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表扬信 > 正文

初中夺冠单元测试卷 PISA阅读测试“夺冠”后的教育问题反思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由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举办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mdemAssessment,PISA),是一项全球范围内对学生学习质量作比较研究的大型项目,其中包括对各国青少年学生(初中)阅读能力、数学能力和科学能力的全面测试与评价。该项目已有十年进展过程,在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更兼中国上海学生2009年首度参与PISA的阅读素养测试,且取得所谓“全球第一”的佳绩,故引发大陆母语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乃至热议。其实,细心分析测试结果,非但无喜可言,反令识者“杞忧”连连。对得分情况的分析表明:上海学生夺冠的原因是,均分高、差异小,低端平均成绩分别远超排名靠前的新西兰、新加坡各73分和60分。数据反映出上海学生在基础的认知方式各方面分量表上的平均成绩都位居第一,但访问和检索信息资源之能力,自己选择、判断和反思阅读材料的重点和难点之能力,阅读图表、清单等等非连续性文体之能力三者均偏弱。换言之,上海学生基本停留在“浅层阅读”上。后三种能力的偏弱,其实质为真实地暴露了上海乃至整个大陆母语教育的问题和缺陷,强烈凸显了中国学生至今还难以在语言大世界中自如地生存、竞争和翱翔的现实危机和发展瓶颈――上海,这般全面领衔大陆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最发达黄金地区,尚且如是,遑论各方面远远滞后的广袤中西部地区!冷静反思之余,识者必惊醒自警:拯救母语表达力,已然凸显为大陆母语教育界的当下急务!
  一、PISA阅读测试题的题型特征
  作为现代民主社会的成员,培养其全面丰富的阅读素养至关重要。换言之,培养学生的母语阅读素养不仅仅是为了使其从容裕如地应对考试,更是为了养成其立足民主社会的独立思考、自主选择的价值评判能力。2000年第一次阅读测试以来,PISA项目展开了国际阅读素养持续进展的研究,在引领学生养成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评判能力、筛选和表达能力诸层面上予以深度推进。阅读的文本提供特定情境中的诸多现象或诸多观点,以引导学生获取信息、理解诠释、反思评价。试看具体的样题:
  PISA 2009年阅读样题
  “学生看法”这一单元包括了5篇简短的议论文,都是学生们关于太空研究的一些看法。
  世界上有很多人,正因饥饿和疾病而濒临死亡边缘,但我们只关心未来的发展。当我们试图忘记这些人而不断继续向前时,我们漠视了他们的需要。每年,大公司都将大笔金钱投入到太空事业的研究。如果将这笔用于太空探索的金钱,改用在有需要的人身上,而并非用在贪心的人身上,广大人民的苦难必定得以减轻。――小玲
  对很多人来说,太空探秘的挑战是灵感的来源。数千年来,我们都在幻想天堂的美妙,渴望伸手触摸星星,渴望与一些只在幻想中存在的生物沟通,渴望知道……我们是孤单的吗?太空探索就是一种学习,而学习就是推动世界前进的力量。当现实主义者不断提醒我们眼前的问题,梦想者却拓展我们的思想空间。就是这些梦想家的远见、希望和渴望,引领我们走向未来。――小碧
  我们破坏雨林,因为那里埋藏着石油;我们在神圣的土地上开矿,只为得到铀。那么,我们还要为解决自己所造成的问题而去破坏另一个星球吗?当然要!太空探索强化了一个很危险的信念,就是我们可以靠不断增加的支配环境能力来解决人类的问题。如果我们始终知道附近有另一个星球正等待被掠夺,那么人类便会很自然地不断滥用天然资源,如河流和雨林。我们对地球的破坏已经够多了,不要再打外层空间的主意了。――达达
  地球资源正快速地耗尽,而地球人口却以显著的速度增长,如果我们仍然保持现在的生活方式,生命将无法延续。污染导致臭氧层穿了个洞,肥沃的土地已所剩无几,不用多久,食物来源也将随之消失。现在人类已面对因人口过多而出现的饥荒和疾病问题。太空是一个广阅的空闲领域,我们可以加以利用。借着支持太空探索,终有一天,我们可以找到另一个可居住的星球。目前,这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但太空漫游这一想法也曾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而停止太空探索。是狭隘和短视的。我们不单要为这一代着想。还要为世世代代着想。――小力
  忽视太空探索的好处人类将遭受重大损失。深入了解宇宙及其起源的机会十分宝贵,不容错失。对其他天体的研究已让人明白到地球的环境问题,假如不控制我们的活动,那么不知地球将来会啊去何从。研究太空旅行有间接的好处。激光和其他医学治疗方法的发明可以归功于太空研究。很多物质如特富龙(teflon)都是人类为了太空探索所研究出来的。这些太空研究所创造的新技术,给所有^都带来直接的益处。――嘉嘉
  以上短文是由毕业班学生所写的,请参考内客并回答以下问题:想想这5名学生所表达的主要看法,你最认同哪一个学生?(学生姓名:______)
  试用自己的文字。以你自己和这个学生的主要观点,来解释为什么你选择这个学生。
  评分标准:题旨,反思文章的内容。以自己的知识与价值观评价篇章所申述的论点。
  满分标准:对所选学生的立场(有关太空探索)理解正确,并解释认同该学生说法的原因。要指出该名学生的论点与其他学生有何不同(例如:要确切说明该学生的立场:赞成或反对太空探索),答案必须通过以下方法。直接或间接指出所选学生的其中一个主要论点:1.提出自己的论点(在此情况下可以直接引述篇章的有关文字,或以自己的文字去复速意思)。2.以自己的文字去解释或概括该学生的论点。
  分析:以上样题具有下述形态特征。首先,它由题干加题枝构成。题干由小玲、小碧、达达、小力和嘉赢五人的五篇短文合成,创设语境、形成背景;题枝由题干所生成的问题和答题要求组成。题干部分信息纷纭、观点有异,即使持同一观点,亦论据分歧,理由不一,这对阅读者的思维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扰乱力,稍有不慎即误入歧途;而从积极的方面来说,题干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掀起“头脑风暴”、进溅思维活力的有效平台和契机,可以理性地梳理各种观点并作出相应的抉择。题枝是该题出彩的部分,它没有像大陆阅读题那样停留在对学生单向认知的机械层面上,而是在思维碰撞后要求被测试者“解释”自己选择对应观点的理由和依据,而且明确要求用“自己的文字”来表达,从而杜绝了那种“被表达”的可能。其次,评分标准更是明确要求被测试者在“反思”基础上“评价”题目篇章中的某个观点,摒弃机械认知或单向接受这种狭隘的传统阅读技能及其隐含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再次,PISA阅读测试题在选材对象上关注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真实问题,包括日常运用性阅读材料,以拉近阅读主体与阅读对象的距离,使两者尽可能保持高度相关性,从而使阅读活动能顺利切入学生的思想现实。上述PISA阅读题具有如是鲜明的命题特色,即着力洞开阅读者由接受到思考、由筛选到评判、由反思到立论这样广阔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由“浅层阅读”转向“深度阅 读”和“创意表达”,从而使阅读题的“测试元素”由传统意义上单一的阅读技能趋向立体、综合、以外向表达为核心的全面完整的阅读素养,即以思考为主宰、以表达为指向、以人格提升和思维品质优化为目标的“新阅读元素”。正如PISA2009年对阅读素养的定义那样:“为了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增长知识、发挥潜能并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使用、反思文本的能力和对书面阅读活动的参与度。”这个内涵丰富、覆盖面宽广的所谓“参与度”(Engagement in Reading),是指阅读的动机、态度和行为取向等情意因素:阅读主体的独立评论必然基于一定的思想立场、情感取向和价值态度而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性言语行为――这又是对注重技术含量的传统阅读素养的一种颠覆。
  二、PISA阅读题的价值取向及其教育的普世性
  通观上述PISA阅读测试题的形态构成和评价标准,无疑可以揣摩出其间所隐含的价值取向。这就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养成面对海量信息能够确切理解、独立选择并“以我为主”地作出价值评判的能力。显然,这种能力包含了多维有序的层级系统:识读→认知→理解→思考→创造性拓展……也就是覆盖了智慧生命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全部心理功能,其重心则渐次上升、指向独立思考和创意思维;而这种新颖深刻的思维能力又外化为有内涵、有品位和有魅力的独立评论能力,显现为有观点、有论证、有引申的言语论证过程。综上所述,PISA阅读测试题的教育价值导向十分鲜明:指向以“思”为内核、以“评论”为形式的语言表达力。这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显著的教育普世性。
  应该引起更深入思考的是:语言表达力是一个混沌生命从自然人进化为社会人的最重要的能力,是公民社会中任何一个成员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获得世界认可的立身之本,是作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智慧生命证明自身价值和存在意义的根本途径。从这样的意义上说。PISA阅读项目对语言表达力的高度关注是基于语言哲学的一个元命题:人啊人――表达为本!唯先“立言”,方后“立人”。
  正是从这个元命题出发,包括OECD所主持的“PISA”项目在内,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正越来越鲜明地汇聚成一种人类文明史上空前醒目的价值流向:以“立言”来“立人”、以“立人”来“立国”。正如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所郑重指出:“儿童有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一名自主的行动者。表达意见。”并对此阐释:“儿童有发展其智能、道德和精神所需的自由。”(儿童泛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这具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另一份教育报告中:“学习母语是一种权利。”从初级阶段的认知和模仿到发展时期的表达和创造,学会驾驭母语已成为未来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凭借对母语全方位的语用实践而立身成人,实现与世界的价值联系,开辟一己精神发展的独特方向。这种母语教育价值观普遍体现在各国母语教育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品味其中的相关表述,结合PISA阅读测试题,进而能对后者加深认识和理解。
  国内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洪宗礼先生等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支持下,顺应国外母语教育的主流趋势,连续主持“九五”“十五”两项母语教育的国家教科规划课题,荟萃了全球各国、各地区一百六十余位母语教育著名专家及其专业智慧,历时整整十年,最后结晶成十卷本《母语教材研究》(近六百万字)以及相关两套丛书。这项国内外均属仅见、规模浩大的母语教育文化工程,译介并评述了世界上40多个国家及地区当代母语课程标准、大纲和教材等,覆盖了全球八大语系26个语种,全方位呈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母语教育的最新发展和价值取向,成为迄今为止最为完整和丰富的全球母语教育思想资源库。其中如何引导学生以独立评论的形式来“立言”,恰好有许多相关的评价标准及其表述印证了PISA阅读项目所内蕴价值导向的先进性。概而言之,要求学生在展开母语评论时符合真实性、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这几项主要标准。第一,关于母语评论的真实性。真实性是包括口头和书面在内的母语评论的最初要求,是指向母语评论独立性和深刻性的基础。其要义在于从学生个人的心灵感受出发。因此,尊重“事实”、尊重“自己的思想”成为贯穿美国英语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学生的起始要求。而法语教学大纲则强调“学生应该能够阅读、理解并自己评论一个文本,找出文本中的语言问题、历史问题、背景问题、论述问题和美学问题”,“学生能够从阅读出发,形成自己的评判结论,形成自己的评判语言”(着重号为引者所加)。这类指导性意见遍布外国母语课程标准或母语教学大纲,及至体现在母语教科书的设计中。从感性接触的真实,到理性判断或生命体验的真实,再到语言表达的真实,都源自生命的本我化和个性化。第二,关于母语评论的独立性。评论的真实性是决定评论的独立性之必要条件,但深刻意义上的母语评论的独立性,则是个体不轻易苟同、不盲目附和这种生活信念的完全自觉,因此,评论的独立性是评论的真实性之发展。法语教学大纲明示:学会自己阅读、理解和评论目的在于“培养独立思考和批评的能力”。而美国俄亥俄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说明》几乎在六至九年级的视听、写作、口语交际各种活动中,都不同程度地要求学生诸如“独立地视听指定的和自选的媒体材料”“独立地评论所读材料和所发表文章”等等。这种对母语评论独立性的高度重视,恰恰是当代教育文明的一种表现,具有深长的教育意味。第三,关于母语评论的批判性和创新性。这是外国母语教育中最具本质性和发展性的特征。批判与创新,一破一立,合为一体。当母语评论的真实性和独立性要求指向批判性和创新性时,母语评论能力的培养才具有教学的品位乃至教育的境界。马萨诸塞州《共同学习核心》确定了如是学习目标:“所有学生要能够批判性地阅读和倾听,以便获得信息、理解和享受。他们要能够用标准英语进行清楚、真实、劝说性和创造性地写作和说话。”并进而提出发展作为学习之必要基础的反思能力,学生凭借这种既融合于学科内容、又独立或超越于学科内容的反思能力,对已学到或已理解的内容进行自主思考,并用以同伴间的交流。地方中学在自己的母语教学大纲中同样重视这种指向批判性思考的评论:“学生应练习识别三个层次的思考技能:字面的、推理的及批判性的。”“要求学生得出结论、评价、论证及预测。”“从对文学作品的思考扩大到对现实世界思考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需要作出批判性思考的情况作出评论。”《法国初中教学大纲》在论及法语教学时指出:“学生批判能力的培养和美学敏感的启蒙是学习的目标,而且要做到两者平衡。”“教会学生形成自己的判断,并能够表达。”《法国高级中学法语教学大纲》非常自觉、明确地认识到:为了让学生在进入社会生活时成为独立的成年人,法语课要在文化培养中发挥如下的重要作用,即养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观念”。可见,这些教育发达国家的母语课程标准或母语教学 大纲以批判性思考为核心、以口头或书面的创意评说为形式,自觉追求发展学生独特的、创新性的母语评论能力。即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性母语评论能力的培养。《哥斯达黎加初中西班牙语教学大纲》深刻地要求:“利用阅读所蕴含的巨大潜力,鼓励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分析态度和批判精神。”当然应该着重指出,这种所谓的批判性评论是超越狭义的意识形态或党派政治立场的,因而才具有真正指向创新性评论的潜在价值。
  PISA的阅读理念不但顺应各国母语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导向,而且,自然也与其教科书设计的取向相吻合。大陆第一套系统引进的西方中学母语教材《美国语文》,更是教会学生学习母语评论的典范。该教材采用大单元结构。其中“选文”是“课”的根基所在,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而“问题指南”作为一个作业系统,是该教材整个结构系统中的关键,它通过大量基于文本而超越文本的问题将学习主体的思维引入课文,激活教学内容:恰如PISA所倡导的那样,用比“所阅读文本更高概括水平给予反思和评价”,“利用超越文本的深刻理解、以批判性观点来看待其中的问题”。怎样以选文为平台,让学生站到这个平台的中心来展开思维、评说和讨论等各项活动――这正是“课”的立意所在和设计起点,是体现这套教材通过评论训练去发展学生言语和思维的结构特色之所在。凭借这个基础性平台,学生的个体生命充分活跃起来了,其创新性言语才能、思维能量都被高效释放出来了。其中“文学和生活”“阅读理解”“思考”“文学聚焦”等小栏目,均以“问句”的形式,引领学生站在历史、现实与选文的交汇中心来抛出真实、独立、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思考与评论。既不是对选文内容的平面化复述,也不是单向式“接受”选文中的知识与观点,而是激发作为学习主体的“我”之追问,激发作为天地间大写的“我”之探究。且看该套教材一册帕特里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州大会上的演讲》(大陆众多教材译为《不自由,毋宁死》)。该课文编者设计了一系列颇有梯度、层次分明的问题,笔者重新整理并予归类如下:
  第―类:基于对文本微观层面的理解而予以基础性评论。这类问题涉及对文本局部内容的理解、判断、推论,给一般学生提供了基础性的评论契机。
  1.亨利是怎样表明他判断未来的方法的?
  2.(a)亨利说在羡国建立英国的军事建筑是为了什么原因?(b)殖民地人民必须采取什么行动?
  3.亨利说“下一阵从北方席卷而来的狂风”会带来什么?(以上为“阅读理解”)
  4.你认为亨利为什么从对他之前的发言者的看法开始?(推断)
  5.为什么亨利认为与英国妥协不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法?(证据支持)
  6.亨利是怎样回答殖民地人民还没做好战斗准备的反对意见的?(分析)
  7.亨利把殖民地人民的情况比喻成什么?(分析)
  第二类:基于对文本宏观层面的把握而予以升华性评论。这类问题需要较强的概括力和论证力,给学生提供了升华性的评论机遇。
  1.你对帕特里克?亨利有什么样的印象?根据这篇演讲判断,你认为他应该拥有强有力的演说家的声誉吗?(评论)
  2.在一个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类似亨利的这样一篇政治演说能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评论)
  3.亨利认为与没有自由的生命相比,牺牲更加可取。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民意测验,并评论)
  第三类:超越文本、联系社会现实而给出的发展性评论。这类问题更需要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前瞻力,给学生的思维释放提供了超越文本的契机。
  1.把亨利的演讲和今天的政治演讲作一个比较。哪些演讲者能达到与亨利同样的社会影响力?(社会研究连线)
  2.在今天,怎样的情况或条件可能会促使一名政治家作出这样一篇正式的、戏剧性的演讲?(联系社会未来)
  虽然,编者在课文前以“一个高水平的演说家会使用一系列技巧来强调他的要点”为话题,向学生解释了“重述”“重复”“并列”“反问”等语言技法;但“问题指南”引导学生思考和评论的内容对文本更具有超越性,供其思想和言语自由飞翔的空间更为广大。如此呈现的开放性评论空间,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指向广阔的历史时空,由此可见教材研制者对开发学生评论智慧的别具匠心。
  综上所述,PISA阅读项目与世界各国母语教育的价值趋向保持一致,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先导性,可供中国母语阅读教育作为难得之镜鉴。
  三、拯救母语表达力:PISA阅读题的深度警示
  如果我们认同下述判断:阅读的过程就是青少年的精神发育史和心灵成长史;那么,无论如何倾重对学生基于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评论能力之锻打,都并不为过。换言之,所谓阅读素养不仅仅限于某些阅读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阅读主体面对阅读材料及其所蕴含的纷纭信息时应给出自己思维立场和独立评判――唯此,才能使阅读的过程升华为思维的体操,并为表达力提升而奠基。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欣赏“高中语文新课标”所力倡的“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之基本精神。
  但是,以PISA阅读题作明镜来反观大家所谙熟的当下大陆母语阅读教育就会发现:诸如各级各类的“现代文阅读”测试题,常常以非此即彼的所谓“标准选项”供给学生“抉择”,其实这是一种多么机械、表面和狭隘的“浅层阅读”――堵死了思维空间、钝化了评论能力,最终致使接受性的阅读与输出性的表达两相剥离,从源头上弱化了作为智慧生命存在价值之印证的表达力的健康发展。纵观大陆六十余年来阅读教育的格局,陈旧偏颇的阅读教育观念导致一系列令人深思的沉疴重症:就教学方法而言,以过度的理性分析取代学习者作为主体的诵读体验和思维过程;就教学目标而言,形成了“以本为本”(以统一规定的通用教材作为阅读的本体)、限制向课外拓展、陷于“为读而读”的狭隘形态。其后果必然导致阅读教育的日渐沉沦:在“被阅读”→“被思考”→“被体验”→“被表达”的消极范式之泥淖中苦苦挣扎……于是乎,通过母语课程与教学流水线的“型塑”以后,原来一派童真的活泼智慧生命,其思想力和表达力日渐“衰老木讷”了,严重者则更是被完全消解了清纯的天籁之声――久之,我们怎么会不缺少童言无忌的“韩寒们”呢!青春中国当需青春少年啊!
  今天,面对PISA所兀然横悬的阅读高度,环顾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展望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深度博弈,中国母语教育界自当警醒:置身于全球化语境的“语言软战争”,亟须拯救母语表达力――阅读,必须以自由思维为内核、以独立评论为形式,实现表达为本的哲学元命题,从而走向以“立言”来“立人”、以“立人”来“立国”的教育高境界。
  正如德国语言哲学家威廉?冯?洪堡特所言:“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国家与民族的衰落肇始于母语语用之弱势,而其复兴亦同样发轫于母语语用重拾活力四溢之强势――中国阅读教育任重而道远矣!
  作者简介: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高师语文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

标签:夺冠 反思 测试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