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200字作文 > 正文

岭南地域文化 地域岭南唐代诗歌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正如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地域文化一样,同一个国家也因为各个地区的历史沿革、民族构成、地理环境、功能作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千差万别的地域文化特征,因此地域文化的内涵呈现出历史性、民族性、空间性和功能性特征。地域文化是地理分野之下的一种文化映射,同样它还是一个纵横交织的“文化时空”。因为地域文化本身蕴含着空间性和时间性的拓展,横向空间延伸侧重文化生成空间的差异,纵向历史演变更多地强调文化的时代变迁,两者充分展现出文化的类别与变异特性,共同构成动态的文化体系。?
  地域文化是一个流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开放体系。所谓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不同地理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之中的不同人种或种族的人们在历史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地域文化暗含某个区域自从有了人类文明迹象以来对生存环境的解读,它具体表现出社会文化意涵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历史演进,亦包蕴着该地域在历史进程中对文化意义、审美情感、精神价值的诠释。从地域文化发生学角度来看,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人类与自然息息相通,每一种地域文化建构了与自然环境相对应的文化审美心理结构,从而在艺术传统中留下一套“密码”,这套“艺术密码”是在种族的有机体里遗传沿袭下来特定的“集体无意识”,慢慢成为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沉淀。随之,因地域文化而形成的艺术密码其后或转化为某种生命气质,或升华为某一广域的理想价值,或内潜为某种具象的语言符号。?
  最近几年,地域文化成为学者研究关注的焦点。学者们试图从人类学、语言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等多维视野考察地域文化的多元性和异质性,使地域文化研究进入更广阔的学术空间。地域文化与文学关系研究作为一个交叉学科也逐渐进入学者的研究视域。当前,地域文化与文学关系研究普遍采取以文学研究为本位,以互动的人地关系阐发为点,以流动的空间和区域考察为面,借助区域空间的分布凸显文学发展不平衡的规律,重新认识地理区域所造成的文学表现形态的殊异性。同时将空间、作家、文学三者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进行同构,对作家的空间生存状态进行全面解读,探讨作家文学风格形成,深入研究文学审美情感的生成、演变历程。?
  一?
  20世纪上半期,地域文化与文学关系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领域在中国发展迅猛,其研究蔚然成风。学者们始从古代文学的宏观角度关注地域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如国学大家刘师培、王国维、汪辟疆、梁启超等人已发先声。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均涉论及地域文化和文学关系问题。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地理与文明之关系》、《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三篇文章对南北文化发展与差异进行开拓性阐发。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金克木《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率先从地域学角度研究文艺学。21世纪伊始,地域文化与文学关系研究在诸多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入了理论创新与体系建构的新时代,出现了一批具有学术体系和影响的成果。?
  陈寅恪先生关于地域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可谓精深卓著,他开创了唐代“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基本格局。陈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说道:“苟今世之编著文学史者,能尽取当时诸文人之作品,考定时间先后,空间离合,而总汇于一书,如史家长编之所为,则其间必有启发。”在陈寅恪研究思路的启迪下,唐代文学研究中地域文化视角成为研究热潮,此后研究者分别选取了对文人的籍贯、文人所隶属的阶层、文人的移动路线(交通)、诗人群和流派、诗人的活动与创作地点等切入点深入地考察唐代地域文化与文学的联系,形成了关于地域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多维视角和多元框架的研究格局。?
  以文人的籍贯、占籍为切入点的唐代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陈尚君《唐诗人占籍考》一文对唐代诗人的占籍情况进行了系统而周详的考辨。尚永亮《唐五代诗作者之地域分布与北南变化的定量分析》一文较深入地对唐五代诗作者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分布状况及唐五代各类诗作者的空间分布与发展态势作了分析。戴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第二章讨论了文人籍贯与文学的关系以及诗人占籍研究在文学研究中的意义,指出文人的占籍、籍贯都相对固定,因此以籍贯为中心的地域文化和文学关系只能是一种静态的描述,唐代文化的南移与占籍有一定联系,但更多的是与文人的活动相关联的。另可以文人所隶属的阶层为切入点的唐代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如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从人地关系的理论前提出发,主要运用“地域―家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唐代关中地域士族演变与文学发展的种种关联性。也可以文人的移动路线(交通)为切入点的唐代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如李德辉《唐代交通与文学》揭示了文人流动状态对地域文化和文学创作的影响,强调唐代文人一生由于游历、仕宦、流贬等原因,其活动范围常不限于某地,因此需对地域和文学关系作动态处理。该书对唐代交通作了全方位分析,对交通发展和地域文学关系的见解颇为深刻。方法多样,切入口自然很多,如可以文人集团、诗人群和流派为切入点的唐代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以诗人的活动、创作地点为切入点的唐代地域文化和文学研究。?
  地域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找准文学和地理的契合点,不断推陈出新,成果丰硕,综合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注重理论阐释与个案分析研究结合,既有宏观把握又有微观分析,从地域空间视角诠释文学观念,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地域因子对文学创作活动本身的影响。这不仅使得地域空间与文化特征、文学形态研究进一步深化和提升,而且还为研究者开辟了另一块孕育无限希望、潜力的学术“生存空间”。?
  二?
  影响某个地理区域兴衰有诸多因素,有自然因素,如地理、气候、交通等;有人为因素,如历史、政治、经济等。这些因素与地域发展、文化形成有密切的联系。各地理区域也因经济发展和政治地位差异导致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因而在空间地域上形成了若干“文化断续区”――强势文化区和弱势文化区。强势文化区一般指政治中心及直接受辐射的经济、文化昌盛的地理区域;弱势文化处于政治文化辐射隔绝的边缘化地带,一般指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以及交通闭塞的鄙远之地。强、弱势文化区概念的形成,打破了南北地理区域简单划分的标准。?
  强、弱势文化区是一个历时性的区域文化概念,随着政治转移、经济发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唐代情况比较特殊,唐代前期北方始居强势文化区,因其政治中心定于北方,而南方处于弱势之位。安史之乱发生,南方的经济、文化水平虽得以大幅提升,但是北方的精英诗人仍掌握诗坛的话语主导权,掌控诗坛的主流意识与审美趣味,文化中心未能出现南移。从文化的发展形态看,强势文化区对弱势文化区有强大的内在兼容性和外在吸附力,表现出弱势文化自觉或被迫借鉴强势文化区的优势,接受强势文化,及时对自身的原文化加以改造。?
  强势文化区对弱势文化区的辐射作用会间接造成区域之间的文化流动,两个文化区彼此间动态性流动有利于文化差异弥合。强、弱势文化体现了地域文化差异性,通过审视地域文化的个体差异,能够自觉凸现地域文化的特质。岭南自然环境恶劣,南岭崇峻迤逦天然阻隔,唐代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呈现较大的差异,甚至表现出互不影响的状态,该区域的原生文化具有自我封闭性。但岭南文化封闭的状态随着外来文化的迁入而被打破,这是强、弱势文化区之间交流的结果。唐代韩愈南贬潮州,凭借中原文化强大吸附力涵化弱势的岭南土著文化,破除迷信,大兴教化,“刺史出己俸百千,以为举本,收其赢馀,以给学生厨馔”。另外还聘请本土进士赵德“摄海阳县尉,为衙推官,专勾当州学,以督生徒,兴恺悌之风”(《潮州请置乡校牒》)。韩愈在《别赵子》中对赵德文教功劳高度评价:“不谓小郭中,有子可与娱。心平而行高,两通诗与书。婆娑海水南,簸弄明月珠。”刘禹锡在担任连州刺史期间也是大力推行中原文教,举荐当地精英人才参加科举,其有《送周鲁儒赴举诗》:“宋日营阳内史孙,因家占得九疑村。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自握蛇珠辞白屋,欲凭鸡卜谒金门。”《赠刘景擢第》:“湘中才子是刘郎,望在长沙住桂阳。昨日鸿都新上第,五陵年少让清光。”贬谪岭南的中原诗人带来了强势文化,与岭南原生文化发生了交流和碰撞,强势文化凭借自身文化优势征服弱势文化。?
  其实,文化涵化是一个相互影响或作用的过程,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同样也有渗透。岭南的特色生活习俗也同样会潜移默化影响中原诗人,迫使他们接受弱势文化风俗习惯。在认可、接受某个新的文化模式之前,文化排斥和文化顺从表现得异常激烈,通常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才能接纳异质的文化模式。韩愈初来潮州,对岭南吃海鲜的饮食习惯反感厌恶,“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蚝相黏为山,百十各自生。蒲鱼尾如蛇,口眼不相营。蛤即是虾蟆,同实浪异名”,“我来御魑魅,自宜味南烹。调以咸与酸,?以椒与橙。腥臊始发越,咀吞面汗?”(《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说:“这些交叉地区脱离了和那些最富有文化特色的部落之间的紧密联系,而接受了各种强大的外部影响。……这些影响会把那些不和谐的东西重制成一种新的和谐,从而获得一种和他们的原有文化根本不同的结果,但是他们的行为中又带有原来那种文化的痕迹。”显然,韩愈在岭南生活时带有强势文化区的“文化痕迹”,但在与岭南原生文化接触中又重新构建出一种新的和谐。后来他在《答柳柳州食虾蟆》表达自己无奈地接受岭南饮食习俗,“虾蟆虽水居,水特变形貌。强号为蛙蛤,于实无所校。虽然两股长,其奈脊皴?”,“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猎较务同俗,全身斯为孝”。可知弱势文化和强势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强势文化通过文化辐射向弱势文化灌输其思想文化,同时强势文化也可以向弱势文化妥协、屈服,被迫接纳弱势文化区的原生文化。以往研究者只注意到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辐射影响,而忽视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同样具有渗透作用,这种流动的文化传播展现了两种文化的对应、互动关系。?
  三?
  在唐代诸多文学体裁中,诗歌自然成为了表现地域因子最强烈的文化符号。唐诗通过语汇符号的形式给生存空间涂抹色彩斑斓的情感颜料,作家诗篇中对自然山水、地理环境的描摹,历史记忆与空间印记在诗句中跳跃,诗歌不仅简单地呈现地理环境的直接感知印象,表达着个体生命对其生存空间和地理环境的反观、认识,而且更多是心语独白的真实表达、间接宣泄以及空间诗意的回响。?
  与某一个地域文化孕育的民族心理、艺术文化相对应着的特定自然环境,对该区域种群的文化审美心理起着共塑的作用力。唐代岭南地处南蛮荒僻之地,土地贫瘠,穷山恶水,瘴弥漫,自然环境恶劣。唐代诗人因贬谪原因宦居滞留岭南不乏其人,描绘岭南险恶落后地理环境的诗歌俯仰即拾。沈?期《入鬼门关》:“夕宿含沙里,晨行冈路间。马危千仞谷,舟险万重湾。问我投何地,西南尽百蛮。”宋之问《入泷州江》:“夜杂蛟螭寝,晨披瘴疠行。潭蒸水沫起,山热火云生。猿?时能啸,鸢飞莫敢鸣。海穷南徼尽,乡远北魂惊。”张说《南中送北使二首》其二:“待罪居重译,穷愁暮雨秋。山临鬼门路,城绕瘴江流。人事今如此,生涯尚可求。”李绅《端州江亭得家书二首》其二:“长安别日春风早,岭外今来白露秋。莫道淮南悲木叶,不闻摇落更堪愁。”韩愈《泷吏》:“恶溪瘴毒聚,雷电常汹汹。鳄鱼大于船,牙眼怖杀侬。州南数十里,有海无天地。飓风有时作,掀簸真差事。”刘禹锡《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海天杀气薄,蛮军步伍嚣。林红叶尽变,原黑草初烧。围合繁钲息,禽兴大旆摇。张罗依道口,嗾犬上山腰。猜鹰虑奋迅,惊鹿时?跳。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消。”柳宗元《岭南江行》:“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李德裕《谪岭南道中》:“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因贬谪迁入岭南的中原诗人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充溢着悲痛抑郁,哀愁愤懑的情愫。这些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视觉语汇符号不仅透视出岭南地理环境,而且展现诗人真实的生存空间、生活习俗、审美心理和思想情感,揭示和传递地域文化的特质,彰显出岭南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浓郁的文化价值。中原诗人们从岭南陌生环境的感知中,努力从既有的、已适应的中原景物表象中寻找记忆印象的情感对应,而文化认知错位又迫使诗人主体意识在地理边缘遭受情感疏离,其生存空间由于转换与挤压的缘故使得这些诗人出现文化排斥现象。?
  岭南带给文人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也完全不同,诗人在异化的地理环境中的身份认同表现不一,并非所有的介入陌生环境的人群都出现文化排斥现象。诗歌中审美主体对地域因素中包蕴的空间和时间双重因子,对客观文化进行一种主观情感多维视角的透视、阐释与表达。有些文人士大夫迁居岭南积极调整心态,与该地域原文化磨合,从而达到文化顺应效果。自然环境不仅作为观照对象而存在,而且它还以特殊方式培养作家的审美感受,潜在影响审美主体的接受心理结构状态。新鲜、奇异、神秘的岭南别样风貌吸引谪居者,与中原迥异的岭南自然风光成为逃避现实的精神故乡,诗人遨游其间表现出悠闲自得、优游恬淡的生活态度。杜审言《南海乱石山作》:“穹崇雾雨蓄,幽隐灵仙。万寻挂鹤巢,千丈垂猿臂。昔去景风涉,今来姑洗至。观此得咏歌,长时想精异。”韩愈《县斋读书》:“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萧条捐末事,邂逅得初心。哀?醒俗耳,清泉洁尘襟。诗成有共赋,酒熟无孤斟。”刘禹锡《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地远何当随计吏,策成终自诣公车。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柳宗元《柳州寄丈人周韶州》:“越绝孤城千万峰,空斋不语坐高舂。印文生绿经旬合,砚匣留尘尽日封。梅岭寒烟藏翡翠,桂江秋水露鳙。”李商隐《桂林》:“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诗人面对相同的地域风貌,面对同一种文化,他们的感受都不甚相同。唐代岭南是一个具有浓郁文化色彩的地理区域,它是中原文化、土著文化、南洋文化三种异质文化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合的历史产物。在岭南文化中文化排斥和文化顺应共存于文化母体之中,原生文化和主流文化相互吸收、融纳、调和而趋于一体,共同完成文化的整合。?
  诗歌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表现自我情怀的特殊精神产品,可以据此衡量一个地域的文化与文明程度。陈寅恪先生在《讲义及杂稿》说道:“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诗歌创作活动是站在某一个具体的时空交汇点认知内在自我的冥思历程,特定的地域空间和历史条件共同构成诗歌的创作背景。客观的地域因子通过创作主体心灵感悟内化为诗歌文本,诗歌内在心灵指向性赋予时亦不能脱离与外部世界联系而独立生发,地理因素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不可忽略。地域文化可以理解为是由各种因素的合力所形成的,诗歌语言符号在地域文化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因为诗人依靠一生持续真诚的创作,抒写诗人的心灵史或命运史,最终折射出了人类生存世界的图景。正是诗人善于从蛮荒幽僻环境的感知和体验中寻找感情的触点,审美情感在地域媒介的激发下悄悄酝酿和缓缓流淌,营造出一席诗意栖息的心灵空间。?
  对地域文化中的人地关系考察应持一种互动、整合态度,不能固守在空间的简单分割描述的层面。空间流动性强的作家使主体与世界的连结产生变化,对此应该考订其作品写作具体年代和地点,深入认识其行迹变化与文学创作的对应关系,综合把握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其创作心态、审美情趣、艺术风格的总体影响。?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标签:岭南 唐代 地域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