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倡议书 > 正文

山阴俞氏位置 山阴俞氏

时间:2019-02-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张华   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省南京市人,青岛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北京大学哲学研究生毕业。同年到西北大学工作。离开讲坛多年,渐入老境,以胡翻书、乱涂鸦自娱。
  
  山阴,乃一旧县名,在清代是浙江省绍兴府下属县。山阴俞氏,乃近代一名门望族,俞氏家谱中排辈分的八个字是:文明大启声振家邦。十九世纪中叶,这个家族“文”字辈有个俞文葆,是他父亲俞昌培的独子,俞文葆宦游于湖南省,已在善化县安家。
  这里解释一下宦游。明清两代做官有回避的规定。不能在本省充任知县以上的官职,要当县太爷以上的官都要到外省去。鲁迅的祖父周福清翰林院散馆后当知县分派到四川。周福清说家里还有八十岁老母,于是照顾他,叫他到邻省江西当知县,也不能在本省。长期在外游弋的官员只得带上官眷,成为游宦家庭。俞文葆历任湖南省兴宁(今资兴县)、东安知县,在善化(今长沙)安家,并寄籍宛平。宛平属京畿,子弟科举考试时办手续方便些。
  这俞文葆有三子一女。长子俞明震,字恪士,清咸丰十年(1860)生,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恩科会试,中进士三甲六十二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三年散馆,出任刑部主事。主事在尚书(部长)侍郎(副部长)之后,相当于部长助理或办公厅主任。 曾广钧有诗《赠俞恪士以刑部主事改知县之天津》可见俞明震还任过天津知县。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台湾危急。新任台湾巡抚唐景崧奏请调俞明震赴台襄助。俞明震毅然奔赴前线守土卫国、抗击倭寇。第二年清廷与日本订立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于日本。台湾民众反对日本占领,成立台湾民主国,举唐景崧为伯理玺尔德(总统),俞明震为副伯理玺尔德(又一说为内务大臣),组织义军抗日。当年农历五月初,倭寇从台湾东北海岸底澳登陆进犯,我军于瑞芳迎击敌人,激战二日,俞明震亲赴前线督战,身先士卒,阵中负伤。他的爱国热肠与英勇气概,令人钦敬!俞明震同胡适的父亲胡传,一在台北,一在台南,是共同抗日的战友,是以书生、文职官员投身疆场的勇士。当然,这种老百姓(也有官员参与)自发的零星的对抗,虽然可歌可泣,却未能阻止日军占领台湾。
  俞明震虽是科举正途出身的官员,恪尽职守,忠于朝廷,但思想并不陈腐,他看到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愿意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光绪二十六年(1900),他担任设在南京的江南陆师学堂的总办(校长)。这是洋务派为建立新式武装力量而设立的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许多热血的爱国青年投身于这个学校,其中有赵声,他后来参加同盟会,是一九一一年广州起义的领导者之一。有章士钊,是苏报案中反清志士。陆师学堂还附设有矿路学堂,鲁迅自一八九八年起成为这学堂的学生,他后来曾生动的回忆起这位师长:“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不安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由此可见他重视域外知识和学说的引进和普及。
  光绪二十八年(1902),江南陆师学堂及附设矿路学堂的毕业生中,有二十余名被两江总督刘坤一派赴日本官费留学,鲁迅是其中之一。俞明震此时正要赴日本考察教育,借此机会亲送这批留学生赴日。同时去日本的还有他儿子俞大纯和外甥陈衡恪(俞明震之妹是衡恪的继母,依照中国宗法制度,衡恪也应认俞明震为舅父)和陈寅恪。他们三人也到日本求学。
  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海革命风气高涨。爱国学生在张园演说,鼓吹反满革命,《苏报》聘章士钊为主笔,发表邹容《革命军》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公然斥责光绪皇帝为“载?小丑,未辨菽麦”,搞得轰轰烈烈,一时风起云涌、大局动荡。两江总督魏光焘奉命密电上海道捉拿乱党蔡元培、吴稚晖、章炳麟、邹容、陈梦坡、宗仰六人,查封《苏报》。但此六人皆居租界,租界工部局以保护政治犯为各国通例拒绝捕人。于是魏光焘派俞明震至沪专门查办此案。这对俞明震来说可是个难题。作为奉公守法的官吏,他必须按上峰意图办事,作为一个受泰西新思潮熏染的明达之士,他也不愿以严酷的手段处置革命派。魏光焘指令俞明震到沪后以中国政府名义至工部局(上海租界当局)上海会审公堂控告蔡、吴、章、邹等人。俞一面向会审公堂控告,另一面又以其子俞大纯名义约吴稚晖(吴与大纯同在日留学相识)来见。吴来后名震以清廷拿办他们立即正法公文示之,讽喻吴等出走。俞明震的暧昧态度曾引起清廷的怀疑。光绪三十年(1904)被参劾。但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他又被任江西赣宁道,去处理教案(外国传教士与老百姓发生纠纷的官司,当时有所谓老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老百姓的说法)这类官司是非常棘手的,往往派能吏查办。宣统二年(1910)被调往甘肃任职。中华民国成立后,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六年任北洋政府肃政厅肃政史。在京任肃政史期间鲁迅曾晋谒,但此时的俞明震已落后与时代,以诗酒自随。所以师生间已难以沟通。鲁迅日记中说:“午后访俞恪士师,略坐出”(1915年4月11日)。俞明震任肃政史期间曾弹劾飞扬跋扈的甘肃都督兼省长张广建。其实吴宓嗣父吴仲旗正被张扣押,吴宓正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曾企图晋见俞明震营救其父,未得见。但俞的弹劾有助于吴仲旗获释。此事吴宓日记有详细记载。一九一六年初,俞明震辞职。
   俞明震在南京有住宅,名俞园。植梅甚多,为金陵名园。他在杭州西湖也建有别墅。晚年他就在这两个城市颐养天年,常与当地名士樊增祥、夏敬观、易顺鼎及妹夫陈三立等人诗词唱和。一九一八年,俞明震逝世于杭州,陈三立编有《觚庵诗存》问世。该书二??八年六月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新出版。俞明震虽浙江籍人,但他青少年应是在湖南度过的。纵观俞的一生,热爱祖国,思想开明,有士大夫的正直和诗人的淡泊高雅,大抵是老新党一流人物。
  俞明震有一子四女,女儿状况不详。子名俞大纯,曾去日本留学,后又至德国留学。
  留学期间,认识乡党先贤蔡元培(蔡山阴人),中华民国成立,蔡元培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延聘俞大纯为部员。大纯后来还做过陇海铁路局局长。
  俞大纯有四子二女。四子为启孝、启信、启威、启忠。三子启威参加革命后改名黄敬,一九一二年生,一九三一年入青岛大学物理系求学,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青岛大学更名为山东大学,黄任山大支部书记,后任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长。此时黄与江青过从颇密。一九三三年因叛徒出卖被捕,营救出狱后于一九三五年至北平大学数学系求学,参加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任中共北平市委宣传部长、市委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至一九四九年,在华北地区领导抗日游击战争和革命斗争。一九四九年后任天津市市长、市委书记、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国家技术委员会主任,一九五六年中共八大选为中央委员。一九五八年病逝。
  俞大纯长女俞珊,是黄敬之姐。徐铸成回忆录说俞珊为黄敬之姑母,是记忆之误。(最有力的证据是余明震之妹俞名诗的嫡孙女陈小从称俞珊为其表姐)俞珊生于二十世纪初年,早年在南京金陵女中就学,中外文基础扎实,耽读中外戏剧作品。虽是世家出身,但因酷爱戏剧,于三十年代到田汉主持的南国剧社当话剧演员,和金焰联袂演出英国作家王尔德的《莎乐美》而轰动剧坛。
  俞珊后来又到北平师从京剧前辈王瑶卿学戏多年,成为京剧名票。王瑶卿将自己拿手好戏《贵妃醉酒》传授给她,成为她经常演出的得意之作。上世纪三十年代俞珊在北平首次粉墨登场的剧目即是《醉酒》王瑶卿亲自把场,梅兰芳前往观摩,散场后梅亲到后台祝贺,说:“俞小姐表演细腻感人,我不如也!”这自然是梅本人的自谦,但俞珊的表演也自有其独到之处。一九四九年重庆的一次劳军演出,俞珊又演《醉酒》董必武、郭沫若、田汉等人都到场观看。她此时应年近四十,但在玉环醉酒时前后左右几个“卧云”的手段,仍能屈伸自如,婀娜有致;既呈现出贵妃的妩媚醉态,又含蕴着内心的幽怨与矜持,加上婉转动听的唱腔使观众为之沉醉。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她曾潜入解放区张家口市,她母亲和弟弟均在那里。这时她又一次演出《醉酒》这回是周恩来特邀,但因年龄大了,身段做不出来了,不很成功。但这是在解放区为大众演出,她认为值得纪念。
  俞珊的丈夫是赵太侔,山东益都人。一八八九年生,他们有一儿一女。赵太侔是戏剧家,也是大学教授。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六年,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九年两度出任山东大学校长。一九四九年后我在山大读书时,他是外语系教授。他们夫妻年龄悬殊,性格差别也大,后来离了婚。俞珊另行择偶,与一个京戏爱好者结合。原在苏南一戏曲学校教学,后转至天津一文艺研究院工作。一九六七年文革中被迫害而死。
  黄敬有一个儿子名俞正声。上世纪末,先担任青岛市长,一九九八年成为国家建设部长。
  新世纪以来,他任湖北省委书记,现任上海市委书记,中共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他是俞
  明震的曾孙。
  俞明震的二弟名俞明观,约生于一八六二年,一八九七年去世。有大绪,大经二子。俞大经(1895―1930)有二子启岐(1923―1993)启崇(1926―1993)。俞启崇上世纪六十年代曾撰《关于鲁迅早期思想的一点研究》一文,重点介绍了鲁迅与他伯祖父俞明震的关系。
  俞明观有妹俞明诗(1865―1923),嫁陈三立为续弦。陈三立(1853―1937)是陈宝箴长子,陈宝箴(1831―1900)十九世纪末以湖南巡抚的身份厉行新政,支持维新,湖南全省勃勃有生气,戊戌政变后革职永不叙用。陈三立是晚清民初诗坛祭酒,一九三七年日本占领北平后忧愤不食而殁,彰显民族大义,彪炳史册。
  陈三立与元配生一子名陈衡恪(1876―1923)字师曾,是中华民国初年有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早年在江南陆师学堂旁听(非正式生),据周作人回忆当时被人称为“官亲”,因为总办是他舅舅。后赴日留学,归国后中华民国成立,在教育部任职。又应蔡元培之邀,参加以蔡为会长的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他与齐白石、鲁迅、徐悲鸿均有交往,齐的创作,得到他的指点和帮助。
  俞明诗生有隆恪、寅恪、方恪、登恪四个儿子,康晦、新午、安醴三个女儿。陈隆恪(1888―1956)解放后任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顾问。陈登恪(1897―1974)自法国留学归来后一直在武汉大学执教。陈方恪(1891―1966)是一位世家少爷,用他侄女陈小从的话说,他青年时代“以其敏捷华藻之文采,潇洒倜傥之仪表,加上辩才无碍的语言艺术,周旋于文坛耆宿之间,深获推奖延誉”。一九四九年后,由于高层人物的关照,他成为“徜徉在新社会的旧贵族”。 他自一九五六年起任南京图书馆编目主任兼研究员。
  陈寅恪(1890―1969)是众所周知的大学者、历史学家。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郭沫若提出了赶超陈寅恪的口号。陈提出的“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这一宗旨,成为新时期很多知识分子信奉的圭臬。他的事迹大家很熟悉,我这里讲两个插曲。
  一是周扬访陈寅恪,事在一九五九年,据周扬自述:“……我去拜访他,他问,周先生,新华社你管不管?我说有点关系。他说一九五八年几月几日,新华社广播了新闻,大学生教学比老师还好,只隔了半年,为什么又说学生向老师学习,何前后矛盾如此。我被突然袭击了一下,我说新事物要试验,……买双鞋有实验那么几次。他不大满意,说试验是可以,但是尺寸不要差得太远,但有一点是可能的……” 不过据当时中山大学副校长陈序经说是这样的:“…劝请移京居住,寅恪不从,且痛斥周扬(周扬在小组谈话中自责,谓不应激怒寅恪先生云云)。”周扬在文艺界不可一世、所向披靡,这回在陈的追问下弄得大措手足;不免使人产生一丝快意。但他这一段公案毕竟是自己公之于众的,相比当下官员犯了事在电视镜头下百般掩饰抵赖,周的敢于认错也还能使人产生一点敬意。
  二是当局多次派人礼请陈赴京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二所所长,而陈寅恪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当所长的两个条件:“一是所内不宗奉马列,不学政治。二是请毛公或刘(少奇)给一允许证明书,以做挡箭牌”。对这骇人听闻的条件当时当局并未追究,二所所长由另一历史学家陈垣担任了。陈垣一九四九年后政治上表现积极,解放初期即发表致胡适公开信,畅谈自己进步历程,力劝胡适走向人民。上世纪五十年代陈寅恪与另一湖南大学者杨树达曾在通讯中对陈垣有所讨论。八十年代以后,中共资深党员,当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长的王元化,注意到这些议论,并将这些资料写入自己的文字中备忘。王元化说:“直到晚年,他(指杨树达)坚守学术独立的立场。陈援庵(垣)在信中瞩他不要法高邮,而法韶山。他不为所动,亦不复信,却将此事函告至友陈寅恪。寅恪复书,语多讥讪……当时正是阿谀奉承的年代……陈(寅恪)杨(数达)一反时流,可以说是为数不多为中国文化默默工作的学者。”
  文化大革命以前,陈氏四位弟兄在新社会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有材料说方恪所以能在新社会徜徉是依靠舅家。俞明震是陈氏四兄弟的大舅,我党高级干部黄敬乃明震嫡孙,即陈氏兄弟之表侄,此说当可信。但我想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有位云南人李一平,乃一义侠。为和平解放云南立有大功,当局问他有什么要求?他关于自己一项也没提,只提两项,一是请将吴梅遗骨由云南运回苏州故里。(吴梅乃与王国维齐名的当代曲学大家,是李一平抗战前在中央大学读书时的老师,抗日军兴,吴漂泊于湘桂,李将吴接至云南大姚故乡,后吴亡故于此)。二是迎陈寅恪至庐山,由其自由研究讲学。当局一一允诺。此事吴宓日记中有详述,乃寅恪亲口告吴。
  俞明诗还有一位幼弟俞明颐(1868―1938)明颐又作明夷,他于一九一七至一九一九年曾任湖南省政府实业厅厅长,是北洋政府的地方官员。他的妻子名曾广珊,是曾国藩二子曾纪鸿的女儿,吴宓称她杏心老人,是有名的诗人,常与俞明诗姑嫂唱和。俞明颐子女甚多,除早亡者外尚有三子三女。
  长子俞大维(1897―1993),娶其表姐,姑妈的女儿陈新午(1894―1981)为妻。大维青少年时在上海求学,一九一八年负笈北美,在哈佛大学专攻哲学。临行时他的大伯父俞明震已病势沉重,仍赋诗送别,勉励他学有所成报效祖国。一九二一年他获博士学位后又转德国深造,对数学和数理逻辑有深入研究,并有论文发表在爱因斯坦主编的《数学现况》杂志,并得到罗素的赞赏。一九二八年,他担任驻德商务处专员,为国民政府在外采办军火,自一九三三年至一九四六年,并非国民党员的俞大维任国民政府兵工署长,为抗日战争武器弹药的制造和采办做出了贡献。一九四六年后转任交通部长至一九四九年。到台湾后任台湾当局“国防部长”至一九六四年,后任“总统府资政”的闲官,晚年皈依佛门,圆寂于台北。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学者到官吏再到宗教徒的过程。
  俞大维长子名俞扬和,谱名俞启德。是他在德国时与一位德国女郎(他的钢琴教师)的私生子。抗日时期是空军飞行员,一次被敌机击落跳伞降落,为湖南乡民所获,误认为是日本人,幸亏他会说一口湖南话,方才脱险。一九五九年俞扬和在美国华盛顿与蒋孝章邂逅相爱,蒋是蒋经国的女儿,蒋介石的孙女,也是一个混血儿。蒋氏一家对此婚姻不满,但一九六?年二人终于结婚,并与次年生下一子名俞祖声。这个孩子却得到了蒋介石蒋经国的宠爱。台“中正纪念堂”上有一幅大照片,坐在正中的蒋介石,他怀里抱着的,就是祖声。
  关于俞大维,还有两件事可谈。一是一九四九年政权更迭之际,大维一家一度居住香港,其母杏心老人一九四九年六月二十一日因心脏病逝于港。其时在广州的陈寅恪妻子唐?曾到香港,访问妹夫兼表弟俞大维,欲一家迁往境外。陈序经说:“约在一九五?年一或二月,?嫂力主往外国(欧、美)或台湾,竟至单身出走,至港依David(按:指俞大维)及其诸妹,序经追往遍寻,卒得知于九龙一无招牌之私家旅馆,见?,与约定必归,序经乃先归,俟其夫妇感情缓和,乃遣人往迎归。”这是吴宓日记上记载的陈序经亲口对吴说的话,当可信。唐?出走香港,港地报纸曾揭载,后又说是不确。现在看来确有此事。当时俞大维一家居香港,唐去投奔,并以此迫陈寅恪离大陆。这一过程是合乎情理可信的。最近陈寅恪的女儿著书说,由于俞大维来信劝说,陈一家一九四八年方离北平南下。 此可从另一角度展示了陈寅恪的为人,他与新社会虽有?格但坚守大陆决不出境之决心可昭日月。二是俞大维既为台湾“国防部长”,在一九五八年大陆炮轰金门时,他当然要各为其主,去干在大陆看来是负隅顽抗的事。他曾亲赴金门,并被炮弹打伤了头部,弹片在脑中始终没有取出。但这也并未影响他的大脑功能,他的思维能力,还能正确研习微积分习题。
  俞大维有弟俞大绂。抗日战争胜利,北京大学搬回北平,胡适任校长时,北大农学院院长是俞大绂。西南联大时期无农学院,此农学院大约是敌伪时期成立的伪北大设立遗留下来的。但在胡适任校长前,傅斯年曾代理校长,辞退了伪北大所有教师,所以俞大绂可能是抗战胜利后聘请到北大的。
   俞大维还有一弟名俞大纲(1908―1977),他一九三一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后,至北平燕京大学读研究生,然后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一九四九年后去台,成为著名戏曲评论家,在台有全集问世。他也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新月社诗人。陈梦家编的《新月诗选》中收他的诗两首,序言中这样评论大纲的诗:“梁镇、俞大纲、沈祖牟的几首诗,技巧的熟练和意境的纯粹,绝不是我们的夸张。……大纲、祖牟全有旧诗的根柢,他们的词藻是信得过而且都是经过拣炼的。但大纲的诗清,祖牟的诗安稳。”
  俞明颐有女五人,有二人是早年去世的,存三人,即大缜、大?、大?。三人皆为大学外语教授。
  俞大缜(1904―1988)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一九三二年起在北平中法大学执教。一九三五年至英国牛津大学深造,抗战后归国在重庆任中央大学外语系教授,一九四六年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译有《格莱格瑞夫人独幕剧选》及萧伯纳、泰戈尔作品。
  俞大?也为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四日,她被红卫兵抄家殴打侮辱后,自杀身亡。她的丈夫曾昭抡(1899―1967),是曾国藩的曾孙,著名化学家。早年赴美留学,一九二六年执教于中央大学,一九三一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抗战时期参加民盟,从事反蒋民主运动。一九四九年后曾任高教部副部长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一九五七年他是被重点打击的右派,后降级转至武汉大学执教。文化大革命时,他正身患癌症,仍受到不断的批斗与摧残,于一九六七年去世。
  俞大?是姐妹中最年幼的,她求学于上海沪江大学,研究外国文学,毕业后从事英语教学。傅斯年与俞大维是留德期间的好友,傅斯年摆脱了封建婚姻,俞大维将妹妹大?介绍给傅,两人于一九三四年结婚。俞大?大学期间,爱好广泛,骑马、溜冰、打网球、跳舞样样精通。结婚后承担家务,放弃多项爱好,让傅斯年更好地从事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
  傅斯年(1896―1950)山东聊城人。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活跃分子,深得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器重。他是新潮社代表人物,也是《新潮》杂志主编。他也是鲁迅作品的最早评论者。后来留学英国、德国,回国后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一九二八年后长期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上世纪三十年代陈独秀被捕,傅撰文称陈是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应予特赦。四十年代宋子文当行政院长,倒行逆施,走下坡路,傅写《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的激烈文字,被称“傅大炮”。一九四六年他代理北大校长,力排众议,坚决不留用伪北大的教授。一九四九年后任台湾大学校长,一九五?年因病逝世。
  
  这篇文章不过是一个家族资料的?集。但这是一个新的角度,通过一个家族的繁衍,来窥探社会,窥探历史的变化和发展。中国本是一个很严密的宗法社会,家乃国之基础,家族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近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很多显耀的文化家族,如安徽至德的周氏( 周馥、周叔?、周一良、周绍良诸兄弟),甘肃榆中的水氏(水梓、水天同兄弟、水均益)。自清末至今一百多年,在社会上起了重大影响,山阴俞氏亦为一例。
  这些文化家族所以兴旺,累代皆有著名人物出现,一个主要原因是家教,培养家风、门风,灌输文化科学知识尚在其次,最根本的是领会和恪守做人的道理。曾国藩注重子弟教育,家教之严、之具体切实是众所周知的。即如嫁入俞门的曾广珊来说,也有极好的教养,她给后辈写的一张条幅是:“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受用”,寥寥数语,寓意深长。鲁迅将近代社会急剧变化造成家族兴衰,概括为暴发户和破落户,我们可以说暴发户疏于家教必昙花一现,而破落户之所以破落,除不可抗拒之客观因素外,多是家教缺失。
  家族之间的联结和家族本身的分裂也颇堪注意。门当户对,大户之间籍婚姻相互联合起来,一荣俱荣,相互提携,乃社会司空惯见。如俞氏与义宁陈氏,与湘乡曾氏,不止一代缔结婚姻。如俞明颐是曾国藩的孙婿,他本人的孙子俞扬和,又成为蒋介石的孙婿。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频繁剧烈的阶级斗争形势也使俞氏家族在政治上撕裂。俞氏族人有北洋政府官员,有国民政府部长,有中共高级领导人,有人民政府的部长,有被“四人帮”迫害致死者,有新中国成立后流落到国外的,反映了严酷的阶级斗争引起了极其深刻动荡。可以说从一粟中见大千世界矣!

标签:山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