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保证书 > 正文

语篇显性衔接机制的汉日对比分析――以《孔乙己》为例|两法衔接机制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汉日对比研究可谓成果颇丰,但多集中在语音、词汇或某一特定语法现象领域。文章从系统功能语法和“视点固定原则”角度,对《孔乙己》的汉日语料进行了个案对比,分析并探讨了显性衔接机制在汉日语篇中映现的特点,指出日语语篇更多使用指示词和接续语这样的显性衔接机制,语篇更具主观性;而汉语语篇则较多使用人称代词,属高语境语篇;通过观察“视点固定原则”在语篇中的显现,提出句子层面的研究成果“视点固定原则”在语篇研究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显性衔接机制;语篇;《孔乙己》;汉日语科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2)01-0099-06
  随着篇章语言学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兴起,语言研究打破了长期以来以句子为最大研究对象的樊笼,把语篇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基本单位。Beaugrandge和Dressier提出语篇作为意义概念的“交际单位”应具备语篇性的七个标准――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和互文性(Brown,Grand Yule,Discourse Anal-ysis,Cambridge university,1983),在这7个标准中,首要的是衔接性。语篇在其生成过程中,衔接是组句成篇不可缺少的条件,而对已形成的语篇来说,衔接性则被看作是该语篇的重要特征之一。
  迄今为止,关于汉日两语言间的对比研究可谓成果颇丰。但多集中在语音、词汇或某一特定语法现象间。据笔者了解,有关语篇层面的对比研究则是凤毛麟角。本文试图通过对《孔乙己》汉日语料的个案对比分析,借以探讨汉日语篇衔接机制的不同及其各自的特点。
  一、先行研究和语料的选择
  M.A.K.Halliday和R,Hassan在《Cohe-sion in English》中提出,衔接是将语篇聚合在一起的语法和词汇手段的统称,其主要手段有指代、替代、省略、连接词语和词汇衔接。胡壮麟(1994)、张德禄(2003)等国内学者在M.A.K.Halliday和R.Hassan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语篇衔接的第一层次分三个方面,即“言外语境(认知背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言伴语境(伴随语境和现场语境)”和“言内语境”,可以说他们将语篇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在语篇研究的显性衔接机制方面,除了胡壮麟提出的语音语调这一显性衔接机制外,并没有新的突破;池上嘉彦(1983)根据日语的特点,强调了日语语篇衔接中的“结束性/cohesion”、“卓立性/prominence”和“全体构造/global construction”,并指出“结束性”主要依靠指代、省略、词汇衔接和接续表现等手段。不过,在显性衔接机制方面,显然还是留有M.A.K.Halliday等研究的烙印。奥津(1983)在研究日语的被动句时,提出了“视点原则”,并将“视点原则”扩展到语篇,他指出“在写文章时,一旦确定了主题,如果文中没有特别需要,视点一般不会发生变化”,即“视点固定原则”。

标签:显性 为例 衔接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