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500字生作文 > 正文

概念隐喻研究综述【事件结构隐喻研究综述】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事件结构概念是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事件结构概念的理解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实现的。本文在Lakoff&Johnson的《当代隐喻理论》和《体验哲学》背景下,分别对ESM理论的提出及其在隐喻体系中的地位、哲学基础等方面加以概述。在参阅文献的基础上,对当前国内外ESM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事件结构隐喻;映射;认知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1-0046-04
  1.引言
  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所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开创了隐喻研究的新纪元。隐喻研究的重大意义在于它能够揭示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束,2000)。自此Lakoff等人不断丰富概念隐喻研究,并于1993年在《当代隐喻理论》中提出了事件结构隐喻。Lakoff在此篇文章中还特别强调了隐喻和隐喻表达的区别。隐喻(metaphor)是指概念系统中的跨域映射,而隐喻表达(metaphodealexpression)是指语言表达,即跨域映射的表层实现形式。
  事件结构概念(event-structure eoncepts)是哲学中的核心概念(Lakoff&Johnson,1999)。事件结构概念包括状态、变化、事因、行动、过程、目的及方法等。这些概念之所以成为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在于它们构成了人类一般性知识。即关于原因、变化、目的等方面的知识。以新闻报道为例,对于一个事件的发生我们经常要追问事件的起因。事态的发展变化以及采取的相关措施(行动)。然而,这些概念都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理解的,这类隐喻被称为事件结构隐喻(Event-Stmeture Metaphor or ESM)。
  2.ESM理论
  2.1定义
  事件结构隐喻(ESM),即事件结构的各个方面,如状态、变化、过程、行动、事因、目的和方法等都可以被隐喻为空间、力和运动。从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ESM以空间、力和运动概念为源域,以事件结构概念为目标域。ESM包含了如下映射:
  (1)状态即位置(Stares are locations):They are in love
  (2)变化即运动(Changes are movements):He went crazy
  (3)事因即力(Causes are foroes):The hil sent the CIOWdinto afrenzy.
  (4)行动即自主运动(Actions are self-propelled movements):We’ve taken the first step.
  (5)目的即终点(Purposes are destinations):He thany reached his goals.
  (6)方法即路径(Means are paths to destination):She went from fat to thin through an intensive exercise program,
  (7)困难即障碍(Difficulties m"e impediments to motion):Let’s try to get around this problem
  (8)预期进展即行程安排(Expeeted progress is atravel schedule):We’re behind schedule on this project
  (9)外部事件即大型移动物体(External events arclarge moving objeetsl:The flow of history…
  (10)长期、有目的的活动即旅行(Long-term,purposeful activities are journeys):You shodd move on withyourlife
  从上述概念映射和例句中我们不难发现,ESM为我们理解最基本的概念如状态,变化,事因,行为,困难等提供了基础认知手段。与此同时,Kovecses(2010:208)认为,ESM的中心映射是“事件即运动(Events are movements)”。事实上,事件结构概念的各个方面也是以“事件即运动”这一中心映射为基础而彼此密切联系的。状态被隐喻为空间中的位置;状态的变化即位置的改变,因此,变化即运动。导致变化的原因有两种,分为内在和外在。外因导致的变化被隐喻为力,内因即主观采取行动而导致的变化被理解为自主运动。因此采取行动的目的被隐喻为运动所要到达的终点。实现目的所采取的方法或手段被理解为路径。通往终点的路上所遇到的困难被理解为障碍。
  2.2 ESM在隐喻体系中的地位
  Kovecses(2010:149)认为,同类概念映射的隐喻表达构成了概念隐喻,而概念隐喻之间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关系,它们构成了更大的隐喻体系。Kovecses认为大链条隐喻(the Great Chain of Bing Metaphor)和事件结构隐喻(theEvent-structure Metaphor)构成了两大隐喻体系。大链条隐喻体系可以用来解释自然中的事物是如何通过隐喻的方式被理解的,而事件结构隐喻描述了事件概念是如何被理解的。其中,大链条隐喻是以人类文化心理模型为基础的。在该模型中。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存在遵循着自上而下的等级秩序,从顶层的人(高级属性和行为)经动物(本能属性和行为)、植物(植物属性和行为)、复合物体(结构属性和功能)到底层的自然物质(自然物理属性和自然物理行为),形成了一支多层级的链条。存在大链条(the Great Chain 0fBeing)仅仅表示从上到下的层级结构概念(Kovecses,2010),只有当链条上的某一层级概念用来理解其它层级上的概念才形成了大链条隐喻。
  这两大隐喻体系与认知语言学中的理论具有对应关系。名词和动词的语法范畴反映了两个基本概念实体,即事物(objects)和关系(relations)。事物作为概念实体,在空间和时间中具有稳定性(如房屋、树木);而关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实体在概念意义上的关联(如拿来、笑、因为)。事物在语言中以名词形式出现;关系则通过动词、形容词、介词或连词来进行编码。因此,大链条隐喻中的物体(objects)和认知语法中的概念实体――事物(things)相对应;事件结构隐喻中的事件(events)与认知语法中的“关系”(relmions)相对应。
  2.3 ESM的哲学基础
  Lakoff&Johnson(1999,179)认为ESM的源域为空间中的运动(motion-in-space)。因此,对事件结构概念的理解离不开空间概念。空间关系概念在我们的概念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Lakoff&Johnson,1999)。空间关系概念包括上一 一下,前――后,内――外,远――近等等,它们都与我们日常身体空间运动有关。换言之,空间概念结构源于空间体验。无论我们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还是运动状态,我们都是在一定空间内进行的。以呼吸为例,我们很自然地把身体当作容器,这样我们就有了内――外空间概念。当人们通过对具有相似关系的多个个例反复感知体验、不断进行概括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抽象的框架结构,即意象图示。在ESM中,首要涉及的意象图示有容器意象图式(container schema)和始源――路径――目的图式(soume-path-goal)。如“状态即位置(They areinlove),”“他们处于恋爱中”,“他们”的状态通过表达空间概念的介词in 而得以理解。这一子映射以容器意象图式为基础。
  2.4 ESM的双重属性
  Lokoff(1993)认为ESM具有双重属性。事件结构概念既可以通过“位置”概念来理解(2.1),也可以通过“物体”概念来理解,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例如:
  a.I’m in trouble(Stares am locations)
  b.I have trouble(Attributes are possessions)
  在句a中。trouble的概念是通过“空间位置”概念来理解的,意思是“我处于麻烦之中”,而在句b中,trouble的概念是通过“物体”来理解的,意思是“我有麻烦”。空间位置与物体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前景――背景”(Figure-Ground)关系而得到解释。前景(Figure)是一个在概念上可以移动的物体,背景(Ground)是一个可以用来参照的事物。其中,前景以背景为参照点,是移动的,而背景则相对静止不动的。因此,句a中I是前景,trouble是相对于前景I所处位置,即背景(参照点);句b中I是背景(参照点),trouble是前景。因此,事件结构概念可以通过前景“物体”概念来加以理解。它包含了如下映射:
  (1)属性即所拥有物(Attributes are possessions):I havea headache
  (2)变化即拥有或失去持有物(的运动)(Changes aremovements of possessions,namely,aequisitions or losses):Igot a headache,变化即运动这一映射将变化通过隐喻的方式理解为“可拥有物的获得”。不仅可以得感冒(getheadache),也可以感冒好了(lose headache),即感冒离开了(my headache went away)。
  (3)事因即持有物的转移。(Cansafion is transfer ofpossessions,nameIy,giving or taking away):The noise gaveme a headache
  (4)目的即所希望得到的物体(Purposes are desired0bjects.):I’m huntingfor ajob
  (5)达到目的即获得了所希望得到的物体(Achieving apurpose is acquiring a desired object):He found Success
  3.ESM研究的现状
  3.1 ESM理论的深化研究
  Lakoff&Johnson(1999)在《体验哲学》中对ESM做了进一步阐释。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对基本的ESM子映射做了一一陈述,还介绍了ESM其它变化形式。除此之外,作者还详细论述了“致使概念(causation)”,致使概念的原型范畴是力的直接应用导致位移或物理变化。而因果推理的两个来源分别是致使概念的原型范畴和致使概念隐喻(原因即力)。因此,致使概念的原型范畴通过隐喻的方式而得到了扩展。另外,作者还探讨了事件结构双重性的哲学启示。另一位对ESM理论进行深化研究的是Cervel2004),该研究从意象图式角度着重对ESM双重性分别做了详尽研究。
  3.2 国内外ESM研究的五个角度
  (1)认知语义角度。在Lakoff于1993年提出ESM之后,Raden(1995)从语义角度探讨了ESM中“变化即运动”这一子映射。他以动词come和go为例对运动类隐喻做了详细研究,他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运动,即动态运动和非动态运动。他发现come和go这类表示动态运动的动词可以用于“变化即运动”的隐喻表达上。
  (2)ESM跨语言对比研究。a.美籍华人於宁教授(1998)在其专著中探讨了ESM在汉语中的使用情况。於宁教授以中国主流报纸《中国日报》为语料,分析后发现ESM是普遍存在于汉语中的一种认知方式,具有普遍性的特点。b.Aldokhavel(2009)对ESM也做了跨语言研究。该研究认为,隐喻对理解抽象复杂概念起到关键作用。并且ESM作为认知方式也是普遍存在于阿拉伯语中的。这证明了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尤其在继承层级(inhefitance hierarchy)的一般、更高层级上有着相似的认知结构。c.另一位对事件结构隐喻研究作以系统对比研究的是彭昌柳(2006)。该论文通过建立英汉财经新闻语篇语料库的方式,从跨文化的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ESM做出了对比研究,并探讨了差异性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原因。
  (3)认知语法角度。Bicknell(2004)从认知语法角度考察了EMS对体类(aspectual classes)划分的推理作用。
  (4)概念隐喻研究。概念隐喻的事件结构映射分析在我国的研究有二。其一,刘莉(2010)根据ESM和关于情感的概念隐喻EMOTION Is FORCE,从隐喻产生的角度,援引日常英语对话中爱情隐喻的语言表达,通过分析论证来解释英语爱情隐喻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另一位是施敏敏(2011)的《概念隐喻“经济是交通”的事件结构映射分析》,该论文通过对经济报道标题的实例分析后发现。“经济是交通”这一概念隐喻中使用了八种事件结构映射。
  (5)ESM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研究。陈璐露(2002)通过判断学生对容器意象图式的掌握程度,考察学生对ESM的学习情况。Kissell(2007)对在美国社区学院学习的。来自其他13个非英语国家的大学生英语学习情况与所攻读专业成绩相关性做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ESM为语言学习者分析语言提供了认知框架。同时,这也为隐喻思维的普遍性论断提供有力支持。
  4.结束语
  隐喻作为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Lakoff认为,ESM可作为研究隐喻普遍性的备选内容。然而,从跨语言的角度来看,对ESM概念化模式及词汇化模式对比研究还尚属空白。ESM具有普遍性是因为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在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体验。然而,ESM的使用也是存在差异性的。所以,从文化的角度可以探究其触发因素。与此同时,对于语言到底是怎样来组织ESM概念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Aldokhavel,Reyadh,2008,Dissertation,Ball StateUniversity
  [责任编辑:冯延臣]

标签:隐喻 综述 结构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