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700字生作文 > 正文

[诗歌三步朗读教学法初探] 诗歌大全100首 小学生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   【摘要】 诗歌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多读,让他们零距离接触文本,逐步走进诗歌文本所创设的优美意境,感悟、发现美,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获得审美体验的目的。?
  【关键词】 诗歌教学 三步朗读 三维目标 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么在初中诗歌教学中,通过朗读,学生“品味”“体验”了词语的意义、色彩,受到熏陶感染,还锻炼了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通过朗读,教师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词句篇章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还可以检查学生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搞好了朗读,课会上得轻松愉快;同时,还会给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根据“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紧扣“朗读”不断探索诗歌课堂教学方法,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逐步完成由认知到理解再到审美的梯级目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大大提高了学生探究学习诗歌的能力,收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以下就以《秋天》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读得准 :以认知为起点,准确把握。?
   诗歌重要特点是富有鲜明节奏的音乐美。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行动起来。首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这是理解作品的基础。诗歌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感情的反映,它既离不开诗词家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其次,理解作品主题。主题是作品中表现的思想、观点,是作品内容的核心。理解主题是理解作品的关键。朗读要求再现作品原貌,要准确传达作品思想,表情达意。然后要求“准”,即一要掌握好课文中的字词,二要准确把握诵读节奏。例如学习何其芳《秋天》一课时,导入新课后,我说:“看谁读得最准确?”大家边读边正音。如:丁丁(zhēngzhēng)、肥硕(shuò)、栖(qī)息、鳊(biān)鱼、乌桕(jiù)、芦蓬(pěng)、归泊(bó)、寥(liáo)阔、枯涸(hé)、清洌(liè)、梦寐(mèi)等。然后让学生边读揣摩每句诗的节奏。如第一节:“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然后让学生小组自读,揣摩二三节诗的节奏、重音、语气及语速等,读准字音节奏是读好诗的关键与基础。 ?
  二、读得懂:以理解为中心,透析诗义。?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读、多议、多说,从而准确无误地理解文本的含义。即在翻译诗歌的基础上进行的朗读,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分析诗句之间的关系,有机串成一篇短文。诗歌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句与句之间受严格字数限制,一般无关联词语相衔接,但本身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我常常试着让学生分析其间的关系,加上恰当的关联词,用自己的话把诗翻译通顺。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往往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一字而尽传精神。教师要能精当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如【丁丁】伐木声。【幽谷】幽深的山谷。语出《诗经》中“伐木丁丁,鸟呜嘤嘤,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之句。【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鳊鱼】淡水鱼的一种,身体侧扁,头小而尖,鳞较细。【乌桕】也叫桕树,落叶乔木,叶子互生,略呈菱形,秋天变红。【归泊】划船回家。【枯涸】干涸,没有水了。等等。弄懂了词义后,我又让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针对一个小节,每组由一名同学讲解本小节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纠错、订正,把弄不懂的地方记下来。接下来,由各组推着一名同学来讲解本小节诗,老师适当加以点拨。最后各小组把弄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全班讨论,由学生解答问题。通过两项小小的活动,同学们对诗歌的意思有了更深入地把握,也为第三步谈出诗的美感创造了条件。?
  三、读得美:以鉴赏为目标,读出美感。?
  诗歌具有形式美、意境美、音乐美等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熟读,进一步品味诗中的音韵美和意境美,从而受到美的感染。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只有调动起读者、眼、耳、口、和、触各种感官,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进入文本所创设的优美意境中。教师要激活学生有思维,引导他们多角度、有创意地去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理解作品,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思考。《秋天》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读这首诗,我们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看见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让从深深地陶醉在诗的意境中。这首诗描绘了三幅画面,每节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一幅复合画,表现了既流动而又整合的充满诗意的乡村秋景图。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入情入景呢?首先,扣词析句。我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圈出那些含义丰富的词语,联系生活体验,来讲解词的意蕴。第一小节中,“飘”字用得贴切传神,富有动感,仿佛听到清脆的伐木声从幽深的山谷中悠悠传来。“饱食”的字面意思是“吃饱了饭”,这里是拟人,镰刀饱食稻香,足见丰收之景。“栖息”用得最妙,本是“鸟儿停在枝头休息”之义,诗中借此来描绘农家图景,随处可见收获来的果实。又比如第二节诗中“游戏”一词,本义是“玩耍打闹”,诗中运用拟人手法,把鱼儿在船上活蹦乱跳,人们在船头欢快地嬉笑打闹的情形写活了。第三节诗中“梦寐”一词用拟人化手法把秋天拟人化。秋景在牧羊女眼中如梦似梦,但少女心头,微颤着喜悦与渴盼,她在期盼着放牛郎热情的笛声。”梦寐”一词恰如其分地写出了牧羊女如痴如醉的微妙感觉。其次扣句析章,让学生借助生活体验,大胆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因此要对诗有更深刻的理解,就需要大胆想象。在理解词语的丰富内涵后,要延展由句子想象出每章描绘的情景。比如第一节,紧紧抓住“秋天栖息在农家里。”让学生想象:你在农家里看到了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谈起来农家丰收的景象:金黄的玉米棒、火红的辣椒挂满墙壁、硕大的老南瓜、滚圆的大豆、暗红的甘薯、桔红的柿子堆在地上,绿豆、芝麻、高粱、稻谷、萝卜、白菜……使人眼花缭乱,秋天就这么随意栖息在农家小院里,好一派丰收的景象!再次扣篇析韵,通过齐读、挑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等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韵味,仿佛有身临其境之感。在秋天里,学生领悟到诗用优美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组成了三幅复合画面: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全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设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短短的三节诗,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眼底,构成了一幅如幻似梦的乡村秋景图。《秋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读了这首诗,被诗歌所展示的图景所吸引,纷纷拿起笔画起了自己读出的充满诗意的秋天。整节课节奏紧凑,给学生很大的活动空间,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的理想效果。?
   美国教育家萨特指出:“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教师在诗歌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他们反复朗读,从中获得独特的感悟与体验。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诗歌教学中还要扩大阅读范围,引导学生“迁移”。可以课本、读本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比较”、“迁移”,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标签:教学法 朗读 初探 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