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100字日记 > 正文

当生命邂逅战争 如果生命是偶然的邂逅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每个人都无法预料自己的生活轨迹将如何展开,就像无法预料自己的生命将在何时戛然而止。绝大多数人总会在年少的时候描绘天真而伟大的愿景,却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不断遭受挫折,只能无奈地接受平淡的一生。人们当然期待着什么事情,或是一个绝妙的机遇会突然出现,升华平庸的生命。只是人们往往没有料到,他们所期待的一切,可能并不会如此美好,改变生命的也许不是机遇,而是一次猝不及防的战争。
  说起战争,我们的记忆总是最直观地指向伤亡的士兵、新式武器,以及国家间的博弈,却忽略了那些最平凡的人群。他们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有着每个普通人都会拥有的微不足道的个性,但那些本来镌刻在他们生命中的标记,却因为战争的侵入被赋予了其他的含义。他们别无选择,他们无处可逃,他们也许没有为战争流血、牺牲,也许在战争中默默地死去,但无论是否因为战争他们都不会被人记住,也没有人知道他们的伤痕也许永远无法愈合。
  在战争电影从最初的关注正面战场的厮杀和民族情绪的宣泄中解脱出来,开始直面普通人的内心,战争的内涵也许才得以真正地揭示。战争并不是某个国家或某个民族的血泪史,它对于交战双方的伤害也许是等价的,无论交战双方是谁,无论一时的胜败伤亡如何,每一次重大的战争都是全体人类的灾难。这一类电影也许不会让你热血沸腾,也不会让你仇视某个恶贯满盈的敌国,却以其深沉的思索,静静撩拨着每个人内心中最脆弱的情感,于是你会反思,哪怕你是受害的一方;于是你会同情,哪怕面对最痛恨的敌人。
  战败国的救赎:《朗读者》
  他站在窗口,眼前的时代悄然转换,他看着少年的他一步步掀开自己的回忆。
  15岁的迈克遇到了36岁的汉娜,本是一段不伦之恋,却是他青春期最幸福的时光。汉娜有一个怪癖,她要求迈克在每次欢愉之前为她大声地朗读。在迈克眼里,汉娜像谜一般,她是他的女神、母亲、情人,让他深陷,让他迷失。可当最初的激情褪却,汉娜敏锐地觉察出迈克的漫不经心,于是她不告而别。
  影片以这样的故事开始,将一个悬念轻轻放下,却又掉转镜头,不让观众沉浸在少年迈克的烦恼之中。多年后,已是法律系大学生的迈克,在最意想不到的场景下与汉娜重逢。似乎突如其来地,汉娜的神秘过往成为了最令人厌恶的故事:她曾是一个小集中营的守卫;每个星期,她负责挑选犹太人送往奥斯维辛;她总是让年轻的犹太姑娘为她朗读;她在一次远征中,与其他守卫一起,亲手葬送了300名犹太人的性命……
  汉娜的审判是影片中最令人窒息的部分。汉娜对所有的罪名供认不讳,却似乎并不明白这些指控意味着什么,对她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她只是在尽自己的职责,哪怕在别人看来是滔天的罪行。她说每周必须送走一部分人,否则在下一周就没有空间容纳新的囚犯。面对法官道德层面的指责,她的反问令法官哑口无言:“换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汉娜只是个工具,她也尽职尽责地执行着工具的职能。她甚至在法庭上勃然大怒,因为她不明白作为守卫,她的工作就是看好囚犯,她有责任控制局面,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别人听不懂。似乎,汉娜的悲剧从这一刻开始,其他被告诬陷汉娜是主谋,是她书写了最终的报告。她试图否认,却在法庭要求鉴别笔迹时供认了自己的罪行。
  这时,往日的碎片突然在迈克的脑海中串连起来,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秘密:汉娜喜欢听人朗读的怪癖、外出就餐时点菜的尴尬、拒绝鉴定笔迹,这一切是因为一个她极力要隐瞒的秘密――她是个文盲。蒙太奇镜头像一块块拼图填补了之前所有的缺口,汉娜的悲剧从她将文盲视为耻辱的那一刻便已经注定。这种耻辱侵入她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她总是为此而感到自卑,从来不曾意识到自己敏感、善良的本质;这种耻辱如此强大,竟让她自愿卷入战争;这种耻辱超越了所有的情感,因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哪怕是生命,来隐藏这个秘密。
  这似乎只是一个女人的悲剧,如果没有战争,她只是一个固执得有些可笑的女人,她可以选择各种方式来保护她的秘密,我们甚至可以像取笑“套中人”那样来取笑汉娜。可是,无孔不入的战争让这种逃避成为了罪行,她努力保护的秘密竟成为了这一罪行的最有利的罪证。一个本来无伤大雅的怪癖,因为战争成为了一个悲剧。我们也许会悲叹她的愚蠢,痛惜她的执拗,可是正如汉娜所说,“换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也许面对战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败者。
  这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剧。汉娜代表着经历战火的那一代德国人,他们严谨、勤奋,却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始作俑者;他们曾经不可一世地叫嚣种族优势,却在战败后认真地反思和进行自我救赎。《兄弟连》中曾写到在柏林被美军轰炸的次日,每一个德国百姓都默默地走上街头,拾起破碎的砖石,开始在废墟上重建自己的家园。汉娜的自卑就像是那个时代德国人背负的罪名,他们压抑着自己,绝望地生活,却抱以一种一丝不苟的态度。
  与汉娜一味的压抑不同,迈克作为下一代德国人,似乎面临着更为艰难的抉择。一方面,他像所有当时的青年人一样,迫不及待要用最极端的手段摆脱上一代的罪名;另一方面,他又始终无法忘怀刻骨的初恋。于是,他的摇摆让他放弃了向法庭提供证据,让他在离婚后开始给狱中的汉娜邮寄朗读的磁带,但又在汉娜即将出狱时,用道德的质问摧毁了汉娜最后一点生存的希望。
  影片的最后,汉娜的遗嘱中吩咐迈克将她攒下的7000马克交给当年大火中幸存的犹太女孩,还有,“告诉迈克,我向他问好”。迈克失声痛哭,汉娜却再也无法听见。汉娜曾经说过“死者已逝”,是啊,父辈的罪恶终会随风逝去。2010年10月3日,德国在92年后,终于还清了一战的赔款,也意味着一战真正地画上了句号。这笔巨额的赔款,每个月从每一个德国人的工资中扣除,这一充满仪式性的举动记录了一个国家漫长又深刻的悔悟过程。
  于是,我们看到了迈克的女儿,这一代充满阳光的德国青年,他们的记忆中没有战火、没有痛苦,他们只需要铭记,未来却有更多的选择和希望。
  受害者:《鬼子来了》
  姜文是华语电影界的鬼才,《鬼子来了》便是他鬼气横发的集中体现。
  一个普通的农民马大三,恶作剧似的卷入了一场灾难――一个神秘的“我”将一个日本军官和翻译扔进他家,这让一向以良民自居的全村人集体陷入恐慌。在乡亲们好生招待二人数日后,神秘人却没有按照约定将他们转移。如何在日本人眼皮子底下将这两颗定时炸弹转移又不危及自身,成了马大三和乡亲们最为烦恼的事情。他们也想过将二人偷偷除掉,却阴差阳错地没有成功。
  六个月后,被关押的日本军官花屋小三郎提出与村民完成一笔交易:让日军以两车粮食作为交换,赎回他们二人。村民们同意了这笔交易,将二人送回到日军营地,日军也如约地将粮食送到村里,并在当晚举行了规模盛大的联欢。在整个村庄沉浸在摆脱噩运后的狂喜时,日军却突然展开了疯狂的屠杀,在场村民无一幸免,随后一把火将村庄夷为平地。马大三因为送怀孕的妻子回娘家而幸免于难, 却亲眼目睹了杀戮后的熊熊大火。
  《鬼子来了》从一开始便有别于传统抗日题材的影片,影片中的村民不再是所向披靡的民间战神,并没有令鬼子闻风丧胆的自制武器。他们如同几千年来的中国农民一样,是纯朴、善良、愚昧的农民。他们无心参战,只是希望尽快恢复到战前的生活,于是他们甘愿忍受侵略者的奴役。在处理这件超越以往经验的意外时,他们天真地以为付出友善必定会得到回报。如果没有战争,他们仍会像几千年来的中国农民一样心满意足地过着他们自己的日子,战争却给他们平凡的生命镀上了一层别样的色彩――他们成为了日本正式投降后日本军队仍在屠杀的受害者和证人,也以这种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印迹。
  在惨绝人寰的杀戮后不久,国民政府军开进村庄,接管了日军队伍。一个雨夜,一个烟贩,手持利斧冲进俘虏营,见人就砍,日军死伤数人。这个亦神亦鬼的人物竟是当初懦弱的马大三,是仇恨令他脱胎换骨,有如神助般完成了策划到实施复仇的全过程。战争赋予了他悲剧的意义,也终止了他平凡的生命。马大三被国民政府军制服,判处死刑,罪名是违反波茨坦公告,行刑者便是当年被村民囚禁的花屋小三郎。在马大三被砍头的瞬间,灵魂仍在世间停留,他眨了眨眼睛,看到了一个血红的、颠倒的世界。
  整部影片将荒诞一词诠释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始终未曾露面却直接导致了整个悲剧发生的“我”,花屋怒视村民却说出“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还是伴着进行曲出巡的日本小队长、神乎其神的刘爷,以及堂而皇之的国际公约与简单冲动的复仇、杀戮者与审判者身份的互换,都似乎在用其荒诞的内核将影片偏离战争片的轨迹。然而,战争何尝不是荒诞的?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当权者一次头脑发热的决定,整个世界就会为之震动。平民总是莫名被卷入战争,甚至还幻想着战争结束后延续被中断的生活。可是,战争总是轻而易举地将人改头换面,斩断一切延续的可能性――一个普通的日本青年,作为侵略者踏上中国的土地,前一秒还惦记着北海道的农田,下一秒就将刺刀刺向无辜的平民。难道只能武断地将其归为军国主义?即使战后他逃脱了审判,他的生活是否能依然如旧?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仅仅因为他的国家地大物博就被奴役了,他选择不反抗仅仅因为他的奴性?在目睹了死亡与绝望后,即使他战后幸存,他的生活是否能依然如旧?《西线无战事》借主人公保罗的话为一代被战争毁掉的年轻人呐喊:“钢铁青年!青年!我们大家都没超过二十岁。可是年轻吗?青年时代?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现在我们都是老人了。”这又何尝不是所有经历过战火的人的心声,就像是一条射线,从起点开始,就不再会有结束。
  余音:《漫长的婚约》
  “如果我能比他们提前赶到那个拐弯,马内就会活着回来!”
  “如果在我数到7前,火车进了隧道,或者检票员进来查票,那么马内就没死!”
  女孩马蒂尔德用这样的方式与上帝赌着未婚夫马内的生死,也因为这些偶然屡屡遂她心愿而拒绝相信任何模糊或确凿的马内的死讯,拖着残疾的双腿,执著地寻找马内生还的讯息。
  严格说来,《漫长的婚约》更像是一部侦探片,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些被历史淹没的隐秘的故事,在女孩偏执的找寻下,抽丝剥茧般展现在观众眼前。
  5个卑微的士兵,素不相识,背景迥异,却不约而同地选择自残或失手自残以逃避战争,他们的行为遭受了最为严苛的惩罚――被抛弃到无人区“宾果黄昏”任其生死。战前,他们只是木匠、焊工、混混等等最平凡的人,未经任何有效的军事训练便被送往前线,而他们面对的是日后被称为一战三大战役之一的索姆河会战。一战爆发于人类发明新式武器的前夕,战争的胜败几乎完全建筑在士兵的肉体之上,技术含量远远不能与后世的战争相比,却点燃了人们最真实的恐惧。这5名倒霉的法国人与其他士兵一样,他们并不懂得自己为何为战,并不懂得如何培养起自己对敌人的仇恨,他们甚至会对对方坚固的工事称赞不已。缺乏民族情感支撑,他们不自觉地选择了“反战”,当然,他们也并不明白这一词语会在后世被赋予多么高尚的内涵,他们只是因为恐惧、因为眷恋。他们没有死在杀敌的前线上,却被自己的军事法庭送到了“地狱”,生死不明。
  所有的线索到此戛然而止,所有的信息都指向死亡,电影这时向马蒂尔德和所有人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会怎么做?答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一个跛脚的姑娘如何去揭开一场战争刻意隐瞒的真相,何况,“真相”已经摆在眼前,由十字架组成的树林中赫然刻有马内的名字。马蒂尔德却在众多确凿的证据面前选择相信自己虚无飘渺的直觉,一头扎入错综复杂却又相互矛盾的谜题之中――一个谜底的揭开引导她走向下一个谜题,也许这就是死路,也许又开启了另一条通途。或许女人的天性便是如此,她们用最本真的感觉来探索这个世界,热情、脆弱、坚韧。途中,马蒂尔德遇到了与她命运相仿的女人,爱罗蒂和蒂娜。爱罗蒂的一生因为承受了过多的爱而变得扭曲,她不得不目睹深爱的两个人反目,又只能无奈地收到他们阵亡的消息,而丈夫与情人在战场上冰释前嫌是她灰暗生命中的唯一一缕阳光,她只能守着它了却余生。蒂娜却选择了另外的道路,导演想必对蒂娜情有独钟,她戏份不多,但极为出彩。玛丽昂?歌迪亚将一个深陷仇恨的绝望女人演绎得酣畅淋漓。他只是个众人唾弃的无赖,却是她一生的挚爱。他死后,蒂娜眼中再没有爱,她选择手刃断送挚爱的仇敌,方法香艳之极、残忍之极。她是妓女,一生背负着不光彩的名声,却用最神圣的方式燃烧,陪伴她的天使,像抹大拉的玛利亚,有着最堕落的圣洁。马蒂尔德、爱罗蒂和蒂娜,三个迥然不同的女人,她们的生命本来不会有任何交集,战争却让她们的命运交织,后两人既是马蒂尔德的线索,又是另一个时空维度的她,马蒂尔德只有完成自己的使命,她们才会得到解脱。
  马蒂尔德是幸运的,直觉没有辜负她,影片的结尾,她找到了她的爱人。那个男人坐在午后的花园中,绚烂的光晕在他身上化开,他转过身来,逆着光线,嘴角绽开了笑容:“你这样走路不疼吗?”记忆已经消逝,一切重回童年的原点,马蒂尔德静静地坐在他身边,看着他,看着他。
  法兰西民族血液中流淌着浪漫,在饱受战火的土地上,他们安静地展现对战争的抗议,用女性的视角关注在战争中沦丧的人性与爱。《漫长的婚约》是一部女人的赞歌,性格各异的女人用她们不同的方式拷问着战争,又用同样的爱去抚平战争带来的伤害。战争让女人走开,却未曾放过任何一个女人,无论是坚毅的马蒂尔德、沉默的爱罗蒂、疯狂的蒂娜,还是用母爱关怀顶替儿子姓名死里逃生的马内的罗谢尔夫人。男人用自己的身体和武器征服世界,女人只有爱这一件利器,却战无不胜。
  尹丹
  哈尔滨人,北漂中。误入歧途的儿童书图书编辑,笔耕常辍的写字人,随机发生的案头翻译。影虫和书虫,乐迷加球迷,一个爱生活的人儿。
  责任编辑:唐贾

标签:邂逅 战争 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