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倡议书 > 正文

读志_木志读什么

时间:2019-02-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和谷   1952年8月生,一级文学创作,出版《和谷文集》(六卷)等30多部。《无忧树》获中国作协新时期(1976-1988)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市长张铁民》获中国作协第四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铁市长》获央视优秀奖、飞天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你好吗,渭河》获2006“自然写作奖”。2007年担任编剧的舞剧《白鹿原》在北京公演。作品收入教材和经典范本,被翻译为英文、法文等。
  
  《同官县志》民国版本,由于我的曾祖父辈和文?先生参与编撰,于我则多了一层宗法文化意义上的牵挂。这件宝物,是当时在地方志办公室供职的我的大学同窗王玉敏赐予的,时在1989年春季。蓝色套封,灰色纸本,古雅的线装书,多年来伴我左右,夹有都城的尘土,也有海南岛的海风。时常有一种居有志书气自华的惬意,常翻开来任意读上一段,情趣盎然。
  
  王益考
  
  铜川早先有陶瓷,因煤而兴,是陕西省会西安之后第一个设市的城市。新世纪之交,城区更名为王益区。从此,王益这个名字从一个村一个乡升格为区县的称谓,也是一种历史机遇。
  旧县志载,王益村,县南七里,传为元末益王隐避之地。东王益村,元宗室益王之后,入明代以王姓,居此村故名。民国三十年,同官县人口50738人,王姓最多,计4761人。王姓有四宗,一是西古村王姓为明代山东督粮道景清之后,遂迁王家河入城内。二是杏林王姓,元末益王之后,初至王益村隐居,谣逐蜂起,乘夜西行,至炭窠沟西原乞火未得,此地后名为莫火村,经避难村至杏林,益王死,后人均安居业农。惟存皮卷轴一帧,上画益王及宫官宫女多人,南关亦有其裔,访者幼年贺年见之,时存北雷村,不示人观。三是陈炉王姓,崔乃镛炉山风土志载,明中叶迁自洪洞,以陶为业。四是明初迁自洪洞的黄堡王家,文风大盛。
  我查阅了宋元明代有关“益王”的史料,未见元末益王或元宗亲益王资料,疑惑县志记载是否有误。南宋第八位皇帝宋端宗赵? (1269~1278),曾被封为建国公、吉王、益王等。元军攻克临安,赵?一行出逃福州,大臣文天祥从押解下逃脱后拥立益王赵?为帝。益王死后,又拥立卫王赵?,文天祥兵败被俘就义。陆秀夫背着赵?投海而死,南宋灭亡。另一个益王朱?槟(1479~1539),明宪宗第六子,曾封益端王,封地建昌府在今抚州,生性俭约,爱民重士,好书史,工楷篆,有《名山藏》传世。还有一个益王,是宋太宗的第五子,叫赵元杰,曾封益王,北宋藏书家。
  我试想,同官王益王姓因族谱遗失,传说远祖乃元末益王,不可能是元宗室,而应是元代的南宋宗室益王赵?,但益王避难地在福州而非此地。因县志没有详细记载,只能推测存疑为王益氏族借鉴了南宋益王避难的传说,志书以元宗室误记,也许有更准确的考据有待发现。王益的由来也许并不重要,争胜好强,坚韧果敢,不肯服输,于世道人心有益无害,是一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禀赋,也是一种宗法道德精神的依托。
  时逢新世纪,铜川市机关迁至位于耀州下高埝塬的新区,王益区便接替老市区的繁华地带,入住市区经济、金融、文化、商贸中心,前景在望。
  
  税银杂赋
  
  铜川旧称同官,《同官县志》财政志有一段话:“国家税制,关系国计民生,若定制得其法,用人复得其宜,非但地方民生不感压迫,且可化无用为有用,调有余以补不足。政府厘定税制,无不审慎周详,国税县款,严格划分,直接征收,以期平衡而去积弊,意至善也。地瘠民贫,负担甚重,福于民者亦必利于国。”
  明代至清代,志书记载的地粮丁银、租税杂赋如马草税、绢税、丝绵税等名目繁多。到了民国,还有盐税、契税、当税即当铺税、畜屠斗税,屠税即宰割,斗税指销场。产销税即矿税,货税即水泥、竹木、皮毛、陶瓷、煤税,及印花税、营业牌照税、所得税、利得税、遗产税、芋酒税、房税、筵席税、娱乐税等。有一种牙税,指对民间从事货物交易和评定价格代为过付的人户税收。
  明清两代,地方财政支用项目有祭祀典礼、官府俸工、学校薪缮、驿铺饷料、孤贫救济,由国库运支拨地方概算。民国初地方款入复杂,支应浩繁,始设财政局,受县署节制,统辖各乡保所办一切筹款及支应事宜。时军阀盘结,大军云集,运输浩繁,需用殊多,粮秣日用均由地方支应,任意派款,民众负担为重。
  福于民者亦必利于国,这话,至今乃有其价值和意义。先人们对于财富的梦想,一直在后人辗转前行的路上。
  
  杜甫与同官
  
  在县志人物志学艺篇中,记载有“唐,流寓,杜甫,字子美,少陵人,遍游秦蜀,尝驰车?坊间,?止县境数日,有‘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之句,留置署壁间” 。 这段简短的文字,在我心头萦绕多年,咀嚼不尽其中滋味。
  位居国际大都市巅峰状态的大唐帝都长安,在公元756年即唐天宝十五载,面临着致命的打击。这年春天,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即今天的蒲城县移家至白水县,投靠担任县尉的舅父崔顼。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州即今天的富县羌村。前往?州途中,杜甫在同官县城驿站寄宿几日,留下“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的诗句墨宝,被置于县署墙壁上。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获悉即从?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在困居长安时,杜甫写下了题为《月夜》的诗篇:“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设想妻子在?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挂念离乱中的妻子家小。半年后,杜甫写了《述怀》一诗:“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杜甫当年途经同官,推测时年四十四岁,面对设县三四百年的同官,古老的槐树已经盘根错节,树根暴出了地面。根出可见槐树的苍老,也可见县城的古老。同官,即今天的陕西铜川。公元357年,前秦苻坚永兴元年设铜官护军,到公元446年北魏太平真君六年设立铜官县,因县境内有铜官川而得名,北周改为同官县。因军事上“同官”与“潼关”混淆,1946年民国政府改同官为铜川县。后因煤而兴,1958年改为铜川市。
  在诗人杜甫眼中,唐朝同官县衙的马很瘦,骨头高耸,可见县官是清廉的。马挨饿吃不饱,骨头高耸,主人的境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有怜之者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人甘如此,物何以堪?欧阳修《六一诗话》引用了“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的诗句,却未注明作者何许人也,引起学者对其出处的疑问。引文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贾岛云‘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是山邑荒僻,官况萧条,不如‘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为工也。”在杜甫诗卷诗集中,却未见收录此诗,让人疑惑。
  《六一诗话》是我国最早的诗话,开后代诗歌理论著作新体裁。其言说方式是随事生说,其诗学主张是艺术的真实应当与生活的真实相一致,其中考证了李白《戏杜甫》中“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主张言语的精工雕琢,反对不加修饰而过于浅俗,如“有禄肥妻子,无恩及吏民”的句子。并主张意新语工,如杜诗的一字不能移易。
  天下事物有古有新,有清有浊,有贫有富,有正有邪。古代官员有千载流芳的清官如包青天、海青天,贪官也有不少。清官不为私利,为百姓服务,不仅自己吃不肥,就连家人或者仆从也不会肥。所谓“爱民为国太清廉,马骨高耸入云天” 。
  马瘦,人更瘦。马致远有“古道西风瘦马”的名句,让我联想到,人是自己要瘦的,要做清官,甘愿自己贫苦,不损百姓而肥一己之私。一匹马跟上清官挨饿,也有点委屈它了。联想到现在的公车,有的官员的作派最好是宝马坐起来爽,假若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但愿不会受到冷落。
  
  皮日休题同官县壁
  
  蹊跷的是“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诗句,在被编入《全唐文》时署名成了皮日休,收入其《题同官县壁》一文。也就是被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誉为唐末“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的皮日休。
  《同官县志》记载:“皮日休,字绍义,襄阳人,尝鉴胜关记,宋正和(应为“唐中和”,笔者注)三年为刻碣于县署壁间,今嵌二堂东边墙内。稚川石洞,杜皮诗句,至今犹传诵矣”。
  晚唐诗人、散文家皮日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曾中过进士,当过太常博士官,后来参加黄巢起义,任翰林学士。因此,新旧《唐书》不为他立传。诗文多抨击时弊,同情人民疾苦。中和三年即公元883年到过同官县,有诗文题壁,比杜甫晚了127年。全唐文馆认为此诗是皮日休所作,而应该是皮日休所引杜甫之作。全唐文馆不察,当代学者也一直把它当作皮文引用。
  县志中的“稚川石洞,杜皮诗句”,稚川指著述《抱朴子》的晋代隐逸葛洪,字稚川,葛真人洞,在县南二十里飞仙山上,名飞仙洞,即药王后洞,传为晋稚川洪仙迹。
  《四库全书》有一首宋代韩驹的诗:“县古槐根露,官清马骨高。里门喧诵读,村落罢追胥。”“出”与“露”一字之差,或韩驹引用杜甫,或后人将韩驹移花接木给杜甫,不得而知。有人甚至认为此诗作者是宋朝陈休,明清人将此文落款由原来的“政和三年休书”改为“中和三年日休书”,就把它变成皮日休作品了。这两句诗究竟出自何人之手,众说纷纭,因为它是千古绝唱的好诗,破诗是没人抢署名权的。
  有《同官县志》记载为证,此著作权应属杜甫无疑。有人说有严粲《诗缉》的旁证,此二句当是杜甫的佚诗,我没能查阅到。也有“官清衙门瘦”的谚语俗语入书,与杜甫的诗意相近。

标签:读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