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试题 > 正文

[认真学习和落实《决定》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开启了文化发展的崭新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扬州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召开了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与会人员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发展繁荣文化的内涵、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进行了理论研讨。
  关键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综述
  中图分类号:D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2)01-0014-0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为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扬州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于2011年11月2日召开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研究中心全体成员、各相关学科专家学者、各相关学院和部门负责同志、相关专业博硕士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人员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行了学习研讨,深人探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梳理了中国文化发展轨迹,一致认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一定要充分认识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大力发挥文化引导功能,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在引领文化建设、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作用,推动文化强校、文化强国建设。
  一、认清形势。充分认识文化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改革发展深入,中国面临国际国内文化考验,大力发展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越来越凸显。
  从国际环境看,学报编辑部陈景春研究员认为,《决定》的出台与复杂的国际背景是分不开的。近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给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处理增加了难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乘机介入领土、领海争端问题,对中国形成包围之势。马克思主义学院曹峻教授指出,除了面对军事、政治围攻之外,中国更应当警惕国外的文化围攻,切实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显得特别重要。胡锦涛早在2003年就提出,要始终高举社会主义文化旗帜,防范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决定》指出,当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从国内形势来看,马克思主义学院周建超教授认为,发展文化是时代的呼唤,文化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新闻传媒学院邓杰教授通过中国与周边国家及地区的比较,提出当前进一步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报编辑部刘从富教授指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重要关口,文化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放眼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文化作为上层建筑,虽受经济的制约和影响,但同时又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反作用。当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更需要文化的引领和推动。因此,《决定》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寻找到新的动力源泉。
  二、准确把握发展和繁荣文化的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我们大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先要准确把握文化内涵。针对一些地方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片面理解为就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现象,与会专家认为应予以纠正。刘从富教授指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首要前提是认真研读、全面领会全会文件精神,厘清概念,明确思路,不可望文生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仅仅是发展繁荣文化的实践层面的重要环节之一。
  全会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与会学者认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民族的自信,首先是文化的自信。文学院许建中教授指出,费孝通先生晚年曾提及文化自觉,他认为文化自觉核心有两点:一是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二是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因此,当下我们需要的文化自觉一方面要主动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精髓,另一方面应主动辩证地对待外来文化,在此基础上主动实现文化创新。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殷宏楼指出,中国具有文化自信的深厚土壤,从文化基础来说,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马克思主义学院费迅教授指出,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当前部分大学生中存在文化荒芜现象,导致个别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倡导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为了实现文化自强;而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强国的目的是在于文化惠民、文化富民和文化强民。与会人员认为我们应当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主题,把中央精神与江苏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遵循文化发展内在规律,推动江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奋力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三、梳理文化发展历史轨迹。找准文化发展历史方位
  《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也是积极文化的倡导者和发展者。对此,与会学者认为,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高瞻远瞩,站在宏观的、历史的和未来的高度,指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应予承担的文化链条的职能。
  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华干林指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文化发展上至少经历了四次重大转折:第一次是五四运动,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历程,引进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新文化探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方略;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在改革开放大旗下掀起了新的文化热潮;第四次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中国的文化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人们的热切期盼。费迅教授则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国文化发展的几个重要节点。他认为,第一次是党的十二大,论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十二届六中全会着重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第二次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决议的形式,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第三次是党的十五大,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之一着重提出。周建超教授从社会发展动力角度出发,梳理了中国在寻求社会发展动力 过程中的三个时间节点:第一次是1980年初中国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次推动力;第二次是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第三次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再一次为中国腾飞注入推力;第四次即此次全会,中国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放置于改革开放以来寻求新的发展动力的重要历史地位来看待。
  专家学者们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时间节点,梳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为确立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繁荣找准历史方位,以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四、深入研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引导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与会人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深入研讨。
  刘从富教授认为,学习和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他援引有关文件指出,目前能够概括出“得到广泛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这表明当前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一致的理论共识,还有很大的学习研讨空间。与会学者强调,在学习、宣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要注重体系的全面性。许建中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方面的重要性十分突出,要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全方位把握,在高校尤其应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戴玉琴教授提出,要注意把握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在最核心位置。
  五、创新理论研究,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决定》提出要通过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与会人员一致认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迎来了新的春天。
  与会学者指出,《决定》提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重点扶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项目”;“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建设一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给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科研工作带来新的契机。《决定》不仅从宏观上给予了哲学社会科学重视,而且在微观层面,对相关具体学科的发展也起到了指引和保障作用。人文社科处副处长蒋鸿青表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社科处将把握机遇,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参与各类学术活动,为全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工作服务,使高校不仅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而且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创新者。
  六、坚守文化高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是文化高地,是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与会人员指出,文化是大学的印迹,高校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对文化建设具有提升功能和示范功能。与会学者结合我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大学精神、校园文化越来越成为师生员工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高校综合实力的综合因素,越来越成为高校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丰富和发展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成为广大师生员工的热情期盼。因此,要重视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对学校事业发展重要作用,坚持硬实力和软实力并重,实施文化引领战略。
  学生工作处长张信华指出,要进一步加快校园文化建设,倡导高雅艺术进校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做好宿舍文化建设工作,积极探索新路径,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要善于在网络环境背景下,利用QQ、飞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加强学生对全会精神的宣传和教育。通过优化学风和校风,培育当代大学精神,把校园文化内化为学生行动的动力。与会学院负责人提出,教师要做先进文化的引导者和领路人;学院要积极做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三进”工作,一方面组织全体教师特别是“两课”教师加强理论培训,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另一方面,要求“两课”教师制定出新的教学方案,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教育教学过程。
  还有学者从校园文化挖掘角度提出,扬州大学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除了拥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外,还涌现出了一批国际国内有知名度的学者,他们是学校的精神财富,应当为他们立像著书,真正让师生员工直接感受“我以扬大为荣”。与会人员还提出学校应加强与地方合作,相互学习,共同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校党委书记、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陈章龙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高度,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这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高校应当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作出积极贡献,要认真做好相关理论的“三进”工作,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发挥高校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方面的作用,扩大文化影响力,加快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努力实现学校制定的“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标签:认真学习 大发展 繁荣 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