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保证书 > 正文

【唐代帝陵陪葬墓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帝陵纪录片 12集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陕西唐代帝陵陪葬墓具有重要的考古学研究及展示价值。本文对唐陵陪葬墓的展示情况进行简单总结,并以昭陵陪葬墓为例,提出设计设想。   关键词:唐代帝陵;陪葬墓;博物馆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045-02
  
   陪葬墓是唐代帝王陵墓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贞观十一年二月丁巳,唐太宗《九?山卜陵诏》曰:“自今以后,功臣密戚及德业佐时者,如有薨亡,宜赐茔地一所”[1],由是可知,唐陵的陪陵制度在太宗初年得到确立,是唐代帝王给予皇室贵族、文武大臣的特殊荣誉。陕西地区田野考古工作开展60年来,已经清理了50余座唐陵陪葬墓,相关研究已基本勾勒出了唐代帝陵陪葬墓的发展脉络。
  由于唐陵陪葬墓的特殊地位,相关墓葬多规模宏大、地上地下遗存丰富。更为重要的是,陪葬墓的保护和展示将为公众提供认识考古学基本知识、了解考古学工作方法的理想平台。一般认为,古代墓葬考古因其特有的神秘色彩,是公众最为关注的考古学领域之一。而唐陵陪葬墓基本均为长斜坡的洞室墓,为观众提供了身临参观的可能,墓道壁画的普遍施用使得墓葬的地下部分显得绚丽、可视性强,相较其他类型遗址,墓葬的结构相对直观、清晰,因此可更好的借助遗址本身阐释考古遗迹现象和考古作业方法。
  一、已开放的唐陵陪葬墓展示现状
  关中唐陵已进行考古发掘的陪葬墓的数量超过50座,大多数在清理结束后进行了回填,现已整理、开放并进行原址展示的有:昭陵陪葬墓长乐公主墓、韦贵妃墓;乾陵陪葬墓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桥陵陪葬墓让帝惠陵。另定陵陪葬墓节愍太子墓在发掘后于地面建立了仿唐式的墓葬保护房,但尚未见常态性的开放展示。
  总体看来,进行常态展示的7座陪葬墓的共同特点是:墓葬等级特殊,包括:追封帝位墓葬称陵者1座,“号墓为陵”者2座,7座中有4座为唐代少见的 “双室砖墓”,6座使用石葬具[2],对于展示唐代的高级别葬制具有典型意义;墓内壁画存留均较丰富,成为展示内容的亮点;墓葬整体结构也基本完整,便于使公众了解墓葬形制,保证了参观条件。
  在已开放陪葬墓的具体展示情况方面,乾陵的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前设有博物馆,陈列部分墓葬出土文物,但永泰公主墓园本身为乾陵博物馆所在地,陈设内容着眼乾陵整体,懿德太子墓的情况也大致相似。其余5座陪葬墓则仅有墓葬地下部分展示。在墓葬展陈的完整性方面,除乾陵陪葬墓外,其他墓葬地上建筑遗存均在展示区围墙外;地下展示中,7墓的小龛等结构都并未完全依考古资料的描述进行准确还原。各墓墓道均绘复仿壁画,但最晚开放的让帝惠陵距今亦近10年,各墓壁画空鼓、盐析现象明显,许多画面已经漫漶。另外,一些墓道上方封闭式的保护设施影响通风,对壁画的保护不利;墓道内的照明设施应改进以营造墓葬展示氛围。大部分墓葬内部更缺乏针对考古遗迹现象和考古工作方法的展示设计。
  总之,已开放墓葬的原真性保护还有待加强,墓葬内部的“空洞性”明显,地上与地下、随葬品和墓葬形制等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展示主题中的考古学元素较少,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特色亦不够突出。
  二、展示改进设计的原则和依据
  考古学“通过各种遗迹和遗物,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等物质文化,也包括美术观念、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3],因此,考古遗址展示的目标应当是综合并深刻的,而非简单的因应猎奇心理。考古遗址的展示应当强调“整体观”,而不是将遗址的各部分分而治之,也应尽可能借由展示体现“遗迹”和“遗物”的共存关系,利用与遗址地本身结合的遗址博物馆对考古学知识进行生动而深刻的阐释,这些都将使得展示本身的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具体到墓葬的展示上,将墓葬的地上、地下部分有机统一起来,结合考古资料对出土于不同部分的遗物作出合理、准确的复原,避免墓葬“被离析为以煤质为导向的分类和研究”[4],即使是器物展示也不能“无视器物的原始环境和功能”。墓葬的原真性应当得到悉心的保护和修复,遗址博物馆则应该提供关于此墓历史背景的详细信息,准确、精致的数字复原技术可以帮助参观者想象墓葬的原始设计和随葬品[5]。
  三、昭陵陪葬墓展示设计的设想
  在唐代帝陵中,昭陵陪葬墓的考古工作和研究开展深入,已经初步理清了陪葬墓不同的等级建制,故此处以昭陵陪葬墓为例,阐述唐陵陪葬墓博物馆的设计理念。
  昭陵现已开放的韦贵妃墓、长乐公主墓位于昭陵陵山核心区,两墓间距仅百数米,之间为遗址空白区[6],故可将两陪葬墓遗址均纳入统一的博物馆园区中展示。长乐公主墓―韦贵妃墓遗址博物馆展示的内容包括:长乐公主墓和韦贵妃墓墓园地上遗迹,陪葬墓地上博物馆,及两墓的地下部分。
  地上展示部分,首先将阙址、石刻等遗迹纳入展示园区,对两墓的南北阙址进行土遗址保护、加固,在阙址处加立标识牌,并制作复原模型于遗址旁侧,以展示唐代建筑的形制;石刻部分:依据考古资料,恢复各石刻原有位置,对缺失的石刻进行复原配齐,再现这一等级唐墓的列石规制。昭陵在唐代被称为“柏城”,位于墓葬核心区域的两墓原有良好的植被条件,故可选择符合陵区历史风貌的植被对墓园展示区进行合理绿化,再现唐代陪葬墓环境。
  馆内展示部分,可将主体展示分为三个区域:展示的第一部分,为昭陵陪葬墓的综合展示,结合论述唐陵陪葬墓形制的研究文章,从考古类型学角度布展,辅以大比例尺的昭陵陪葬墓沙盘分布图、各型唐墓的地下结构模型,及各级别典型陪葬墓封土、墓园照片等,使观者从宏观了解唐陵陪葬墓的布局秩序和等级差异;展示第二部分,为长乐公主墓和韦贵妃墓遗址的全面介绍,展览内容依据发掘简报,可以模型手段全面复原两墓完整的地上、地下构造,并在展示中加入两墓考古发掘方法、文物保护手段、壁画揭展流程、规划布展历程等内容,普及考古学知识;展示的第三部份,为两墓的出土文物展,在每件文物的展示背景中配以出土位置图像,结合遗迹环境讨论其意义和价值;展示的最后部分,为唐代宫廷生活专题展,结合两位墓主人生平,及唐代文物中展现的皇室生活进行创意布展,令游客深入了解唐代日常的宫廷礼仪、审美,感受古人丧葬“视死如事生”的基本理念。馆内展示的出口处正对韦贵妃墓墓园,观众将对博物馆展示中的墓葬地面规制进行实地体验,并在登上丘顶墓道口后,全览两墓的地面布局。
  墓葬地下展示部分,应改善前文述及之干扰墓葬原真性的构建设施,对墓葬复仿壁画的损坏部分进行修补,依据考古报告,以合适的材料,还原墓葬小龛、墓室等处的文物出土原状,改变墓道“空洞化”的局面,对墓葬各结构部分进行名称标识,合理设计展示灯光,使其符合墓葬应有的环境氛围,并做好和博物馆展示第二部分的呼应,使观者对墓葬的今昔和考古发掘的手段加深了解。
  总之,唐陵陪葬墓的展示设计应更加强调考古学元素,将丧葬器物、丧葬建筑、丧葬装饰融合展示,不再割裂墓葬的地上、地下部分,增加展示的互动性与体验性设计,将遗址的环境载体也加入展示路线,改变以往陪葬墓展示简单、孤立的方式,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得到科学的保护、利用,呈现唐代帝陵大遗址的风采。
  参考文献:
  [1][6]陈安利.唐十八陵[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2]沈睿文.唐陵的布局:空间与秩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夏鼐,王仲殊.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M].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4][5]巫鸿.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标签:陪葬 唐代 博物馆 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