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二周记 > 正文

培养语文素养提升就业能力: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培养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就业是一种就业能力的竞争,语文素质是一种重要的就业能力,学生必要的“听、说、读、写”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人文素养、儒雅的气质和文明的举止等语文素养的培养,都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就业;就业能力;语文素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般认为语文教学有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德育目标、审美目标,但我认为关键还要有生存目标。从小的方面看小学毕业、中专毕业、高中毕业,抑或大学、研究生毕业,都要走进社会,要工作,要吃饭,语文要有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就业服务的功能。从大的方面看个体就业能力强,其服务的社会组织竞争力就强,个体就业能力强、组织竞争力提高了,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就会提高,就业能力是提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语文教育要转变育人理念,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把素质教育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服务。
   一、就业是一种就业能力的竞争
   2010年11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德育与职业指导处在广东省惠州市、河北省张家口市、湖南省株洲市、四川省成都市的71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了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抽样调查。中职毕业生就业起薪介于1000元与1500元(含)之间人数所占比重最大,接近就业学生数的一半,而起薪高于2000元,只占比15.78%;而据广州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对同期企业起薪的统计显示,一些不需要太高技术能力的普工起薪也达到了1500元(包食宿),多数岗位的薪酬集中在1500元/月~2500元/月的区间。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大学生“被就业”,大学生的起薪比不上一个保姆等等报道时时出现在各类媒体上。据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所做的有关调查发现,52%的大中专毕业生在初次工作6个月以内就更换了工作单位。这说明当前各类学校的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质量不理想,工作稳定性较差。很多人认为这是由于专业技能的原因,但我认为用就业能力不足来概括更合适。就业市场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企业的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就要适应这个社会。学校学习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的期待、科技的发展是有一定差距的。学生在学校掌握的知识、技能只是就业能力的一个表现,是学生初次就业的敲门砖,只有把在学校掌握的知识、技能上升为就业能力,才真正具有就业的竞争力。许多调查研究表明,近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就业能力,许多求职者就是因为就业能力不强而未被录用;人们失去工作也不是因为缺乏专业知识、技能,而是缺乏就业能力。美国一份有关失业的报告说,90%的失业中的人不是因为不具备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是因为缺乏就业能力。
   二、语文素养是一种重要的就业能力
   (1)就业能力内涵解读。就业能力是近年来出现并逐渐流行的一个概念。国际劳工组织(ILO)对它的表述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DFEE)定义:就业能力是获得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STD)把就业能力涵盖的16项技能分为5个类别:基本能力(阅读、写作、计算)、沟通能力(听和说)、适应能力(问题解决、创造性地思考)、群体能力(人际技能、团体工作、协商能力)、影响力(理解组织文化、分享领导)。
   (2)语文素养内涵解读。语文素养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态度、语言体验、语感能力、语言积累、语言品质、语言行为,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修养、学识、造诣、技艺、才能、品格方面的基本状况等三方面的内容。从上面的分析发现,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最初就业成功、维持就业、获得就业提升机会和必要时获取再次就业成功所依赖的能力。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纯粹的职业技能,而是一种由知识、技能、思维、个性、观念、心理等一系列能够适应就业的素质群组成,其中综合人文素养是其表现的核心。由此可见,就业能力提高与语文素质养成是紧密联系的,当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的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其身上形成就业能力。
   二、语文素养形成就业能力的层次探析
   语文素养形成就业能力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可分六个层次。
   (1)必要的“听、说、读、写”语文知识,是最基本就业能力。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语文知识都不具备――一个文盲,很难想象其有很强的就业能力。因此,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对一个求职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2)丰富的语言积累,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语言积累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语文素养,进而形成一定的就业能力。比如说掌握一定量的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等,这是形成基本能力(阅读、写作、计算)、沟通能力(听和说)的基础。
   (3)熟练的语言技能,是就业能力的外在表现。语言技能直接影响着初涉职场的职校毕业生。面对待遇优厚的招聘启事,不能写出一份像样的应聘书;面对招聘考官犀利的问话时,语无伦次,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要求;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展示自己的专业才能,便被阻隔在就业的门槛之外。而一些应聘的成功者,首先取悦于考官的,往往并非是专业技能过硬,而是善于表达和沟通的能力,得以使他们走进职场,迈开就业的第一步。因此,培养学生、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技能等,这是求职、任职最基本的技能。
   (4)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终身就业的关键。习惯本身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却是获取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桥梁,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持续发展的拓展张力。美国劳工部一项研究预测,现在20岁的年轻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转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我国社会也同样在发生变化,一个人一辈子固定在一种职业或一个岗位上的时代即将消失,它要求人们要不断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变换了的工作,否则就有失业的危险。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等,这些在长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的语文习惯,可以帮助人们形成并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人的性格的形成与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职业适应能力,是学生就业能力的持续发展、终身就业的一个关键。
   (5)深厚的人文素养,提升就业能力的根本。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语文教学通过“习文悟道”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思想品质,提升学生的道德感受、价值评价、责任归属、美的发现及个性心理品格,在持续发展过程中打造学生的人格魅力。就业是一种综合素质的竞争,深厚的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深厚的人文素养是“道”,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能帮助人们学会如何去做人,同时深厚的人文素养也表现为一种就业自信心和岗位适应能力,促进全面的发展,从而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6)儒雅的气质和文明的举止,是就业能力可持续发展深层张力。语文素养最后表现为高雅的言谈举止,与人交往态度大方,谈吐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能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能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这是一种完美人格塑造,是群体能力、影响力的集中表现,可让人在职场竞争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总之,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形成语文素质是学生就业能力的综合表现。语文素质关系到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和职业人生的设计,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一种重要的就业能力。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服务,应该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应该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6.
  [2]帕特丽夏?威奈尔特.就业能力: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中国
   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惠州市博罗中等专业学校)
  

标签:素养 语文 培养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