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300字日记 > 正文

战后中日关系 论战后中日关系史的分期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对于战后中日关系史的分期,目前的划分方法有两个时期、三个时期、四个时期和九个时期等。划分的标准主要包括两国间的国家关系、民间关系的发展,国际格局的影响以及两国各自国家史的发展。据此,战后的中日关系史主要分为四个时期,即无为期、无国交时期、蜜月期和后冷战时期。
  关键词:战后中日关系;分期;无国交时期
  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089-02
  战后中日关系的分期问题虽然不是中日关系的热点问题,但仍是战后中日关系的重要问题。它从宏观角度反映了战后中日关系发展的变化趋势和发展历程,对于了解两国关系发展的结构性特征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受到部分学者的关注。
  一、现有的划分方式
  对于战后中日关系的分期,目前已有部分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种划分方式:
  (一)两个时期。主要是以1972中日建交为分界线将战后至今的中日关系分为两个时期。代表性的文章为苏崇民的《关于中日关系史分期的几个问题》[1],认为1972年的中日建交将现代中日关系史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同时认为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开辟了中日友好的新时代。
  (二)三个时期。将战后至1995年的历史(文章由于时间的原因只论述至1995年)分为三个时期,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和1971年中日建交分别作为分界线将战后的中日关系分为三个时期。代笔性的作品为田桓主编的《战后中日关系史》[2]。
  (三)四个时期。将战后中日关系(战后至1978年)分为四个时期,即两国代表友好接触、群众团体友好互访、政府之间友好交往、邦交正常签订友好条约四个时期。可见,虽然只划分至1978年,但已分为四个时期,划分得相对比较细致。代表性作品为张丽波的《简论战后中日关系的进展》[3]。还有学者认为战后中日关系走完了历史性的三大步,即1972年实现了恢复邦交;1978年缔结了和平友好条约;1992年实现了中国最高领导人江泽民总书记和日本国明仁天皇的互访[4]。不言而喻,这是以此三事件为分期,将战后中日关系分为四个时期。
  (四)九个时期。将战后中日关系分作九个时期,即日本战败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中日关系;当代中日关系的开端;中日民间交往形成初次高潮;中日民间交往遭遇严重梗阻;中日关系被推进到半官半民阶段;中日关系发展冲破重重阻力继续前行;当代中日关系掀开新篇章;总体向前发展的当代中日关系;面向21世纪的中日关系。代表性作品为孙乃民主编的《中日关系史》第三卷[5]。
  此外,还有学者对建交后的中日关系作了具体的分期,分为四个时期,即中日建交的筹备期(1972年―1978年)、中日关系的蜜月期(1978年8月―1992年10月)、中日关系的波动期(1992年10月―2001年4月)和中日关系的冰冻期(2001年4月至今)等[6]。
  尽管有以上成果,但笔者认为它们不能完全反映战后中日关系的变化趋势,尤其是未能考虑到国际格局与战后中日关系的互动连锁反应,因此对它进行了重新划分。
  二、中日关系史分期划分的标准
  划分中日关系史分期的标准是什么呢?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汪向荣先生认为,其根据“主要还是生产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日关系的开始、发展乃至中间的演变,无一不和当时两国间的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的需求有关,因此用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变化作为主要依据是比较合适的”[7]。苏崇民先生则认为,中日关系史的分期应首先考虑国家关系的演变,其次是考虑民间关系的发展。当国家关系破裂或断绝时,民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就成为中日关系的主要内容,并且它会给予国家关系以积极的影响[8]。笔者认为,国家关系代表了中日关系的主流,直接反映了中日关系的主体特征,是划分中日关系的基础。此点已为学界大多数人所接受。而且,国家关系还有显而易见和容易区分等特点,故可以作为划分中日关系分期的主要标准。此外,笔者认为民间交流、国际格局以及各自的政权更迭亦是划分战后中日关系史分期的重要标准。
  当两国间国家关系破裂或终止之时,则应考虑两国间民间关系的发展,它主要包括商贸交流和文化交流。当民间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上时又会推动两国间国家关系的发展。对于此点,历史上如此,战后亦不例外。而且它反映了中日关系总体上向良性发展的必然趋势。
  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还应考虑到国际格局对它的影响。随着世界史向纵深发展,各国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彼此间的影响更加明显。中日关系更深受国际格局及国际局势的影响。因此,在划分战后中日关系分期时也应考虑到中日关系与国际格局间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此外,中日关系史既不同于中国史,也不同于日本史,它有其自身发展的独特规律,此点已为学界公认。但中日关系史的发展与两国各自国家史的发展还是有密切关系的,两国各自国家史的发展往往会对两国间的政治关系和民间关系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到两国关系的发展。因此,在划分时也应适当考虑到各自国家历史的情况,尤其是考虑到朝代更迭对两国间国家关系的影响。
  三、战后中日关系史的分期
  根据以上标准,笔者主要将战后中日关系史分为四个时期,分期如下:
  (一)无为期。从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至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可以称为是战后中日关系史的无为期。日本战败投降后,法西斯政府被迫终结。这一时期主要由国民党政府代表中华民国处理中日关系问题。当时中华民国作为远东委员会和对日理事会的成员国参与处理对日事宜。但日本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其重要问题的决策皆出自美国。在1947年的第一次媾和尝试中,国民党政府提出应采取2/3的形式决定,同时必须包括四大国一致的意见,并禁止单独一方同日媾和。但在1948年以后随着冷战格局的逐步展开以及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的失利,其对日政策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中华民国对对日处理问题所产生的影响很小。
  (一)无国交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2年中日建交前,这是中日两国间的无国交时期。在战后初期,日本政府一度奉行全面媾和路线,但在吉田茂再次组阁后,最终确立了片面媾和路线[9],并签订了排斥中国在外的《旧金山对日和约》。这一时期,由于日本追随美国奉行对华孤立的政策,双方处于对立及无国交的状态。但这一时期两国在民间交往、经贸交流和文化往来等领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后来的中日建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期间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有:郭沫若率团访日、高良富访华、片山哲访华和确立“廖承志?高?达之助贸易”体制及签订中日渔业协定等。
  (三)蜜月期。从1972年中日建交至苏联解体前,中日两国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这是战后中日关系发展的黄金时期,故称为中日关系的“蜜月期”。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和外相大平正芳访华,双方发表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的新篇章。1978年8月两国间又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从法律上结束了两国间的战争状态。其中的“反霸条款”对于维护亚洲太平洋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作出重要贡献。这一时期,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各领域交流剧增,并提出了发展“中日关系四原则”,建立了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定期召开政府成员及民间人士会议,组织两国青年联欢及交流,等等。
  (四)后冷战时期。从1991年苏联解体至今,中日两国关系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苏联的解体对国际格局和亚太格局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中日关系亦深受影响。首先,这一时期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演变。其次,对日本来说,来自苏联的威胁消失,从而使日美同盟中的安全保障因素有所减少,进而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最后,日本为了作为独立的一极并力图树立政治大国的形象,甚至是成为安理会成员,这些都需要中国的支持。
  由于国际格局的剧变和日本政局的动荡,中日关系在该阶段出现了重新调整的趋势。在1995―1996年,中日关系甚至陷入复交以来的最低谷,出现了所谓的“政冷经热”局面。在1997年出现了短暂的“回暖”之后,2001年以后又因小泉纯一郎首相连续参拜靖国神社而出现了更严重的“政冷”低谷。此后,安倍晋三、福田康夫先后出任日本首相,中日关系逐渐出现“回暖”态势,使中日关系经历了所谓的“破冰”、“融冰”、“迎春”、“暖春”的过程。特别是2008年胡锦涛主席的“暖春”之旅,双方发表了第四份政治文件,全面推进了两国的战略互惠伙伴关系,为两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交往和合作作了重新的定位和定向。
  由以上可知,尽管目前在中国史学界存在着有关战后中日关系史分期的划分方法,但笔者主要从两国间的国家关系,民间关系的发展,国际格局的影响以及两国各自国家史的发展,尤其是其中引入了国际格局对中日关系影响的因素,而将战后中日关系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无为期,新中国成立后至1972年中日建交前的无国交时期,1972年中日建交至苏联解体前的蜜月期,苏联解体后的后冷战时期。
  
  参考文献:
  [1]苏崇民.关于中日关系史分期的几个问题[C]//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日本的中国移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田桓.战后中日关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张丽波.简论战后中日关系的进展[J].辽宁大学学报,1993,(3).
  [4]岛田政雄,著,田家农,译.战后日中关系50年[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5]孙乃民.中日关系史:第3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4.
  [6]王召东,罗兰.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日关系概述[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7]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会.日本的中国移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9-10.
  [8]孙瑜.两千年中日关系史稿[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7.
  [9]孙瑜.战后初期日本外交与片面媾和轨迹的形成[J].北方论丛,2010,(6).

标签:中日关系 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