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50字日记 > 正文

希尔达杜利特尔【希尔达.杜利特尔诗歌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解读】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希尔达?杜利特尔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女诗人之一。她的诗歌以女性作家独有的眼光,通过对自然风景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强烈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强调了女性与自然的联系。她常将女性身体与自然景象结合,并把自然视为女性主体与欲望的投射。这些诗歌反映了诗人想抛弃传统主流文化对女性温顺柔美形象的定位,以及诗人想要摆脱或修改传统文化对人的性别的描述及期待。
  关键词:希尔达?杜利特尔 诗歌 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引言
  法国女性主义者、作家弗朗西丝娃?德奥博纳(Francoise d’ Eaubonne) 于七十年代首次在自己的两部作品《女权主义或死亡》和《生态女权主义:革命或变化》中提出“生态女性主义”这个术语。作为生态批评在性别研究领域的拓展,生态女性主义同时也是环境运动与女权运动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文学新思潮。生态女性主义批判西方文化传统中自然与理性二元对立的思想,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一切形式的统治和压迫,“将妇女运动与保护自然相结合,强调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争取男女平等与保护生态环境这两个概念有机地联结在一起,目的是改善两性关系、修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南宫梅芳 1),力图在人与人之间、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稳定、和谐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生态问题研究的不断推广和深入,随之而起的生态批评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为文学研究开拓了一片崭新的阐释空间,让文学这一人类精神领域的建树与自然世界产生了更为密切的联系”(南宫梅芳 55)。同时,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也深入到历史、政治、哲学、文化等各个领域。“生态女性主义写作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能够以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进行批评的文本,其作者对生态与女性的认识可能还处于无意识的情形中;一是自觉地展现生态与女性的密切关系的写作”(南宫梅芳 56)。以“意象派诗人H.D.”(H.D., the imagiste)步入诗坛的希尔达?杜利特尔(Hilda Doolittle, 1886-1961)一直以来都被誉为特别纯正的优秀的意象派诗人,她不能算是自觉的生态作家。虽然她是一位女性作家,但她早期的文学创作甚至不能贴上任何跟女性主义相关的标签,因为她最初的文学创作并没有致力于女性主义言说。但我们仍然能从她对自然风景的生动描绘中读出其强烈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和伦理观念。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学界尚无人对此加以探讨和研究,这不利于我国的生态主义研究和文学批评世界的发展。鉴于此,本文试以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视角解读杜利特尔的诗歌,探索其诗歌中女性与自然复杂而紧密的联系,进一步探讨诗人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生态伦理思想,揭示其希望解放女性和自然,发展女性自我意识的愿望。
  
  一
  “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元素是自然与女性之间互为镜像的微妙的隐喻关系。自上古时代起,人类就本能地意识到女性孕育、繁衍和滋养后代的能力与人赖以生存的自然有着神秘的相似之处。在西方,古希腊人认为大地是一位女性,土壤是她的肌肤,水系是她的血液,她庞大的子宫里孕育了各种矿藏”(南宫梅芳 34)。H.D. 也将写作视为一个孕育生命的“母体”或“子宫”,认为“诗歌中所蕴藏的思想就来自于这个母体或子宫”(Robinson 251)。人类在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时,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在人类的群落当中产生了对具备繁殖能力的女性的崇拜。然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男性逐渐占据生产劳动的主导地位,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不断减弱,征服和统治自然的野心日益高涨,女性的地位不断降低,最终只能接受没落的命运。
  H.D.的诗歌一部分取材自然界的景物。诗中对石岸、森林和鲜花的描写,是根据她对童年在美国家乡的自然环境的回忆而来的。诗集《海园》里的自然世界源于她母亲的花园、上达比的田野和树林、缅因州、新泽西州和罗德岛的海岸线。H.D.认为人和自然总是在一些荒凉贫瘠的地方相遇,而这些场景恰是H.D.对男性主流文明的隐喻。正如H.D.研究专家Louis Martz在《诗集》序言中所说:“H.D.的诗歌都是以陆地和大海交汇之处的那些跳跃的、变幻的场景为其背景的”(Collected xi)。H.D.在《城市》一诗中表达了对现代城市的厌恶与拒绝。在她眼中,城市有着“一条又一条结构相似的街道”,在这些几近“损毁”的“毫无任何美感而言”的街道上房屋中“居住着丑陋的灵魂”。而同时她也表达了自己渴望挣脱令人窒息的家庭花园走向狂野的大海花园的欲望。比如她在自己一首最常被提到的意象主义代表作《山林仙女》中写道:
  翻卷起来,大海――
  把你的松针翻卷起来!
  把你大堆的松针
  往我们的礁石上泼过来,
  把你的绿色往我们身上摔吧――
  用枞叶的漩涡把我们覆盖!
   (赵毅衡译)
  这首诗的篇幅很短,诗人把“山林”比作“大海”,同时将比喻扩展,“松针”成为绿色的波浪,“我们”则是海边的“礁石”,层叠的密林以及风中的山林在诗人的笔下惟妙惟肖。另外,诗人对自然的描写并没有拘泥于景物,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天气冷暖和昼夜变化等都能使她激动不已,浮想连翩。
  果实不能穿过
  这粘厚的空气落下来――
  果实不能掉进
  这挤压和磨钝犁尖、
  搓圆葡萄的闷热。
   (裘小龙译)
  梨树在她看来,是如此的与众不同:
  你花团锦簇向着我们;
  没别的花能开出
  如此坚挺洁白的花瓣,
  没别的花能从如此罕见的白银
  再分离出白银;
  哦洁白的梨花
  你一簇簇花团
  怒放在枝头,
  用你紫色的心
  带来夏天,带来成熟的果实。
   (裘小龙译)
  在H.D.的心目中,女性与自然之间有着天生的亲密关系,女性更加亲近自然。大自然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并没有好坏之别、贵贱之分,而人类作为自然的一分子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力凌驾于它们之上。
  
  二
  “双性同体”(androgyny)的概念在西方文学中由来已久。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认为:“双性同体是人类存在最为圆满和谐的理想状态。由于不会受到情欲(Eros)的驱使,双性人能够将力量和热情付诸于更加有意义的行动,而不是像单性人一样在互相寻找和追逐伴侣的过程中虚掷人生”(南宫梅芳 109)。因此,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双性同体的思想一直贯穿始终,很多文学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双性同体的理想表达对两性和谐的希望。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当代女性写作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她在被后世女性主义者奉为经典的长篇论文《一间自己的屋子》(A Room of One’s Own)中指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最正常,最适宜的境况就是在这两个力量一起和谐地生活、精诚合作的时候”(伍尔夫 137)。
  H.D.在诗歌中将双性同体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并以具体的方式将抽象的两性和谐的希望描绘出来。H.D.诗歌中对自然和女性身体的抒写总是迥异于传统,她将女性身体与自然景象紧密结合,把自然视为女性主体与欲望的投射。她认为符合传统审美标准的家庭花园所拥有的“美”是“没有力量的”、“令人窒息的”;而她渴望的则是更加活跃的、充满野性的狂野大海花园所具备的“美”。她在《花园》一诗中提出了一种富于挑战性的审美标准:
  你多清晰,
  哦玫瑰,刻在岩石中的玫瑰,
  就像一阵雹子那样硬。
  我真能从花瓣
  刮下颜色,好似
  从岩石刮下了的色彩。
  如果我能折断你,
  我能折断一棵树。
  如果我能动,
  我能折断一棵树,
  我能折断你。
   (裘小龙译)
  传统文化对玫瑰的定义总是“华丽的”、“脆弱的”且“富于女性柔美气质的”,而H.D.笔下的玫瑰则是不可接近和难以触及的,她们“刻在岩石中”而且“像一阵雹子那样硬”。诗人眼中的玫瑰生长在岩石的裂缝中,它朴实、清晰、坚硬的形象具有很强的吸引力。H.D.幻想着“从花瓣刮下颜色”而且企图通过直接粗暴的方式占有它,但她却无法这样做,因为这需要超人的力量――“如果我能动,/ 我能折断一棵树,/ 我能折断你。”
  《海玫瑰》(Sea Rose)作为《海园》中的开篇,是一首杰出的意象主义作品,同时也有丰富的内涵:
  玫瑰,刺人的玫瑰,
  饱受蹂躏,花瓣稀少,
  瘦削的花朵,单薄,
  疏落的叶子。
  比一根茎上惟一的
  一朵淋湿的玫瑰
  更为珍贵――
  你给卷入了海浪中。
  开不大的玫瑰
  叶子这样小,
  你给扔到了沙滩上,
  在风中疾驰的
  干脆沙粒中
  你又被刮了起来
  那芬芳的玫瑰
  能滴下这样辛辣的,
  凝于一片叶子中的香气?
   (裘小龙译)
  在自然界中,“玫瑰”常和女性以及爱情相关,给人一种“娇小”、“脆弱”、“柔美”的形象,而“大海”则具有“强大的力量”。 诗人在标题中通过将“大海”和“玫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象并置在一起,试图营造一种极为不和谐的气氛。在H.D.眼中,这里的“玫瑰”与生长在家庭花园中的“玫瑰”大相径庭,因为她们是“刺人的”、“花瓣稀少的”、“瘦削的”、“饱受蹂躏的”。诗人用这些词将“玫瑰”从家庭花园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赋予她无限的活力与野性美。这枝“海玫瑰”“比一根茎上惟一的/ 一朵淋湿的玫瑰/ 更为珍惜”,她“给卷入了海浪中”、“给扔到了沙滩上” ,这枝“饱受蹂躏”、不为人珍惜的、被人冷落的、边缘化了的玫瑰,正如女性在男性中心社会中的地位。然而,正是这“花瓣稀少”的玫瑰,才能“滴下这样辛辣的,凝于一片叶子中的香气”。 诗歌借“海玫瑰”这一意象反映了诗人想抛弃传统主流文化对女性温顺柔美形象的定位,以及想要摆脱或修改传统文化对人的性别的描述及期待。诗人借此歌颂了富于阳刚之气的女性,而这正体现了伍尔夫提出的“雌雄同体”的主张,也顺应了女性主义批评家的审美要求。
  
  三
  艺术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杜利特尔从自然中不仅获得了一些具体的形式,而且也汲取了代表艺术真谛的抽象性的理念。她的诗歌不仅是自然的“复制”,同时也是自然界诸多物体的“投射”。她在诗歌中倾注了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关注,通过对自然的描写批判了压迫女性和自然的男性中心主义,批判了“父权制”造成的两性的不平等,表达了自己对人与人、人与其它生命体之间普遍和谐感的追求。“生态女权主义号召结束一切形式的压迫,认为如果没有解放自然的斗争,任何解放女性或其他受压迫群体的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的”(金莉 57)。而H.D.正是通过她的诗歌体现了解放女性与自然这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
  [2]金莉:“生态女权主义”,《外国文学》5(2004):57-64。
  [3]南宫梅芳,朱红梅,武田田,吕丽塔:《生态女性主义:性别、文化与自然的文学解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年。
  [4]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5]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6]H.D. Collected poems, 1912-1944. New York: New Direction, 1983.
  [7]Robinson, Janice S. H. D.: The Life and Work of an American Poet.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82.
  
  作者简介:王薇(1981.4―)女,江苏扬州人,专业:英语语言文学,单位:贵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美国文学,职称:讲师。

标签:希尔 诗歌 解读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