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对偶句 > 正文

关于教室的对偶句

时间:2017-03-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诗词鉴赏(教师)

>七上

一、 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 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之意。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2、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D)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4、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5、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 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 ,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与字里行间。

C.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时候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 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6、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 “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1

C “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 “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二、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①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B )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 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 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

②.选出对杜牧《赤壁》赏读有误的一项:( B )

A、这首借古咏怀诗就前代历史中某一点生发开来,以小见大,抒写政治失意之情。

B、“铁未销”表明在赤壁大战中,埋在泥沙中的残破武器还没有来得及销毁。

C、第二句借物以怀古,意思是说我把它拣起来,洗磨之后,还能辨出是三国时代遗物。

D、最后两句议论,告诫晚唐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语言含蓄,怀古之中又透伤今。

三、苏轼的《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1、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2.下面对这首词品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山下兰芽短浸溪”点出了作者游兰溪的时间和地点。

B.“潇潇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出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C.“休将白女唱黄鸡”化用白居易《醉歌》中的诗句:“黄鸡催晓丑时鸣”“镜里朱颜看已失”,慨叹光阴易逝、朱颜易改。

D.全词的特点是借景抒情,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情昂扬振奋,富有哲理。

四、《水调歌头》苏轼词前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

1、下面对《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这首词是写诗人对亲人的怀念,因此,整首词充满了伤感压抑的情调。

B.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的思索探求,作者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C.词中把“天”与“月”人格化了,创造了一种神话般的境界。

D.“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以月光变化表示夜已深,“无眠”表示想念亲人,难以入睡,由此引出下面“何事”一问。

2、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B)

A.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D.我欲乘风归去。

3、 选择下列对《水调歌头》一词判断有误的一项。 ( C )

A.词的上阕写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

C.词的下阕点明题旨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D.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

4、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对《明月几时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这两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月光的移动,都是“无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见“无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句称得上是水到渠成。若是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这也正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

6、《水调歌头》赏析有误的是( C)

A、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作者于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此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照着那些彻夜不眠的人,映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同时寄寓了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

C、“此事古难全”一句中的“此事”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句表示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D、全词想象新奇,境界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既有飘逸邈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趣,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7、选出对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赏读有误的一项:(D )

A、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对天上仙境的幻想,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B、下片写望月怀人,感慨人生的离合无常,表现出词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C、上片借月抒写欢欣,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人月双济,温馨而恬静。

D、全词执着现实,怀念亲人,构成豪放而空灵,抑郁而旷达的艺术特色。

3

8.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月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向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9、下面对《水调歌头》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D )

A、词人神游月宫的幻想是因在人间感到寂寞而产生的,而这寂寞感又跟中秋之夜不能跟亲人团聚有关。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低”表示夜已深,而词人无眠,故小序说“欢饮达旦”。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较“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客观描述更具情思,前者是“有我之境”,后者是“无我之境”。

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不满现实,想逃避现实,又不能决绝的心理。 五、《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B项中“律诗”应为“绝句”,主题灵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六、选出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 ( B )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A.“明月”、“清风”点染了夏夜美景,“惊鹊”、“鸣蝉”以动衬静,表现出夏夜情趣。

B.“稻花香里”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着力表现诗人陶醉在累累硕果的欢乐之中。

C.“七八个星”两句是说几颗明星闪烁在天边,点点疏雨洒落在山前,语言清新形象。

D.这首词形象地描绘了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反映了诗人面对丰收在望情景的喜悦之情。

七、品读唐朝诗人刘禹锡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找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 )

A.从古到今文人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寥,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秋天气象肃杀,而作者却看到了秋天正是喜获丰收的美好季节。

B.第三句中的一个“排”字,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这正是诗人虽遭贬抑,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C.第一句应诵读得深沉旷远,使人们联想到从古到今众多“悲秋”的名句名篇,给人以一种厚重的沧桑之感。

D.后三句,显示出乐观向上、气冲霄汉的豪迈气概和开阔雄健、明净爽朗的意境,所以诵读时应愈来愈高昂有力。

八、

4

1、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叙事)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即出自他手。

B.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官的不幸遭遇后,写诗从远道寄给他,传递同情和关切之情。

C.本诗前两句着力写景,后两句侧重抒情,情景交融是本诗的一大特色。

D.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寄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于无知无情的明月,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使月人格化。

2、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的地方。

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到古代夜郎国,以见其僻远。

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

D、这是一种艺术的想像,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七下

一、《题破山石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二、《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5

篇二:陈情表 教师稿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屡见不鲜 鲜为人知 新鲜 寡廉鲜耻 鲜鱼 B.应门 应接不暇 有求必应 应付 应声而落 ..........

C.供不应求 供应 供养供品 供职 D.日薄西山 义薄云天 淡薄薄饼 薄情 ..........

答案 B解析 B项都读“yìnɡ”。A项“屡见不鲜”“新鲜”“鲜鱼”的“鲜”读“xiān”,“鲜为人知”“寡廉鲜耻”的“鲜”读“xiǎn”。C项“供不应求”“供应”“供养”的“供”读“ɡōnɡ”,“供品”“供职”的“供”“ɡònɡ”。D项“日薄西山”“义薄云天”“淡薄”“薄情”的“薄”读“bó”,“薄饼”的“薄”读“báo”。

2.下列关于通假字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

B.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蓐”通“褥”,垫子

C.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余数

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通“殆”,大概

答案 D解析 逮:及、至。

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A.? 好。夙:早时

?兄弟 鲜:这里指没有?终鲜.

? 见背:弃我而死去?生孩六月,慈父见背..B.??日薄西山 薄:迫近?.

?,晚有儿息 薄:浅薄。息:子?门衰祚薄..?C.?不矜名节 矜:自夸?.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不久。除:开除,免去官职?..D.??臣郎中 拜:授官?拜.

答案 D 解析 除:授予官职。

4.下列各组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险衅,夙遭闵凶?臣以.?A.?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微贱,当侍东宫?猥以.C.??区区不能废远?是以. ?闻?谨拜表以.? B.?臣以供养无主?. ?刘日薄西山?但以.D.??其无礼于晋?晋侯、秦伯围郑,以.

答案 D 解析 D项都是连词,因为。A项介词,因为/介词,用。B项连词,而,表目的/介词,因为。C项介词,凭着/介词,因为。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

答案 D解析 A项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或能力不够。B项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正式建立。C项古义:申诉(苦衷)。今义: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

二、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

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

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

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

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祖母刘悯臣孤弱 悯:忧伤 B.而刘夙婴疾病 婴:缠绕 ..

C.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察:考察和推举 D.臣具以表闻 具:详尽 ..

答案 A 解析 悯:悲痛、怜惜。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舅夺母志 夺项王天下者B.门衰祚薄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C.逮奉圣朝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D.辞不赴命 辞不就职 ....

答案 DD项均为动词,推辞。A项动词,改变/夺取。B项名词,家门/门户。C项动词,到/被捕。

8.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叙述自己孤苦的身世,其中饱含了对祖母的深切感情,代替祖母抚养孩子,即使孩子生病了,也端汤送药,不离左右。

B.作者以自己对祖母的孝为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企图打动晋武帝。

C.文字中包含一些富有生命力的并且长期以来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词语,如:形影相吊、茕茕孑立、零丁孤苦。

D.文段主要用了四字句,还有不少对偶句,朗朗上口,亲切自然。

答案 A 解析 不是代替祖母抚养孩子,“婴”的意思是缠绕,疾病缠身。

9.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译文: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家里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只有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2)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译文:现在诏书又下,言辞急切而严峻,指责我有意回避和怠慢。郡县的长官,层层逼迫,催我上路;州官登门催促,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

(2)三、类文阅读(20分)

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也。祖仁,青州刺史;父融,公府辟不就。 .

王祥,字休徵,琅邪郡临沂人,汉朝谏议大夫王吉的后人。祖父王仁,是青州刺史;父亲王融,官府征辟他却不去。

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

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结果,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 .

王祥生性至孝。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对他不好,多次说他坏话,因此父亲也不喜欢他。每每派他清扫牛的排泄物,王祥更加谦恭地做这件事情。父母亲有病,他都衣不解带,汤药必定亲自尝试。母亲经常想吃活鱼,当时天寒地冻,王祥解下衣裳将要剖开冰面来寻鱼,冰面忽然自己解冻,一双鲤鱼跃出,他拿着回了家;母亲又想吃烤黄雀,于是又有黄雀数十只飞入他的帷幕,他又拿来供养母亲。乡里人都惊叹,认为是王祥的孝心感动了天地所致。有红果(丹柰)结实,母亲命他看守,每当风雨来临,王祥就抱树哭泣。他深深的孝心确实到了如此地步。

汉末遭乱,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隐居三十馀年,不应州郡之命。母终,居丧毁瘁,杖而后起。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祥年垂耳顺,固辞不受。览劝之,为具车牛,祥乃应召,虔委以州事。于时寇盗...

充斥,祥率励兵士,频讨破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汉朝末年,遭遇天下大乱,王祥扶携着母亲,带着弟弟王览,到庐江躲避战乱,隐居在当地三十余年,不应州郡的召命。母亲去世,他居丧期间形貌劳损,要拿着拐杖才能站起来。徐州刺史吕虔发檄文让王祥来做他的别驾,王祥已接近耳顺之年(60岁),坚持辞不受命。王览劝他,为之准备牛车,王祥才应召,吕虔任命他掌管州郡的工作。当时到处是强盗,王祥勉励士兵,经常率兵打败贼人。他的州郡之内和谐清静,政令畅通,教化施行。当时的人们歌颂他:“东海临沂的安康,实际全靠王祥。邦国之内不空乏无财,全是别驾的功劳”。

举秀才,除温令,累迁大司农。 .

王祥被举为秀才,做了温县令,逐渐迁升为大司农。

武帝践祚,拜太保,进爵为公,加置七官之职。帝新受命,虚己以求谠言。祥与何曾、郑冲等耆艾.

笃老,希复朝见,帝遣侍中任恺谘问得失,及政化所先。祥以年老疲耄,累乞逊位,帝不许。 .

晋武帝登帝位,拜王祥为太保,进爵为公,加授七官。晋武帝刚接受天命称帝,自身谦逊,来访求直言。王祥与何曾、郑冲等老臣年纪很老了,希望能再次入朝觐见,皇帝派遣侍中任恺去咨询朝政得失,及政务教化的当务之急。王祥以年老疲困,多次请求退让官位,皇帝不允许。

及疾笃,著遗令训子孙曰:“夫生之有死,自然之理。吾年八十有五,启手何恨。不有遗言,使尔无述。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颜子所以为命,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其子皆奉而行.

之。

到病重,著遗令训诫子孙:“生必定有死,这是自然的道理。我年到八十五,得以善终,还有什么遗憾呢?但不留遗言,便使你们无所遵循。言行经得住审查,是最大的信;有好事就让给别人,有过失就归给自己,是最大的德;自己扬名,使亲人荣耀,是最大的孝;兄弟和顺,宗族亲乐,是最大的悌;面对财物没有比谦让更高尚的。这五条,是人的立身根本。颜子把它们看做像生命一样重要的东西,人

们只是没有去思考这些,其实它们又有什么难做到的呢!”他的儿孙们都奉命施行。

泰始五年薨,诏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三十万,布帛百匹。

泰始五年王祥逝世,皇帝下诏赐给他一口皇家用的棺材,一套朝服,一件衣服,三十万钱和百匹布帛。 祥之薨,奔赴者非朝廷之贤,则亲亲故吏而已,门无杂吊之宾。族孙戎叹曰:“太保可谓清达矣!” 王祥死后,奔赴吊唁的人不是朝廷贤良,就是亲近的过去的属吏罢了,门上无闲杂的宾客。族孙王戎感叹:“太保可以说是清正通达了。”

(节选自《晋书》,有删节)

1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府辟不就 辟:征召 B.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 谮:诬陷别人,说人坏话 ..

C.举秀才,除温令 除:授官D.祥与何曾、郑冲等耆艾笃老 笃:更加 ..

答案 D解析 笃:深。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父?由是失爱于.?A.?于时寇盗充斥?. ?归?双鲤跃出,持之而.? B.?祥辄抱树而泣?.

?别驾?徐州刺史吕虔檄为.C.??览劝之,为具车牛?. ?职?加置七官之. D.??颜子所以为命,未之思也?.

答案 B解析 B项均为连词,表顺承。A项介词,表对象/介词,表时间。C项动词,担任,做 /介词,替。D项助词,的/代词,这,这些。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祥性至孝的一组是( )

①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 ②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 ③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 ④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祥年垂耳顺,固辞不受 ⑤祥以年老疲耄,累乞逊位 ⑥祥之薨,奔赴者非朝廷之贤,则亲亲故吏而已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②③D.①⑤⑥

答案 C 解析 ④⑤表现王祥辞不就官,⑥表现王祥清达。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继母虽然对王祥不好,但王祥并不介意,仍是非常孝顺,在天寒地冻的情况下,还解衣破冰为母亲捉活鱼吃。

B.母亲去世,王祥因守丧身心哀毁而致病。这种孝心打动了吕虔,吕虔发文书征召他担任别驾,但王祥却坚决推辞不就任。

C.王祥做官时,曾率领士兵多次征讨并击破寇盗,使州内清静安定,政治教化大力推行,当时的百姓编歌赞颂他。

D.武帝曾派遣侍中任恺向王祥咨询朝政得失,以及急需解决的施政教化问题。王祥病重,写下遗嘱训诫子孙,死时,皇帝下诏赏赐他。

答案 B解析 “这种孝心打动了吕虔”在文中没有根据。

14.翻译下列句子。(8分)

(1)母终,居丧毁瘁,杖而后起。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祥年垂耳顺,固辞不受。

译:母亲去世,他居丧期间形貌劳损,要拿着拐杖才能站起来。徐州刺史吕虔发檄文让王祥来做他的别驾,王祥已接近耳顺之年(60岁),坚持辞不受命。

(2)祥之薨,奔赴者非朝廷之贤,则亲亲故吏而已,门无杂吊之宾。

译文:王祥死后,奔赴吊唁的人不是朝廷贤良,就是亲近的过去的属吏罢了,门上无闲杂的宾客。

四、语言运用(10分)

15.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5分) 《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 解析 此题考查句式仿写的能力。例句是从有形的视觉角度来写的,补写的句子要从有声的听觉角度来写。可回顾文意,选用表声音的词语来阐释《陈情表》中的情感。

16.请你把对家的深情用文字表达出来,所表达的感情要通过具体的画面融合亲情,语句整齐,前后构成排比。(100字左右)(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家,是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你一推开门就用香味把你紧紧拥抱;家,是夜归时窗口亮起的灯,瞬间消散你独行的寂寞和奔波的疲劳;家,是母亲低回绵长的唠叨,惟恐避之不及又深深迷恋回味不已;家,是父亲下巴密匝匝的胡须,扎得你脸颊发疼心里却乐开了花。

(四)翻译下列句子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被动句)

译文:刚生下来六个月,慈父就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想守节的志向。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译文: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家里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被动句)

译文:我想奉命急速就职,但刘氏的病一天一天加重,想暂时迁就自己的私情,向长官申诉,又得不到允许。

4.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用来??) 译文:我没有祖母,不能活到今天;祖母没有我,不能度过剩下的岁月。

5.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状语后置句)

译文:这样看来我尽忠于陛下的日子还长,而报答刘氏的日子却不多了。

6、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关于孝道的名言警句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关于教室的对偶句

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2、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3、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劝孝歌》

4、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春秋〗孔丘

5、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 ——出自《家语·弟子行》。注释: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

6、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注释: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篇三:教师用版第六单元复习

? 文学常识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 文言词语

【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

【一词多义】

[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词类活用】

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

【常见短语】

[略无]毫无。略,几乎。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亭,正当。 [夜分]半夜。[荣]茂盛。[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良,很。 [属(zhǔ)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其他词语】

[嶂(zhàng)]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襄(xiāng)]

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传达。 [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素]白色。[回]回旋。[巘(yǎn)]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shù)]冲刷。 [旦]早晨。 [肃]寂静。 [哀]悲哀。 [转(zhuǎn)]婉转。 [沾]沾湿。 [三]表示概数。

? 理解探究

? 整体把握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 结构提纲

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侧重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分特点:(1)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2)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3)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重写水:四季不同,风景各异。) ? 问题探究

?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 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1)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无缺处)(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山高岭连,岸伟峡险(或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

点?

山的“连”“高”“窄”。

? 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 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 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清荣峻茂。

? “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 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秋季。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

? “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

人民的同情。

? 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

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 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①奔放美 ②清悠美 ③凄婉美

? 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

? 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

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 文中提到了巫峡,另两峡是什么?

瞿塘峡、西陵峡。

? 答谢中书书

? 基础知识

?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 文言词语

【共】一起。【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

【颓】坠落。【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着。

【欲界】指人间。【仙都】指仙境。【复】再。【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 理解探究

? 整体把握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 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

?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

标签:对偶 教室 对偶句 对偶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