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300字作文 > 正文

“点到为祉”的历史教学|祉怎么读

时间:2019-01-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新课程改革以来,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然而,教师一路问来,学生或知之甚少,或知之不解,更不会“经世致用”,究其原因是对教材的重难点、衔接点、能力点、切入点、观点的诠释不到位、不全面。因此,教师要从“点”出发,“以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教学目标达成的捷径,学生之福祉。
  一、重难点
  重点指历史教材的基础史实和由其表达的基本观点,是学生掌握理解的核心部分。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明确详略讲解的知识点,突出重点内容教学。如果确实需要,可适度补充资料将重点教学内容适当拓宽延伸。例如,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将它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这一内容是精华史实的沉积处,是重点教学内容。为剖析该内容,解决的良策是把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相互联系的问题,设计出具有一定梯度、操作性和思维含量的问题,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就能回答,达到一种“跳一跳,能摘桃”的效果。我在教学时设计了四个疑问:1.孙中山为何重新解释“三民主义”?2.“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3.新旧“三民主义”有何联系和区别?4.“新三民主义”为什么能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这些设问驱动学生思维,引发思考,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历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内容丰富,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思想文化等无所不容,但理解和应用某些知识时,学生会觉得很困难。庞杂多头绪的内容、抽象的历史概念、理论性强的问题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有的难点也是教材的重点内容,教师务必要讲清楚;有的难点并非重点,教师要讲清它的前因后果,使学生明确其来龙去脉即可。例如,“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政治、组织、思想上保持独立性”,学生对“三大”决定的原因的理解很困难,这既是教材中的难点也是重点。教学中教师可精心设计三个问题并加以剖析,让学生自觉寻找答案:1.国共两党性质有何区别?2.两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3.两党的革命目标是什么?最后提醒学生:国共两党是“合作”而不是“合并”,因为两党所代表的根本利益、指导思想和最终目标均不同。这样,学生对“三大”决定就容易理解了,教师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衔接点
  衔接点指历史教材中衔接前后史实的知识点。衔接点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尤其是启下功能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一定要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归纳、分析整体全面地认识历史,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理解历史事件出现的前因后果。例如,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果之一是生产力迅速发展。对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工业革命前后相关史实进行分析,揭示规律: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经济。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权,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到19世纪上半期,大机器生产终于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同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发展了巨大的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一步铲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因此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英国议会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美国内战;日本的明治维新等。工业革命的后果之二是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暴露了出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渐尖锐。19世纪30、40年代世界历史上兴起了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工人武装起义。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就越来越需要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来指导工人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时代召唤努力探索,于1848年2月发表《共产党员宣言》,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从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其指导下蓬勃地开展起来。由此可见,工业革命的后果是很重要的知识衔接点,应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三、能力点
  能力点指教师根据历史知识特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学中教师除了指导学生熟悉课本知识外,还应根据知识特点培养学生比较、抽象、归纳推理、综合分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社会主义新时期历史时,教师讲述邓小平等人遭受“文革”迫害,目睹“左”倾政策给党、国家、人民带来巨大危害的相关史实后,可设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哪些措施发展了生产力?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学生答:为缓和社会矛盾而调整了生产关系,发展了生产力。再问: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集中表现?学生答:政府的政策与人民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学生能归纳推理出这个结论,说明认识水平有所提高,能自觉从相关的历史现象中总结出规律。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对已知事物敢于质疑,否定书本和前人的某些结论,才有可能产生超出课本的独创性见解,突破思维定势,在探索中发现规律,掌握历史知识。例如,蒋介石及其政权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本质是反人民的,但20世纪30年代却接受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教师可鼓励学生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探求,提问:“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后蒋介石对中共和日本的政策分别是什么?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认为独裁统治的最大威胁来自中国共产党,因此对中共全力围剿,对日本绝对不抵抗;“西安事变”后他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目的是要保住自己独裁统治的政治地位和权利;“七七”事变后他准备抗战(事变后,全民族抗战,但日本的火力距南京尚远,故而‘准备抗战’);“八一三”事变后,他任总司令组织“淞沪会战”(因为战火蔓延威胁南京,冲击四大家族利益)。在充分讨论分析后,学生们就能感悟到维护独裁统治和四大家族利益是蒋介石制定政策的根本。
  四、切入点
  通俗地说,切入点是指分析解决问题时的最先着手处,它包括最初的方法行为。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应用知识既是知识的温习和巩固过程,又是知识的深化创新过程,但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不知从何处入手,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不明确。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如何选择切入点的方法指导。例如,分析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近代“君主立宪”和“三权分立共和制”政体,现代“人民代表大会制”政体形成原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别从封建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方面挖掘分析,并告诉学生分析政治问题可以从经济上破题,分析经济问题则从政治上入手,分析思想文化应从经济政治上剖析。这样,就把对教材知识的隐性学习方法显性化了,学生就容易理解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的理论意义。教师还要从学生所学的知识中,开发出有质量、有容量,同时又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并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使他们经历思维的全过程。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反思整个学习过程,去检查自己在思维的准确性、周密性、深刻性、灵敏性、批判性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多体会思考、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思维品质。
  五、观点
  观点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历史知识揭示或渗透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揭示或渗透唯物主义观点,并利用它分析解决问题,是目前历史教学的薄弱环节。随着历史教学对能力要求的提高,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依据不同的知识,揭示、渗透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在分析、论证历史现象时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例如,人教版必修教材第39页有段文字:“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8年抗战,中国军民伤亡人数在3500万以上,直接损失达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引文前后两句话,缺一不可。前句是对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用的实质性概括,后句是从“量”的角度证明“质”的准确、可靠。缺前句性质不明确,缺后句性质的论证缺乏充分根据,显得笼统。而文段的前后两句话很自然地将隐含在教材中的“质”和“量”的关系揭示了出来。
  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渗透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人物时强调“一分为二”的观点,要求学生在观察分析问题时要看到矛盾的几个方面,坚持两点论;讲改革背景时,渗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关系;讲政治制度时渗透“国体”和“政体”知识;学习“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思想理论成果”时,渗透“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又有反作用”的原理。如此,将历史知识隐含的基本观点揭示出来,或将基本观点寓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引导学生用其分析新的历史材料,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在理论上拓展所学知识的深度,提高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
  总之,历史教师不可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思想,应围绕以上“六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学生带来最大的福祉。
   (责任编辑 赵永玲)

标签:点到 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