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50字日记 > 正文

2017年北京春晚宋小宝_100年前,北京有“春晚”

时间:2019-02-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100年前的京城民众都生活在封建信仰的时代,梨园行的表演亦是在宗教艺术之列,因此在春节大年初一开台时多要搞些表演科仪,既是维护当时人们的信仰需要,也是借此烘托喜庆祥和的热闹场面。通常有“跳灵官”“跳财神”“跳加官”和“报台”等表演科仪。
  近年来,还有“跳财神”的表演偶尔出现,但与当时注重科仪的表演特点相悖,完全是为了喜庆场面而表演。
  
  好角儿“跳灵官”
  “跳灵官”有“四灵官”和“群灵官”两种表演形式。通常在下午1时左右举行。武场“打通”后,4位灵官在“急急风”锣鼓伴奏下上场。四人均勾红脸,戴红扎髯,穿红靠,不扎靠旗,右手持灵官鞭,由老生、武生、花脸、小生等行演员应工。场上4位灵官做一些跳跃、挽诀的舞蹈,然后一齐走大圆场站成一排,由检场人递过四根竹竿,竿上各挑一挂鞭炮,四位灵官接过来,归向舞台的四个犄角。检场人急将台毯卷起一半,再将生铁铸的“钱粮盆”放到舞台的正中,另一检场人当即撒一把“过梁火彩”,将盆里的敬神钱粮引着。
  这时,4位灵官将手中的竹竿往盆里一挑,几挂鞭炮即被引着,顿时,噼噼啪啪一齐响了起来。待鞭炮放完后,四灵官始回后台卸装。然后,由扮成童子的两位青年演员拿着新笤帚、新簸箕将台上的鞭炮皮子统统扫到钱粮盆里,表示敛财聚宝。故扫台谓之“敛财”,两个童子谓之“扫财童子”。至此,跳“四灵官”即告结束。
  清代,还有跳“群灵官”的。由班中净、生行演员扮成8位或16位灵官。宫中演戏前都要跳群灵官,有时遇上节日上32灵官,甚至上64灵官。群灵官与四灵官的表演程式相同,只是人多、鞭炮多,观众觉得更火炽。清宫讲究用头路好角跳灵官,如谭鑫培、汪桂芬、钱金福、杨小楼等,唱旦角的也不例外,如陈得霖、王瑶卿等,都曾在宫中演戏之前跳过灵官。民国以后,民众大多跳出封建信仰崇拜的圈子,跳群灵官的现象已不多见,跳四灵官也只偶尔有之,但这种场面多在每年大年初一戏班开箱演出时还能出现。
  
  蟒袍变色,“跳加官”
  “跳加官”有“男加官”“双加官”“女加官”等3种表演形式,服饰与道具是专用的、特制的。跳“男加官”的演员必须是戏班资格较深的老生演员,但不一定是头路名角。所扮演的人物取材于道教神仙“天、地、水”三官中的“上元一品赐福天官”。因开场向观众打开的“加官条子”上写着“天官赐福”“加官进禄”等吉祥祝词,故称“跳加官”。
  天官头戴黑色相纱,面部不用涂彩,口叼一粉白色、笑眼、五绺黑须的面具,梨园行称“加官脸子”。天官手执牙笏,身穿特制的加官蟒袍,该袍是大衣箱内第二件服装,满身红色,素缎底,上绣金龙,下绣海水江牙,周围蓝缎镶边,前身有如意飘带一条。
  扮天官的演员走醉步上场,场面上用小锣、水镲打击乐伴奏。整冠、捋髯,向上下场门一望、两望,再用手中的牙笏向上指点3下,象征着“指日高升”。场上放有一张堂桌,上放一个长5尺5寸、宽8寸的缎绣卷轴,内绣吉祥祝词,梨园行习称“加官条子”。天官把手中牙笏放在桌上,拿起加官条子,向观众打开,上绣“天官赐福”的祝词;先向左面打开,上绣“加官进禄”;再向右面打开,上绣“吉祥如意”;最后打开的是“指日高升”。然后放下加官条子,拿起牙笏走着醉步从下场门入后台。至此,跳加官仪式结束。
  “双加官”与“男加官”的表演略同,由两位老生演员扮成一对天官,向观众打开加官条子时,把蟒袍的前襟解开,落下一段不同颜色的袍襟,使袍变成另一种颜色。这种特制的“加官蟒”一般可变四种颜色,每打开一次加官条子,换一句祝词,蟒袍也随之换一种颜色。这样就为堂会增添了喜庆色彩,产生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女加官”由戏班唱旦角的演员扮演,所扮人物取材道教女神仙“王母娘娘”。头戴凤冠,身穿女红蟒袍,手持牙笏,同男加官一样,戴一白色笑眼女面具,梨园行称“女加官脸子”。由上场门上场整冠、束带后,向上下场门一望、两望,然后放下牙笏,拿起加官条子向观众打开,基本上与跳男加官的表演相同,只是用旦角醉步身段表演。下场时用“云步”走到下场门奔后台。
  
  “跳财神”文武不齐
  “跳财神”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文财神取材道教神仙比干;武财神取材道教神仙赵公明,另一说是西域“大回回”。因中国人自古不善经商,而大回回系波斯商人,掌管天下金银财宝。清代中叶以后,文财神的表演形式失传,只有跳武财神的了。
  一般在跳加官之后跳财神。检场人在戏台后面摞起两张桌子,上面绑一个小黄帐子,桌上放两个红木托盘,各有一幅卷好的字轴,用黄线丝绦压着,左面放一顶“忠纱帽”,右面放一顶“金踏镫”盔头。财神由戏班中的花脸演员或武生演员扮演,身穿绿蟒袍,头戴“二郎岔子”,即二郎神所戴的专用盔头;上加“红火焰儿”,耳旁插状元金花,搭着黄色彩绸;口叼一个金色、笑眼、黑连鬓胡须的面具,梨园行称“财神脸子”。
  乐队武场起“九锤半”锣鼓,扮财神的演员怀抱一大金元宝,单手整冠、抖袖、举起元宝跳跃,向左右各跳两回,将元宝放在堂桌上,顺手再将托盘中的字轴儿打开,是一副对联,上写“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时,财神从下场门走圆场回后台。由二位管事的拿起对联敬献戏院老板或主持演出者,照例要将早已准备好的两份用红纸封着的赏钱分别放到红托盘里;都是从钱庄兑来的纸票或银票,一般不用银两或银元。检场人将对联贴在台柱子或戏台的大墙上。至此,跳财神的仪式结束。
  
  “报台”遁于京城
  “报台”,通常只在昆曲戏班才有这项仪式。报台人所扮人物是汉朝御史大夫张苍之子张秀玉。因张秀玉曾偷盗改换皇家的宗卷而获罪被剁去双手。所以,演员上台一定要将双手藏在袖中。
  张秀玉由小生或老生演员扮演,扮相是头戴“报台巾”,即黄色学士巾不加双翅。面部俊扮,身穿淡黄色帔,内衬红褶子,足蹬厚底靴。乐队小锣打响后,演员不整冠,不抖袖,只是双手背后,念报台词。念罢,由下场门走回后台。至此报台即告礼成。
  报台台词的内容是根据演唱性质决定的,不同的演出场合有不同的报台词。
  正月初一开台时要念:
  国泰民安,河清海晏祥麟现,三多嵩祝,四海颂尧天,幸遇唐虞盛世,正逢月丽花妍。梨园双部舞蹁跹,文武争奇夸艳。莫讶移宫换羽,须知时尚新鲜。箫韶奏,欢声遍地,齐庆太平年――交过排场!
  佛教庙台酬神时念:
  古往今来事,人间胜景无穷,莫负风花雪月,消磨春夏秋冬。四时欢笑兴偏浓,唱画堂中,离合悲欢敬奉――交过排场!
  道教庙台酬神时念:
  幸遇尧天舜日,喜丽日佳辰,花红柳绿鸟和鸣,莫负春光一瞬。漫自品红品绿,须教协律调音,玉振金声谐节奏,千年万古长春――交过排场!
  以上只是当时报台时的常用词,还有许多报台词已经失传。这种报台仪式,早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以前就在北京舞台上消失了。民国初期仅南京、杭州、苏州、扬州一带偶尔还有昆曲戏班举行这种报台仪式。
  编辑/冯 岚 icarusfeng@126.com

标签:春晚 北京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