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随笔 > 正文

【变象换境法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境象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变象换境法”就是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理解诗歌优美的意象意境层,故意通过“删”“改”关键字词来破坏诗原来的意象意境层,造成学生的感觉对比,从而引起学生深思诗蕴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的心理学依据是感觉对比。例如,闻了臭的再闻香的,香味更浓了。吃完了苦的再吃甜的,甜的显得更甜了。这种教学法是利用视觉上的对比,而引起学生头脑中的意象对比,使他们在比较中品味、鉴别,最后作出判断的过程。通过学生自悟去发现而不是靠教师单方的灌输来启发学生认识诗歌美好的意象意境意蕴,这非常符合当今的高中语文新课改精神,值得借鉴。
  这种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运用中分两种:
  
  (一),通过“改”达到学生对作品信息接受发生“改值”。
  
  “信息改值接受”的操作关键要求我们教师在深悟原诗歌意境意蕴的基础上,选择最能体现诗歌思想情感的字词,用另一个字词替换它,达到改变甚至破坏它原有的和谐意蕴,让学生在诗句语义信息改变的基础上领悟到诗歌整个审美信息的改变甚至破坏。
  比如,本人在执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词中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我特意设计了一个变象换境法来启发学生,在一块小黑板上,我把诗词的片断进行了改写:
  
  注:括号里的字用红色粉笔写成
  当我把小黑板挂在教室的黑板上方,说:“小黑板的诗词是我改写的,大家看一看,是我改的好呢,还是毛泽东的原作好。”教室里一阵哄笑,继而一阵沉寂,同学们个个瞪大了眼睛看着,过了好一会儿,大家叽叽喳喳议论开了,好些人把手举得老高,很有话要说的样子,我让几个同学代表发言评析,结果同学们个个言之有理:
  生1:“山峰可能就指某一座山,而‘万’山写出了山很多,连绵起伏的样子,有磅礴的气势,所以‘万山’好”。
  生2:“‘树’林太平淡,没有层次感,‘层’林写出了山上树木由山脚的阔叶林过渡到山腰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再到山顶的针叶林。类型过渡鲜明。”
  生3:“‘漫’比‘满’更好,因为‘漫’字更见江水横溢之势。”
  生4:“‘争’字写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而‘飘’字无目的,随波逐流,和本词反映蓬勃的革命形势不符”。
  课后,我很激动,不试不知道,一试真奇妙,效果奇好,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都有言犹不尽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运用了感觉对比性,犹如在一个美女身边故意安排一位丑女作参照,结果大家一见哈哈大笑,立即知道了美女美在何处,不言自明。我这样设计就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诗歌语义符细小的变化会导致诗歌意象意境审美层产生巨大的反差,从而让他们真真切切地领会到诗歌意蕴的优美。
  
  (二),通过“删”达到学生对作品的信息接受发生“减值”。
  
  “信息减值接受”的操作关键是要求教师在深悟诗歌情感意蕴的基础上,通过删除诗歌意象中心词前的修饰词来减少语义信息,从而达到减少诗歌的整体审美信息含量。让学生们在看到语义减少的同时感受到诗歌审美信息的巨大损耗。
  比如本人在执教何其芳的《秋天》时,我通过“删”改写了诗歌:
  
  在课堂上,我说:“同学们,我觉得何其芳的诗有点?嗦,大家看我把诗精简了一下,也通,行不行,如果不行,为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不一会,大家踊跃发言:
  生1:“‘满披’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说明了是深秋,露珠如雨,晶莹剔透,可爱至极,不应该删。”
  生2:“‘叮叮声’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秋天早晨山谷的宁静,读之如闻其声,好像就在眼前,删了就不美了。”
  生3:“‘饱食’写出了农家的丰收,‘稻香’从嗅觉上使人满口生香,胃口大开,让人对秋天喜爱不已,当然不能删。”
  生4:“‘肥硕’足见丰收之景,‘栖息’是拟人,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写出了秋天的活泼、可爱,这怎么能删呢?”
  ……
  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前全靠老师讲解的弊端,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实现了由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让学生在这种对比接受中感悟到原作深层的审美意蕴。
  当然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根本上是建立在我们中国人接受思维的特征上:
  首先,中华民族是一个悟性的民族,它是熔理性判断和感性体验于一炉的特殊思维方式。我通过“改”给予学生的不仅是思的对象,更是提供了悟的契机。
  其次,中国人擅长平面拓展思维,长于引譬连类、生发联想、从各别见出一般、从有限见出无限,我通过“删”给学生(接受者)在接受中的横向审美联想提供了基础。
  再次,中国人身心溶入的思维启发了我通过"改、删"词语来引起接受者(学生)注意,刺激他们,让他们全副身心沉浸到对象中去,把客体对象纳入自己整个的人格框架和经验系统中去把握、体悟。
  当然这种方法在具体运用中要注意两个事项:
  
  1、这种方法只有在学生理解了诗歌的语音语义层和修辞格层基础上才能实行,否则学生对诗歌还未理解大意就仓促对比,定然不知所云,或者胡乱说一次,因为学生心中还没有形成作品的整个形象,他拿什么跟别人对比呢?
  
  2、这种方法只能变换原诗塑造意象意境的关键词才有效,不是什么字词都可以变换,只有变换了关键词,它的意象意境才会被破坏,从而产生强烈的反差,产生视觉冲击,引人深思。

标签:诗歌 教学中 变象换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