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材料作文 > 正文

岭南民俗文化研究――童谣意象_岭南民俗文化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岭南童谣起源于岭南方言,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童谣记载着丰富的岭南独特民俗,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岭南文化的发展。在新纪元里,随着科技的发展,审美观的改变与提升,童谣又有了历史性的新发展。运用童谣歌词中的意境,结合平面艺术意象,运用数码电脑的技术,设计出系列的童谣意象形象设计,及其周边产品设计,结合实物的推广运用,以表达心中的岭南童谣意象,表达心中的广东印象。借此希望能唤起人们对童谣的重视,对广东民俗文化的继承、保护与发扬。
  关键词 童谣;童谣意象;岭南民俗;粤语方言
  
  Research of Folk Custom and Culture of Lingnan
  ――from Nursery rhyme Idea
  
  Abstract The origin of Lingnan Nursery Rhyme is Lingnan dialect which mainly refers to Cantonese, with a history of thousand years. During such a long history, Lingnan Nursery Rhyme recorded abundant and unique folk custom of Lingnan. With its own progression, the Lingnan Nursery Rhyme also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custom and culture in Lingnan. Because of the growth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hange and promotion of esthetic sense, Lingnan Nursery Rhyme has a new historical development. We combined the image of plane artistry and the con caption of Lingnan Nursery Rhyme lyrics, through P.C digital technology and finally designed a series of poster named“Big Loudly family”, including the correlated product design .Our design aims to express the ides of Lingnan Nursery Rhyme and the impression of Guangdong culture. We hope it could awaken the attention to Lingnan Nursery Rhyme, as well as the inheritanc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custom and culture of Lingnan.
  Key words Lingnan Nursery rhyme; Nursery rhyme Idea; Lingnan folk custom; Cantonese;
   华灯璀烂的广东,照耀着夜空。广东,这个对于我――在广东长大的人,是再熟悉不过的城市,却装载着众多无言与寂寞。被国人称之为“文化沙漠”的广东,比起北京的古朴与上海的繁华,显得是那样的寒酸与窘迫。
  身为广东人,看到控诉广东是片“文化沙漠”的言语,在愤怒的同时却搜肠刮肚地不知用怎样的语言来进行反驳,陡然发觉,我们也只不过是组成这片文化沙漠的一份子。看着我们的城市,在公共场所不能说粤语,在街上原本亲切的粤语变成了走了腔调的普通话。往日颇俱广东特色的东西日渐式微。
  因此,决定要把那在我们这一代逐渐流失的传统民俗语言做一个“总结”,把沙子拨开,展露我们肥沃的土壤。因为广东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是独一无二的。不是我们没有文化,而是我们的文化缺乏包装!
  有一个念头,要为广东日渐流失的文化做一点东西。要用设计去描绘和包装广东。想要更多的人看到属于广东的东西。于是,把关注的目光首先停留在岭南童谣上,希望能将传统文化元素注入到岭南童谣意象设计作品中。就让设计为这流失水分的土壤,进行灌溉吧。
  1.童谣意象的前期研究
  1.1 什么是童谣
  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童谣,甚至於没有文字的族群都有童谣.传统童谣属于民间文学之一,应该是包含在民谣中。一般来说,基本上童谣没有很明确的范畴和界限,凡是民谣中适合孩童听与唱的都可以归类为童谣。
  但为什么童谣称为“谣”而不称为“歌”呢?
  《诗经》大序有说:“情动於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歌谣本身就是人类企图强化表达喜怒哀乐等情绪,藉由语言的自然节奏,所表现出来的美化语言。这种人类的天性常因民族、年龄、身分、环境……而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是,以语言为基础却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
  然而,将语言的自然节奏编写为具备音乐结构的歌曲,却不是儿童所能胜任。因此,不论自发或摹仿,儿童能力所及也止于“谣”的阶段,因而称为“童谣”。至于成人制作,配曲的便是“童歌”(或儿歌)。当然,童谣的创作者未必是儿童,不论是成人为儿童制作,或是本属于成人的谣,只要是被儿童所乐于接受或摹仿,而或跃于儿童的口耳之间的,都可以将它视为童谣。
  因此,童谣通俗来说则是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的,在儿童口中传唱的,带浓厚的地方特色,诙谐幽默、音节和谐,形式简短的读来朗朗上口的歌谣,表达着各种喜怒哀乐等情绪,一种美化了的世代传唱的语言。
  1.2 童谣意象的定义
  意象,是与“实象”相对而言的,即不是艺术家客观描摹现实的再现性形象,而是“意”中之象,是由艺术家的感觉、想象和表现意图所呈现出来的形象。
  意象美术倾向于心理真实而不是眼见的真实的传达,尽管它可能“怪异”甚至“丑陋”,但它在艺术上却更集中、更典型,因而形成它突出的长处,从整体上超越了具象美术在形象和时空上的限制,延伸了我们对事物和现实的认识,使我们对事物和现实有了更为全面和宏观的把握。因此,有人说,意象艺术更为本质地揭示了世界的真实,所以是最真实的艺术。
  一如国外的油画(塞尚的作品《呐喊》)和中国的水墨国画(齐白石的《虾》),讲求的就是意象艺术,表达作者对事物和现实主观认识并将其附带个人的感情色彩进行主观再现。
  童谣意象,有着两方面的意义,分别指的是对这种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朗朗上口的歌谣的感觉、想象,和歌词中意图呈现出来的形象。童谣意象其实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一种意境和情调。
  1.3 岭南童谣的形成
  (1)童谣的起源
  童谣作为一种美化了的语言,其发源相当早,历史真可以说是“久矣夫”的了。《列子》中记载的《康衢(qú)童谣》,据说是我国传说中的圣人尧时的童谣。《古今事物考》说:“《列子》曰:‘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谣之起,自尧时然也。”[3]有人认为《列子》这本书不一定可靠,只承认《国语?郑语》中记载的《周宣王时童谣》才是真正最早的童谣。又根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在周文王与周武王的时代即有童谣。后来民间也多有童谣流行。此时童谣有儿童自发编创的,也有成人教授使之歌唱的。
  (2)岭南方言形成的历史
  要考究起岭南童谣的形成之初,就要从岭南方言的形成开始说起。
  岭南文化大体分为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珠江系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其中尤以广州话方言区即粤语区的广府文化,特别是近代前后以来的广府文化为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
  有人以为粤语来源于占代岭南“百越”语言,即在秦始王时期,秦将赵佗曾于广州自立门户称帝,号称“南越王”,与当地的百越居民相融合形成的语言。但这不合乎事实。在中山大学罗康宁和叶国泉两位教授的《粤语源流考》中首先提出粤语确实保存着某些古代岭南“百越”语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来源,则是古代中原一带的“雅言”。[1]
  我们今天的民族共同语是普通话,而古代的民族所使用的共同语则是在先秦到两汉时期已通用的“雅言”,在宋朝以后则称为“官话”。
  专门研究语言的罗康宁教授认为,官话到今天依然存在,但它已经不是民族共同语言而变成一种方言。经过罗教授的多年研究,认为,保存“雅言”因素最多的是粤语。较多反映雅言音系的我国最早的一部音韵学著作是《切韵》,以今天的粤语与之对照,便可证实粤语较多地保存着雅言的音系。[1]
  雅言的基础是原始华夏语,由华夏部落联盟史官仓颉创制了中国最早的文字,随着黄帝统一黄河流域,雅言成为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到了周朝,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普通话”。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说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秦朝征服“百越之地”之后,从各地征发到岭南的“垦卒”多半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互相交际必须使用雅言。此后,雅言就首先在广信(今封开和梧州)使用。广信是岭南早期的商贸重镇,后来更成为岭南首府和政治中心,官方交际也必须讲雅言,如此,雅言逐渐传播到岭南,并通过商贸活动而融合当地百越土著语言,形成今日的粤语。
  因此,粤语,无可厚非的可称之为我国最古老的“普通话”。
  如今,粤语仍是个强势语言。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粤语使用人口大约为7千万。这个数目在中国国内语言使用人口排名中处于第三位(第一位是官话汉语,约8亿;其次为吴语,约8千万),在全球则排在第十六位。[5]虽然使用人口比以普通话为代表的官话汉语少,但粤语的使用地区非常广,在海外华人社区中应用广泛,?且支持着以香港文化及南粤文化为中心的广东文化,?使得粤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可以说粤语是目前世界上有较强生命力的语言之一。
  岭南童谣便在这种强势语言的运用与传播中衍生出来了。
  (3)粤语童谣的形成
  当一种文化的形成、出现、发展,凭借其旺盛的生命力,就自然而然地由内而外产生着自我推广的作用。这时服务于生活,传唱民俗文化,表达各种情绪,而传唱于儿童口中并代代相传的童谣,便出现了。
  粤语逐渐的形成了,便凝聚了这一地区新形成的人群――粤人的力量,不断创造本土独特的文化,把带来的中原文化与当地的百越文化相融合。如在承袭中原而来的各种节日上,还有行花街(逛花市)、逗利是(领红包)、舞狮子、粤剧、饮早茶、宵夜、饮糖水、喝凉茶、喝老火靓汤等等民俗风情。都为形成了现今的岭南本土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个地区,方言的形成,便成为了这个地区的独特文化体系最为重要的载体和最显著的表征,深刻影响着在这块地方上生存的族群,成为了一种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所以粤语对于广东存在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在某一方面童谣又直接美化语言,并带有强烈民俗文化和喜恶情绪将语言由内而外地推广开来。因此,童谣在语言的继承与传播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这就是我们关注童谣的一大原因。
  (4)岭南童谣的发展
  但由于岭南自古,地区开发较晚,有关它古代的历史记载本来就不多,专门的民俗史料更是寥寥无几,所以关于童谣的记载跟是少之又少。
  1)早期岭南童谣
  由于粤语的前身是古中原地区通用的“雅语”,因此,最初的粤语童谣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记载的诗歌总集。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bèi)风、庸阝(yōng)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bīn)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童谣则大部分包含在在“国风”里。岭南的童谣大概也就源自于此。
  正如《硕鼠》这首诗歌,在当时民间传唱甚广。“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这是首倾诉对统治者残酷剥削的无比愤恨的诗,它出之农夫之口,运用着朴素的语言,着重表现对于剥削杜会的决绝态度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同时它用极大的热情讴歌了理想的乐土。
  纵观古代童谣的历史,可以发现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在明代以前,所有的童谣几乎都是政治童谣,不同程度地都是政治斗争的工具,它们与儿童的生活简直不相干;从明代开始,在继续发展政治性童谣的同时,产生了一批真正反映儿童生活的童谣,或者说。这时才有人有意识地开始创作和收集真正意义上的童谣。明以前大概也有非政治性的童谣,只是由于无人搜集记录下来,所以就湮灭了;即使记下来一点,也往往被附会到政治中去了。
  明代是我国资本主义因素大量产生的时期,当时有一批人,冲破宋元理学的束缚,思想比较解放。加上当时印刷业的兴盛,童谣的创作或收集也就有了较好的成绩。现存我国最早的儿歌专集是明代吕坤于 1593年编成的《演小儿语》,此后,这方面的专集才逐渐多了起来。岭南做为资本主义萌芽萌发之地,地处远离首都政治中心的沿海偏远地带,本身的封建伦理观念束缚就比较薄弱,因此,童谣的发展应该更为兴盛,但由于童谣的通俗性,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史籍中也只有些零星的记载,大都出自外地人的手笔,不甚准确,对于这方面的史料比较难以搜索到专集的记载。
  2)近代岭南童谣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已成为人们自觉的、有组织的,以研究为主的人文科学。1918年,北京大学几位有新思想的教授,在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下,向全国征集歌谣,稍后就成立了歌谣研究会,出版了《歌谣》周刊,不久又成立了风俗调查会。在当时一些新派领导人物的支持下,于1927年成立了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作为语言历史研究所的一个机构。在这期间,出现了关于岭南童谣的专集,如:刘万章《广州儿歌集》、鸿钧的《广州童歌》等。
  建国后,由于种种原因,广州的民俗研究和全省、全国一样,停滞了30多年;民俗学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东西,仅在建国初期结合民族调查做了一点工作。1958年,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开设了民间文学概论课,出版了一些专著,如谭达先的《民间童谣散论》等。
  直到近代,才出现了大量传唱到至今的童谣。如“排排坐”、“落大雨,水浸街”、“鸡公仔”、“月光光”……都是一首首耳熟能详的经典童谣。
  现在岭南童谣仍在不断发展,又出现各种“新童谣”。
  例如: “大笨象会跳舞”(大笨象会跳舞,马骝仔会上树,狐狸打惯斗(跟斗)、山猪山豹山羊,山中有只老羊,望见老虎发牛抖(发呆)……)、“何家公鸡何家猜”(真怪诞呀又有趣,阿望望公园里,有四百只公鸡,咯咯咯,是何家都不知道, 何家公鸡何家猜 ,何家小鸡何家猜,何家公鸡何家猜,何家母鸡,咯,咯,咯 ,猴子哥哥,熊先生,松鼠妹妹,牛叔叔,黄狗爸爸,羊妈妈,来猜来猜落 )和“齐齐望过去”( 齐齐望过去,清溪里,有只青蛙想跳水, 齐齐望过去,小屋里,有只猪仔真风趣,有只了哥,吱吱喳喳想驳嘴,齐齐望过去,山窿里,有只狮子竟饮醉。)等等。
  (五)近代岭南童谣民俗
  粤语中的童谣,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民俗元素,除去所谓的政治童谣,非政治性的岭南童谣本身作为一种本土文化语言精华,无论从措辞还是童谣的意境,都能感受到浓郁的广东气息,每一首童谣都是一份珍贵民间民俗文化的记录。就举以下近代几首经久不衰的大家熟悉的童谣作为例子。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排排都有十二粒,粒粒都系解放牌.”这首童谣道出了岭南的天气。南方的雨季长,降雨多,一年到头,除了冬日的少数几天,就算不下雨也会人手一把伞随身携带,晴雨两用。“落大雨,水浸街”这个句子,也的确反映出华南地区一些民生问题,也反映出水浸街?一个问题,是华南地区一个长久未能完全解决的扣子,即使在今天的广东,每当下大雨,仍有“水浸街”的现象。
  “排排坐,吃粉果,猪拉柴,狗透火(起火),猫儿担凳(搬凳)比姑婆坐,坐烂个屎忽(屁股)唔好赖我。”说起来,排排坐这一首广东童谣,自一九七八年面世以来,不知不觉中,己有了二十二个年头,也庆幸这首歌曲于二十二年来,在香港,中国华南地区广泛流行,也有不少朋友,以为这是一首地道的民歌。首歌让人想起家庭聚会的温馨场景和小孩游戏的诙谐场面。
  “点虫虫,虫虫飞,飞到荔枝基,荔枝熟,摘满屋,屋满红,陪住个细蚊公(小孩).”这首童谣正是对荔枝丰收时节的写照。自古岭南便是荔枝的唯一产地,多少对广东“荔城”的生动描写,也不够这首童谣来得亲切。
  “凼凼转,菊花圆,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叫我睇(看)龙船,我唔睇,睇鸡仔, 鸡仔大,摞(拿)去卖,卖得几多钱?卖得三百六十五个仙。”在广东,端午节也是很热闹的,爱热闹的广东人,一到端午节不单热衷观看赛龙舟,更象是个大食节。那时不仅仅只看龙船,只吃粽子,广东家家户户更有做炒米饼和包糯米团之类的应节点心。
  这一切都表明岭南童谣,是一种通俗的岭南民间文学。不仅对语言起了继承与传播的作用,更是民间民俗文化的真实史料记载。
  2.设计前思考
  整理材料,总结分析论证过程,得出结论
  岭南童谣作为一种通俗的民间文学,是为世人所熟悉的,但又因为它并非民间文化的主流,因此其源起、发展一直没有得到众人的关注。但是我们无法否认这个社会现象的存在是有它存在的意义,无法否认它作为一种通俗的民间文学对岭南语言、岭南民俗的继承与传播起着的重要的作用。
  因此希望在我们的关注下,以小见大,能让人们更多的关注我们的本土文化精髓。
  童谣作为各种喜怒哀乐等情绪的表达,一种美化了的世代传唱的语言,它是具象且通俗的,属于一种实象化的东西。在岭南童谣歌词中,表现意图所呈现出来的形象是客观的,但由于每一个人歌谣的感觉、想象不尽相同,便出现了对岭南童谣不同的“意象”感受。我们希望能冲破前人没有把语言意象文化转为实象文化的局限,把这种“意象”感受实体化,对“岭南童谣意象”进行设计、展现。
  曾有个国外的设计评论家这样评论中国与国外的设计的,“我发现,大部分的中国设计师的设计,都是从传统中寻找符号,用尽手段把它的带进设计;而国外的设计师却是从身边的符号出发,发掘众多的元素带进设计。”
  或许正因为传统的沉重,让我们忽略了身边的可以发现的符号。鉴于童谣的通俗性,我们希望在本次设计中在运用传统符号的同时,能大量引进了身边的常见元素符号,带入我们的童谣意象中。例如:岭南的屐声帆影、凉茶叉烧功夫茶、凤梨荔枝、东山少爷、西关小姐和童谣中出现的各种动物人物(猫衣、鸡仔、大贼、大兵……),平凡的从足球篮球、麦当当、?仔、收买佬(收废品的人)到抽象的粤语方言“眼定定”、“眼眨眨”,都出现在我们的角色设计中。让观者在熟悉的名词中却又看到了不一样的思维表现图形,在似与不似见感受我们的“童谣意象”。
  这在的设计中――呈现:小时候的“看图识字”图表,借用其图表的形式,把通俗的卡通角色造型放置其中,与名称――相对应起来,成为一个“看图密码”。
  把这些事物抽象化,运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或是简单的线条绘制,赋予它表情、动作直至灵魂。让它们在设计的场景中,自由的嬉戏玩耍。
  在卡通场景设计中,我们在对歌词的发挥无尽的想象时,每一首童谣歌词都让我们想起一幅幅自身幼年成长的场景。结合我们的童年经历,把某些实质性的场景抽离出来,将其抽象化、卡通化。
  在后期定稿中也表现出来。把几首童谣串联到一起,只述说一件事,那就是童年的简单快乐和不受拘束的童心幻想。因为“落雨大”而避雨,从奇幻优美的户外,进入大大声游乐城“排排坐”,走进放反映广东繁华的高楼大厦里“点虫虫”,随后飞到了具有童话色彩的“凼凼转”摩天轮里,转动的摩天轮把我们带入了勤劳的“鸡公仔”身边,在发达的城市地下管道中游走,最后再跳上“月光光”的彩虹桥中,感受游戏结束后休憩的宁静。
  因此最终决定了,在对客观的歌词感受中,也把这些对生活的感受,对学习的感受,对工作的感受,这一系列的主观心灵感悟融合成的一种意境和情调,把我们心中的各种影象有机结合在一起,设计出一种我们曾经看到过的东西,而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东西,以表达我们心目中的意象艺术。这时的岭南童谣意象,并不只是简单的歌词设计再现。
  希望新颖、充满幻想的画面能引发小孩们对它的喜爱,更希望能引起同龄人甚至是成人的童年回忆,希望不同年龄层的人都能在此设计中找到共鸣,找到岭南文化的影子,找到一份文化的归属感。
  3.设计稿
  长条海报设计――大大声游乐场,是平面展示,它的长度就是一个很好的视觉冲击,灵感来源与清明上河图,六大部分分别命名为《落雨大》、《排排坐》、《点虫虫》、《??转》、《鸡公仔》、《月光光》,以讲述的形式把六首经典的广东童谣串烧起来,在体现歌词的同时,把我们心中的童谣意象平面化。颜色上我们大胆的运用了比较鲜艳的颜色搭配,为的是体现童年的欢快,以及孩童时代的无限乐趣。
  一座城市的文化能否对内形成认同,对外产生影响,关键在于是否形成了标志性的文化存在,包括标志性的文化设施、标志性的文艺精品以及标志性的文化活动。因此要推广城市的文化就必须进行系列标志性设计,并制作成实物广泛推广运用。
  4.设计后思考
  作品对社会的影响最关键是看作品在应用和推广时,是否做到一个好的布局。应用与推广是为观众服务的。一个好的设计推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大家的心。同时能透彻的体现出作者的本意。
  在后期的实物制作时,很多时候是站在一个观众的角度去看设计。从中进行系统的修改。为的就是让设计意念能更好的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童谣,从来就是个神秘的东西。每一个人都会唱,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其真实的缘起和历史。对于“岭南民俗文化研究――童谣意象”这个问题,仍然是个很新颖的研究课题,其范围之大,牵涉之广,也并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讲清楚的。我们骨子里的东西,自己却未必看得清。但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关注,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更多的关注身边的一些细微的文化存在。
  童谣,远不止是儿童歌谣那么简单!
  
  参考文献:
  1.图书
  [1] 叶曙明. 其实你不懂广东人[M] . 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5.1-236.
  [2] 黄爱东西. 老广州屐声帆影[M] . 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6.6.2. 1-219
  [3] 王三聃. 古今事物考[M].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 1987.36
  
  2.期刊格式
  [1] 罗康宁,叶国泉.粤语源流考[J].语言研究,1995(1)
  
  4.网络文献
  [1] www.guangzhou.省略 .粤语---广州故事[J/0L]. 广州故事网
   https://www.省略/html/a/20051123151652.htm
  [2] wilt .散人手记(童谣)[J/0L]. BlogBus网
   https://sanren.省略/logs/2004/02/
  [3] libran.粤语源流考 [R/0L]. 羊城网友论坛
   https://www.省略/forum/simple/index.php?t23138.html 2006.04.25
  [4] 广州民俗研究[R/0L].
   https://www.省略/9/mssh.files/040305a.htm
  [5] 汉文[R/0L].省略
   https://5.zh.省略/zh/%E6%B1%89%E6%96%87

标签:童谣 意象 岭南 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