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400字日记 > 正文

美育教育的现状 [高校美育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主要以教给人们正确地欣赏、创作美的事物的原则、方法等,达到开发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修养,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   一美育历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所必须
  我们中国很久以前就被奉为“礼仪之邦”,这与先人重视美育密不可分。在古人言论中曾多次提及音乐、美育,并给予相当高的定位:孔子门人强调“礼、乐、射、御”四习并修,其中“乐”居第二。荀子说音乐可“正身行”、“广教化”,有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素质的作用,音乐可“美风俗”,让社会风尚得到美化。白居易更是将音乐的社会功能概括为“和人神,移风俗,莫尚于乐”。中国绘画及画论、中国书法、中国建筑、中国雕塑、中国诗词歌赋等艺术的传承和影响,均是古人重视美育的成果和例证。
  近代,第一个从西方引进“美育”概念的王国维论及美育:“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美学》中将美育特别提出,与体智德并为四育,指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并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完整提出了教育应包括德、智、体、美的纲领。
  蔡元培先生进一步分析,美的对象之所以能陶养人的感情,因为它具有普遍性,超脱性两种特性。先生举例分析:一瓢之水,一人饮了,他人就没得分润;容足之地,一人占了,他人就没得并足。这种物质上不相容的惯例,是助长人我的区别、自私自利的计较的。而美的对象,就大不相同。名山大川,人人得而游览;夕阳明月,人人得而赏玩;公园的造像,美术馆的图画,人人得而畅观。如齐宣王所称“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陶渊明称“奇文共欣赏”,这都是美的普遍性。植物的花,不过为果实的准备;而诗人所咏叹的梅、杏、桃、李,则以花为多。动物的毛羽,所以御寒,人因之有制裘、织呢的习惯;然白鹭之羽,孔雀之尾,乃专以供装饰。宫室可以避风雨就好了,何以要雕刻与彩画?器具可以应用就好了,何以要图案?可知美的作用,是超越实用的范围的。既有普遍性以打破人我的成见,又有超脱性以析出利害的关系;所以当着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且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这些品质就是由于感情的陶养,而源于美育。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意识形态的革命矫枉过正,谈美被冠以“小资产阶级情调”,美育淡出了教育的纲要。前人制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精简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而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美育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美学界活跃着一批学者,他们思想解放,成果卓著且胸怀民族大任,多方努力多次论证反复建议,得到了时任中央领导的李岚清同志鼎力相助,终在九十年代中期促成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复生,美育重进教育纲要。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现关于美育的论述:“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为美育的目标、意义及定位研究奠定了基本精神。此后,广大美育工作者耕耘在美育园地,在美育实践和理论上都很有收获,其中不乏重大成果:如对大学美育课程结构的设计、艺术教育系列教材的编写出版、对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关系的论述,各类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研究,各类艺术教育的经验总结,对历史人物美育思想的研究等,都有较大突破或前进。
  国外的美育有较长的历史。由于意识形态的本质区别,国外的美育与国内的美育在认知观念上和美育形式上都有很大区别。国外并不关注美育的理论研究,也不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去评估美育,因而没有明确提出类似美育定位的问题,而是从人性发展的需要,把焦点放在具体的各门类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上,格外重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认为艺术的魅力和陶冶作用是感性的和隐性的,润物细无声,不需要教化的语言去明说。这种认识虽然片面,也不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却不乏经验可借鉴。
  二、当前我国高校美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美育认知存在着问题。虽然美育已被列入教学计划,但很多学校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美育心存不屑。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人们养成了直接看效益的习惯,重技术才能的培训,轻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多数学校将审美教育的课程定为公共任选课,这样的定位就显示美育似乎无足轻重;造成学生对审美教育的轻视,认为美育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也误导教师对审美教育的目标定位模糊:美育似乎无所谓达到怎样的实际收效。
  2.美育课程存在着问题。当年高校美育上马时就有些仓促,有点浮躁,一拥而上,师资培训不足,往往一人开一门课,不具备相互交流共同提升的条件,至今问题仍未很好解决。目前我国各高校美育课程都已开设,但课程结构不稳定,课程设置较随意,各门课程之间沟通不够,缺乏逻辑的统一性。不少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甚至不用教材。各门课程的内容不规范,不能按教育部大纲统一进行。课程考核及成绩记录不规范不严格。这些也影响了美育的收效和形象
  3.美育管理上存在着问题。高校美育至今在管理上无现成的章法可循,许多高校从领导到管理部门,都不同程度存在认识模糊、接受牵强、落实无序的现象。美育的目标管理不明确。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美育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的浪费。据了解,很多学校只求开出美育课,符合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就可以了,至于如何管理相当松散,且美育课属全校任选课,大都是晚上上课,教学管理基本是空白。高校美育普遍缺少相关机制的支持和保障,缺少相关制度的约束和监督。仅靠美育教师的自律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4.美育研究存在着问题。由于前述的历史原因,高校美育研究在建国后起步较晚,相比较德育、智育、体育的研究,高校美育研究还相当薄弱和零散,很多涉及美育的根本性认识仍很肤浅甚至是空白,如美育在人才培养及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定位问题、美育的现状和如何走向成熟的问题、如何提高美育层次和实效性问题、美育的终极原因问题、审美修养与和谐人生构建问题等,就鲜有人问津。
  高校重建美育已过去十多年了,大学审美教育离开当初设想的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加快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功效,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三、我国高校美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美育发展趋势存在两种可能性,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若要培养的是经济实用性人才,则美育会遭削弱,甚至名存实亡;若坚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则美育会不断完善,推助人才素质和修养的提升。
  1.美育因不能直接显示其实用价值而可能逐渐被削弱。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是根据社会气候的风向标转动的。当前社会在很大范围内对人才的需求是短视的实用主义的,只要专业知识学得扎实,有技术,能动手,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就行。受其影响,现在高校人才培养正创建一种新模式,围绕培养“卓越工程师”、打造专业精英人才的目标,做所谓“实用型”教学计划,很多非专业教育都被削弱,何况原本就被认为是装饰高等教育的美育,很难免于被冷落在旮旯里的命运。美育由名存实亡走向消失是完全可能的。
  2.美育因独具的功能而可能跃上一个新台阶。尽管美育不能满足急功近利的需要,但它对精神的陶冶,对人性的塑造,对和谐人生的构建,对智力开发和事业的发展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长效功能,这是很多人都感受到的事实。很多著名科学家事业的成就都曾受益于审美修养的启迪和滋润。当人们认识到人才培养需立足长效机制时,美育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得到强化和完善。大量事例显示,一个不懂审美、不爱审美的人,不仅人生是单调枯燥的,人格也可能是不完善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育乃顺应了人性的需要。缺失审美教育,一任学生自发的审美观,就可能孳生低俗、丑陋、怪异、偏执的审美误解,这样的案例现实中并不少见。
  美育重进高校,来之不易,需要多方的坚持和完善。目前高校美育正处在发展的又一个十字路口,上质量、上层次,提高实效性是关键。为此,需要进行深入的调研,摸清实情,总结得失,紧贴我国国情,借鉴国内外经验,重新整合美育资源,理顺其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和层次,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既勇于继承传统,又敢于突破创新。若此,美育的第二个春天就会来临。

标签:美育 发展趋势 现状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