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比喻句 > 正文

黄河,一部翻不完的书_黄河水为什么流不完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这11位写黄河的诗人中我熟悉的只有雪松,他住在黄河八海口的滨州。在黄河之尾。其他10位诗人的情况就不熟悉了.但可肯定,都在雪松的上游,应如“棋子”般撒布于黄河两岸。中华民族自有第一位诗人起,黄河就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何况生长生活在他身边的诗人呢?这大概就是这些诗歌能异彩纷呈于我们眼前的原因吧。黄河不仅渗透贯穿这些诗人的身体与灵魂,是他们的梦与痛:也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谁的0头没有黄河水流经?黄河是说不完的.黄河这本书没有翻尽的时候,能窥一滴饮一瓢足矣.幸而这些诗篇并没有让我们失望。
  在吴海斌的眼里,黄河是“水面上的王子”.孤独中与“我”对酌于河边灌木丛.壶口是他“万钧雷霆”、“气势若虹”的辉煌时期.“中年之后”的境况就大不如前了。究竟怎样了呢?马新朝的诗似乎是对此的应答.“河,瘦成了一根筋骨,仍像躺着的老军人,威严、锋利”,一旦断流,那就是“王冠落地”。=人想象相近,所见也略同。一首一尾,一唱一和.他们都是“力”的崇拜者.认为黄河即使衰弱了.其威力犹在。两人的诗都用的拟人手法,不过海斌更注意诗的结构和戏剧化.4节诗除去第3节写大禹有些游离外,基本是现在、过去、未来的倒叙式结构。马新朝则在语言上更见力度,就像他诗中那座大桥上的一枚枚“铆钉”。
  另一些诗人的关注点在“美”的发现上。也许他们认为较之于“力”、“美”更永恒。如韩玉光说“有时候,美是一种真理”,他写了4个黄河景点,不仅写出各有特色的美.其深切入肤的体会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动。他重语言的锤炼.犹在结尾上下功夫,如《碛口》和《鹳雀楼》最后几行就很耐读。孙晓杰也着眼于黄河之美的探寻,其发现有两点:一是发现黄河“不是高悬式的.他并非,从天而降/他一直l紧贴大地!”并从大地“挖出民族之壶:世界巨型容器”.让他的子民们畅饮.由此认为黄河是“中国第一位艺术家”。其取喻宏伟贴切,形象寓有深意,应镌刻于壶口岩石以昭世人。一是在贵德凌晨河边.他看到了黄河母亲的少女时代.那是多么神圣难得的一见。这样“清纯、宁静、柔婉”的黄河好像还未见有人写过,何况又写得如此美妙。雪松也有他的发现。黄河就住在他隔壁.他说“我从未听到它怒吼过”,他I心中的黄河也是文静柔美的。其感觉应该真实可信。就像我在去年青海看到绿色的黄河一样,不信自己的眼睛,却绝对是真。我们欢迎这种对习惯性印象颠覆的诗。
  丛小桦的诗是生活素描。耿翔的诗是民俗版画,与海斌、新朝不同,他们都是从平民的视觉去寻找和发现黄河的美。小桦的笔触逼真细腻。从他对一个挑水老汉换肩动作和一路洒水花花过程的描写上我们可以领略到这种朴实无华的美.话很平常,语也不惊。却?嗦得极为有趣。能与这种细写法媲美的恐是杨梓对黄河浪花的描写了.那也是寓绚于素,隐繁于简.读来很有味道的。耿翔七走,走的是民间智慧与传承技艺,新名词叫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绥德壁画》和《宜川虎帽》还昂扬着一股民间正气。也让我们“视力失明”“灵魂,彻底放光”了一回。杨梓善于从小处落笔,他既能把浪花写得有声有色。也能把卵石写得回肠荡气.让石上“一条蓝色的长河,在一排排书脊上汹涌澎湃”起来。红旗的诗也是以小见大的.从冰川“悬坠的一滴水”到“何其壮阔的一次逡巡”.黄河即由此而生。一滴水又可以是一颗眼睛.既看高原,又看历史。写黄河很难不写到民族历史的.它已融进我们的骨髓。周舟就把笔伸到历史深处去探寻“血脉里的记忆”,于是灵感进发,妙喻连珠。
  黄河是向东流的。因此向西成了稀罕。那个长河拐弯的地方怎不吸引诸多诗人的目光呢?韩玉光的《娘娘滩》就写到黄河折身西返,是“一次虔诚的回首仪式,像一个人正一步三回头走在背井离乡的路上”,读来不免觉得有些凄凉伤感。单永珍的《玛曲:黄河向西》则说那是“决绝的回望”,把玛曲草原看作“一个人疾驰的身影,完成一生的转折”,慷慨登程,义无反顾.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也就出来了。

标签:黄河 的书 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