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100字日记 > 正文

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新开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怎样将教学既不同简单的中学历史课重复,又要达到设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这是一个新的挑战。文章提出,要想将其教材体系转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其转换的有效教学模式之一。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作者简介:黄诗玉(1959-),女,四川宜宾人,宜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四川宜宾64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宜宾学院2011年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课题项目批准号:JG11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63-01
  
  根据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全国高校统一开设了4门政治理论必修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现已改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这一次改革中走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怎样将学生中学时已经学过的这部分历史知识加深巩固,而又不能等同于简单的中学历史课的重复,这对承担该门课的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此笔者探索走实践教学路子,培养学生动手、动嘴、勤于思辨的能力及提高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文拟就近几年对该门课程教学及改革的思考和实践所作的一些探索,进行分析整理,以求教于同仁。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设置的重要地位和现实意义
  邓小平在《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一文中曾指出:“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提出的理想与我们的不同。我们讲的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他们却提倡资本主义理想……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使学生们通过学习后,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了解国情、国史,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突出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设置的现实意义。《决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3]
  《决定》还指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所谓的文化自信,是要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自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要充分自信,包括从我们现在倡导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直到我们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红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革命文化,要充满自信。”[3]今天的大学生则是文化自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以高尚的长征、延安、红岩精神塑造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光荣职责和使命。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无疑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鞭策,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在这一次改革中走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课时少,但又不能进行满堂“灌输”,走实践教学的路子势在必行。为此笔者作了以下改革。
  1.课时分配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尽管课时少,每周只有两节,但笔者还是拿出一定的课时进行实践教学,因此在课时分配上:大部分时间为课堂教学,拿出三周安排学生实践教学;在考试成绩计算上,加大实践教学和平时作业的考核成绩比例,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占50%。
  2.课堂教学内容改革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一是专题讲解,由教师精讲;二是学生阅读文献分享,指定学生阅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每一章后的参考书目文章,如阅读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少年中国说》,张之洞的《劝学篇》等,分享所阅读的文献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及自己阅读后的感想,由学生制作PPT上台讲2~3分钟,占平时成绩的10%。
  3.实践教学路径的探索
  (1)教师带学生外出红色教育基地考察。主要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组派教师带学生实地考察。一是到建川博物馆实地考察(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不屈战俘馆、川军出川抗战馆等),使学生对中国抗战两个战场的作用和地位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二是到李庄抗战文化中心考察,通过对内迁李庄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中央博物院、同济大学,以及前来李庄的一大批文化人,如傅斯年、梁思成、林徽茵、罗哲文、李济、陶孟和、童第周、董作宾等学者考察(对他们在李庄治学等的考察,展示大师们丰富多彩的治学人生),让学生们了解中国抗战文化中心的形成和中国人文精神为什么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仍然得以传承。三是到重庆白公馆、渣滓洞考察,使学生们了解英烈们为信仰而捐躯的红岩精神。
  这种实践教学的方式参与学生很有限,每个教学班选派1个学生为代表去考察,回来向全班宣讲,作考察报告。这是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一学期中组织1次,目的是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考察形式是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重要手段。
  (2)学习小组进行近现代史相关课题研究的教学实践模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信息和学术研究动态,调动他们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锻炼怎样做课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教学中的创新做法有两点:
  1)分小组完成课题研讨,每个学生落实承担一项任务。把学生们分成学习小组,大约10人1组,每个小组探讨研究1个课题。为了避免有学生搭便车的情况,要求每个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任务,对每项任务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要求确立研究课题题目的学生收集资料,为什么要探讨此课题,学术界对此课题有哪些不同的观点;对收集该题目的资料和图片的学生要求资料紧扣研究课题,资料丰富、来源真实可靠,注明资料出处;对撰写整个研究课题的讲稿的学生要求将资料、图片进行整理归纳,撰写内容逻辑层次清楚、有论有据,紧扣主题;对将整个课题制作成幻灯片的学生要求逻辑层次清楚、题目序号无错、色彩协调、图片美观;对代表本小组向全班讲解研究课题的学生要求表达能力强、逻辑层次清楚、普通话标准;对回答全班同学或老师对本课题相关的问题的学生的要求是(要了解本课题的更多资料,做好准备)回答准确,引用材料较多,准备充分。全班同学可以结合提问开展课堂讨论。实践教学实施后,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学生课题实践研究考核检查方式:实践教学成绩共占40%。由学生完成部分和小组完成课题PPT两部分构成。每个小组派1人为全班同学展示其小组的课题研讨内容,占实践教学成绩的10%,个人承担课题研究任务占30%。
  2)学生学习小组自选课题后做开题报告。在实践教学中也常遇到一些问题,即每个学习小组自选研究题目后直到期末上讲台展示课题课件时教师才知晓,其所选题目过大,逻辑性不强等问题呈现出来,且中途学习小组怎样开展课堂研究实际上处于无指导状态。教师分组布置实践教学任务后,怎样加强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为此笔者作了一个新的尝试,即每一小组选题确立后在全班作研究课题的开题报告。
  每个小组派一人,将选题开题报告制作成PPT,上讲台作小组课题讨论的开题报告,其内容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课题提纲及计划、小组分工情况等。
  开题报告的目的有以下几个:一是教师对所布置的实践教学做一个初期检查,了解学生分工情况,防止学生没有开展工作,拖延至期末匆忙选题应付了事。二是教师对学生所选题目进行指导。如题目是否新颖,是否符合贴切实际,题目是否偏大,题目是否与其他小组重复等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师提出有益的建议,如本期有的班级学生所选题目是古代史内容,远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目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换题目。还有的选题过大,都要求其换题目。
  上述实践教学的尝试,使实践教学在教师指导下有序和保质保量完成,从而达到预期的实践教学目的。
  三、结束语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改革起步不久,其实践教学的路径和模式是多样化的,为了适应国家和教育部以及新形势的要求,相关教师只有不断探索适合本校校情的实践教学路径,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才能应对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2005.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5-206.
  [3]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
  (责任编辑:宋秀丽)

标签:近现代史 教学改革 纲要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