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二周记 > 正文

中学生怎样培养创新能力 生物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当我们坐在计算机前手握鼠标变换着窗口,当我们在网上漫游或在电脑中游戏的时候,我们能深深地感到我们已经被带进一个崭新的时代,即知识经济的时代。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发展创新教育是必然的选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创新教育要贯穿生物教学的始终
  
  1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传授生物知识、训练技能、进行方法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进行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是基础生物学的主要目的,也是当今生物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学活动。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并自觉地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个目标来组织教学。
  
  2 明确创新内涵,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何谓创新能力呢?创新能力就是通过对已经积累的知识经验进行科学地加工和创造,以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和新产品的能力。广义的创新能力还包括利用现有知识去重现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的能力。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的创新能力。学生创新,多数是学会意义上的创新。中学生的创新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进行发明创造,而是要求学生具有批判性的思维品质,能进行独立思考,进行自主的、个性化的创造性学习。
  
  3 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师自身创新能力。
  中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生物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成为学生榜样。教师可以通过对生物学史和著名生物学家及其科学研究方法的分析,通过关注或亲自进行教学研究工作,体会创新的思考过程,从而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教材的忠实复述者转变成教材的再创造者。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向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方向转化,由注重结论向注重过程转化,由单一的评价方式向多元评价方式转化。将创新意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处处显现出教师创造的痕迹,让学生深受感染,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功效。
  
  二、如何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
  课堂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自由度极大的创造性劳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背”,这种僵硬、单一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必须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方式要有启发性和多样性,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对于“神经调节,,、“免疫调节”等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可采取“定向质疑――引导探索――反馈运用”的探索式教学法;对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一些结构性、过程性的教学内容,可采取“观察探究――分析思考――归纳总结”的引导发现教学法;对于“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保护”等一些浅显易懂、内容生动的教材,可采取“提问激趣――自学阅读――引导归结――补充评讲”的读书指导法。
  
  2 调动学生创新激情,营造创新课堂氛围。
  创新氛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活动场所的布置如课室、实验室;另一方面是教学活动中要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及教学互动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轻松、愉快的良好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还能活跃创造性思维;而焦虑不安,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则会降低人脑的智力活动水平。因此教师在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异议要鼓励和表扬,形成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如: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一些生活垃圾如何处理、克隆及珍惜动植物的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或辩论会,师生随意交流辩论,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常使学生超越教师,对某些问题产生新的观点和,这些观点和想法对专业人士来说也许是陈旧的,甚至有时还显得幼稚,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创新的“火花”。
  
  3 重视直观教学,开发右脑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称,他提出狭义、广义相对论的思维方式不是语言,不是数学符号,而是图像。脑科学告诉我们:人的右脑是对具体信号发生反应的神经中枢所在,是形象思维等生理结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应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注重直观教学,开发右脑潜能。
  直观教学可分为直接直观和间接直观两种。直接直观包括活的生物体、标本、生物学实验等;而间接直观则包括挂图、图表、模型、黑板画以及电化教学所用的幻灯、投影机、录相、电脑等。
  
  4 训练和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而百见不如一“做”。创新能力不是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来的,而必须通过学生的“练”和“做”养成。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不可缺少的一环。作为生物教师,应教学生在生物环境中如何发现问题,怎样提出新的问题和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发展其创造性和想象力。如:在讲《细菌》一课时,提出这样的问题:(1)新鲜肉放几天就会腐烂,而在同等条件下为什么腌肉却能保存较长时间?(2)为什么不用糖腌肉而用盐腌肉?首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兴趣大增,有的认为,糖腌肉没有盐腌肉好吃。有的认为糖是有机物,可促使细菌生长等。讨论气氛热烈,最后由老师点拨引路,启发释疑,得出结论,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教师要开动脑筋,多一些变式训练,多出一些开放性的题目,鼓励学生作答的时候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充分的放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之个性化,具有发散性。
  
  三、生物教育的评价制度要体现创新教育的思想
  
  在创新教育的模式下,对生物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应只对学生所学知识记忆的多少的评价,更主要是对生物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特别是运用生物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在综合评价中要增加实验能力评价。改变单一的考试考核制度,采用多种方式考查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注意通过实验、设计、实际操作、应用或调查研究等方式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中的不同见解,支持学生中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想,即便是错误的回答,甚至当时看似荒唐的回答,也绝不能全盘否定和排斥,应尽力捕捉每位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另外,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应坚持使用一些富于激励性的语言,比如:“你回答这个问题的角度很新颖”、“你的回答很独特”、“你所说的这个方面,连老师都没有想到”、“你所回答的可能是正确的,老师现在不能肯定,我们课后再进行探究”等等。激励学生创新。

标签:生物学 创新能力 中学生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