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900字生作文 > 正文

[创始人靠边闪?]闪银创始人

时间:2019-02-0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2012年2月底,雅虎公司公布最新一季财报,其收入和利润仍有所下降,但华尔街表示,这“在其预期范围之内”。   华尔街为何如此宽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是雅虎第一个没有其联合创始人杨致远的财报 ―― 这足以令投资者们满意。而在善变的新兴市场,他的名字已被热门新闻层层覆盖。
  2007年的一次公开讲演中,杨致远似乎预言到这般景况 ―― “作为一位创始人,人人都喜欢你,愿意告诉你一切,但当你成为首席执行官(CEO)时,这些行为就变了。这是个孤独的工作,因为你必须做出艰难的决策。”此时距离他接替Terry Semel出任雅虎CEO不过半年。
  一语成谶。“孤独感”此后从未离开。
  在杨致远担任雅虎CEO一周年之际,雅虎市值缩水16.5%,沦为其他公司的并购目标。随后,由于拒绝了微软高溢价的收购要约,杨致远成为媒体与股东口诛笔伐的对象,有大股东扬言要将其驱逐并更换雅虎董事会,另外,不断有管理精英和技术人才离开雅虎另谋他路。
  即使2008年11月杨致远辞去CEO职位,种种指摘也并未停歇。2012年1月,雅虎宣布,杨致远从即日起辞去雅虎董事会董事及所有其他职务。消息公布数小时后,此前长期处于跌势的
  科技业创始人―CEO的成功代表
  1. 亚马逊-Jef Bezos
  CEO任期:1994年至今除了技术出身的极客们通常具有的对于网络的理解和网上技术优势外,在华尔街投资公司工作多年的经验,也使其具有大多数创始人所不具备的在融资和财务管理上的超凡能力 2. 谷歌-Larry Page
  CEO任期:1998年-2001年 2011年4月至今
  当人们感到谷歌正在朝一个行动缓慢的大公司衍变时,Page重掌帅印,用一系列行动迅速的变革证明谷歌永远不是一家传统公司
  3. Facebbok-Mark Zuckerberg
  CEO任期:2004年至今虽然毁誉参半,但Zuckerberg的确创造了一个目前最成功的社交网站,而通过设计一套双轨制普通股结构,他也将即将上市的Facebook的控制权牢牢把握在了自己手中
  4. 苹果-Steve Jobs
  CEO任期:1997年-2011年Jobs于苹果濒临破产之际回归,通过一系列完美贴合用户体验的产品,最终使苹果成为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公司,而Jobs本人也进化成教父级管理者
  
  雅虎股价在盘后交易时段上涨逾3%。
  从备受追捧的互联网金童沦落到阻碍公司发展的“绊脚石”,杨致远在雅虎的命运曲线锋利刺人。他的离开,被解读为互联网新旧时代的更迭标志:现在以及未来的互联网世界,将属于谷歌以及Facebook这样更具创新意识的公司,至于雅虎,则被贴上“传统互联网门户”的落伍者标签。从这个意义上说,雅虎被收购 ―― 或完全重建成为一家截然不同的公司―― 将是它最好的归宿。
  雅虎和杨致远也曾被视为创新先锋,其创业史被广为传诵:1994 年,杨致远与斯坦福大学研究生院的同学David Filo推出最早的互联网目录服务,这便是“雅虎”的前身。当时因其“互联网上的起点站”的定位而迅速成名,并启用那时互联网界鲜有人认可的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次年8月,雅虎网站推出首个广告,这是雅虎的里程碑,也是互联网历史上的重要时刻。
  成立不到一年,雅虎就吸引了投资者及同行的目光。美国在线(AOL)和网景都想收购它,出于创始人情结,杨致远和Filo予以拒绝 ―― 尽管此举会很快让他们成为百万富翁,但他们不想出卖“自己的孩子”。
  而与此同时,杨致远与Filo一同创办雅虎时就明确表示:“我们谁也不会当CEO,我们知道两人谁也不会听对方的。”二人拥有一个共同的奇怪头衔 ―― “雅虎酋长”(Chief Yahoo)。不过,当日后雅虎在首席执行官Terry Semel治下错失良机,并最终在搜索之战中败给谷歌之后,杨致远还是决定挺身而出了。
  事实上,雅虎公司的所在地 ―― 硅谷,向来相信创始人的强大魔力。这些被称为极客的梦想家们通常不以赚钱为唯一目的,相比受过严格商业训练的职业经理人,他们对自己的产品怀有坚不可摧的信念,并以一种不可遏止的狂热去改变行业 ―― 乃至世界。
  随之而来的信条是:职业经理人永远无法复制创始人天然的使命感和由此焕发出的激情。无论是已故的传奇人物、苹果联合创始人Steve Jobs,还是2011年重新走向前台的谷歌联合创始人Larry Page、戴尔电脑创始人Michael Dell都以强势回归证明了这点。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他们曾经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过管理者的位置。杨致远的遭遇更印证了这种警示:在变化莫测的高科技行业,创始人的使命感有时会适得其反――尤其在企业逐渐成熟,创始人和股东各自着手变现其商业构想之际。
  对具有创始人情结的硅谷乃至整个商界来说,尽管杨致远和雅虎的失败被众说纷纭,但从未有谁就此展开探讨,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两个角色,是不是本就不该重合?杨致远的离开,恰是反思的开始。
  全能选手
  虽然身价过亿,但杨致远一直安于普通的日子。他很少打领带,喜欢穿牛仔裤和T恤随意穿梭于西装革履的人群。
  这种格格不入的场景很熟悉?没错,从Larry Page到Facebook的Mark Zuckerberg,硅谷遍布着如此装束的创始人CEO。但在本质上,杨致远和他们有着截然的区别。
  杨致远1968年生于台湾,是家中长子,两岁丧父,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他10岁那年,家人随台湾第一个移民浪潮迁居美国。作为第二代华人移民,杨致远担负着父辈深藏内心的“美国梦”。就读于皮德蒙特希尔斯中学期间,这位校网球队队员不仅数学成绩超群,且兴趣广泛,具有领导才能,当选为学生会主席。
  在选择大学时,他颇费一番脑筋。之所以选择斯坦福,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不要求学生在第一年选专业,可以满足杨致远蓬勃的好奇心。“我想当一位电气工程师,后来也确实是这样。但我对其他东西也总是好奇,如果我对历史或者法律感兴趣,那怎么办?”
  有什么样的开始,便有什么样的结束。毕业于电子工程系的杨致远对技术不那么着迷。在1990年代中期担任过杨致远和Filo导师的斯坦福大学校长John Hennessy评价说:“从技术设计师到首席战略家,从公司发言人到啦啦队长,从华盛顿的游说者到公司的道德风范,他(杨致远)无所不是。”
  相比另一位创始人Filo,杨致远有着偶像级摇滚明星般的公众影响力,也知道如何利用这一点创造奇迹。他亲自与广告商面谈,运用个人魅力帮雅虎拉来急需的广告。根据杨致远的决定,雅虎创立初期,曾投入500万美元做电视广告。雅虎还展开很多常规和非常规的市场营销,如让公司标志不断地出现在体育比赛、摇滚歌星演唱会之类的场合,公司还别出心裁提供经费为员工油漆汽车,条件是要喷上公司的标志。推广氛围太狂热了,一位员工甚至把雅虎标志当做刺青图案纹到了屁股上。
  与之对应的是,虽然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但雅虎从不是个技术狂人。“如果我们是个软件工具公司,将无法生存,因为会被微软挤垮。如果我们是一个出版物,就像《时代》周刊那样,有一批忠实的读者,我们就会长期发展下去。”杨致远说。1990年代中期以来,雅虎一直恪守业务领域的边界,尽心打造自己的媒体属性,避免与当时作为IT业领袖的微软正面接触。
  1996年雅虎上市,首要任务是获利,为此,雅虎开始图谋转型,从仅仅提供其他站点的内容索引,渐渐尝试直接在自己的站点上提供资讯内容,并投放相应广告,获得收入来源。在陆续增加新闻内容、天气预报、股票信息等系列服务项目后,它最终成为一个信息服务的综合门户网站,相应地,雅虎对其借此起家的搜索引擎技术的投入却逐渐减少了。
  门户化是早期的搜索引擎公司的普遍选择。更关键的错误在于,作为该领域的领先者,雅虎也认为搜索技术不需要改进了。
  但总有人不知天高地厚。雅虎上市后两年,杨致远的两位师弟―― Larry Page和Sergey Brin创办谷歌。有趣的是,时任CEO的Larry Page,名片上的公司名称后面还特意加了一个感叹号,以向Yahoo!致敬。作为回馈,雅虎在2000年开始把“鸡肋”的搜索引擎业务外包给了谷歌。而正是后者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雅虎终结者的角色。杨致远曾承认,他从未真正觉得自己有资格管理雅。虎“我根本不想做这项工作,另外,我对生意所知有限,当公司业务蒸蒸日上时,我不想拖慢发展。”
  Tips
  创始人CEO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
  三位管理学教授Renée Adams、Heitor Almeida、Daniel Ferreira尝试用变量公式来解释创始人CEO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二者很多时候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即公司业绩越好的时候,创始人通常都是不掌权的状态。反之,这是否也说明了危机时刻,创始人才会出面力挽狂澜?
  变量公式:y =α+ γf+ βx+ u
  变量y为公司业绩;f为二元随机变量,其数值为1时表示创始人担任CEO,数值为零时表示非创始人担任CEO;x为k维随机向量的协变量,比如公司资产、公司成立时间等;α、γ与β则均为总体参数。
  早在2000年初,同时投资于雅虎和谷歌的红杉资本合伙人Mike Moritz就曾比较过这两对创业者:“杨致远和Filo对于为用户提供一流服务有着独特而强烈的热情,但是对于底层技术开发的兴趣却不如Page和Brin。后者更喜欢基础技术,更喜欢硬件。”
  “Larry经常问自己的问题不是‘我将如何帮助这个人?’,而是‘下一个十年,我将如何对全人类产生最大影响?’”谷歌的一位工程师曾如此评价Page。所以,尽管当时流行着“永远不会有另一个雅虎”的说法,谷歌还是诞生了。同样,当Jobs面对IBM,Zuckerberg面对当年的MySpace时,也有着征服般的野心。但杨致远面对微软,表现出的却是忌惮和避让。
  谦谦君子
  溃败之路往往是一小步一小步地延伸的。曾经有很多次机会,杨致远可以改变日后命运。
  2008年11月,杨致远出席在旧金山举行的美国科技产业“Web 2.0峰会”。就在会议召开前几小时,雅虎一项重要战略遭受重创。但杨致远用绅士的姿态解释什么地方出了差错。他轻描淡写地说“这是令人惊异的一年”。之后不久,杨致远就卸任CEO。
  “举重若轻”正是杨致远性格的写照。与杨致远接触过的人都觉得他性情温和,堪称“谦谦君子”,更喜欢讨论而非决策,这样的性格,能否驾驭一家市值上百亿美元(2012年3月2日的数据为185亿美元),且处于危机中的大公司?实际上,成功的创始人管理者鲜有君子,他们会在公司无法达到其严苛要求时表现得暴躁、偏执、不近人情。
  2001年中旬,杨致远聘请Semel出任雅虎CEO。当时,雅虎过度膨胀,骤然遭遇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厄运。在很多投资者和雅虎员工看来,杨致远选择一位不太会上网的好莱坞大亨,不仅不能使雅虎脱离险境,反将推它走向深渊。
  其实,Semel接手雅虎后,曾成功使雅虎扭亏为盈,同时,他与好莱坞的内容公司广泛结盟,将雅虎打造成一家标准的媒体公司。但也是因为Semel缺乏技术背景,在把雅虎带上一个高度之后,他便遇到了个人与公司的“天花板”。其分别于2002年和2006年错失收购谷歌与Facebook的机会,就被认为是雅虎历史上两次重大的决策失误。2006年,雅虎股价下跌35%,而Semel的薪酬总额却升至7170万美元,激起内部公愤。
  杨致远并非没意识到问题所在,但他骨子里不愿与人发生冲突。对于Semel的一系列措施,他都予以最大支持,直至最后一刻。2007年5左/杨致远与斯坦福大学研究生院的同学David Filo(左)共同创办雅虎时,意气风发。
  Tips
  雅虎不同阶段,杨致远的身份困境
  初创阶段:
  作为为公司规划远景和方向的创始人,因忌惮微软,没有坚定于科技公司安身立命的技术路线,选择了完全的技术外行担任CEO,可以说为雅虎最终的落伍埋下了隐患
  发展阶段:
  当CEO做出与公司发展和股东利益相悖的事情时,没有发挥强势创始人的作用,而是容忍并回避矛盾
  困难时期:
  对自己能力进行了错误估计;缺乏快速的决策和执行力,以及对公司战略方向的清晰定位;缺乏自我革新的勇气;作为CEO,因难以割舍的情结使公司失去了摆脱困境的机会,同时也违背了股东利益 月,杨致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和其他董事会成员一直与公司领导者“步伐一致”。但一个月后,Semel辞职了。令一些人感到意外的是,杨致远接替了他的职位。
  可以说,杨致远创始人的光环及早期的雄心勃勃确曾给员工带来心灵慰藉。但他似乎过于沉溺于创业早期的观念,而缺乏扭转不利局面的激进策略。而且,重组和裁员计划迟至他出任CEO几个月后才推出,行动力迟缓。
  之后,杨致远结盟AOL推出新广告平台,但此举反令其在经济危机中一路下滑。拒绝微软收购后,杨致远转而宣布与谷歌合作,意图抵消雅虎股价受挫的影响。这对雅虎员工的自尊、士气与创新精神形成重创,一些工程师、高管纷纷离去。一位雅虎前高管表示:“每次杨致远提出新计划,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一切照旧。我对管理层已经失去了信心。”在雅虎员工印象里,杨致远是一位笑眯眯的“雅虎酋长”,报喜不报忧。对于主要关注公司远景的创始人来说,“笑眯眯”也许没错,但当杨致远从精神领袖变成以执行力为第一要务的CEO后,仍保持如此形象就会成为一个严重问题。
  其实,1985年Jobs被当时苹果外聘CEO扫地出门时,也曾因其花哨的创新变革被认为是具有局限性的微观管理者。但1997年重新执掌苹果时,人们发现,以前总是在做加法的Jobs开始大规模缩减产品线,这让苹果收入缩水15%。他还改组了董事会,并出人意料地与宿敌微软公司缔结“世纪之盟”,达成战略性的全面交叉授权协议。与此同时,Jobs变得更加挑剔了,他经常会对高管们咆哮。在如此重压之下,苹果改造基础操作系统,陆续拓展出iPod、iPhone等革命性产品系列。
  同样,去年4月重掌谷歌CEO宝座后,Page也给公司注入全新变化。他不再像以前那样集中精力在自己感兴趣的技术层面,而是更关注于执行力。尽管仍拒绝媒体采访,不过他已经学会用“企业方式”与股东、分析师对话。几个月内,谷歌砍掉数十个项目、推出社交服务Google+,“平均每天发布一个新功能”、完成了公司最大一宗收购 ―― 125亿美元买下了摩托罗拉移动,从而进入硬件领域……
  专门为创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Bernard Lunn对本刊说,“雅虎如今面临的挑战也许要比当初创立时艰难得多,这意味着,雅虎的CEO需要有一个可行且疯狂的想法。”
  显然,杨致远并不疯狂。
  446
  亿美元
  雅虎拒绝了微软开价446亿美元的收购要约。后来这个数字增加到475亿美元,比雅虎目前市值的两倍还要多。
  致命错误
  不过,如果就此低估了杨致远,难免武断。有段
   时间,杨致远和Filo每年定期进行相扑比赛,若Filo取胜,杨致远必定会在第二年“报仇”。而在高尔夫球场上,杨致远也是个难对付的家伙。这种好胜的性格也体现在其商业上 ―― 比如他让雅虎保持独立及昔日荣誉的强烈愿望。要让杨致远承认自己所创办的雅虎――它曾是互联网的代名词 ―― 不再具备独立发展可能性这个事实,确实有点难。2008年,当杨致远卸任CEO时,曾发表公开信称:“我的血将永远是紫色的(雅虎企业标志色)。”
  某种程度上,他对这家企业占有式的激情使其误入歧途。在一次接受采访中,他也暗示自己对雅虎的感情影响了他的决策。但他似乎无力摆脱 ―― 即使现在,杨致远放弃了最高职务,仍担任雅虎董事,发挥着巨大的幕后影响力。有知情者透露,在雅虎公司内部,自杨致远的接替者Carol Bartz去年9月被解聘后,杨日益活跃。除了参与高层会议,他还介入工程和公司发展战略的决策。而Bartz也暗示,杨致远破坏了她试图扭转雅虎局面的一些努力。
  有消息称,在Bartz离开后,公司考虑新战略选择时,持有雅虎约3.6%股份的杨致远曾与私募股权公司接触,共夺雅虎控股权。虽然与雅虎董事会关系密切的人坚称,杨致远此举是在其他董事的严格监督下进行的,但鉴于他此前拒绝微软收购要约时的失策,人们对其能否抗拒控制权的诱惑而保证股东利益深表怀疑。
  可以说,在微软事件上,杨致远的最大错误是对公司治理基本原理的背离。在美国企业制度下,杨致远作为雅虎董事、尤其是担任雅虎CEO之后,其创始人的身份,必须被雅虎股东的信托责任人身份代替。杨致远的雅虎情结最终使其做出了违背股东利益的“逆向选择”。19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提出“委托代理理论”,首倡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两权分离”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伯利和米恩斯正是看到了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弊端,才提出了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度的观点。此后,职业经理人阶层应运而生。
  不过,纵观硅谷历史,很多成功的科技企业仍是由创始人掌舵的。不同于其他领域,技术在科技界掌握绝对的话语权。极客创始人们深知,若想兑现自己的创意,就必须掌握控制权。
  Zuckerberg通过设计一套双轨制普通股结构,将Facebook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谷歌也采用过相似方式。此举消减了投资者们的权利,确保公司被一位具有远见的领导人率领。所以,即使Eric Schmidt担任谷歌CEO的时期里,Page也从未甘于隐身幕后,事实上,Schmidt任期内谷歌的诸多项目都是由Page决策的,比如天马行空的太空计划、数字图书馆项目,以及Android收购案。
  “谷歌不是一家传统的公司”一直是Page坚守的准则。他敏锐注意到谷歌“大公司病”的早期症候,决定亲自出马。
  但创始人要成功做到这一点,必须对科技业瞬息万变的趋势有着极为准确的洞察力。而杨致远面对重要转折点时,缺乏必要的管理能力和商业触觉。在接替Semel之前,杨致远一直把管理设计和处理权交给其他人。
  杨致远承认,他从未真正觉得自己有资格管理雅虎,“我根本不想做这项工作,另外,我对生意所知有限,当公司业务蒸蒸日上时,我不想拖慢发展。”
  当杨致远第一次找到Bartz,谈论怎样挽救雅虎公司时,给Bartz画过一个组织结构图。“那就像一个天主教学校的学生在分析句子结构。”Bartz后来对合作伙伴说。图上线条纵横交错,无清晰的责任体系。Bartz上任后,很大精力花在了修改那份乱糟糟的组织结构图,以及控制杂乱无章的企业文化上。
  创业初期,杨致远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家比自己长寿的公司。“也许过几年后我们会更好地做出自我评价,但此时真的很难。我很怕这么早就把雅虎置于历史的角度,我认为我们还没有做完。雅虎的故事还在写下去。”
  言犹在耳。虽然杨致远已经离开,但他和雅虎的故事也许还在继续。
  2006年
  雅虎股价下跌
  35%
  2006年,雅虎股价下跌35%,而Semel的薪酬总额却升至7170万美元。
  
  上/Terry Semel 和Carol Bartz,两位雅虎前任CEO,都未能和创始人实现良性互动,也没有为雅虎带来希望。

标签:创始人 靠边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