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400字日记 > 正文

重生之寒门子弟 小说_如何让寒门子弟拥有真正的春天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据《光明日报》报道,在中国农业大学2011年的大一新生中,农村户籍生源10年来首次跌破三成,仅占28.26%。如此低的比例,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农村教育的忧虑。近年来,重点大学农村生源的减少是整体趋势。统计显示,上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县级中学生比例占到50%左右,而2011年只有七分之一;北京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从过去的30%左右降到了近年来的10%到15%。“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结果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不断滑落。
  寒门子弟命运的真实写照
  生逢高校扩招的时代,农村学生反而难上名校,这一点让人印象深刻。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虽然高考升学率低,却被寒门子弟视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黄金年代。据统计,1978年至1998年这20年间,北大农村户籍学生的比例始终在20%至40%之间。
  回眸历史,当年大量农村学生通过教育,用知识改变命运,转而成为社会的精英,堪称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之一。“鲤鱼跳龙门”的动人场景里,反映出社会变革加剧和社会流动活跃的现实。在这样一种现实里,因为福泽惠及底层民众,所有人都看到了向上的希望。另有调查显示,普通工人家庭子女考入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的比例近年来也在呈逐年下降趋势。
  寒门子弟难上名校,初看上去,似乎应该归咎于个人和家庭的条件。他们收入有限,无法上各类兴趣班、提高班,难进重点中学,自身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但即使罗列所有障碍,也与寒门子弟的智商、能力和是否勤奋没有任何关系。
  小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2008级本科生。2011年暑假,她没有回家,而是选择留在北京准备考研。作为寒门子弟,继续读研以便将来找份好工作是她眼下最好的选择。
  小黄出生在陕西省一个贫困农民家里。家里的几亩地,除了提供全家的口粮,每年只能带来2000来元的纯收入,为了维持生计,她父亲不得不到城里的建筑工地打工。作为村里有史以来第一个北大学子,小黄无疑是有出息的,在她考进北大的那年夏天,父母不惜花“重金”,在村里摆了数十桌酒席,足足热闹了一天。
  和村里的其他孩子一样,小黄在村读小学,接着去镇上念初中。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的她,中考分数达到了本省几所著名高中的录取分数线。然而,昂贵的择校费注定她与那些“超级中学”无缘。一个偶然的机遇,一所省级重点中学的招生老师找到了她,在这位老师的帮助下,她得以免学费和择校费入读这所省级重点中学。2007年的高考,她只考了个二本。上天再一次眷顾了她,老师找到了小黄,让她免费复读一年。终于在2008年,小黄考上了北大。
  小黄是幸运的,有惊无险地考上北大,前途也因此值得期待,而她的姐姐和弟弟就没那么幸运了。
  她的姐姐大黄,勤奋苦学,2004年考入宝鸡文理学院应用数学专业。毕业那年,在投了一堆简历之后,垂头丧气的她只能暂时回家待业。没有工作的她,只好嫁人,结了婚再慢慢找工作。结婚3年,工作依旧没有着落。除了有时做一些普通中小学的临时工,大黄几乎成了全职主妇。经过无数次失败后,后来,她终于成了一所高中的数学教师。“越小的地方越是有一层牢牢的关系网,像我们这样没什么背景的,能找到这份工作,已经是万幸了。”最让她过意不去的是,年老的父亲为自己的工作操了不少心,一不小心,话就溜到嘴边,“花了五六万元,上了4年大学,到头来找工作还要拼爹。”大黄的话,透着浓浓的辛酸与无奈。
  小黄的弟弟是黄家唯一的男孩子,是这个农村家庭未来的顶梁柱。高二那年由于和老师闹矛盾,少年意气的他主动退学。两个姐姐多次向父亲建议,劝说弟弟回校重拾学业,参加高考,但最终没能如愿。通过大女儿的事,黄父对大学生的出路失望透顶了,他觉得即便小儿子读一个二本院校,毕业后还是很难找到工作,还不如让他早点挣钱。
  小儿子退学后进入了省城一所技校,学习驾驶起重机、挖掘机。学成之后,他整天在尘土飞扬的工地劳作,时间一长,他便开始嫌弃这份工作。后经同学介绍,他又进入一家缝纫机厂打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月工资1200元。繁重的工作,微薄的工资,残酷的现实让这个曾经叛逆的寒门子弟开始后悔自己当初退学的决定,但是日渐老迈的父母已无法挑起供他上学的重担。他只得再次出现在尘土扑面的工地上,跟父亲并肩站在一起,在起重机的“隆隆”声中度过自己的青春岁月。
  黄家小女儿的求学历程,崎岖而幸运;大女儿的求职历程,辛酸而曲折;小儿子弃高考学技术挣钱,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黄家三姐弟,三种不同的人生路,是我国农村寒门子弟向上攀爬以期改变命运的缩影。面对现实,他们的向上之路走得真不容易。
  读大学何以成为高风险投资
  “读书改变命运”,曾经是寒门子弟坚守的信条,如今,这一信条正受到很大的挑战与质疑。
  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大学来自农村的生源减少,来自城市的生源增加。从综合情况看,高阶层的子女比低阶层的子女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和更优越的受教育条件。弱势阶层的子女不仅获得教育的机会要少得多,而且受教育的条件也要恶劣得多。
  教育“高投入、低产出”,读书改变命运这条路越来越窄,也越来越崎岖。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寒门子弟,只有考入一线名校,这条路才会相对平坦。而教育资源不均衡,名目繁多的加分,高考内容的能力化导向等,都让农村寒门学子输在教育之路的起跑线上,考上一线名校自然也越来越难。
  一位农村学子家长向教育行政部门诉苦:“我儿子高考时是家里最紧张的时候,万一孩子考上了,家里就得砸锅卖铁,可不让他上学,不光对不住孩子,还对不住列祖列宗啊!”这位家长没有想到,读书竟成了农村家庭中“最害怕”的事情。
  为此,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放弃高考。2009年,全国84万应届毕业生退出高考。2010年946万高考考生中,弃考人数接近100万,其中除了21.1%的考生选择出国,另外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农村的考生,他们多数选择读职校学技术或者直接打工。
  “学费这么贵,找工作这么难,对于我这样不太会读书的农村穷孩子来说,还不如早点去工作。4年时间可以积累多少工作经验啊!”高中生王强放弃了高考,在城里当了7年理发师,一个月收入两三千元,过着“蚁族”生活。寒门子弟由于没有接受很好的教育,所从事的大多是传统意义上“并不体面”的工作,多数过得并不如意。
  根据计算,普通本科生即使缩衣节食,4年最少也得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地区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重压之下,众多贫困学生选择在学校做兼职或申请助学贷款,但问题又出现了。不少学生反映,学校的助学金并未真正下放到贫困学生手中。助学金落实不到位,本来家境较好的人为了一点钱而争着要名额。
  有的在校大学生算了一笔账,“如果高中毕业就出去打工,那么4年过后可以得出这样一组公式:大学开销(5万元)+4年工资(8万元)=13万元存款。13万元,对于农村居民来说,相当于一栋甚至几栋房屋。”对大学教育的不自信反映了当下许多民众对教育的集体担忧,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大多数人显得很茫然,大学生逐渐从“天之骄子”变为“天之焦子”。
  尽管近几年来,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学校硬件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硬件条件的改变,丝毫没有提升学生的上学积极性。笔者农村老家一所中学可容纳学生500多人,近几年中虽然有其他学区的学生合并过来,但总量还不足300人。除去近年来生源总体减少、一些学生去县城读书等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辍学。校长无奈地说:“初一的时候还能有四个班的学生,到了初三,连一个班都凑不齐了。”
  许多学生认为,农村中学的学生学习再好也很难考上重点高中,再说即使考上大学,毕业了找不到好工作,家里花的几万元钱也不知道什么时间能收回来。回报率太低,读书不划算。农村孩子一人上学导致家庭贫困的现象不在少数。与其读了大学找不到工作,不如早点出去打工,不仅省了学费,而且还能早点挣钱养家。
  早在2009年就出现了重庆有上万名应届毕业生放弃高考的新闻。其中,多数是农村学生。实际上,在全国各地,高考中都存在“三放弃”现象,即考前放弃报名、考后放弃填报志愿、录取之后放弃报到。对多数考生来说,“三放弃”其实是无奈的选择。特别是农村学子,在考前放弃高考的与其说是“放弃”,还不如说是“被放弃”,因为学费昂贵问题、就业门路少问题,导致很多农村孩子在上高中前就已经退出竞争了。
  《中国城市高中生的家庭背景调查》课题组负责人王雄先生说,高中前“放弃”一批,高考前再“放弃”一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越来越少,也就越来越“顺理成章”了。
  大多数寒门子弟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了
  长期以来的教育不均衡现象至今难以改变。不要说农村的孩子,就算在城市里面,差距从小学开始就在拉开。如果支付不了赞助费,那么就进不了好的公立小学,除非你正好住在这个学区里面。因为,同样都是公立学校,师资水平也会相差很大,而在目前的情况下,好的只会更好,而差的只会相对更差。这样的差距,在中学进一步拉开,而要比较城市和乡村的学校,简直不是同一个数量级。虽然高考在目前来说,依然是最公平的一种选择方法,但对于来自不同地方的考生来说,其实仍然有不公平的因素蕴含在里面。
  过去几十年中,高考向弱势群体倾斜的补偿性政策对象主要包括少数民族学生、烈士子女等。但较之特长生加分、自主招生加分、奥赛等加分,比例与力度显然偏小。对于优秀农村学子来说,最有可能的加分是获得“省级三好学生”或“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但这些有限的名额往往更容易被超级中学及省级重点中学的学生获得。
  自主招生是2003年的高考新政,它赋予部分城市名校招揽杰出少年的自由裁量权,而有机会通过这一途径直通名校的,几乎都是超级中学与省级重点中学的学生。自主招生的考题涉及面广,往往是城市孩子才可能接触到的事物,比如五线谱,比如“歼十”,比如“费孝通在哪里上大学”等等。艺术加分与农村寒门子弟更是无缘。
  在高考系列新政的助力下,那些最富有竞争力的重点高中实力越来越强,迅速升级为超级中学。绝大多数的普通高中,被远远甩在了后面。这一被大大拉长的过程,从一开始就把寒门子弟排斥在外了。
  超级中学是各省重点中学的升级版,它们大多位于省会城市,拥有丰厚的教育经费与政策支持,像抽水机般吸纳当地及周边县城最优秀的学生与最优秀的教师,每年几乎垄断了其所在省份北大、清华的名额。保送、加分、自主招生的机会,也大多被各省最富有竞争力的高中包揽。调研数据显示,2010年,北大、清华在陕西自主招生名额的98.9%、保送名额的97.3%,被西安五大超级中学垄断。
  这些中学选拔学生的机制是,根据单独招考成绩,排在最前的直接入学,后面的根据相差的分数缴纳赞助费。此外,还有拼爹妈的条子生、择校生。寒门子弟,尤其是远离省会城市的农村穷孩子,即便再努力,表现再好,考入超级中学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为什么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如此不均衡?为什么形形色色的加分项目均让底层家庭子女望洋兴叹?
  一些寒门子弟上不了名校,只能去上三本院校、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等。在我国,重点大学获得国家的投资多,学费相对来说比较低,但高职高专的学费却很高。尤其是一些民办高职高专、民办独立院校和本科院校,根本没有获得国家任何投资、补贴,也无社会捐赠渠道,办学完全靠学生学费收入。
  让“读书改变命运”的通道畅通起来
  当前,接受高等教育是弱势阶层向上流动的最主要渠道,在较大程度上维系着社会公平。教育体系中任何不公平现象的出现,都会给民众带来强烈的被剥夺感。“读书改变命运”越来越难,其他向上通道越来越窄,寒门真的再难出贵子了吗?
  有资料显示,许多国家都存在高等教育贫富不均现象,但改变此现状不仅需要大学的自觉,更需要国家的干预。法国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弱势家庭孩子上大学,并规定高校招生应保证30%生源是来自中低收入家庭和少数族裔。美国部分州以法律形式,强制高校招生向弱势家庭倾斜,规定不论学生所在中学的好坏,只要是本校排名在前百分之几的学生,就会被大学录取。美国的许多名牌大学,诸如哈佛、耶鲁等,更是认识到一个学校如果只收富家子弟,就会逐渐变成强者的校园,并因“近亲繁殖”造成思想、学术的狭隘和退化。因此,他们在招生时,除了在学费上给予普通家庭孩子关照外,同样条件下,父母没受过高等教育、家庭收入低和农村的孩子,有可能优先录取。
  不同阶层的家庭对子女的经济支持和精力投入差别很大,精英阶层对子女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计划的统筹安排以及对子女人格潜移默化的影响,都或显或隐地实现了精英阶层的代际生产。如果一个家庭在经济上有优势,那么这种资本往往可以在教育过程中转化为优势,这种叠加效应在当前的自主招生考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当最终的结果呈现为只有富裕家庭的子女可以上名牌大学,而大多数寒门子弟无法依靠知识改变命运的时候,我们又该用什么来保证他们所代表的两个阶层能够和睦相处?
  从国家层面上讲,应高度警惕当下教育资源和机会分配越来越排斥底层的趋向。必须尽快改变以城市和权力为轴心分配资源的现状,教育资源城乡不均衡发展、不同院校不均衡发展的现状,让每个学生、每所学校都能平等竞争。在实践上,则宜首先从户籍和教育改革着手,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使城市和农村、不同城市之间所享受的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服务大致均衡,特别是改善农村的教育质量,让寒门学子享受到同样的中小学教育。同时,切实减少权力对社会流动机会的影响和干预,给公众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让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
  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从社会角度看,贫富差距过大和权力层级过多是导致教育不公平问题加剧的基础,必须在这方面不断改进。同时,我们现在的教学、评价等各方面都有谋求教育公平的较大空间。”
  著名教育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则认为:“要让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政府必须取消强加给学校的一系列不平等的制度,让每所大学能在平等的竞争中,提高对受教育者的回报率。如果政府同样给高职高专学校以投资和补贴,这些学校能像国外社区学院、职业学院那样全免费,学业完成之后,学历不被歧视,就业率并不低,大家还会都把眼光都对准名校吗?”因此,熊丙奇提出:“解决这一问题,如果纠结在农村生源和城市生源重点大学的比例问题上,将无法走出困境,而只有打破现在的计划体制,消除造成学校不平等发展的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促进高校平等竞争,这才是我国教育的出路所在,也是农村学生的出路所在。”
  从农村学生本身来讲,受地域和生长环境的限制,社会见识方面似乎狭窄一些。他们也往往怯于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从而不敢表现自己,在无形中被边缘化了。寒门子弟的强大内心世界应该如何培养,而不是自暴自弃?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王洪才提出,要培养寒门子弟具有强大的内心世界,首先,家长要有眼光、有见识,善于激励孩子,使孩子在接受挫折的情况下建立起自信心;另外,社会舆论要有鼓励农村孩子成长的氛围,让来自寒门的学子看到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使他们建立起强大的内心世界。
  我们还应注意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这一结果是逐级累积造成的。经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多级分化,相同智力的学生,一直在优劣不同的学校中学习,在高考时差上数百分是完全可能的。这说明教育公平问题远比一些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是一个涵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概念,要实现教育公平这一目标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我们相信,只要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经过社会各个方面的不懈努力,“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是可以逐步改变的,寒门子弟读书改变命运的通道会通畅起来,寒门一定会出更多的贵子。

标签:寒门 子弟 春天 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