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材料作文 > 正文

有效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日志

时间:2017-03-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诗歌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教学案例

--哲理诗歌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教学案例

涪陵一中 董凤霞

一、案例背景

1、在新的考试背景下,无论是重庆卷还是全国卷,作文考查近几年发生者很大的变化:由命题、话题作文等转变为新材料作文。且材料类型丰富,有叙述类材料、寓言类材料、名句类材料、漫画类材料、诗歌类材料。诗歌类材料虽出现的次数不是很频繁,但却是学生审题立意的难点和软肋。

2、高2014级重庆二诊考过这样的材料作文:阅读杨万里的《过松源晨饮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要求学生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自主命题、立意写作。这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即最准确的立意为“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结果立意不佳和偏题的作文较多。甚至有学生写成“莫言”,离题万里。

3、本人本学期担任高二5班和高三13班的语文教学。高二年级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要学习很多古诗词,会接触很多富有哲理和意蕴深刻的诗词。高三年级本来就要进行诗歌复习和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

但在两个班级的学习和平时的练习中,都发现,学生仅仅会背一些诗词,但自主学习、读懂并探究诗歌的主旨的兴趣不高,更别说对哲理诗词进行审题立意并作文。

二、案例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大概有这样几点。

1、学生读不懂诗意。

诗歌表达情感和诗人的情怀不会直露出来,不能一目了然,它往往通过饱含情感的物象(意象)间接传达,含蓄而委婉;诗歌语法的表达也与现代汉语不同,它可以随性跳跃;而且与文言实词虚词也有关联,学生的文言基础差;诗歌也惯用典故。如此浩瀚精深,底子差了,自然无法运作。

2、学生学习的惰性与依赖性。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都养成了依赖的习惯:老师讲,自己听;老师念,自己写。长期的习惯养成,让学生折了双翅,禁锢了思维。“学而不思则罔”,正是对学生这一现状的写照。

三、案例准备和教学手段

1、学生收集哲理诗(古今中外都可)

2、教师制作四环一线课件。

四、案例过程描述

1、创境示标环节。

以鲁迅对《红楼梦》的解读导入新课,创境示标。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让学生明白,读小说如是,读诗歌亦如是。如苏轼的诗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阐释了相同的道理。

展示学习目标:通过景语和情语读懂富有哲理的诗歌;

分条归纳蕴含的哲理,并立意。

2、自主学习环节。

分发给学生资料,上面附有这几首诗歌,要求学生用10分钟的时间自读诗词并理解诗意。

阅读下面诗歌,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附诗歌)

(1)错觉(泰戈尔 )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2)琴诗(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3)泥土(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4)《篱笆那边》(狄金森)

“篱笆那边/ 有草莓一棵/ 我知道,如果我愿/ 我可以爬过/ 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 要骂我! /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

3、合作互学环节。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诗歌蕴含的哲理。每一小组选一首诗,分条整理诗歌的意蕴。写在作业本上,幻灯片展示成果,其他小组点评。老师总评。(20分钟)

(附部分小组优秀成果)

(1)《错觉 》立意: 抓住眼前的幸福,知足常乐;墙内开花墙内香;幸福在此岸;不必攀比;风景这边独好。

(2)《琴诗》立意:双赢的智慧;主客体结合,方能产生美

(3)《泥土》立意:奉献是一支快乐的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与身份无关;平常与伟大。

(4)《篱笆那边》立意:追逐美好的事物是人的本性;保持本真;越过困难与挫折,拥有美好的未来;“上帝”也可以转变观念,成为时代的先锋。

合作互学环节,学生讨论积极,相互点评,指出其解读不当之处,肯定其他组解读的亮点,并优化语言。

4、归纳应用环节。

(1)归纳审题立意的方法,拨开诗歌的层层迷雾,显出真理。

找出诗眼,准确立意(如《错觉》;多角度入手,找准基点(如《篱笆那边》);明确寓意,确立观点(如《琴诗》);弄清褒贬,正确立意。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哲理诗词并运用以上归纳的方法进行审题立意的训练。 (附学生整理的部分哲理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影映来。(王安石)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张耒)

五、案例反思

本课教学的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完成的很好,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尤其在归纳应用环节,学生展示了他们收集的诗词,很全面,很丰富。不仅为诗歌类审题立意提供了材料,还为今后的写作积累了素材。能为写作增光添彩。 从后来的诗歌教学来看,学生对诗歌学习重拾了信心。诗歌教学氛围明显好转。

不足之处在于,很多学生对诗歌的解读还处在意会阶段,如何让学生在意会之后言传是今后诗歌教学的重点。

篇二:专题过关练习30---名言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和写作示例 安乡一中龚德国

名言诗歌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与写作示例

一.材料特征

1.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一首小诗(诗歌意象是我们熟悉的且易理解的)或一些名言警句

2.要求学生根据诗歌的意蕴或象征意义产生联想或感悟,进行作文。

3.诗词型的不能写成诗歌或诗句鉴赏短文 二.审题要点

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意的,而诗歌的意象都具有指代性和象征性,审题时可抓住意象这一特点去联想、体会,捕捉它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所指的对象,然后立意作文。名言警句一般是经过长时间积淀下来的不可随意更改的哲理性的语言。对警句型材料(一般不只一则)审题时,我们要先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生活现象或哲理,再把它臵于当今时代背景下去分析解读,发掘其中的合理和不合理的部分,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如《伶官传序》中有这样一则名言:“忧劳可以兴国,豫逸可以亡身”。从历史教训层面上看,有其合理性,若从当今信息化社会实情看,“忧劳可以亡身”(如“过劳死”“重复建设”等)“豫逸可以兴国”(借助高科技进行工农业生产、缩小工期提高效率等)都是成立的命题。

三.诗歌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的步骤

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

阴影会更引人注目 但他朝阳的一面 总在反射着亮光

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 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 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 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

这些诗行引发了你哪些遐想?请你体会其中的意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分析】

一圈圈涟漪,漾开了人生的韵致。人生的漫长征途里,总有春日鸟啼,夏之蝉鸣,秋日雁归,冬之梅怒。而惟以一双明眸,一颗慧心,才能纳天地之精华,融万物之灵秀,正得失,鉴是非。

在阳光中,阴影无疑是显眼的,正如一滴墨色于一面洁白的墙壁的鲜明对比。也唯有如此,才辨得清黑白是非。与阳光下行走,会被窥见自身的不完善。尽管自身的缺点被亮明得清晰,但是让明丽之色挥去暗淡的光影,任一捧清泉映照内心的尘埃,于自己,是明朗和温暖的。所谓“见贤思齐”不过是看清了美好的品质并心向往之。凤凰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人性向善,正如喜欢寒冷中极欢腾的火光。

纵使自己不是完美的,纵使自己依旧是丑小鸭般的卑微着,但谁阻碍得了对美好的追

有效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日志

求呢?

于阳光下晒了一身的晦暗,于清潭波光中辨明自己的污浊,而后完善自己,并微笑着对待自己的阴翳,洗涤它,朗照它,使其清新明净。

在阳光中,亦能使自己被看得清晰、阳光明媚,人性美好,阳光是生活的底色,仿若星子陪衬天空。自己的灼灼光芒,温暖着他人,只要内心纯洁美好,就如花开晕香般,所到之处,即如泉浸岩,叮咚清脆,荡涤心间。固然有美中不足,固然达不到至善至美,但美好的品质不能被阴影遮掩,正如一纯真的微笑足以拂去晦暗的心情,不畏惧光明,尽管它凸显我们晦暗的一面;不逃避高大,尽管它印证我们渺小的一面,青青河畔之草,于苍茫天空下谱写“绵绵思远道”的思情。这举止,近乎微茫,但情意,却已在浩渺天空下被播洒。

朵朵花儿绽放,颜色纷繁,于阳光下各具情态,那样鲜活的生命,谁会在乎它的花朵是否沾染过泥淖?丑小鸭灰色的过去,又如何掩盖得了白天鹅的瑰丽?

岁月积淀,品质凝结,日臻完善自我,沐阳光,采撷其温暖,糅合成内心的绵软的情感。心灵愈宽广,生活的土壤愈丰腴,而有些我们不能改变的,正如玉的斑点,便任其随时光流驶罢了。我只要在阳关中,懂得自己存在着,并以昂扬的情感喷薄着,便可以凝细流于百川,锻造出海纳百川的气度,铺张开波澜壮阔的人生。

例文2 阳光 阴影

也许选择阳光会暴露阴影,但选择阴影就失去了所有的光亮。 蝴蝶不会因其曾为毛毛虫的身世而不敢与花儿共舞;柳树不会因其先衰而不再去早早迎春;昙花不会因其短暂而停止开放-----万事万物都有其不足之处,而怎能因此而放弃所有的美好,勇敢地迎接阳光,害怕阴影更引人注目。但那朝阳的一面,是夺目的光彩。

有“蝴蝶总理”之称的让,因小时曾患小儿麻痹症而脸部畸形,他却没有因此而停止追寻梦想的脚步,为了能流利地讲话,他口含石子常常磨得鲜血直流。最终他成功了受万人瞩目。也许他脸部的缺憾为世界所知,但他高尚的品行却千古流芳。如果他因此而自暴

1

篇三: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津

内心深处灵魂的吟唱,是梦幻对现实的超越,它们总是能激发人们思维的火花,拨响人们情感的琴弦,所以,近几年来,诗歌类材料备受高考作文命题者的青睐。

诗歌类材料作文的审题,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品语义。要读懂诗歌类材料,首先要学会品语义,把握“诗家语”的一些特殊性:诗歌常对语言进行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含蓄美。

抓意象,抓关键。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的。诗歌语言的含蓄美,也多体现在诗歌所描绘的意象中。这些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性或指代性,审题时,我们可抓住诗歌的意象去联想、体会,捕捉它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寓意。这一步我们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诗中有什么意象,二是这个意象有什么深层意义或象征意义,可采用相似联想进行合理的推求。如果一首诗中含有多个意象,要注意分清几个意象孰轻孰重,防止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如果诗歌内容庞杂繁复,我们应该找出并理解它的关键语句,把握关键信息,以便准确把握主旨。

析主旨。顺诗中关键语句之“藤”,摸命题者的意图之“瓜”,分析它们包含了怎样的是非、善恶、褒贬等观念,并据此来立意,确定文章主旨。

以上是针对较难理解、较复杂的诗歌材料而给出的审题步骤,核心是抓意象、析主旨,对于浅显简单的诗歌而言,往往一两步就可以到位。 例题分析:

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

阴影会更引人注目

但他朝阳的一面

总在反射着亮光

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

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

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

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

这些诗行引发了你哪些遐想?请你体会其中的意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分析】

1、品语义

2、抓意象,抓关键

喜爱、走进--阳光---阴影引人注目朝阳的反射亮光 害怕、躲避--阴影---阴影躲过眼睛本人裹在灰黑中 适当转换,就成了多则材料的审题

分析材料,明确关系:对比手法

思考:“阳光”和“阴影”的含义? 转换:“阳光”和“阴影”不仅仅是指现实中的自然现象,更具有深层含义。(在作文时必须将深层含义阐释出来)

明确: “走进阳光”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人生的人生姿态。“躲避阳光”是退缩,是逃避,是不思进取,更是消极心理的集中反映。

3、析主旨,确定立意

要完整地把握诗句的内涵,既要兼顾“阳光”与“阴影”两个方面,注意辨证思考,走进阳光又不回避阴影。

A、承认人无完人=====完善自我

B、承认人生的缺陷与不完美====积极乐观

C、承认不是所有的花朵都能结出硕果====正视失败所带来的磨难、难堪,有勇气继续走进阳光

学生作文立意角度主要有:

(一)把阳光理解为“优点、长处”,阴影理解为“缺点、不足”,有的同学写“走进阳光”要敢于在众目睽睽下展示自我,不要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如《走进阳光》《勇于面对阳光》。

(二)把阳光理解为“成功与辉煌”,阴影理解为“挫折和失败”,写要敢于奋斗拼搏不能害怕失败。

(三)把阳光理解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阴影理解为“悲观封闭绝望”,如有的学生写《拥抱阳光》《让心灵充满阳光》。

(四)谈光与影的辨证关系。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为的是看看太阳,和蔚蓝的原野;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连绵的群山。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为的是看太阳,而一旦天光熄灭,我也仍将歌唱。我要歌颂太阳,直到人生的最美时光!——巴尔蒙特

例文1沐阳光,润人生

一圈圈涟漪,漾开了人生的韵致。人生的漫长征途里,总有春日鸟啼,夏之蝉鸣,秋日雁归,冬之梅怒。而惟以一双明眸,一颗慧心,才能纳天地之精华,融万物之灵秀,正得失,鉴是非。

在阳光中,阴影无疑是显眼的,正如一滴墨色于一面洁白的墙壁的鲜明对比。也唯有如此,才辨得清黑白是非。与阳光下行走,会被窥见自身的不完善。尽管自身的缺点被亮明得清晰,但是让明丽之色挥去暗淡的光影,任一捧清泉映照内心的尘埃,于自己,是明朗和温暖的。所谓“见贤思齐”不过是看清了美好的品质并心向往之。凤凰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人性向善,正如喜欢寒冷中极欢腾的火光。

纵使自己不是完美的,纵使自己依旧是丑小鸭般的卑微着,但谁阻碍得了对美好的追求呢?

标签:审题 作文 诗歌 寓言类材料作文审题 哲理类材料作文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