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100字作文 > 正文

集团化运营【基于“集团剩余”的出版业集团化运营之机理研究】

时间:2019-02-0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出版业集聚化发展是迅速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出版集团是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集团具有聚集经济性和良好的学习效应,使得集团内各出版发行机构的长期平均成本不断降低,成本节约效应显著;集团是包括产业政策在内的各项政策的集聚地,具备相对完善的公共平台等支撑条件,使得集团内出版发行机构获得比集团外企业更多的收益,两者的共同效应导致集团内的出版发行机构无论是在成本还是收益上都对集团外企业形成相对优势,产生类似于产业集群剩余的出版集团“集团剩余”。这也是出版集团形成、维系和发展的直接经济驱动力。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出版业 集团剩余 成本 收益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2) 02-0049-05
  [Abstract] The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dvance prosperity of the culture industry, and the publishing groups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clustering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The agglomeration economic characteristic and great learning effects that groups have reduce the long-term average cost of the publishing and distribution institutions in groups, and their benefits are obvious. Group is home of various polices, including industrial polices, and it provides supporting conditions, such as a relatively perfect public platform, so that it can bring more income to the publishing and distribution institutions in groups than those out of groups. The common benefits of the two above gain advantage for publishing and distribution companies in cost and income, and result in the group surplus of the publishing group,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surplus. It is also the direct economic driving force for the formation, mainte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shing groups.
  [Key words] Industrial clusters Publishing industry Group surplus Costs Income
  
  1 引 言
  产业集群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引擎与助推器,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产业群集是一个在特定区域由多方利益主体在产业竞合基础上形成的复杂系统[1]。目前,大多数文献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的机理归结为集群比单个企业拥有更多的区域性集聚优势[2],新产业区域理论在解释集聚原因时也认为集聚的企业可以通过域内合作和共同行动来获取额外的好处[3],国内陈雪梅教授将此种优势定义为“集群剩余”,认为集群内企业通过集聚可获得超过非集聚的利润[4]。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参与产业集群分工的最大动因就是来自于集群的额外收益,即集群剩余的乐观预期和分享要求[5]。因此,产业地方集聚所创造的超过产业非地方集聚的利润是产业集群生存与发展的根本[6]。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实践经验表明,文化产业集聚化发展,可以集聚多种产业要素,集中各项优惠政策,搭建多种公共服务平台,帮助入驻企业成长发展,并获得超过集聚区外企业的利润,成功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往往也应该存在着类似于产业集群剩余的“文化产业集群剩余”,这是集聚区内企业间相互合作的隐性合作契约关系得以维系的基础,也是集聚区形成与发展的一种无形推动力量。出版业是文化产业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大力推进出版业集聚水平成为出版产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的重要抓手。本文试图从产业集群及集群治理的角度思考集团剩余对出版产业发展的重大影响,即从组建集团后的出版发行企业成本、收益变化着手,讨论出版业集团化维系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2 出版集团集团剩余的内涵与计量
  2.1 不同视角的集团剩余
  按照陈雪梅有关集群剩余的定义,集群剩余是单个企业进入集群与不进入集群的利润之差,因此集团剩余可理解为单个出版发行企业进入与不进入集团的利润之差,用如下方式表达:
  设R= 集- 不,其中R 为出版集团的集团剩余, 集、 不分别为企业进入与不进入集团时企业的利润,若以成本、收益分析为主线,以成本与收益作为企业获得利润的两个指标,出版集团集团剩余的概念解析可进一步细化,即由成本剩余和收益剩余来确定,具体表现为:
  R=( 集- 不)=(I集-C集)-(I不-C不)=(I集-I不)-(C集-C不),其中, I集与I不为企业进入与不进入集团时企业的收益,C集、C不为企业进入与不进入集团时企业的成本。
  设定RI为收益剩余,则RI=(I集-I不),设定RC为成本剩余,则RC=(C集-C不)。
  此时,出版集团集团剩余为R=RI+RC。
  因此, 当有集团剩余存在时,即:R>0或 集- 不>0或(I集-C集)>(I不-C不),出版集团才能稳定发展并不断吸引企业纳入集团之中。
  出版集团在一定意义上是指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企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集聚、相互协作的网络,无论是企业还是集团都难以将这种剩余清楚地划分归属,这就意味着集团剩余具有不可分割性。因此,我们将集团剩余理解为集团内所有企业获得的比在集团外更多的利润收益,而非在集团内单个企业独得的经济利润,即集团内所有企业进入集团时的利润减去不进入集团时的利润所得的差额便显得更为准确[7],也能更好把握。同时,集团剩余体现了出版集团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形式,的确能够超越市场上单个出版发行企业独自经营或是简单扎堆加总的集聚方式、从而实现更大绩效的较好空间组织形式。
  根据上述观点,设集团内部有N个企业,集团剩余就是:
   ,其中: i集表示为集团内某一企业经营所得利润, i不表示为若该企业在集团外经营所得利润,Ii集表示集团内某一企业经营所得收益,Ii不表示为若该企业在集团外经营所得收益,Ci集表示集团内某一企业经营成本,Ci不表示若该企业在集团外经营的成本。
  同样,也可将集团剩余分解成为收益剩余和成本剩余两部分,其中:收益剩余为,成本剩余为 。
  2.2 集团剩余的计量
  由于无法寻找或设定到其他条件与环境完全相同,只是是否已经进入集团内经营的产业空间组织特征不同的两个企业,难以对集团剩余直接进行对比;即便是已经在出版集团内的企业,由于不同的出版集团的产业发展政策、文化资源、公共平台建设等产业发展的诸多环境要素差异极大,不同出版集团内的企业获得集团剩余的途径与金额也迥异,同样无法从集聚企业的角度对集团剩余做出整体判断,因此,在确定出版集团集团剩余时,采用比较分析法更为合适。通过参照系来估算集团剩余的大小,这个参照系便是出版产业平均利润率[8]。从这个角度可以将集团剩余理解为出版集团内企业所获得的利润超过区域内出版产业平均利润的那部分超额利润(可用相对数或绝对数表达)。
  若设定RX为集团剩余率,则RX=RRA集-RRA行,其中,RRA集、RRA行分别为集团内企业平均资产利润率与出版产业社会平均资产利润率;或以RY表示为“集团剩余额”,则RY=A集×(RRA集-RRA行),其中,A集为集团内所有企业的资产总额。
  3 出版集团集团剩余的来源之一:成本节约
  3.1 集团成本剩余的来源
  集团成本剩余可以理解为没有进入出版集团时所有企业的总成本与进入集团所有企业的总成本的差额。即:
  
  +……+]
  其中,Ci不表示某一企业不进入集团经营时的成本,Ci集表示某一企业进入集团经营时的成本,Ci不交易表示某一企业不进入集团经营时的交易成本,Ci集交易表示某一企业进入集团经营时的交易成本,Ci不搜寻表示某一企业不进入集团经营时的搜寻成本,Ci集搜寻表示某一企业进入集团经营时的搜寻成本,Ci不运输表示某一企业不进入集团经营时的运输成本,Ci集运输表示某一企业进入集团经营时的运输成本,Ci不生产表示某一企业不进入集团经营时的生产成本,Ci集生产表示某一企业进入集团经营时的生产成本。
  出版集团集团剩余实质上是出版产业聚集经济性的具体表现。没有出版集团这样一个聚集载体,出版产业的聚集经济性无从谈起,很难聚集起大量有相互关联的出版发行企业,由于同类出版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都非常缺少,加之企业之间联系稀少,便难以构筑一条较为完整的出版产业链,此时的企业短期成本必然会处于高位。随着集团的规模和进入集团的企业数量增加,集团内企业的互动与联系变得频繁和密切,集团的聚集经济性开始显现,将会促进集团内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不断降低,即集团内企业的平均成本随着企业数量的递增而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而且,由于出版集团内的企业多是以创意为主导、以文化为资本、以创新为基础的智慧型企业,因此较一般企业集团更容易形成学习效应,这种高效的学习效应是保证聚集经济性的重要条件之一。出版集团内不同企业的优秀创意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等相互学习,可以在集团内部积累起产品创意、生产、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出版集团特殊经验。而且,集团内企业持续的创意创新,不仅能够非常显著地降低自身成本,还可以通过有效的学习效应使创意创新在集团内企业之间得以迅速扩散,创意创新的成果在集团企业外部迅速溢出,从而导致集团内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持续下降。这种集团学习效应不仅可能消除出版集团的聚集不经济性,甚至可以将聚集经济性最大化,求得集团最优规模不断扩大,因此,连续不断的创意创新和高效互动的集团内学习是确保集团聚集经济性的永恒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版集团具有保证集团成本剩余实现的天生优势。
  聚集经济性是出版集团内企业在区域文化产业层次上的外部规模经济性和外部范围经济性的具体体现。出版集团的外部规模经济性源于集团通过区域专业化规模扩张而形成的对非集团生产的成本优势与竞争优势,早在1920年,马歇尔就在其名著《经济学原理》中列举了大量专业化中小企业集中发展的重要性。出版集团内企业数量越多、产量越高,创意、技术、设备和资本的专业化机会越多,出版产业的收益也就越高,出版产业链上垂直联系与水平联系的相关企业能获得更多专业化机会,使集团的外部规模经济性有了实现的可能。在出版集团中众多企业通过水平或垂直生产与销售联系,也能产生类似于大企业内部范围经济一样的外部范围经济性,这其中,知识与创意的共同投入是影响集团外部范围经济性的重要因素。出版集团内集聚了大量富有创意的出版企业,而创意是各出版发行企业生产与销售产品最重要的共同投入之一,一种出版物的创意很可能与另外一种紧密联系的文化产品有关,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共享创意远比独自开发和重复建设的成本要低,因此,集聚在出版集团内的企业易于形成具有外部范围经济性的柔性创意与生产系统。所以,由外部规模经济性和外部范围经济性导致的出版产业聚集经济性是出版集团存在的必要成本条件,也是吸引出版企业迈向集团的主要动力,当然,如果出现了聚集不经济性,已在集团中的企业将会逐渐选择退出。
  3.2 集团成本剩余的表现
  出版集团集团剩余中,交易成本节约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根据科斯的企业观,企业的存在是由于其内部组织制度能够代替市场价格以降低资源配置中的交易费用,相反,如果信息流通快、竞争充分、资产通用度高,那么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交易费用甚至低于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成本,这时,众多同类或相关的企业更愿意依赖于市场而独立存在,从而形成以外部交易为特征的企业集聚。出版集团是文化企业集聚的有效载体,通过这一载体来配置资源,既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一体化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成本,又能节约市场的交易费用;对于出版企业而言,选择进入出版集团,是其自身作为“经济人”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出发的理性思考。
  具体而言,通过推进出版集团节约的交易成本主要有:一是信息费用的节约。虽然集团中的一家企业企图获取交易对方所掌握的信息需要投入,但是众多企业不仅处于同一个集团中,而且交易十分频繁,会大大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这是由于出版集团往往同时也是创意信息的集聚地,集团的出版发行企业可以充分运用集团中的信息集聚效应来减少信息的搜寻成本,集团相对成熟的信息共享制度也将使集团内企业能够享受集团外企业享受不到的信息优势。二是交易信用成本的降低。在一个出版集团内,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企业与中介机构、企业与个人之间是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而集聚,容易取得相互之间的信任,企业的一次投机行为可能会带来集团的整体连锁反应,违规企业难以继续与集团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可以说,集团内企业的违规、毁约成本要大大高于集团外企业,集团内企业的分工合作更多地依赖于这种相对稳定的集团合作网络而进行,交易的效率会大大提高。三是履行合约成本的节省。出版产业集团化改革使集团内的企业减少了履行合约的执行成本,如在融资合约的设定与执行上,集团内企业在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时显现出的优势,要远远超过游离于集团之外的企业。一方面出版集团的品牌与实力有助于企业信用提高,降低集团内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将出版集团作为平台来寻找理想客户会大大减少其业务成本。更为重要的是,金融机构通过对集团的了解与评估,可以加强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全面掌握,增加信息的完备性,避免信贷之前的“逆向选择”,而基于集团信誉的企业间接担保机制也有助于防范信贷之后的“道德风险”。
  同时,出版产业集团的建立还有助于企业生产成本的节约。出版集团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地理嵌入性和产业嵌入性,同一个出版集团内集中了大量同属于出版产业链的相关企业,通过紧密的分工合作来进行创意、生产与流通,可以以无形串谋形成的市场力量[9],规模和创意为优势来猎取市场的有利地位,实现降低要素市场价格的目的,从而大大降低创意、技术、设备、服务及专业人才的成本。另外,众多出版发行企业集聚,也可减少远距离交易的次数,节约不少运输成本,有利于降低外部采购成本,从源头控制成本。
  4 出版集团集团剩余的来源之二:收益提高
  4.1 集团收益剩余的表达
  出版集团具有专业化经营特点,集团内各个不同的企业既有同质企业,也存在着垂直或水平分工的企业关联关系,但所有企业都仅仅是整个出版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因此,相互之间必定形成高效的既有竞争又有分工协作的网络关系;同时,出版集团作为出版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大量的产业发展要素如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也高度集聚于此,因此出版集团存在着超过一般企业收益的条件。这种超额的收益就是集团收益剩余,可以表述为:
  
  其中,, 分别是企业进入或不进入集团时的产量,, 分别是企业在集团内或在集团外经营时的产品价格,, 分别是企业在集团内外时的产量与价格的增量。
  4.2 集团收益剩余的来源
  出版集团内集聚众多同质化企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会更直接更激烈,同行企业相互比较有了公认的业绩评价标准,企业时时面对竞争压力,不敢有丝毫松懈,这就迫使企业不断通过产品创意和技术创新来获取或守住相对领先的竞争地位,从而大大激发各出版发行企业的活力。当然,在集团内企业之间还存在着正和博弈的竞合关系,可以与竞争企业一起形成出版创意团队,通过学习效应来快速扩散创意,共享创意,使创意成为各企业共同的核心竞争力,甚至可以分担新产品研发成本和市场推广成本,形成创意的集聚研发优势,进而带来边际利润上升。
  各国出版业发展都得到各国政府的有力支持。在我国,出版集团不仅是出版产业组织的一种形式,更是国家促进出版产业发展的政策集聚地和倾斜地,大量和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使得出版集团内的企业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许多出版发行企业在集团里迅速成长,成为出版产业乃至文化产业领域中的排头兵,而游离在集团外的企业则无法享受这些优惠政策。因此,出版集团在出生之时便赢在起跑线上,其优越的产业发展环境保证集团内出版发行企业的创意活力与竞争实力,为集团内企业得到更多的超额利润提供了机会。
  从另一个角度看,出版集团有能力提供与企业成长发展要求相匹配的服务。其中,各种公共平台建设是关键。出版集团有能力和愿望来建设人才开发平台、技术研发平台、信息发布平台、资本融通平台、产品交易平台等多种公共服务平台,集团中的企业可以享有这些平台带来的支持和便利,从而得到额外收益。如在面对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时,在出版传媒新技术应用研发上,一些大型研发和测试设备,由于价值很高以及利用率问题,一家出版企业独立购买的效益很低,由集团来统一研发技术和测试平台,每家企业只需要用极低的支出便能满足要求。
  因此,集团内出版企业得益于创意创新、政策和平台建设,确保了其市场地位的领先,不仅牢牢占领了细分市场,保持市场份额不断增加,继续拉大集团内外企业产量的差距,使△Qi持续增大;而且,凭借其市场地位,出版集团同样能在价格策略上运用自如,既可以充分利用其产品和品牌优势,确定一个远远超过非集团出版企业产品价格的较高价格,保持极高的△Pi独得丰厚的利润空间,也可以以较低价格迅速扩大市场,即便稍许损失△Pi,也可以以遥遥领先的市场份额来获得更大利益。
  5 结 论
  出版集团的集团剩余是客观存在的,保护并维持这种合理的集团剩余,是出版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但对于如何实现这种集团剩余,同样也需要有清醒的认识,简单地以政策来维护集团的集团剩余,显然不是最佳路径,也不是长久之计,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集团剩余,才是出版产业发展的根本之道。同时,具有整体性与分享性特征的集团剩余除了能保障出版集团续存与发展之外,集团剩余的分配也会诱发出版集团的续存风险,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集团剩余分配机制与实现集团剩余同样重要。
  注 释
  [1]思危.复杂科学与管理[J].南昌大学学报, 2000(3):1-6
  [2]李凯.集群形成中集群剩余的来源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2):68-72
  [3]梁琦.产业集聚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5-6
  [4]陈雪梅.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35-32
  [5]李世杰,李凯.产业集群治理逻辑:一个分析框架[J].产业经济评论,2009(9):65-74
  [6]胡登峰,王丽萍,王巍.集群剩余模型及集群剩余的效应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11):70-73
  [7]李宁,杨惠馨.集群剩余与企业集群内部协调机制[J].南开管理评论,2005(2):60-64
  [8]曾繁英.产业集群治理目标:集群剩余最大化[J].商业研究,2009(3):46-49
  [9]王步芳.企业群居之谜:集群经济学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9):129-133
  
  (收稿日期:2011-11-29)
  [基金项目]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水平测定与政策引导”(09JDCB001ZD)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 ] 史征,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学院副教授。

标签:出版业 集团化 机理 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