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50字作文 > 正文

穿什么子中药怎么读 读子川

时间:2019-02-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苏 童t      ……我在读子川的这些诗歌时,仿佛看见作者面对着一个空旷的舞台,舞台上背景为一片空白,灯光映现的是作者自身的孤单的背影,这背影移动缓慢,是被沉重的回忆和感伤阻挡了脚步,这脚步与舞台间的碰撞发出的声音却是哀伤和细腻的,也许我们可以把那些声音视为一曲心灵的挽歌。
  “而此时,我正站在高层电梯上/我本能感觉到/有一种东西随电梯降到了底层”。(《道别》)
  这样的诗句最贴切地体现了子川的诗歌中忧伤感怀的基调。
  我疏离诗歌已有多年,一直对诗歌的创作怀有敬意和一种难以言表的美好的感觉,唯一遗憾的是此生终究放弃了写一首好诗的努力。我没有想到子川兄人到中年,万事缠身,却依然保持着一颗属于诗人的敏感的心灵,一个丰富而湿润的内心世界。《古槐》里的一些句子透露出作者对人生独特的感悟,让人印象深刻。
  云下面是世界
  毛驴从光秃秃的山冈下来
  它们项下的铜铃
  丁丁当当
  在一个时间里
  所有窗户纸都是破的
  山谷里有风
  风很大
  关于毛驴和所有破了窗户纸的房屋,充满了微妙的暗示,其指涉方向非常广阔,令人浮想联翩,而下面的一段渐渐清晰地将作者的思考和回忆呈现了出来。 “无法解释又无法回避/是一个简单不过的问题/在玉米即将成熟的时候/早先堆积的黄豆已经吃完”,粮食方面的青黄不接是一个问题,而情感方面的伤逝是深层的隐喻。这隐喻最终触动了他人的心弦,我们的玉米我们的黄豆,如今它们还在地里吗?如今它们还堆放在仓库里吗?如果它们不在了。是谁的手掠夺了它们?
  时光与生活是永远与人在对局的。一盘棋下了多少年不分胜负.支撑不住的一方只能是人,受损害的被打败的一方也只能是人。
  ……
  
  ■叶兆言
  
  能够读到子川的诗,只是因为与他交了朋友。这有些像老派文人的作风,诗写出来了,最先想到的是好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不由地想到二十多年前,那时候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到处都是空洞的标语口号,我知道有这么一批地下诗人,他们年轻,他们热血沸腾,按照自己的趣味写诗,写出来了,根本不屑于发表,也不可能发表,只是互相传阅,仿佛决斗前交换手枪一样。我很遗憾自己不能与子川交换诗稿,别人怎么看无所谓,反正我顽固地认为,诗写出来,送给朋友看,当然希望是给旗鼓相当的对手。我不能写诗,因此难免恐慌,难免羞愧,子川“唰”的一下就把他的枪亮了出来.我觉得自己有些狼狈,有一种不能作为对手的悲哀。
  骑士般的英勇好像不足以用来形容子川。诗人在这个世界上,总免不了失落,回味先前的那些忧郁,面对油漆纷纷剥落已经暗中锁上的门,身后秋雨连绵.子川不无感伤地写道:“这时才想起/那把系在胸口的钥匙/鼻子与门同时恢复弹性/而且开始出汗”(《雨落身后》)我曾经很喜欢这样的诗句,这其中的奥妙,不是三言两句就可以说清楚。我不相信系在胸口的那把钥匙,能够打开已经暗中锁上的门。物质世界的钥匙从来就不是万能的,在门这样冰冷的意象面前,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钥匙。
  也许最好的钥匙只是诗。诗是解读心灵密码最好的接头暗号,子川的诗让我重新体会到浪漫的含义。在现实生活中,诗意的浪漫早已不复存在,浪漫被潇洒替代了,被酷替代了。浪漫已经不再青春气息,浪漫已经步入了更年期。子川似乎让人不知不觉地又回到了起点.虽然已不是原来的那个起点,虽然许多珍贵的东西已经流逝,起点处的小木牌也被暂时油漆一新,但是那片斑驳的感觉还在。
  
  ■毕飞宇
  
  子川一定被什么东西纠缠住了,在他的诗作中,我们看到了这种被纠缠的痕迹。是什么这样持久而又强烈地占据着诗人的内心呢?我们不知道。我们能够知道的是.被纠缠住了的子川是丰饶的,易感而又渴望表达。他心中的累赘.成了我们的美。这里头有一种执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是政治家的风格、商人的风格,而“不管目的誓不罢休”则是诗人的风格,或者说,是诗的风格。
  “想象中一片金黄/诱惑你多少年/终于走进你的眼底/拆开她塞给你的沉甸甸的信兜/那雨,就落个不停//案头,守着一只瓷猫//抚着瓷猫的手/一只只/朽去”(《瓷猫》)
  现在我们看到了,恶狠狠地纠缠子川的是一只“瓷猫”。问题是,这只弥漫着瓷质光芒的工艺猫究竟代表了什么呢?诗的常识会告诉我们,推究这只“瓷猫”的企图终究是惘然的,可是,因为有了一只手,我们又不能不关注.说不定这只手是子川的呢?说不定这只手是我们自己的呢?很不幸,这手一只只“朽去”了。任我们前赴后继,“瓷猫”却岿然不动。
  这很伤神。子川很伤神。子川的诗就此染上了伤神的调子。
  当然,我们完全有理由认定这只“瓷猫”是故土。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故乡的云》中得到佐证。“以诗证诗”是无趣的,好在子川的诗放在这儿,诗本身终究可以阐述诗的问题:“依然很美/枯树很美/夕阳很美/陷进去很美/毁灭很美……” (《沼泽》) “陷进去很美”,这是标准的东方人的情感方式,当然更是东方人对待故土的情感方式。它无因而起,却格外动人。诗句是如此的质朴,几近实话实说。
  也许我们还可以像崔永元那样弄出一脸的坏笑,节外生枝。说,子川的一腔热血和故乡根本没有关系,子川的那只“瓷猫”其实是一个女人.子川都爱了几十年了――同意这个观点的朋友们请举手。
  许多人都举起了手。胳膊如林。人们举手并不能说明这种说法符合实际,而是这个话题令人高兴。
  ……
  
  ■荆 歌
  
  诗人子川,我最早与他打起交道来,并非因为诗。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位认真的编辑。关于这一点,直到今天,我的看法依然未变。从《钟山》到《雨花》,再到后来的《扬子江》诗刊,他作为编辑的认真,则有增无减。在他担任《扬子江》诗刊的主要负责人之后,这本诗刊的面貌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变得我收到它的每一期之后,都会以喜悦的心情摩娑它的外表,然后用很多的时间陶醉其中。
  而我最先读到的子川作品,竟然也并不是诗,而是一篇小说。小说发表在《收获》杂志上,熟悉而亲切的作者签名,一下子吸引了我去读它。那小说题目好像是《女孩苏扬》。我不知道子川的世界里,究竟是不是真有一个名为苏扬的女孩子,通过这篇小说,我领略到了作为诗人的子川的柔情,领略到了他不凡的艺术才华和写作才能。后来在某个场合,我听到苏童也在当面吹捧子川,说他这个小说写得如何如何地好。我这么说并非是三人成虎,而是想说,我对子川小说的阅读感受,在苏童那里也得到了印证。
  ……集中地、大量地阅读子川的诗歌,是在得到了他最近出版的《子川诗抄》之后。这本薄薄的诗集,我打开它,一首首一行行地读下去。我完全进入到了诗人的诗世界中去了。读子川的诗,应该说没有什么语言和形式上的障碍,它的意象,却是那么独特,诗风是那样的清新。“紧急停车,风停下。风景停下/时间不停。像缺口涌出的水/怎么也堵不住”“我望着你,像春天望着没有返青的树/河 流把风景裂成两片风景”“我是否命该着永远地忧郁/不停地写诗,就像那止不住的流泪”,我喜欢这些诗句,我阅读着它们,感觉到它们是既柔软的,又是开阔的。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的第二天,有记者打电话到我家,让我谈一谈对耶里内克的看法。我没读过她的作品,我没看法。我只是说,她有过写诗的经历,她是一个诗人,而一个诗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最不值得奇怪的事。因为我敬重诗和诗人,我始终认为诗歌是最接近文学的本质的。如果没有诗,我们的内心将会是多么的苍白;如果没有诗人,那么我们的世界也将黯然失色。我庆幸我们的生活中有诗人,有子川。
  ……
  
  ■叶 橹
  
  我认识子川,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时他还在泰州市文化馆任职,我因为一件小事得到他的帮助,感到他做事踏实负责,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来他送过我一本《总也走不出的凹地》,这本诗集的书名让我体验到一种永恒的象征的意味,而那些具体诗作则给我留下了清新流畅的良好印象。
  后来他调到了南京,但同我没有什么联系。只是他调到《扬子江》诗刊后,又有了少数几次的接触。这些年他写的一些诗,倒是经常寄给我的。也正因为如此.我对他的诗才有了全新的印象和解读。
  最近一次同他交谈时,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他说:“你可以用‘与历史共存亡’的题目写一些诗。”他说考虑过类似的问题,但操作起来并不容易。我则说不是要你写大而无当的东西,而是要在大题目下作小文章。他默然,我也默然。
  现在我就以此为题.谈谈我对他的诗作的一种印象。
  我虽然比子川大了十多岁,但在某一历史阶段的经历上,却有着许多类似的体验和观察。譬如他写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生活的诗,不仅勾起我的一些沉重的回忆.而且也加深了我对华滋华斯所说的“诗是宁静中的回忆”的理解。我还为此写了《1970年发生了什么……》(见《名作欣赏》2006年第5期)一文。我从他诗所看到的“历史”,虽然已经随风远逝,但文字所留下的真实,却是无法磨灭的。
  以前在大学读书时。对个别老师总是津津乐道于“野史”而对“正史”似乎不屑一顾.往往并不能理解。如今经历了数十年的人世沧桑,总算是明白过来了。而诗人进入历史的方式,恐怕得另辟蹊径才行。子川那些写“1970”年的诗,在一些“大手笔”书写“正史”时,也许是不屑一顾的,但对于我们这些“时间的虱子”们而言,却是最真切不过的历史。子川写道:“秋风梳篾大地/人是时间缝中一只虱子”.所以我希望在他的诗中读到的,正是这“一堆虱子”的跳蹦,而不是“大手笔”所书写的“历史”。再譬如,子川写的《向日葵》,从凡高那“灿烂得令人起疑”的“一次次扭曲我所熟悉的向日葵”到“曾经向着永远不落的红太阳”的向日葵,前者的“扭曲”是艺术,而后者的真实却意味着荒诞。艺术能够与历史共存,而荒诞却随着历史而消亡。因此,人们从子川那“信手抓起一把葵子/不小心嗑出一堆1966年的阳光”中,“偷窥”到了一种对历史的调侃与嘲弄。
  诗人进入历史并与历史共存亡,这好像是一个很宏大的话题,其实,如果从平民的视角使其微观化,这本是一个很实际很具象化的话题。只要诗人不妄想叱咤风云,不无端地编织自我陶醉的英雄梦,不自作多情地充当什么代言人,而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诗意栖居的普通人,那么,进入历史并与历史共存亡,便是一件十分普通而正常的事情。就像子川在《黄昏》一诗中所写的那样:“从黄昏切入生活,/有一种微醺似清香型佳酿。/飞鸟入林去,/行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这是清晨所没有的感觉,/也是晌午所没有的感觉。/黄昏令人陶醉;/一千年前,婉约的词风吹我,/两千里外,钢蓝的海风吹我。”就是这种“切入”的方式与姿态,使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叫作诗意的栖居,什么叫作普通人的生活与历史。这样的普通人.与生活同在,与历史共存亡,不是十分自然的吗?
  与历史共存亡这一话题的自然又必然的延伸,自然是诗人所必须具备的历史感。谁都知道历史感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但是在普通人身上,它其实又是一个很具体很实际的问题。《黑镜框》也许是子川为了怀念某位亲人而写下的悼亡之作,但是我在读到“茶几上时钟依旧在走/命运齿轮上,我生命的链条依旧在转/你已经没有未来”这样的诗句时,有一种悲从中来的味道,但也有一种豁达的启迪。死者长已矣,生者情意绵,人生代代无穷已,不就正是这种生死的延续吗?我同子川谈论过,我们这些人所经历过的,对于现在的青年一代来说,几乎是难以理解甚至是不可信的。而对于有的人来说,这种“难以理解”和“不可信”,恐怕正是他们窃窃私喜地盼望着出现的“历史”呢!
  任何一个具体生命的存在都是有限的,一个具体的生命消失了,他们的历史也就结束了。所以“你已经没有未来”并不是什么特别令人难堪的事实。可对于那些生命的链条依旧在转的人,如果对逝去的历史茫然无知,作为个体,我们会为他感到悲哀。可是,如果是一个民族的集体失忆,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
  
  ■张桃洲
  
  也许有人会说,子川的诗有点“其貌不扬”,不那么“先锋”――如果人们对于“先锋”的理解和期待是奇崛的词语、眩目的意象以及惊世骇俗的主题的话。那情形的确如此;因为,子川的诗大多温和,没有激烈、高昂的言辞(少有的例外是《向北方》:“北方是黄河的源头,/我是长江!”诗末的惊叹号在他诗中并不常见),采用的是细碎的笔法、轻缓的语调,抒写的是人生中寻常的景致和情感,就仿佛“野菊花散失在草丛,/这里一点点,那里一点点”(《所有火车已经开走》)。这与他中和、平实的性格和兼容并包的编辑风格保持了一致。
  也许与出身江南有关,子川的诗似乎总是浸润着一股淡淡的江南水乡的气息,显得沉静而雅致:
  春汛已很遥远
  夏季风渐成强弩之末
  有一些细细长长的雨
  悠然步入梦中
  早晨醒来,你会发现心境
  跟周围的树木一样落寞
  黄叶一片又一片
  茫然斜坠。在夜雨打湿的泥土上
  秋就嵌在那儿
  且日渐癯瘦
  ――《时光流转》
  这诗中的情景无疑是属于江南的,其间透出一丝抑制的柔情。从诗的构成来说,子川追求的正是一种疏淡、柔和的效果:
  一只乌鸦在飞。
  树梢,秋天的枝条,
  画在蓝天背景上,清瘦,萧疏,
  寂寞。却不乏峥然。
  风,没有一点点颜色。
  ――《秋原》
  子川诗给人印象深刻的一个特点,就是他格外重视结尾的艺术。一般而言,结尾的意义在于点题和提升全诗的内涵,如《蚂蚁》中“放大许多倍,我就是一只蚂蚁”;《涸泽之鱼》:“光阴的步履不动声色,/催赶过客”;《蜘蛛》“与人类有着惊人的相像”。“编织一个猎食和自困的罗网”等,都试图揭示某种生命的哲理,将自然的物象与人类自身勾联起来。有时,由于过分看重这种类比带来的提升,在此意图引导下的结尾不免平淡:
  我们仰望蓝天,
  忽然想起回家的路;
  生活,有时会定格在某个地方
  回家的路总是漫长。
  ――《一只鸟》
  但倘若处理适当,就会显示某种出乎意料的力量:
  我信手抓起一把葵籽,
  不小心嗑出一堆1966年的阳光。
  ――《向日葵》
  不过,子川的诗还有另一侧面。据说,子川在棋类和电脑方面有着精湛的技艺,其棋思之敏捷和电脑技术之高超,令人叹服。这大概有助于形成他诗的内在的锐利:
  抚着瓷猫的手
  一只只
  朽去
  ――《瓷猫》
  这一结尾处呈现的意象足以引起惊悚之感,犹如一道闪电掠过脑际。是的,诗就是这样一只蹲伏着的静默的“瓷猫”,只有它将留存,而人终归会朽去。

标签:读子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