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出国考试 > 正文

【山水春秋】飞花令秋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古代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及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辉煌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审美品质集中体现着东方文化的经典内涵和迷人魅力。   关键词:古代 山水画 笔墨 诗情 雅俗 内涵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内容,而中国传统绘画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性追求成为其永恒的主题,这也正是山水画长期占据中国古典画坛显赫位置的主要原因。
  山水画的兴起与封建士大夫的思想变迁密不可分,六朝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战乱时局,使他们对现实多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寄情山水、感受山水之美的社会时尚为山水画的兴生创造了条件,山水画便萌芽于魏晋而独立于隋。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已体现出对山水人物活动环境的着力描绘,技法虽简略幼稚,却已见山水画雏形之概貌。我国现存最早的独立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技法进一步完善,标志着山水画的体裁独立。勾线填色、无皴无擦、富于装饰品味的青绿形式是早期山水画的典型风格,它不仅为唐代绘画的五彩缤纷再添了一分绚丽,也为山水画艺术的渐趋成熟奠定了根基。
  唐代山水画的成熟标志是不同表现样式竞相发展格局的形成,山水画进一步走向繁荣,也铺垫出其两大体系的样式分野:北宗和南宗的不同特色与对应。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金碧一体,继承传统方法,发展成工整细致、金碧辉煌的绘画风格,被后世称为“北宗山水”,即山水画史上的密(工)体,它体现了院体山水的先声;吴道子、张?、王维、王墨等人的水墨一体,用笔粗疏奔放,用墨灵活多变,破墨泼墨相济而运,不求设色之艳丽,但求诗情画意之雅趣,这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一次大的变法,后世称“南宗山水”,即山水史上的“疏(写)体”,树立了文人写意山水的形制,并在五代两宋时期得以迅猛发展。唐代是中国山水画成熟的开端,此间对于山水画的探索(比如皴法的演变成熟),为宋代山水画的鼎盛夯实了基础,并使其技巧法理在五代到宋初期间高度完备起来――山水逐步成为我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画种。
  五代的南唐、西蜀等国首创画院,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分立,画院的职业画家争相在自己的艺术领域内研磨探索,各画科都日见壮大,而山水画更渐居画坛之首,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清代初期,历时近千年才开始转向花鸟画,原因是水墨画兴起之后,便逐渐在山水体裁中找到了理想的发展空间,这的确是水墨艺术最适合存在和自由发挥的绝佳媒体,加上“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渗透,山水画的主干地位即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五代的山水画发生了关键性的变化,山水题材被作为人类赖以世代生息的环境加以描绘,山水画至此成为各类画家驰骋笔墨的主要阵地,画论、画法、画风、画派演变皆以山水为中心。“荆、关、董、巨”成为历史上标志着山水画走向成熟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他们在山水画的发展进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桥梁作用。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创造出大山大水的全景式构图,善于描绘雄伟壮观、峭拔冷峻的北方山水;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山水画派,则善于表现平淡天真、柔和蕴藉的江南风景,多描写风雨明晦的自然变化。两大画派的形成,开始了中国水墨写景山水的先河,其笔墨气韵、状物造境都反映出鲜明的地貌特征,也更奠定了历代画系画派发展的渊源和根基。“五代四大家”的出现,标志着水墨山水技法的发展成熟,作风上有苍茫浑厚和柔丽简约,技法上有工细与写意等多种变化,此外以诗文为基础的文人倾向也日益严重,但这些都并未导致山水画脱离写实的道路而使之发展到更高阶段。
  五代以后,水墨成为山水画的主要表现形式,皴法、墨法的完备成熟使山水画更富有情趣和内涵。宋代山水画继续向更广更深的层面发展,其创作思想、表现技法和观察方法都达到空前高度,而且更集中体现出鲜明的地域形态的个人风格,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势。北宋李成、范宽、郭熙对五代荆关之北派山水的发扬光大,苏轼等人倡导的文人画的兴起以及米氏父子对雨山墨戏的江南画派的新创造,王希孟、赵伯驹受水墨技巧影响而对古典青绿山水的发展和突破,张择端的风俗画旷世巨作,以及界画、山水小品等各种样式的全面发展,加上南宋“刘、李、马、夏”用笔简括、意境新奇的山水画崭新气象的创造等等,都充分体现了宋代山水画的绚丽多姿,展现了各类画家的创造才能。许多山水画表现形式都始创于宋代,单以皴法而言,就有董源、巨然创披麻皴,范宽创雨点皴,郭熙创卷云皴,米芾创米点皴,李唐创大斧劈皴等等;以笔墨而言,“浓、淡、积、破、泼、焦、宿”等“七墨法”业已形成;构图上,全景、偏角皆有。故清代笪重光《画筌》中言称“唐画山水,至宋始备”。
  王维在其《山水决》中讲道:“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水墨山水始于吴道子,后继有王维的破墨山水及王墨的泼墨山水,加上董源将“淡墨轻岚”的水墨渲淡画风带到宋代,发展和提高了水墨画法的表现力,并使“用墨”于山水画表现技法中愈显重要。李成的“惜墨如金”便体现了对用墨的理解和重视,山水画发挥用笔用墨的作用以至宋代,尤其是南宋,其基础已相当巩固。“南宋四大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将水墨之美发挥到极致,达到淋漓苍劲、墨气袭人的地步。所以说,水墨山水萌芽于唐而成于南宋,这种重视用笔用墨、重视水墨交融的艺术追求,恰恰契合了宋代以后文人画的审美要求和典雅规范,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具有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逐渐积淀出一种民族性的绘画语言和艺术风范,世代延承,成为民族绘画的精髓和种子。
  元代山水在文人画苑囿中又出现了新的转折,山水画已不再强调山水题材的内在结构和独特形韵,而是将其作为移情寄兴的手段,更多表现画家的自我人格和艺术个性,在笔墨技巧、意境创造和审美观念上都有新的突破,为明清山水画提供了许多积极的示范作用;但同时,元代山水画的表现内容却明显脱离生活,一味崇尚古韵,强调清淡孤冷的意趣,也给后世留下消极的影响。元代山水画仍以水墨为主,通常边勾边皴,多用干笔皴擦,追求“书画同源”,强调以写代描,文人水墨写意山水的完整格调形成。主要山水画家多师法北宋风格,元代中后期出现的“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都是隐士画家,他们代表着元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均师承董巨,却也个性鲜明,或苍茫沉郁,或简洁疏朗,或墨气浑厚,但都追求“雅洁淡逸”的遁世意趣。
  明代山水画笼罩在文人画一统天下的氛围中,从表面上看风格多样,流派纷呈,但表现内容日益空洞,从整体上表现出艺术创造力的匮乏。“明四家”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皆属文人画体系,多重视文学修养,能诗词,工书法,落笔便富有诗情画意。明末董其昌则以仿古为尚,注重笔墨韵致并以“南北宗”之分来“崇南贬北”,竭力抬高文人画的地位。明代山水画虽风格多样,但多贬斥异己,流俗于门户偏见,极大阻碍了山水画艺术的健康发展。清代山水继承明代传统,继续推崇文人画在画坛的垄断优势。在文人画的发展过程中,“保守”与“革新”两种画学思想的对立成为清代画坛的显著特征。保守派以“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为代表,其山水画讲究严谨的笔墨规范,对宋元名家均有深入研究,可谓传统笔墨技法的集大成者,但他们缺乏对山水的真实感受,作品陈陈相袭,总跳不出古人窠臼,却因为这种稳定保守的绘画风格迎合了清初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而声势显赫,被称为“正统派”,影响广泛。革新派以“四僧”(弘仁、髡残、朱耷、石涛)为代表,主张师法自然,“我用我法”反对因循承袭,循规蹈矩,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尤其石涛在山水画领域建树最大,最能生动地表现大自然的氤氲变幻及勃勃生气,技法不拘一格,随境界意趣不同而变化,运笔灵活,用墨泼辣,气势奇绝,风格新颖,是清代最富独创性的山水画家。从总体上讲,明清山水画日趋萧条,中国古代山水画步入衰年尾声。
  纵观中国古代山水画艺术,它作为传统绘画重要的有机组成长期占据画坛的主干地位,饱含民族绘画无限丰富的艺术内涵,它身上贯穿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的精髓和血脉,并开创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审美天地。具体到画面形式,它积累成一整套蔚为大观的技法体系,其中心内容是笔墨抒写及其程式章法的表现手段;具体到审美底蕴,“天人合一”的意象造型观念、诗情画意的意境创造、雅俗格调的规范划分是它的价值核心,其中所沉淀出的更是一种深厚广博的史诗般的绘画文化。这种画面形式与其审美底蕴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的绝妙契合,导致了传统山水画艺术始终驰骋于笔墨的舞台中央,以笔墨自身独立的审美品性调度出山水画宏观的风格流派及其演化历史。又因为传统山水画深受中国古典哲学庄禅、佛道等玄妙空灵的文化精神制约,更使笔墨形式这一中心媒介渐渐疏远了视觉审美的艺术轨道,变成一种具有抽象性和象征意味的表现形式,中国山水画艺术从产生到成熟,从鼎盛到衰落,都历史地印证着这种表现形式所影射出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古代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支柱,经过千余年的发展演变,创造了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博大精深的灿烂成就,充分奠定了它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崇高地位,对后世山水画乃至整体的中国绘画艺术都具有长久的渗透和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省略

标签:春秋 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