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学习 > 正文

[我国产业集群升级路线的探讨]广东省贸易优势与产业集群发展探讨

时间:2019-03-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逐步拓展,企业间的竞争逐步升级为区域间的竞争,现如今我国大部分地区产业集群刚刚形成,竞争优势和整体优势严重不足。本文重点针对集群升级的两种分析框架进行了归纳和介绍,最后提出适合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路线和模式。
  [关键词] 产业集群升级 技术外溢 价值链 生命周期理论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明确的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概念是在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下,存在的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在以后的研究中,由于各个学派研究的角度不同,对产业集群的定义也有所不同。比如:经济地理学派强调了地理集群的自然优势,社会学派突出其网络效应,区域系统创新理论则主要从集群的突破性创新来定义等等。从而使得产业集群升级的研究涉及到区位优势、制度文化和社会成本各方面的问题。
  
  二、产业集群升级的研究思路
  
  目前,产业集群的升级大体上分两种分析框架:一种是基于生命周期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的升级研究;另一种是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的升级的研究。
  1.产业集群升级的生命周期理论
  (1)戴卫明,肖光华提出产业集群的增长与有限环境中的种群一样呈逻辑式的增长趋势。集群的密度上升它的增长速度递减,慢慢的有可能出现负增长,这种方式即为逻辑式增长。开始企业在特定的区域内集聚由于柔性生产、技术外溢、规模经济等因素产生正面的集聚效应并逐渐得到加强,但是产业集群所在的空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承受集群规模的无限增长,当企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会出现拥挤成本、恶性竞争、知识泄露等负面的集聚效应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TichyG从时间的维度考察企业集群的演进,将集群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诞生阶段中企业简单的聚集在一起进行产品生产,其过程没有标准化,集群内的企业基于技术知识外溢、资源共享和人力资本而产生的内、外部经济而获得竞争优势。成长阶段各个集群集聚加速,要素利用率迅速提高。集群内的资源(知识、技术、资本等)会日益集中,更多的投入到区域的主导产业和部门中。成熟阶段实现了标准化的大规模产品生产,集群内部竞争加剧,产品出现雷同现象,存在“过度竞争”的威胁。衰退阶段企业大量退出,失去对市场的灵活应变能力。这四个过程是紧密相关的,集群的演进过程是非线性的,可以跨阶段的反复、回旋和波动的过程。由此可见产业集群的升级是按照集聚效应的自我加强循环发展的从萌芽期走向稳定期的过程。
  2.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升级理论
  (1)国外学者Gerhand提出全球价值链(GVC)有4种典型的治理关系模式:单纯市场关系、网络、准科层和科层制,分别体现为不同参与主体和不同价值链运作机制之间的联系,GVC的治理模式对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理论有重要的影响。
  (2)英国Sussex大学的Humphrey,Schmitz总结了全球价值链中产业集群升级的四种路线:产品性(product upgrading)、工艺流程(process upgrading)、功能性(functional upgrading)和交叉产业部门(inter-sectional upgrading)的升级。其中产品性升级强调生产产品的种类的多样化,工艺流程升级强调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效应和技术进步获取附加值能力的提升,交叉产业部门的升级指通过变换资源的配置,功能性升级指产品通过品牌彻底地改变产品形态。从这可以看出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是从增加链条内部节点上的产品的附加值角度考虑的,同时强调了价值链的治理对集群升级的意义。
  这两种思路全都试图描述地方集群的升级路线和轨迹,只不过研究的角度不同,一种从逻辑时间的维度考虑,另一种则是逻辑空间的维度考虑。目前,这两种理论研究尚不深入,集群生命周期的促进因素,周期长度等;治理模式如何影响产业链的升级,特别是落后地区如何融入全球产业链都需要进一步的讨论。
  大部分学者认为相对落后的地区是通过与全球前价值链的耦合才能实现区域集群的升级。比如原料供给地区往往通过与处在产业链条中核心地位的企业(购买者)的生意来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提高。主要方式是通过从委托加工(OEM)、自主设计(ODM)和加工最后到自主品牌的生产(OBM)和核心技术的研发,来实现向附加值更高的环节攀升。
  
  三、我国目前产业集群的现状和地方产业集群升级路线的探讨
  
  我国要实现和平崛起,加强对全球资源的控制力就必须尽快促进我国地方集群走向成熟,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的爬升。但目前的地方集群尚处于初级阶段,有些地方甚至还没有形成集群,产业集群的升级理论越来越被重视,为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和企业的核心能力以及综合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1.我国产业集群的现状
  (1)大部分集群没有形成产业链,集群内部缺少自我增强机制
  分工与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前后关联效应不强。技术上的服务要么就是自我服务,要么就是到外地采购,没有形成本地企业间的密切联系。主导企业的产品链条过短,使得企业缺少自我增强的机制,从而影响在国内外的竞争力。
  (2)大部分集群规模不大,很难产生集聚效应。集群就如同单个企业那样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发挥出整体优势和外部经济,我国的地方企业群与国外相比规模过小而且是简单的扎堆,并没有实现价值链上和技术上的集中。
  (3)基础设施和法律法规不健全。金融担保体系、信用体系和研发体系缺位,政策上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基础设施欠缺,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下服务质量提不上去使得集群内部企业往往丧失商机,集群优势得到抑制很难实现集群的迅速升级。
  2.我国产业集群升级路线的探讨
  依据上述的理论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国情,笔者认为从委托加工、自主设计和加工最后到自主品牌的生产和核心技术的研发,这是主线路。通过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营造一个基于信任的本地化网络氛围,加快基础设施和法律法规的建设,积极落实产业政策,从而尽快促进集群的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工艺流程的升级。
  
  参考文献:
  [1]何维达:WTO与中国产业升级[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王缉慈: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地创新网络[J].区域经济, 2000, (9): 45~52
  [3]梅丽霞等:全球产业链与地方产业集群[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4):11~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标签:产业集群 路线 探讨 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