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200字日记 > 正文

语感|英语语感怎么培养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语感训练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教学中,教师应从语感生成的本源出发,通过加强诵读指导、创设教学情境、揣摩品味言语、加强言语实践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染力,形成较强的语感。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有声有色,才能让学生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才能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感 阅读 灵性
  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敏锐的感受和领悟能力,是人的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是语文阅读教学灵性的基本要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1]。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感知语言的实践,让他们在语感外化和言语作品内化的过程中,激发语感的灵性,激活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品味、感悟语言独特的艺术魅力,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领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发展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断能力。这样,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才会灵性荡漾。
   一、指导诵读,体悟语言,积淀语感
   诵读是语感教学的第一要素。学生语感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诵读这个过程来实现的。只有通过诵读,学生才能从整体上体会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意义,品味妙词佳句,感受作者的激情,领会文中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和隽永的哲理。小学语文教材语言规范,意境优美,是训练学生语言悟性、加强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的极好材料。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诵读能力的指导和训练,积极创造条件,盘活读的教学资源,多给学生提供自由阅读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悟和品味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从而使语言文字本身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时诵读真正成为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心智交流的过程,从而形成对语感的自觉感悟[2]。
   如,《小镇的早晨》是一篇文质兼美、淡雅清丽,描写水乡小镇特有风韵的优美散文。文中所表达的江南水乡小镇自然之美、意境之美,是非图画所能表达尽致的,用语言描绘情境便成了主要的手段。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集体读、个别读、比赛读等,点燃学生朗读热情,促进学生朗读训练。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节奏、读出了韵律、读出了画面、读出了情感,他们被小镇恬静、热闹、紧张的的气氛所感染,不禁把自己的美好情感融进小镇的美景里,仿佛自己就置身于静谧的水乡晨景之中,任脚下小船缓缓前行,尽情感受小镇的安静之美,忙碌之美,热闹之美……在感受中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这样,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使学生在文本诗化的语言中,得到情和理的享受;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感水平和语文素质。
   二、创设情境,丰富想象,激发语感
   语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多依靠主体的心理因素和对特定语言环境的直觉感受[3]。由此可见,语感依赖语境而存在,离开特定的语境,就不可能形成准确而敏锐的语感,也就难以捕捉到特定语境赋予语言的深层意蕴。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时,教师要应根据文本再现或创造出新的境界或意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化干瘪枯燥的文字符号为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使语言文字变成鲜明形象印在脑海中,从而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文本世界之中,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达到与作者、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和语言实践活动中感悟品味、积淀吸收,强化学生内心对言语形式和言语内涵的感受,提升语感品质。
   如,《月光曲》是一篇文笔细腻、意境优美,蕴含深厚感情的经典课文。教学时,我把皮鞋匠听贝多芬《月光曲》时所产生联想的文字,用flash动画化成了三幅意境优美的海上景色图,第一幅:月亮出升,海面上微波粼粼,撒遍银光;第二幅:月亮升高,海面上轻纱微云,月光笼罩;第三幅:月光映照,海面上波涛汹涌,浪花飞溅[4]。反复让学生对照课文观看,并播放钢琴曲《月光曲》,渲染气氛。这样,学生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感染,让学生置身其中体会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把握文本的基调,丰富对《月光曲》内容的理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参与感知活动,培养他们的语感。
   三、品味言语,揣摩比较,丰富语感
   “语感是将世界的‘意义’凝聚在语言中,沉淀进言语主体的精神世界,并且与主体精神世界达于同化状态,交融成一体,才能真正形成。”[5]由此可见,言语形式是语感之所以生成的“本”和“源”。学生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再凭借对言语内容的理解,推敲字句、斟酌语法、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领悟作者的情感。文本中的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最能突出文本的中心,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重点语段、关键性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品读、赏析、感悟,并从形式到内容再到形式反复推敲,发现其妙处。让学生在推敲与锤炼中领略语义,体会感情色彩,揣摩表达效果,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向纵深发展。
   如,《游园不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赞美春天的著名诗篇,诗人用一枝出墙的红杏写出满园的春色美,让人感受到春天旺盛的生命力。教学时,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我抓住文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让学生琢磨这里的“出”字能否换成“冒、爬、伸、攀”等字。在讨论中,有些学生认为可以换,因为这样比较直观;有些学生认为不能换,因为“出”字表现了红杏冲破围墙,溢出园外的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或花团锦簇,彩蝶飞舞;或绿草茵茵,芳草萋萋;或莺歌燕舞,蜂群嗡嗡……这样,学生在推敲与锤炼中领略了语义,真切体会了“出”字所赋予“红杏”的生命力,与诗人热爱大自然之情自然而然地融为了一体,。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重点语段、关键性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品读、赏析、感悟,并从形式到内容再到形式反复推敲、揣摩、品味,感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奥妙。这样,学生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空间思维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四、言语实践,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语感是在长期言语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获得对语言知识的感知,从而逐步积淀而成的。没有言语实践就不可能形成所学语言的语感[6]。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中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元素,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技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真实性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让学生通过自己积累、感受、领悟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的实践中,有效地提高语言感知能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从而促进语感的形成与发展。
   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充分挖掘文本中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元素,相机引导学生进行模仿性的说话训练,让学生的情感融入语言文字训练中。如,用“面对……面对……面对……詹天佑毫无退缩,毅然接受了任务”这样的句式,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性的复述,感受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说一说詹天佑开凿隧道的两种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詹天佑的杰出才干……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懂得了如何选用词语来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积淀和增强了语感,而且让学生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这样,善于发现文本中富有特色的典型词句和语段,并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抓手”,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强度增大,不仅加深了对词语和句子本身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在自主的体验中内化了语言,培养了学生感悟。
   总之,语感训练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教学中,教师应从语感生成的本源出发,创造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染力,形成较强的语感,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有声有色,才能让学生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才能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2]刘佩军.在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9
  [3]潘新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青年文学家,2011.12
  [4] 孙艳琴,马丽梅.运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22
  [5]徐德湖.言语形式是语感教学的根本.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3
  [6]郑志刚.激活生活体验,加强言语实践,培养学生语感.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6

标签: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