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二周记 > 正文

基于职业高原理论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时间:2019-01-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大部分高职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职业高原”,在影响个人发展的同时,也给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良影响。研究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高原”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职业高原 专业能力 考核制度 职业倦怠
  
   一、基于职业高原理论研究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美国学者佛仑斯于1977年提出职业高原的概念,指任何个体在职业生涯中的某个阶段,获得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教师这个职业,同样会遭遇高原期,一名年轻的新教师在最初步上教学岗位时,面临工作的挑战,会以特有的激情不断摸索,以求进步,但在一定的工作年限后,由于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基本能应付日常教学,则会失去继续提升专业技能的动力,进入职业高原期。
  而在高职院校的教师群体职业发展历程中,职业高原也是必然存在的一个现象。不可否认的是,职业高原会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关于研究教师教育经验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一名年轻教师步入工作岗位的前五年,教学效果的提升与教龄的增长是成正比的,从第五年到第八年,则处于一个较平衡的状态;八年之后,教师群体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只有接近5%的人会试图打破局面,改变现状,通过深造与继续学习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也更上一层楼,而成为“学者型”教师;剩余的大部分人,则出现不同幅度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下降。高职院校的年轻教师步入教学岗位初期,有较强的责任感与职业热情,会积极主动的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试图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段时间教学效果较为显著。而进入高原期,受高职院校学生缺乏求知欲,探索欲,教师自身随着年龄增长面临生活压力,价值观发生变化等因素影响;青年教师易出现工作缺乏热情,不再追求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停滞不前,甚至出现教学态度散漫,乃至对教师工作产生厌倦等“高原”反应。而教师的不良情绪也将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影响教学,乃至影响整个学校的发展。
  因此,研究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高原的成因,探讨消除职业高原的对策,对帮助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上更上一层楼,建设优质高职青年教师队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高原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教学创新困难,教学技能提升缓慢
  进入高职院校执教初期,不少青年教师侧重于承担理论课程的教学,带着对职业生涯的憧憬与热情,能较好地将已有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运用于教学实践。这一时期,个体能明显感受到职业能力的提升,从课堂教学中体会到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经历了三到五年的适应期提升期后,不少青年教师在执业能力方面开始定型,而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与变化,青年教师需要不断的为自己补充新的专业知识以适应新时代教育,但对于个体来说,新知识并不能同步转换为能力,而知识需要通过有效的实践转化为能力,这个过程需要青年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构建自身的知识与能力体系。而在这过渡时期,教师的教学水平将有一个相对停滞的状态,就导致不少青年教师明显感觉到汲取新知识并将之转化为运用于教学的技能方面力不从心,在课堂中难以进行教学创新,而教学技能提升也日益缓慢,遭遇职业瓶颈。
  (二)学生求知欲欠缺,教师缺乏成就感
  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存在着自我要求不高,知识与技能基础较差,无责任感,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由于大学与高中不同,更多需要依靠学生的自律,缺乏管束的高职学生则往往表现得比高中时更为懒散,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不能进行较顺利的互动,大部分学生被动缓慢地接受知识,学习心态不够积极,缺乏求知欲。青年教师在课堂上逐渐失去成就感,无法体会到乐趣,这必然影响到其教学热情。由于学生对课堂要求不高,则会导致教师个体满足于现状,不再积极主动地探寻更好的教学方式方法,并将之融入课堂,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随着课程教学的不断重复,教师也将产生倦怠感,对自己日渐放松,甚至可能出现教学水平下降等现象。
  (三)价值观缺失导致职业倦怠
  青年教师工作几年后,开始步入人生的另一阶段,生活中面临着结婚、生子养家糊口的压力;工作上面临着职称职务提升等竞争。处于这一时期的个体,在工作中小有成就,更为重视投入与收益比。作为高职教师,普遍收入不高,在当今社会价值观缺失的大环境下,青年教师容易缺失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不少个体,在正职面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将大部分精力投向兼职,这必然使职业发展陷入停滞。
  (四)高职院校的特点催生青年教师遭遇“职业高原”
  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不高,但由于高校扩招,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较大,课程类型较多,难以专课钻研,个人成就感不高;同时,受我国职称晋升制度影响,许多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院校,仅拥有中级职称评审资格,使得高职教师职称及职务晋升方面困难重重,由此产生的压力不可忽视。而且不少高职院校墨守陈规,整体办学目标倾向于服务社会,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而将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放在第二位,教学改革也侧重于技能应用,无法营造如本科院校内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使得许多青年教师在评上中级职称后,甘于现状,满足于机械式完成课堂教学,做一个平庸的教书匠。
   三、如何消除“职业高原”,建设优质高职青年教师队伍
  (一)规划职业生涯,培养自身能力体系
  当青年教师觉得工作缺乏挑战性的时候,应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列出长短期目标,构建自身的知识与能力体系。利用这个时期参加各类继续教育,通过培训与进修来汲取专业知识以充实自己,并通过各类挂职锻炼等方式,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水平。不局限于一校或一区域,扩展自己的视野,将目光放大放远,致力于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寻求新的突破点。青年教师只有平衡知识与能力的转换过渡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平衡地跨过职业高原期,在职业生涯中有新的发展。
  (二)认清事实,尝试教学改革
  青年教师的职业舞台,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在感觉自身教学效果与水平都无法进一步提升的时候,又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或者说,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兴致缺缺,个体极易产生挫败感。面对这一情况,青年教师应认识到两点。第一,这是一普遍现象,职业高原是大部分个体都不可避免的一个停滞期,应坦然面对。第二,得不到学生认可的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缺乏求知欲外,还有可能就是教学内容滞后,无法适应当前接触各类信息面的学生的需求,应尝试教学改革,探寻各种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使课堂内容多样化,教学方式多元化,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听课热情。
  (三)平衡心态,淡泊名利
  青年教师与年长的学者型教师不同,缺乏时间的磨砺与经验的沉淀,不免出现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现象。当职务上得不到提拔,职称得不到晋升,加之成家立业带来的生活压力与薪资水平得不到大幅提高的矛盾时,难免会出现不良的负面情绪。建议青年教师多注重自身的发展与进步,而轻视职务职称等光环,相信付出足够的努力,一定能有收获,致力于挖掘自身的潜力,适应环境。而不是采取埋头上课的逃避方式,或者转而寻求兼职,懈怠正职,甚至产生离职的想法。
  (四)高职院校应营造良好氛围,帮助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高职院校应该与时俱进,重新认识自身的存在价值,将高职与普通的技能学校区分开来,不应一味地追求培养技术性人才,而应注重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注重对教师队伍进行建设。而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帮助其度过职业高原,对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消除“职业高原”带来的不良影响。第一,执行合理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求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外,还应具备职业道德素养与优秀的学术科研能力。着力于营造多元化的学术研究氛围,采取适当的嘉奖方式,激励青年教师致力于教学改革。第二,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标准。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专业需求,配置教师岗位,实行一套切合实际的考核标准,将教学效果、学术科研质量等各因素纳入考核体系,而不仅仅以数量来评价教师的职业能力。对于各方面表现优异的教师,应在职务与职称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以此激发青年教师的竞争意识,以竞争促发展。第三,完善薪酬制度。尽管教师是一个需要奉献耐得住寂寞的职业,但教师首先是人,有着人的共性,需要生活与生存。因此,按教师的学历职称职务,教学效果,学术科研能力等安排合理的薪酬制度,能让教师意识到多劳多得,以收入差距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避免陷入“职业高原”。
   四、结论
  青年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意识到进入“职业高原”的时候,也没必要谈之色变。应认识到这是大部分个体在工作时都可能遇到的现象,只是进入的早晚或时间长短的问题。因此,青年教师应充分认识自身“职业高原”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对策,度过高原期,进入一个崭新的职业发展期。
  参考文献:
  [1]郑友训“高原期”:教师专业成长必须逾越的平台[J].当代教育科学.2005(11)
  [2]侯秋霞.教师职业高原现象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7(3)
  [3]王艳杰.高校教师“职业高原”现象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
  (责任编辑:陈 通)

标签:队伍建设 青年教师 高原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