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材料作文 > 正文

2016高考材料作文升格训练

时间:2017-05-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2016年高考作文写作升格——策略

2016年高考作文写作升格——策略

2016年高考作文写作升格——策略

在高考作文评判中有一个高分的标准要求: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进一步解读就是在作文基础得分上要能做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材料丰富新鲜;善于运用修辞手;构思精巧,意境深远,文句有意蕴。目前我们大部分同学的作文还在42分的基础徘徊,而要达到这个层次必须升格作文,提高作文的实际得分。如原本只能判为二等文,但经过分析、修改而提升为一等文。作文升格训练,主要是深化文章的立意、新化文章的选材、优化文章的结构、活化文章的语言、美化文章的文面等,是全面提升作文等级的训练方法之一。

作文升格训练,一般是让同学们针对例文(或自己的文章)呈现的毛病,按照升格的思路点拨(包括目标)修改例文(或自己的文章)。升格的作文一般要求比原来的文章提升3~5分,或更高一点。如果能这样坚持有序列地训练下去,作文成绩的提升就不会是一句空话。升格式作文,是一次补偿式作文,是一次再思维作文,更是一次尝试成功的心理慰藉的作文。 高考作文评判大概分为四个等级:(1)50分以上;(2)49~43分;(3)42~36分;(4) 35分以下。那么,什么样的作文才能得高分呢?或曰考场高分作文有什么明显的特征呢?一般来说,能得高分的考场作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特征:扣题行文

高分作文必定是扣题行文的。扣题能力其实就是审题能力,审题能力强弱直接体现考生作文水平高低,因此,扣题行文常是高分作文一个既普通又重要的特点,语言表达达到一定水平,加之扣题行文,往往能得到一个比较高的分数。扣题有明扣和暗扣,有表层扣和深层扣。所谓明扣,就是作文中体现立意要求的文字在文中多次显现,多次反射,强化阅卷者该考生是扣题的印象。明扣大多用于议论文和夹叙夹议文体。所谓暗扣,那就是作文中不要大量出现材料中表达立意的文字,而是在作文立意上表现出来,它往往在记叙文和文学味浓的文章中应用,往往在结尾处显现。表层扣是指有表现立意的文字,是浅层次的,而深层扣则是精神的,深层次的,浑然一体的。高分作文要深层扣题。

第二特征:思想行文

周敦颐《通书·思》:思则睿,睿作圣。恩格斯也说: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其实,人活着就要思索,作文也一样,你的文字就是你思想的载体,有思想了,你的文章就有分量了。有些同学的思想非常幼稚,好像是一个小学生,看不到一句有分量的话,引用的材料也都是鸡毛蒜皮的琐事,或之罗列事例,无深入分析发掘,文章总是感觉缺乏力度。甚至思想境界低、庸俗的文章还存在。

而高考作文要高人一头,就一定要加强思想修养。有人说,人是一棵能思想的芦苇!从这种角度去行文,常能产生思想性。当我们观察、读书的时候,要经常营养自己的思想,经营自己的境界,让自己不为浮云遮望眼。多沉淀我们的思想,防止思想低幼化。对于同学们来说,思想和情感上的幼稚虽无过错,但如果只停留在幼稚层面上,满足于幼稚,一味地幼稚下去,就有可能成为一种悲哀。高考是为国家挑选人才,人才则看重那些能写出有思想性文章的人。

第三特征:真新行文

真是指真情实感,新是构思和材料与时俱进。真和新的文章蕴含着一种境界。人的漂亮在于气质,文的高雅在于境界,正如王国维所说,文有境界自成高格。高考是高手如林,但要鹤立鸡群,你就得在境界上超过人家,这就需要创新。创新主要来自构思和内容的新颖。800个字是规定的,这对于考生来说,那是如来佛之手掌,12年的本事全要在这只手掌上表现出来,让阅卷者的火眼金睛看出你的水平来。可面积有限,如何让它高产,那就得靠同学们的创新功夫。对于给定的材料作文或者话题作文过度的创新立意和构思不可取,立意

只要切合题意即可,关键是行文角度独特(包括思路和内容),作文的格调不同,气质不同,分数也不同。

文章的境界是通过内容来表现的,而我们能选择的素材往往决定了文章的境界,因此我们要选择有底蕴的材料。文章既然靠材料铺就,你选择怎样的材料,就决定了你文章得分的高度。选择有底蕴的材料来作文当是高分作文成功的关键。如:多读名著,化用名著,在有限的时间和面积里,用名著之衬料,还有名人、心灵、历史、现实各种角度的铺垫,想不得高分都难!如果你能让有文化的人,有思想的人,有情感的人相聚在一起,那你便是高手,这样的文章常能得到赞许,但这里面必须要选人未选的素材,还要防止一个故事讲到黑,最后因浓度低而失分。

第四特征:逻辑行文

逻辑我们不必理解过深奥,800字的作文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条理是文章的骨架,也是阅卷老师快速批改时的着眼点,你的文章唯一的读者是批卷老师,你必须让他一目了然。这就要求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如:议论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永恒的逻辑构思,只有层层深入的行文构思,才可以有深刻性的表现。而记叙文的形散神聚也是一种逻辑表现。 高考高分作文怎样的结构(逻辑)是好的呢?关键是合意。何谓合意呢?合意就是你所建立的文章结构,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人家看了以后得到审美愉悦。这里的意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审美标准。高分作文的结构往往有这样的特点叫三字经逻辑。三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吉数,作文结构用三,便能产生一种完美的审美愉悦。研读考场满分作文,发现三式结构受到考生普遍青睐,他们或借三个人物传达题旨,或从三个侧面表现中心,或用三个画面演绎话题,或用三个比喻展开全文,写出了一篇篇考场佳作。散文的三式结构最为普遍,但记叙文和议论文中,三式结构也不乏其例,或者用三件小事构建故事,或者用三个时段展现全程,或者用三个观点支撑论点,或者在三个层面展开阐述,写出许多记叙文和议论文佳作。写作中如果再能用诗文做中心句。观点+例文+分析+结论,更能让人在美的意蕴中接受你的观点。

第五特征:雅语行文

《再别康桥》,《滕王阁序》,《赤壁赋》等这些文章的语言给人一种美和雅的享受。书面语言的表达就需要雅。一般说来,高分作文的语言都有一种生命的律动,都是从心底流出的心溪,潺潺、淙淙,给人以灵动,给人以清纯的语言一般有以下特点。

(1)简洁。简洁是才能的姐妹。只有简洁才能给人更多的信息,才能够在有限的文字里表达更多想表达的东西。比如用例证法时,你用点例法来表述,就是一种使语言比较简洁的好方法。有人这样来论证人生的境界:孔子说:仁者爱人。所以,他的像久久地立了几千年,在这里,也在唐人街……。这里短短的一段文字就包含了从古到今的内容,例子即经典有典雅。

(2(转载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网:2016高考材料作文升格训练))气势。文以气为主,气是写作的根基,要写出好作品,就必须养气。要表达这一文气,就要靠词语和辞格。恰如其分地运用修辞则是种较好的选择。如:等待,是站在太平洋荒凉的孤岛上,眺望着海的另一方美丽辽阔的绿色大陆;等待,是前进于寸草不生的荒漠中,渴望着有淙淙流过的甜美泉水;等待,是捂着被荆棘划破而流血的伤口,在流火的天地中拼命奔跑,抬起头,能看见空旷而辽阔的天。这里用排比把等待写得非常形象。

(3)流畅。语言流畅,是根源于审美标准——光滑。流线型,光亮柔和能让人产生愉悦。语言要从心底里流出,而不能如挤牙膏那样挤出,挤出的语言就有涩感,一有涩感,审美情趣就减了大半了。有位学生对秦王和唐朝进行分析,他这样说:秦始皇给了华夏族一片天,于是绵延的长城筑起来了,每一砖每一石都是中华的骄傲,只是有了一段孟姜女哭长城的凄婉哀歌,所以秦始皇留得暴君之名。的确让我们记住了,但这境界,能有多大?唐朝繁华,只是有了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所以传来了安史之乱的鼓声。

也许杨玉环的人生境界就此停留在了封闭的圈中。可口中叫嚣红颜是祸的人,又何尝真正看懂了一个王朝的衰落?当然语言表达的行云般要求,不是华丽言语的堆切,而是指那些深刻、凝重、有底蕴的表达。

通过以上5个方面的升格,议论文就有了 思想性、独特性和说服力,记叙性文体则具备了形象性、独特性和感染力(50分以上)。

附:高考满分作文选读:

慈善需行之有道

培根曾说,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那么慈善,自然也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确凿的流露。慈善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不应流于形式。缺乏关怀的慈善就成了施舍,而施舍,恰恰是毒药。

慈善,不仅仅是助人,更重要的是省人。当年,倘若今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得到一碗免费的食物,而非劳动得来,那么他大概也会像众多饥民一样濒于困顿。在做慈善的同时,在提供帮助的同时,要使被帮助者振作起来,鼓起生活的勇气。如果不能,勿宁不给,以免受者得之而依之,陷于沉沦。慈善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关怀,而非单纯对弱者的怜悯。怜悯是不值一钱的,而关怀却是无价的。

慈善还需以适应受者的心理的方式施行。亚圣孟子有云:嗟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自然是不提倡的,只因更多让人觉得像站在道德的高峰进行居高临下的施舍。不谈流于形式之嫌,此举更像在用受者的自尊心往自己脸上贴金。生前曾被媒体批评一毛不拔的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被发现账上曾有一笔对斯坦福大学的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捐款,而且是匿名的。我想,流浪汉对玉米、烧饼之需要,应当更甚于也更乐于对五毛、一元之需要。

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时注入关怀,又以合适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还必须行之得处。有些人,并不真的需要我们的善意。正因为有人行善不得处,才会有某红十字会人员的疯狂炫富,才会有渔夫和蛇的悲剧。将慈善行之得处,不是吝惜我们的善心,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慈善资源,去帮助真正需要的人。

我们都是苍穹下奔碌于浮世的小人物,我们的小慈善无法像盖茨夫妇消灭天花病毒那样一挥而就。我们都有自己的一颗善心,中学生、律师、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没有谁的善心更高贵。正如布鲁斯﹒韦恩所言,英雄可以是任何人,慈善可以流露于举手投足间。搀扶孕妇上公交车,为福利院打扫卫生,甚至与落单的老人闲聊,都可以是善心的体现。

古人根据人创作了神,而人依靠善心贴近了神。善良的心性透过慈善的举动点燃了历史的火炬手手中的火把,照亮了人类的文明。而这其中的火炬手,既可以是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可以是拒绝施舍的穷人。

【点评】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此文开篇高屋建瓴,以人性的切入去探勘善性的本质,并对慈善与施舍做了确切的辨析,虽不过三言两语,却字字切中要义。接着,在对慈善的关怀本质、施行方式、落实对象的几个层面上进行了缜密有效地论述,思想成熟深入,表达掷地有声,展现了一位关注社会思考独立尊重内心的中学生的良好风范。

文章结尾两段尤为令人称道。不被材料锁定,在有限的生活经验之上,以更为宽阔的胸襟,扩大了对善行的施者的界定,同时,与之延展的慈善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了更为丰富的现实意义。确实,行善路上,人人都是高贵的善性传递者,财富与善心不一定成正比,尊严也从来没有排行榜。善在大爱里,更在细节中。

透过那泛黄的老照片

当曾一时风光无两,雄霸天下的胶片业巨头柯达无奈地宣布破产,当各式各样功能炫酷,造型高端的单反成为摄影师手中的新宠,当众多的智能巨子为旗舰机型装上像素高得令人咋舌的摄像头……我们不得不承认,曾经记录着我们悲欢离合的胶片时代,终究还是在一片唏

篇二:2017年高考材料作文“熟悉和陌生”升格训练

2017年高考材料作文“熟悉与陌生”升格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惊心动魄的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落幕。荧屏上,选手们激烈角逐;荧屏下,老百姓争相关注。让更多的普通观众走进古诗词瑰丽精妙的艺术世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题目不仅面向百人团选手,更面向数亿观众。当下生活节奏飞快,让各行业各年龄段的观众耐心看完一个半小时答题难度大。若从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搜寻冷门篇章命题容易,若选手对答如流,观众就会更换频道。关键点是出熟悉的陌生题。“熟悉”,命题范围是观众熟悉的名家名作,避免相对冷僻作品;“陌生”是常在名作中容易混淆的字词、容易忘记的对联、容易忽略的名物、容易记错的典故上设题。

你是怎样看待熟悉与陌生之间关系的?请结合生活体验,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不要离开材料和含义和范围。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在熟悉中挖掘陌生

①《中国诗词大会》创下收视率第一的原因是它的题目,大多是观众既熟悉又模糊,在熟悉中挖掘陌生。我认为,这种出题方式更能引起人们对诗词的兴趣,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熟悉中寻找陌生,在陌生中走进熟悉的古诗词的海洋,效果则最佳。

②所谓“熟悉”,是说观众对名家名作有所耳闻,而“陌生”是因为观众没有对这些诗词进行细致的欣赏,走马观花。那么,内在的美感往往容易被忽略。原因不仅是由人们文化素养造成的,更与现实密切相关。当下生活节奏快,人们奔波忙碌,很难静下心来阅读,而快餐式的阅读虽然适应人们的需求,但也容易忽视古典文学的精髓,或只知表层,难通深意。大多数人借助发达的工具能浅层阅读古诗词,所以难以达到“熟悉”的程度,更深层次的内涵被忽略。因此,“陌生”显现,由表及里,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③所谓“陌生”反映人们文化素养的不足,引起我们对深层阅读的思考。“陌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佛经》说:“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是说一个人用手指向月亮,应当看到手指指向的月亮,而非手指本身。熟悉的陌生告诉我们,日常阅读经典,不仅要看词汇、声色和结构之妙,更要欣赏蕴含境界之美。让节奏慢下来细细咀嚼,才能在“陌生”中体验“熟悉”的意蕴,不曾品味过的美妙。

④熟悉与陌生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依托。这种熟悉源自于陌生,只要我们能够改变自己,关注细节和内在,陌生也可转变为熟悉。刘向《说苑》中说,“君子之治始于不足见,而终于不问及也”。我们不要求在短时间记忆大量的诗句,而是要积水成渊,逐步积淀文化底蕴,才能“蛟龙生焉”,细细品味诗词的意境,从而把握其内涵。正如冯小刚导演,在没有风景的地方挖掘风景,在熟悉的地方震撼你。这正是大家成为大家的匠心所在。

⑤由陌生变为熟悉,不仅是了解诗词的内容,也使自己的气质得到提升。在关注事物表面后,再深入钻研内在意蕴。苏轼常言“腹有诗书气自华”,王安石曾曰:“寻常之处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们熟悉诗人寄寓的感情,诗中蕴含的哲理,为人处世之道与非同寻常的思想境界,从而跨出陌生,走向熟悉。一旦身在诗词的海洋中徜徉,你便会发现蕴含其中的大美。

⑥陌生并不代表我们与诗词无源,熟悉不是了解表面,阅读也是一门学问。陆放翁警示儿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苏轼告诫“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愿人人都能诵吟诗词,领会意旨,畅游诗海,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体会诗词魅力带来的美好。

(辽宁省实验中学2017届8班许烺星)

【升格指导】

1.内容上:题目《熟悉源自于陌生》虽具有思辩性,但材料并非说熟能生巧,而是《在熟悉中挖掘陌生》,关注“面”更要关注“点”和细节。所以,审题还要精准一些。2.表达上:①题目《熟悉源自于陌生》虽具有思辩性,材料并非说熟能生巧,而是《在熟悉中挖掘陌生》,在关注面的同时,还要关注点和细节;②第1段引述材料后稍微调整角度,就能准确地揭示中心;③将第2段与第3段合并,正好是从熟悉角度展开论述,辨析熟悉与陌生的关系,并能揭示原因,彰显看问题的深刻;④第4段转换角度,从陌生角度阐述与熟悉的关系,运用恰当地证明了只注重表面而忽视了内在意蕴,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慢下来细细咀嚼;⑤原文第5段从二者关系综合的角度阐述其应对立统一;⑥结尾段回扣中心,重申论点,展示二者融合的美好前景。

3.发展上:①本文成功的最大亮点一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原因;二是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三是两处引用高端,后半部分十分切题,而且彰显深刻圆熟的论述本领;②论述语言如能再周详丰满一些,引用再丰富一些,就更好了。总之,本文相对比较成熟。

【点评指导教师:孙延堂】

【升格作文】

熟悉源自于陌生

①《中国诗词大会》的题目,大多是观众感到很熟悉但又模糊的,我认为,这种让人们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出题方式更能引起人们对诗词的兴趣,同时也提醒人们,熟悉源自于陌生,走进古诗词的海洋其实并不难。

②所谓“熟悉”,指的是观众对这些名家名作有所耳闻,但又感到“陌生”是因为大众没有对这些诗词进行欣赏,理会其中的美,这种矛盾不仅仅是由人们的文化素养造成的,与如今的现实社会也密切相关。

③当下的生活节奏快,人们忙于奔波,很难静下心来阅读,而快餐式的阅读方式虽然适应了人们的需求,但也使人们忽视古典的文学作品,或是只知表层,难通深意。大多数人借助发达的信息工具能浅层地了解诗词,所以会感到“熟悉”,但更深层次的内涵往往不会被人们关注。

④“陌生”真实地反映了我们文化素养的不足,也引起我们对快节奏生活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它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正如佛经中所言: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我们对诗词的陌生提醒着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古代的文化经典,要多欣赏古代诗词的美,让生活的脚步慢下来。

⑤熟悉与陌生不是相互独立的,这种熟悉其实源自于陌生,只要我们能够改变自己,陌生也可以转变为熟悉,刘向在《说苑》中提到,“君子之治始于不足见,而终于不问及也”。我们不是要在短时间内记忆大量的诗句而是要积水成渊,每日逐步积累,细细品味诗词的意境,从而熟悉诗词。

⑥由陌生变得熟悉,不仅是了解诗词的内容,同时也会使自己的气质得到提升,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所熟悉的更多是诗人寄寓在诗中的感情,诗中蕴含的哲理,为人处世的态度与非同寻常思想境界,跨出走向熟悉的第一步并不困难,一旦你身在诗词的海洋,你便会发现其中的美。

⑦陌生并不代表我们与诗词无源,熟悉其实源自于陌生,愿人人都能诵吟诗词,畅游诗海,

体会到诗词带给我们的美好。

篇三:2016高考之作文立意方法全面指导

2016高考之“作文写作方法”指导

(请同学们逐字阅读、认真领会、灵活运用)

黑龙江省宝清县第二高中黄玉梅

一、要点提示:

1、在《2015语文考试大纲》中,作文部分仍然将“符合题意”放在了首位,所谓“符合题意”,就是作文不能脱离材料的含意。所以,立意是第一要著。准确立意,就是作文得到40分以上的基本前提。

2、纯材料类型的作文,虽然立意角度多样、写作灵活,对学生的限制少了些,但,不能否认的是,每篇材料都会有最佳的立意角度。能从最佳角度立意,是保证作文在高考中获得45分以上的基本条件。

3、我想强调一下,一篇作文的立意不只有“对”与“错”的区别,还会有“深”与“浅”的区别。

一篇作文,有的需要我们谈“个人的奋斗与拼搏、价值观与人生观对自身的作用、影响”(如以“坦然”为题的作文);有的则需要我们谈出个人的行为对他人、对社会有怎样的影响(2013年新课标卷的“同学关系”,2014的给野生动物喂食所折射出的“溺爱”),或社会对某种精神的呼唤、直接关注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问题(如2012高考作文的“给船补漏洞”呼唤“不以善小而不为”,2011课标卷的“中国崛起”,)。

——那么,如果一篇作文,从个人、社会两个角度谈都不跑题的话,显然是后者显得更有深度,也更有现实意义。

——如果一篇作文本来就应该从社会角度谈,而你却没有注意到这种限制,写成从个人角度谈了,结果只能是偏题了,最高分数也不会超过44分。(如2013年哈三中一模的珍惜水资源,就不可写成珍惜生命或珍惜某种情感)

不管怎样,同学们一定要有这样的写作意识:

1、能关照到人生的,就不要只写自己;2、能关照到社会的,就不要只写人生;

3、或者可以写成:“个人——集体——国家(或社会)”“个人——自然”

这样的递进关系,也可以使文章显得有层次,有深度,有时代感和使命感。

总之,要想使文章有分量,就应具备以下中的一点:或者显示出对社会的高度关注,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深度或广度;或者显示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能使读者从你的作品中透视出文学或文化的影子。

二、立意方法

1、议论抒情类。

即:所给的材料属于议论抒情式的语段,那么,它的立意方法是:直接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提炼或概括出一个“主题词”,并以之作为立意的核心,来构思作文。如;

(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为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孙中山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其中的“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不可以失败为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就是关键句,只要围绕“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这个观点来构思,就不会跑题。

(这段材料在立意时,就必须关照个人对社会的作用。)

2、寓意类(故事或生活现象)。

即:所给的材料是一个有人物(或人格化了的动植物——这样的材料一定要看出事物的象征义)、有情节的小故事,或者是某种生活现象,那么,它的立意方法一般有三种:(这三种方法有时是可以同时关注的)

① 抓关键词句:故事中能够体现出人物(或事物)思想性格、心理状态、观点态度、行为特点等的词语或句子,尤其是出现了两次以上的词句。有的可以直接提炼使用,有的则需自己概括。(如2012高考新课标卷“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可以概括出“举手之劳”)

②抓故事的结局,然后用“由果推因”法。一个故事中可能只有一个人物形象,也可能有多个人物形象。如果有了一个结局,通常是有多个原因的,同学们应从主人公的角度去把握原因,然后进行立意,才更容易切合材料的含意,也就不会跑题了。

——(还要关注故事中的配角对主角所起的作用,让主角与配角之间形成某种逻辑关系。否则,也容易偏题。)如:

(2013课标卷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了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了就把钻石切成了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但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择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点拨:由果推因,钻石切割成功,是因为年轻徒弟的勇气,敢于动手。但还应该注意到“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和“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两句话,说明了其他切割师有顾虑,而年轻徒弟没有顾虑,才敢于动手的。所以,准确立意应该是“排除顾虑,才能有勇气”。

如果忽视了“其他人有顾虑”这一点,而简单的立意成“面对困难,要有勇气”,就偏题了。 ③抓故事后的感悟、评价语。

有的小故事后会有一段主人公或作者的感悟、评价的话,这些语句有的独立成段,有的紧接在了材料的后面没有独立成段。无论怎样,这样的语句是比较容易分辨出来的,那么,同学们就要抓住这些句子的重点进行立意。如:

(2012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点拨:显然,从妈妈的感悟语角度去立意,是最佳切入点

(前一个例子中的老切割师的话,也属于这一类。)

3、时事评论类。

即:针对某一个或某一类社会问题或现象发表看法。这类作文通常属于“就事论事”型。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大步来组织文章结构。

①“是什么”,就是先概述事件,然后表明态度和立场(正确或错误,支持或反对,提倡或杜绝等等)。(不超过200字为宜)

②“为什么”就是分析原因或影响。(可以联系国内外的同类正或反的现象,然后可从自身、他人、社会、教育、媒体、法律、政府部门等角度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或影响,由小到大,至少选取三个角度。)(切记:一般情况下,前三个角度可以适用于所有评论类的材料、包括“语言表达”中的短评,而后面的四个角度“教育、媒体、法律法规、政府部门”则不可生拉硬套,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① “怎么办”就是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建议(可以照应前文,从几个角度谈。)

“为什么”和“怎么办”两部分所占的篇幅,要根据作文的具体情况来定。

例如:2011年“中国崛起”的作文,可以侧重写中国腾飞的社会现象,也可以谈侧重谈中国腾飞的各种原因,最后,简要提出建议(建议部分200字左右)

2013年“同学关系”作文,则既可以结合具体事件侧重分析原因,也可以侧重分析解决办法。不管怎样,原因和建议都要谈到。(这次作文中提到“复旦投毒案”的,就可以提高)

而2012年东三省一联作文材料的结尾处有一句“我们该如何面对这样一个‘我怕’的时代呢,请谈谈你的看法。”——显然,这篇作文就应在简要列举现象、分析原因之后,重点提出解决办法了。

补充:

三、多则材料的立意方法(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

这样的材料首先也要判断出属于以上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然后,运用“求同析异”法进行立意。

1、有的多则材料,涉及到的都是相同类型的内容,则可直接抓住相同点去立意。对材料的概括可以写成:什么和什么都是怎么怎么样,最终怎么样了,所以说??

如:2010年的课表卷涉及到的都是“环境与人才之间的关系”。

2、有的多则材料是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这时就要在抓共同点的前提下,分析不同点之间的关系,是因果、条件关系,还是相反对立关系。

如:2013北京卷作文材料,“现代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是材料中科学家与文学家的共识。然而,由于他们的身份不同,他们的关注点也就不同了。科学家着眼于科技进步,文学家则更关心社会人文。学生在审题时,可以抓住“科学家与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引发了你那学思考、想象”这句话来展开。

2015新课标2“你认为谁更具风采”,则应通过对比突出其中一个,而不能谈“三者都具风采”。 显然,这则作文材料也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是不适合写古代的人或事的。

四、拟题技巧:

一般的议论文标题可以简单地拟为“谈什么”“议什么”,但最好能从材料中提炼或概括出两个关键词,使他们相互制约,这样有利于所选的论据与材料形成同类相比,可以避免偏题。

然后用这两个关键词来拟题。可以拟成“让什么怎么样”“莫让什么怎么样”

“什么离不开什么”“什么成就了什么”“什么映照出什么”等等

五、开头、结尾技巧(见《高考调研作文锦囊》39——41页。)

作文开头部分喜欢使用排比式的同学可以尝试运用以下几种形式(或肯定或否定均可):

1、反问式“难道??”2、假设式“如果??,那么??”3、因果式“正因为??,才??”

4、转折式“虽然??,但??”5、条件式“只有??,才??”“只要??,就??”6、比喻式“??是??”7、对比式“没有??可以有??”

六、结构技巧:

1、“五段三分四环”式(重点研究印发的“作文升格训练”及《核按钮》217——226页),这

种模式适用范围较广,除了时事类的材料之外,其他类型的作文,均可运用此结构来写。

①不必机械的只分五个自然段,可以让三个分论点各自独立成段。

②分论点的拟写方式:??是??(并列式),??才能??(结果式),??需要??(条件式)(前省略号处为总论点)

③四环节中,重点是“分论点”“论据”“引申挖掘”三个环节,其中“引申挖掘”部分也可采用因果复句或假设复句来总结论据,回扣分论点。(正因为??,才??;如果??那么??)

2、时事评论式,大致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模式写作

七、“高考作文素材积累”提示:

同学们应多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热”的关系;

关注社会热点,各种正能量:如节约、和谐、奉献、爱心等方面的社会热点话题,为作文多积累一些素材。尤其是高考之前的几个月发生的、媒体重点关注的热点话题及事件。

八、高考作文分数低的主要原因:

1、立意不准。(偏题离题,打擦边球)

2、结构不清。(思路混乱,缺乏条理)

3、材料不新。(或古人或寓言或自身)

4、理性不强。(只列举不分析,或分析的不透)

5、题目不明。(替换关键词、不扣中心或过于含蓄)

(如“诚信”换为“诚实”“信任”,“团结”换为“合作”)

6、入题不快。(铺垫过多或照搬材料,观点滞后)

7、材料不联。(完全抛开,不做引用)

8、书写不整。(字迹潦草,卷面脏乱)

优秀作文范例

附:1、五段三分式

新课标I卷(适用于山西、河南、陕西、河北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优秀作文】赏析

“双赢”的原则

◎河北一考生

“山羊过独木桥”本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却出现了新情况: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全都顺利过了桥。这一新情况,看似是皆大欢喜的两方共赢,事实上,我认为并非如此。

所谓双赢,是建立在双方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的。双方都实现了共同利益并使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合作结果,才是双赢。也就是说,零和博弈的情况下是基本不可能实现“双赢”的。而“山羊过独木桥”就是一个零和博弈的游戏,不是你成功过桥,就是我成功

过桥。双方都成功过桥,看似是“双赢”,实则是不顾立场、不顾规则、不顾目的的无意义行为。

所以,双方都成功过桥不是双赢。双赢是有原则的。双赢的原则,就是摆正立场、遵守规则、明确目的。

双赢,首先要摆正立场。“山羊过独木桥”虽然只是游戏,但是独木桥下的好朋友上了独木桥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对手,彼此立场是完全对立的。或许站错立场企图实现双赢,在一个游戏中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若是放大到现实生活中呢?当商人企图向官员行贿时,商人就已经触犯了法律,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上。官员当然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而与商人对立,而不能与商人“共赢”。古语有云,道不同,不相为谋。立场的对立是根本的对立,立场摆不正,双赢就失去了原则。

双赢,还要遵守规则。“山羊过独木桥”的规则清楚明白:双方队员两两对决,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也就是说,一定要有“阻拦”,一定要有一方“获胜”。双方选手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部顺利过了桥,根本不符合规则。连规则都不符合,就是犯规;既然犯规,何来双赢?

双赢,还要明确目的。“山羊过独木桥”这一游戏的目的,应当是强身健体、培养竞争意识,而非合作双赢、培养同学友情。目的不正确,即使实现了也是谬之千里,没有意义,当然更谈不上双赢了。

双赢诚可贵,原则不可抛。只有摆正立场、遵守规则、明确目的,才能实现双赢。

阅卷组意见:本文内容上立意深刻,考生对材料有细致的阅读,理解深刻,属于考场不多见的“驳论文”。开篇树靶子,否定了“看似是皆大欢喜的两方共赢”。难度系数高,在内容项上给到一等上的20分。就表达项而言,语言简洁,思辨性强,分析透彻,推理严密,具有明显的逻辑特征,如“实则是不顾立场、不顾规则、不顾目的的无意义行为。”所以在表达项上给到一等上的18分。没有简单罗列材料,而是深入开掘,透过现象看本质,思想深刻,有破有立,发展项给到了一等上的18分,最后得分56分。

(本编看法:本文是一篇将“五段三分式”与“时事评论式”两种作文模式完美结合的作品,值得同学们模仿创作。)

附2、时事评论式

分析过程中如果要分条的话,必须使用汉语的表述方式:“首先”“其次”“再次”或“第一”“第二”“第三”或“其一”“其二”“其三”

阅读下面材料:

“仇富”是近年来被屡屡提及的字眼,被“仇”的对象包括政府官员、企业家,甚至一些专家、教授。 7月19日,在湖南车展上,袁隆平为老伴挑选座驾,无意中透露出“已有六七辆车”。针对他坐拥六七辆车的新闻,网友则呈现众口一词的支持,甚至有网友直言:“给袁老配飞机都不过分。”为何会出现这种鲜明的对比和反差?人们仇视的真是“富裕”吗?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感受,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从袁隆平身上为何看不到“仇富”的影子

“仇富”是近年来被屡屡提及的一个字眼,被“仇”的对象包括政府官员、各个行业的企业家,甚至是和袁隆平一样的专家、教授。但面对袁隆平“家里已经有了六七辆车”的坦言,网上网下却几乎没有质疑之声,相反倒是得到了众口一词的支持,甚至有网友直言:“给袁隆平爷爷配飞机都不过分。”为何会出现这种鲜明的对比和反差,我想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

标签:高考 升格 作文 高考作文选材升格训练 高考 作文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