦然。

图2-5 平移运动各物理量和刚体转动各物理量的对偶关系

从中可以看出对偶命题是相互的。所以如果在研究中,能确立对偶原理,那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因为如果能证得该学科中的一个有关定理,则立刻得到它的对偶定理(在同一学科领域内或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都有此情况),如简电路来模拟复杂的热现象或热过程。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四、电路中的对偶原理

Alexander Russell 在1904年将对偶概念引入电路分析。

电路中某些元素之间的关系(或方程)N,用它们的对偶元素N对应地置换后,所得到的新关系(或新方程)也一定成立,这个新关系(或新方程)N与原有的关系(方程)

N互为对偶,这就是“对偶原理(Dual Principle)”。换句话说:若由某些电路元素决定的

关系成立,如果把这些电路元素分别用各自的“对偶元素”置换,置换后得到的新关系也一定成立,并且这置换后的新的关系N与原来的关系N相互对偶。这两个关系可同属一个电路,也可分属两个不同的电路。

“对偶元素”: 逻辑上处于平等地位且相互间有着某种彼此相似、一一对应关系的元素(概念、术语、变量、方程、电路、定律、分析法、电路图等等)。为了明确地显示这样的关系,特列出下面的对应表(表4-1):表中N栏所列是电路结构、电路状态、电路元件、电路变量、元件方程、电路分析法、电路定律等,N栏所列是与N栏中同一行中所列相对应的内

~

~

NN容。 称同一行、两栏的内容是“相互对偶的”。

表4-1 对偶元素表

篇二:对偶中考题

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最能体现出汉语的独有魅力。拟写一副对联,不但要有丰厚的语文知识积累,还要有极强的语感和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是一种语文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因此,这种题目倍受全国各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

今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中的对联题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呈现出热闹非凡的景象,更是把这一传统的命题方式推向了极致,不但命题形式灵活,而且还与时事结合起来,使得这一传统的题目更焕发了时代的特色。

【试题解析】

一、对联书写题。这种题型是结合拼音考查考生书写能力,所写汉字均是对联。例1.(2014年甘肃白银市)根据拼音提示,将对联工整地写在田字格中。

Shū shān yǒu lù qín wéi jìng,xué hǎi wú yá kǔ zuò zhōu。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依据拼音写出对联能力。做好本题关键是写汉字时不能出现错字现象,以及同音字或形似字情况的出现。同时在写作时一定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写正楷字即可。

【参考答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二、补写对联题。这种题是在所给的对联上填上所空缺的字,使对联相对。

例2.(2014年北京市)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使其著称于世。下面是关于岳阳楼的一幅对联,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幅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去老范一千年,后__先__,几辈能担天下事;

揽__________,南来北往,孤帆曾系画中人。

A.悲 喜 八百里大湖 B.乐 忧 大湖八百里

C.喜 悲 大湖八百里 D.忧 乐 八百里大湖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对联进行补写能力。这里我们根据对联上下联要相对,上联空缺的字我们可以依据下联填写,上联的“来”“往”是一对反义词,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对上联填写“乐”“忧”,下联所补写的,我们可以结合上联去思考,上联的“老范一千年”是主谓短语,下联也可以结合对联的大体意思补写一个主谓短语,“大湖八百里”即可。

【参考答案】 B上联对应《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下联“大湖八百里”与上联结构相对应。

三、情境对联题。就是命题者给出一定的情境,让考生根据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对出下联或上联。

例3.(2014年吉林省)初中生活即将结束,班级开展以“毕业季”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毕业季·编写留言册”环节中,编委们设置了属对专栏。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上联:长亭外挥手别知己,下联: 。

【解析】 做好本题,考生首先仔细阅读题干所给的情境,根据对联出句和对句句法结构相同、词性相同的要求,对照上联,从题目设定的情景中选取或组织词性相同的词语,对出即可。

【参考答案】 示例:古道边伤心忆故人。

四、古诗对联题。这类题目是依据古诗的名句来应对上联或下联的。

例4.(2014年四川省绵阳市)一位对联爱好者以“风景这边独好”为上联征求下联,我们可以用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 ”应征。

【解析】 本题命题非常新颖,既考查对对联的能力,又考查古诗默写能力,真可谓一箭双雕,考生在针对《沁园春·雪》中的句子,选择恰当的名句,进行填写,填写时同样也思考对联的特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

【参考答案】 江山如此多娇。

五、赏析对联题。该题是考查考生对对联内涵意思的理解,写出对对联的理解能力。例5.(2014年福建省厦门市)下面是三副红砖古厝的对联,请选择其中一副,谈谈你对它内涵的理解。

①族本中郎派,家承学士风

②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对联内容理解能力。做好本题考生首先结合对,抓住对联的主要内容去理解,对联①考生为人“宦官显赫”“家风儒雅”思考;对联②考生为人“个人修养”去理解;对联③围绕“胸襟”“志趣”去思考即可。

【参考答案】 ①上联表明古厝主人祖上是官宦人家,家族显赫,下联表明古厝主人是书香门第,家风儒雅。②上联的“室雅”和下联的“花香”都表明古厝主人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注重个人修养,志趣高雅。③上联体现古厝主人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下联体现其至大至刚的浩然志趣。

六、对联组合题。本类题目是让考生在给定的备选词语组合选择恰当的词语,结合对联特点重新组合,把对联补充完整。

例6.(2014年贵州省黔东南州)走进一个宁静的乡村,村庄道路宽阔平坦,古朴而又充满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化气息。遗憾的是寨门上的对联已经被雨水冲刷得模糊不清,只留下上下联的上半部分,请你根据下面给出的词语运用所学对联知识补全对联,

扮靓 铺就 乡村 道路 康庄 美丽

上联:勤劳和汗水 下联:智慧与真情

【解析】 本题是考查考生,依据备选词语重新组合补全对联能力。做好本题首先了解题干的的内容,然后考生在结合对联,研究备选词语的词性,依据对联的词性和字数的特点进行排列组合,做好词性相对即可。

【参考答案】 示例:铺就康庄道路 靓扮美丽乡村。

七、名著对联题。该题是结合名著考查考生对对联中的人物和情节的理解能力。

例7.(2014年辽宁省大连市)有一位同学,读了《水浒》之后,写了一副对联,请判断对联说的是哪个人物,并概述对联中提及的一个情节。(不超出所给字格)

对联:打山门拔杨柳洒家自洒,闻潮信圆六和吾身非吾

人物: 情节概述:

【解析】 本题依据名著考查考生对对联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本题首先分析对联中的人物,弄清楚该人物是谁,了解该人物的先关故事情节。结合上联看所写的人物的鲁达(鲁

提辖、花和尚),然后我们在思考其人物的主要事件,及打山门、倒拔垂杨柳、闻潮信圆六和等。做题时主要不要写错字,故事情节的概况要凝练。

【参考答案】人物:鲁智深情节概述:打山门:鲁智深在五台山醉酒,打坏门前金刚,被长老打发到大相国寺。拔杨柳:鲁智深在大相国寺(菜园)与泼皮饮酒,嫌树上老鸦吵闹,倒拔垂杨柳(绿杨),泼皮拜倒在地。闻潮信圆六和:鲁智深在六和寺夜闻钱塘江潮信,想起师父偈语,便在椅子上坐化。

【对法指要】

写对联其实是仿句题的一种形式,可理解为仿写对偶句。一般来说,中考试题没有在语言的平仄等方面作更高的要求,只要符合宽对即可。因此,只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就能在中考时从容应对。

首先,了解对联的特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符,意义相关,节奏相合,平仄相协。

其次,注重平时积累。多读多记名言警句,关注一些佳联,多读一些民间楹联和诗联。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就是课本中涉及的。

最后,了解对对子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切实可行的技巧。如“拆分法”,即把一联分成若干个词组一一作对,再合起来,就是非常实用的方法。

【试题演练】

1.(201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将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忠厚传家久。

下联:诗书继世 。

2.(2014年内蒙古包头市)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任选一题)

⑴假日,小张来到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小岛。这里曾经一片荒芜,人迹罕至,可如今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他不由得吟出了“碧岛增绿树绿增岛碧”,可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

有一次,偶然间看到了介绍长白山的风光片,说长白山原本叫白山,只因这里气候寒冷,经常下雪,山上积雪不化而得名。听到这里,小张脑海中灵光一闪,对出了下联:。⑵上联:今日称雄考场,谁拔头筹?下联:

3. (2014年浙江省宁波市)对联很精妙。老师将宁波天一阁的一副对联“石潭白鱼______出没,草屋老树相因依”隐去一字,请你选择正确的一项,补全上联,使之表现出鱼儿无拘无束的情态。( )

A.相 B.自 C.急 D.少

4.(2014年贵州省遵义市)大赛现场要挂一幅对联.请根据你学过的对偶知识,拟写一幅对联。

上联:

下联:

5.(2014年湖北省潜江、天门、仙桃市)请你为本次主题活动补写对联。

上联:扬家风,继优良传统 。

下联:

6.(2014年山东省莱芜市)假如你校将在山东省旅游网站用对联的形式发一条微博宣

传推介莱芜,上联已拟好,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要求:与上联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

上联:房干山上观流泉瀑布品山珍野味,嬴牟风景果然好。

下联:

7.(2014年辽宁省沈阳市)沈阳某市民写了一副对联,抒发对沈阳发展的赞叹之情。下面是他写的上联,请你根据材料三的内容补写下联。

上联:昔日古都融古韵。

下联:

8.(2014年福建省龙岩市)老师想用一幅对联来总结本次活动。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整。上联:长辈言传 明祖训

下联:子孙心领神会承

9.(2014年湖南省娄底市)湖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将于今年9月在娄底举行。红山学校九年级5班的同学们积极参与筹备委员会对省运会主题口号的征集活动。他们根据“突出娄底特色,彰显湖南亮点”的要求,用对联的形式已拟出了主题口号的上句,请你运用对偶知识拟出下句。

上句:展娄底青春风采。

下句:

10.(2014年广西省梧州市) 热爱传承祖国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 资 源 网:对偶句现代)的责任。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把对联送给《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

上联:汉字文化传承任重道远。

下联:

11.(2014年福建省泉州市)网友们观看湖头端午活动网络直播后,想“拼凑”一副对联表达感受,邀请你参与,将下面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祭关帝歌招魂传统习俗独具特色。下联:宅家中聚网友

【参考答案】

1.长(“远”等)2.示例:⑴白山落雪花雪落山白(或:白山添白雪白添山白)。⑵[他年]尽忠(华夏>,我绘宏图。3. B4.示例: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5. 示例:树正气,建和谐社区;育英才,享幸福生活。6.示例:雪野湖中赏水光潋滟听渔舟晚唱,莱芜大地就是美7. 示例:今朝新城谱新篇8.身教 家风9.示例:显(扬)湖湘热血精神10. 示例①现代科技异彩纷呈。示例②虚拟社区畅所欲言。示例③网络科技趣味横生。

篇三:“对偶”知识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设计

“对偶”知识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设计

作者:刘峥嵘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4年第03期

活动目的:

1.了解对偶修辞的基本知识,理解对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习运用对偶修辞,追求语言的整齐美、节奏美和音韵美。

3.巧用民间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并传承乡土文化。

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1.教师搜集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整理自己喜欢的对联。

3.要求学生每人准备练习本并用毛笔书写一副对联。

二、活动步骤

1.故事导入

在江西丰城市的董家镇与高安市的荷岭镇之间有一座山,名叫枫岭。枫岭顶上有座神功庙,庙旁有棵千年老枫树。枫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气势宏伟,有数人合抱之粗。据说当年乾隆下江南时,为古枫树写下了“枫岭栽枫树,风吹枫叶落丰城”的御联,此联言简意赅,却难在“枫、风、丰”三个同音字,且风自三枫出,岭、树、叶三者有关联。这个上联就是气死了不少高安人的千古绝对,丰城人据此认定这枫岭为丰城所有,并扬言:高安一方如能对出下联,枫岭转归高安管辖。可惜至今尚无工整的下联。

同学们,这只是个传说。但是要对出这个对联可不易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对偶修辞的知识,对对这个下联,为高安人争点光哦。同学们请看屏幕:

多媒体课件展示文字: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配古筝曲)

2.组织学生讨论这个句子的特点

标签:对偶 对偶句大全 对偶句仿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