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100字日记 > 正文

与时间对话作文600字【与时间对话】

时间:2019-02-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在当下的生活中,历史仿佛早已离我们远去,尘封在久远的记忆里,我们自身却无时无刻不处在历史的链条上,滚滚向前。被现代物欲过度刺激的人们,失去了厚重与质朴,也失去了个人与历史之间的深厚联系。但是在《一江泼墨惊飞唐风宋雨》这一卷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字里行间的历史感。这种历史感,若用艾略特的话说,“首先包含着一种感知,不仅感知过去的过去性,而且感知过去的现存性……这种历史感是没有时间性的,也是有时间性的,同时又是兼有没有时间性和有时间性的。使得一个作家能够具有传统性的,就是这种历史感。”(《传统与个人才能》)感知过去与现存,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诗人开启了与时间的对话。
  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咏史诗便是最好的例证。左思“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将自己的壮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物表达了出来,之后的杜甫《咏怀古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无一不是借怀古之名,或针砭时弊,或诉说理想。而郑愁予在现代诗中营造的古典意境,更将人带入了如梦似幻的烟雨江南。陆华军“穿越年久失修的青石弄/一定能遇上/年久失修的姑娘/摇晃着 花白头发”而“被灯笼照灭的/那位民国书生/一定有我的倔强和善良”(《青石弄遐想》)。在被雨水渗进的氤氲历史中,我们同诗人一起感受着“藏在心中的姑娘”。
  农耕社会,土地承载了太多的文化、传统、记忆。每一片土地都是一段鲜活的历史,这段历史也许在演变,也许在传承,也许在消亡,但都是在中华文明的大地上繁衍生息。徐业华在《苍天后土》中,面对苍茫的黄土高原,面对积淀着社稷灵魂的广袤土地,感慨“我从不怀疑神灵,就在不远的高处/高坡上那些后生们/挥动的红飘带,庄稼一样葳蕤/一茬又一茬的锣鼓/比黄河的涛声稠密”。杜元临着被风沙吹打的台地,看着在黄河沟壑里的人家,“妇人们用新石器时代的石杵/捣碎煮肉的佐料”“在这古老的台地上/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活着/然后就地下葬/叠加在马家窑时代的墓地上/木炭灰/是照亮对岸的证据”(《台地》)。在同一块土地上周而复始的劳作、生活,一切都在循环,死亡也不例外。肉体的消逝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生命亘古不变的薪火相传。
  过去与现在纠缠在一起,在诗歌营造的氛围、创造的意象中,我们深深领受到诗人既历史又现实的复杂情感。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唱诗班哼着洋腔,大葱也低头做礼拜/水里的幽魂到村头的酒吧赊酒/婵娟关门上网,樱桃小口吃樱桃”(沙克《端午小调》),“拨手机,发信息/喜鹊的羽毛绕通宵//坐月亮过河,摘星星/做牛郎带回对岸的妻”(沙克《七夕,夜曲》)。各种意象融汇在一起,有传统的,有时新的,新旧的冲撞,给了我们一个重新窥视历史文化的视角。在现代目光的审视下,历史有了多种书写的可能。从介子推到秦始皇到浣锦女,由繁体字到二胡到我的剑,意象交替出现,古典与现代在诗人的笔下交织,在具体和抽象之间,诗歌成为了平衡点。
  在《一江泼墨惊飞唐风宋雨》这一卷诗歌中,李晓红的《神话》、陈智泉的《蜀南雨》等篇什,古老与现代相互渗透,诗人从过去找现实的影子,从现实找过去的存在,希望能在这二者构建的理想场景中,驱除人们的烦躁、孤独和无归属感。但是,并非所有作品都成功的发掘出了人们对历史与生命的强烈认同。有些作品意象过于简单,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较小,诗歌语言缺乏张力,未能有效的激发出共鸣。然而,总体上看,《一江泼墨惊飞唐风宋雨》中历史与现实的交错,给诗人的心灵提供了一个场所,也为我们与时间的对话创造了一种可能。在这种纵横交错的历史感中,我们又再一次被唤起了朴素深厚的情感,而只有这种人类最基本的情绪,才是诗歌带给人们最宝贵的财富。

标签:对话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