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承诺书 > 正文

感受“131”教学模式下的高中语文课堂|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有哪些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三面黑板,学生六人一组两两相对而坐,老师的讲课时间只有寥寥几分钟,而学生的课堂发言却积极踊跃大胆鲜活……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沉闷、死板的氛围再也看不到了。学生活跃的思维,精彩的展示,让人耳目一新……
   这种令人惊奇的课堂就是被誉为《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的破冰之旅》(《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十四期)的“131”教学模式改革下的课堂,下面,让我们通过高中语文课《祝福》的课堂,一起感受“131”教学模式。
   一、“131”教学模式动态分组与“131”教学模式教学流程
   (一)动态分组:各科教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6人一组,并做出本学科对应的座次表,学生根据不同的学科变换座位,要求变而不乱,公共自习由班主任制定座次表。6人一组人员少,每个成员都有发言、板书、讨论、展示的机会。所谓“异质”分组,就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甚至性格等方面不同的6名学生按成绩划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适当搭配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并选择组织管理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这样,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机会。
   (二) 教学流程:“131”教学模式是将教学流程分为一节预习课、一节展示课(讨论展示―点拨引领―巩固拓展等三环节交互进行)、一周(或一单元)检测过关。
   1、导学案预习
   针对高中课程难度大的问题,学校要求导学案的预习专门安排在预习课上完成。为此,学校调整了课程表:将上午第五节、下午第四节及晚自习改为第二天所上科目的预习课,保证了预习效果。
   2、讨论展示(15分钟)
   讨论交流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是学生讨论交流的重点。
   3、点拨引领(10分钟)
   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点拨。教师在点拨评价过程中,要求做到:点评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应具有启发性,注重鼓励语言精练。
   4、巩固拓展(15分钟)点拨后要进行针对性当堂训练,巩固拓展相关知识与能力,练习题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当堂训练的时间不少于 15分钟。题目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有选做题,有时还有思考题。
   5、检测过关
   各学科根据本学科的实际情况,一周(或一单元)及时进行过关考试,测试完后要反馈及时;对弱科生进行面批;试卷讲评课要体现兵教兵、兵强兵;教师为学生变式训练、拓展提高提供平台。
   下面,让我们结合高中课文《祝福》的教学案例,切身感受一下“131”教学模式。
   二、《祝福》授课案例
   【整体设计】本案例分3个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预习课文,明确任务,阅读相关知识点。 (预习新课)
   第二课时围绕“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这一主要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展示课时)
   第三课时单元检测。
   第一课时导学案预习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本课的整体安排。(见上面三课时的设置)
   三、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二)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三)阅读有关的知识点。
   四、具体课堂设计:
   (一)文学常识复习。
   写出有关鲁迅的基本文学常识和其主要作品:(略)
   (二)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预习课文,标划出文中有关的字词并写在下面。(提醒学生注意向课外拓展)
   (四)中心任务:速读文章,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用最简明的语言概括)
   [速读方法指导]: 小说的速读,要抓住中心人物、理清围绕中心人物发生的中心事件,并整体感知人物及其所处的时代。
   [圈点标划法]:请同学们用不同的线条、符号,标划出文中不同人物的有关内容,并整体感知其不同的特点,圈划出自己认为有特色之处,并适当加以点评。
   本文的情节:(学生概括)
   五、补充阅读材料,掌握知识点,拓展知识面。(下面的知识点,同学们一点即通,故让同学掌握即可)
   (一)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题目为什么用《祝福》而不用《祥林嫂》呢 ?
   (二)《祝福》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
   (三)开头关于鲁镇祝福景象的描写有何特点?
   【课下思考问题】找出文中自然环境的描写,思考它们的作用。
   (四)关于祥林嫂的悲剧的认识。
   六、思考任务。
   课下思考讨论问题:谁是逼死祥林嫂的罪魁祸首?
  第二课时展示、点拨、巩固
   一 、导入新课:从同学们概括的本文情节[亡夫、改嫁、亡夫、丧子、惨死]入手,引出本课的中心问题:谁是逼死祥林嫂的罪魁祸首?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祥林嫂的形象,感受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
   (二)研读课文,探究思考:谁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罪魁祸首。
   三、具体设计的预习目标:
   (一)速读课文,用一个词概括祥林嫂的命运。[参考答案:命运悲惨]
   (二)生活链接: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亲人的关爱,才变得温馨幸福。可是如果不幸降临,家庭出现变故,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老师在讲课时,可用自己的生活体验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生活中,这种痛失至亲的感受,我们可能未经历过,但我们也许在书中读到过、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过、在他人的描述中听到过……我们不妨把它们搜集整理起来,让大家体验一下。(要求学生在预习课上搜集、准备相关素材,书面准备,以备课上交流。)
   (三)研读课文,根据自己认定的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人物,圈划出文中对其的描写内容,归纳出自己的理由。
   【研读小说的方法】
   (一)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
   (二)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分析人物形象(外貌、语言、行为、心理等)。
   (四)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情节、环境是怎样为塑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五)分析人物活动的舞台――典型环境,并从中寻求环境与人物的因果联系或人对环境的反作用及其结果。
   设计理由:1、学生的自学一定是目标、任务明确。2、给学生一定的小说阅读方法技巧,帮助他们积累阅读经验,提高阅读水平。3、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四、课堂展示
   学生1: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写到妻子去世之后,非常痛心,其中最能体现其悲痛心情的是:“庭有琵琶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那种物是人非的伤痛真是痛彻心扉。
   学生2:唐磊的《丁香花》,那忧伤的曲调、哀婉的歌词让人无限伤感,表达的也是痛失所爱后难以挥去的伤痛情怀。[老师鼓励这个学生唱了一段,他唱得很动情,也很伤感,有几个女生都流下泪来。]
   学生3:(这是一名看上去有些内向的男同学):我冬天里最喜欢穿一件绿色棉袄,虽然它又短小又破旧,虽然有些同学还常笑话我,但我一直穿着,直到我实在穿不下为止。现在,我离家在外住校,我就把我的绿棉袄放在枕头边,即使是再冷的冬天,我看到它就倍感温暖无比,因为那是贫穷的妈妈在离世前,用她的棉袄为我改做的,我相信,那上面一直保留着妈妈的体温。我想,一个再贫穷的家庭,有了妈妈就有了幸福,有了孩子就有了欢乐。
   ……
   学生们的真情倾诉把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而他们也初步体会到了生活中那些失去至亲至爱的人的伤感情怀。于是我们又顺势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老师说:对于那些遭遇了不幸的人,我们都发自内心地希望安慰他、帮助他,可是,当一连串的不幸降临到祥林嫂的头上时,周围的人又是如何对待她的呢?换言之,你认为究竟谁是迫使祥林嫂惨死的罪魁祸首?小组交流后,请同学们发表意见。
   同学们的观点开始各不相同,有的还争执不下。随着同学们发言的深入,他们的观点有时互为补充,有时互相借鉴。就在这种交流过程中,同学们充分地注意到了文中的很多细节,甚至老师未注意之处,同学们也把它们挖掘出来加以分析,还不时有精彩的发言,让同学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情绪更加高涨。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注意到文中作者对各种人物的塑造,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创作意图。而后一点就需要老师的点拨了。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两处作者有意安排的对比内容。一是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祝福”前所有的事“全是一人担当”,后来却是“除了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二是鲁镇人对她态度的变化,“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就是祥林嫂的改嫁。对于现代的学生,他们很难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很难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一点,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提前印发在导学案上的鲁迅先生的《我之节烈观》中的两段文字:“节烈这两个字, 据时下道德家的意见来定界说,大约‘节’是丈夫死了,决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里愈穷,他便节得愈好。‘烈’可是有两种:一种是无论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他也跟着自尽;一种是有强暴来污辱他的时候,设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杀,都无不可。这也是死得愈惨愈苦,他便烈得愈好,倘若不及抵御,竟受了污辱,然后自戕,便免不了议论。万一幸而遇着宽厚的道德家,有时也可以略迹原情,许他一个‘烈’字。可是文人学士,已经不甚愿意替他作传;就令勉强动笔,临了也不免加上几个‘惜夫惜夫’了。”
   “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能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不合意的人。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节烈的女子,也就死在这里。……社会公意不节烈的女人,既然是下品,他在这社会里,是容不住的。”
   老师小结:由此看来,全鲁镇的人都将这种礼教思想奉为金科玉律,祥林嫂这样一个下层妇女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一妇两嫁怎不会被视为“败坏风俗” 的败类而受到歧视、鄙薄、嘲笑、厌弃呢?所以即使做了乞丐,人们也不给她施舍,并对她的死十分冷淡。这样说来,祥林嫂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和时代的悲剧。残害祥林嫂的也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封建礼教思想,是鲁镇上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们,是他们组成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礼教这把软刀子杀害了祥林嫂。所以可以这样说,本文表现的是一出“礼教吃人”的悲剧。
   老师最后点拨归纳:同学们,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在一种所谓的封建正统思想的毒害下,人们麻木地、严格地遵守着封建礼教规范,而把人作为人的最基本的活的权利、最基本的人格尊严、最基本的同情心,全都泯灭了。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麻木,缺少同情、缺少关爱。这让我想起了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个在除夕之夜,赤着脚走在寒冷的风雪中的小姑娘,她划着了一根火柴慢慢地温暖自己,并在烛光中看到了温暖的天堂,看到了疼爱自己的祖母。
   同学们,如果我们都成为一根能点燃起来的火柴,给人温暖,那么,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充满温情的天堂。这时,播放Flash《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有感染力的歌声中,请同学们在日记本上用几句话写出自己的感受,结束本课。
   设计结尾这一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够引入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阅读作者其他作品的兴趣,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他们的阅读品位,引领学生去阅读经典。而最后播放的Flash歌曲,是为了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激发同学们互相关爱、互相友善的情怀。
  第三课时单元检测
   一、明确本节课目标:
   (一)定时随堂训练,落实基础知识。
   (二)拓展延伸,写关于本文的赏析文章。
   二、具体设计
   (一)定时训练,就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以及小小说阅读能力进行随堂训练。(略)
   (二)同学们通过学习,就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写一段赏析文章。写完后,先组内交流,评选出精彩的短文,老师整理印刷,再发给同学们欣赏,以便与同学们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写赏析文章的方法】内容、形式都可以丰富多彩,比如,可以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或某一个细节写人物赏析(如导学案中补充的短文《微笑比哭更凄惨――试谈祥林嫂的笑》),可以写读了本文后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的感受与思考,可以就本文的人物塑造方法、环境描写特色、文章结构新颖之处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就本文富含深意的语言举例分析赏鉴。
   这一设计,主要是引领同学学会自己独立思考,并养成一个勤动手的好习惯。实际上,同学们的创造力真是会让老师震惊的,只要我们肯给他们提供这样一个展现才华的舞台,他们就能给我们一个绚丽无比的课堂。
   课后反思:这种全新的课堂设计,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同学们的情感调动起来了,思维也随着活跃起来;参与意识强了,个人的才能也随之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做起课堂的主人,高中语文的课堂也就因而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三、“131”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注重加强导学案的预习指导。
   预习课既不能全放给学生,放任自流,全凭学生自学,也要避免教师的包办代替,以讲带导。同时给与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又要兼顾小组的讨论、交流、展示与合作,进而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二)注重加强学生展示活动的指导。
   1、导学案明确课堂展示的内容;
   2、学生讨论、交流、展示时,要做到说动就动,说静就静;
   3、学生当“小老师”时,要教态自然,面向学生,其他学生要自动向前,便于听讲。
   (三)关注全体学生。
   1、关注“不动”的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位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及展示活动,防止传统课堂中“看客”的出现。
   2、关注优等生。要充分发挥优等生的作用,既能发挥其组织带动作用,又能扬其所长,张扬起个性。
   3、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状态;展示次数的多少、别人展示时他的关注程度;动手、动口、动脑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都真正有成功感、快乐感。
   我们常说,理想的课堂就是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氛围,应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地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走近“131”课堂模式,我们能感受到它在这方面的尝试与努力。

标签:感受 高中 语文课堂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