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出国新闻 > 正文

【高职影视专业《影视作品分析》课程的定位及教学改革探究】高职课程建设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影视专业,作为本科教育必修课的《影视作品分析》课程也开始走进职业院校。一直以理论和素质教育为主的《影视作品分析》课程,应该对其课程定位和教学过程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才能符合职业教育特点,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高职教育;影视作品分析;课程定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29-02
  
   随着“第七艺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影视相关的专业人才逐渐供不应求。在这样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办了影视专业,而《影视作品分析》也成为所有影视专业高职学生的必修课。但是当《影视作品分析》课程真正走进了职业教育,其课程的定位、内容、和教学过程,也势必应该与时俱进,以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需要。
  一、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定位
  高职院校的影视专业的课程设计基本上以技能型、应用型的课程教学为主,这就要求一向侧重理论和素质培养的《影视作品分析》课程也应该进行具有“高职”特色的重新定位。首先,《影视作品分析》课程应该是高职影视专业的必修课。著名导演谢飞就曾经说过“学习电影的最好方法一是拍电影,二是看电影”。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苏牧,也在他的北影教材《荣誉》中写道:“如果能够真正读解了二十部作影片,其实,你已经可以从电影学院毕业了。”可见观摩作品对于影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面临着理论基础薄弱的弱势,为弥补不足,必修《影视作品分析》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影视作品分析》课程应该适当肩负起电影基础常识普及的重任。一般来讲,高等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的时候,会有《电影历史和流派》《影视鉴赏》《影视精品解读》等课程,帮助学生从各个角度了解电影的发展、鉴赏解读经典作品。但是职业教育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这方面的缺失应该由本门课程来弥补。因为只有打好基础,增长见识,开拓眼界,学生才可能形成独具个性的影视感觉。但是课时有限,需要老师去做整体的衡量和把握。最后,《影视作品分析》课程应该掌握好与视听语言课程的衔接。影视分析课程是旨在通过观看――欣赏――分析,培养学生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去解读影视作品的能力,达到从美学角度去欣赏影视作品的目的。因此视听读解是这门课程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承担这两门课程的老师做好协商和沟通,避免重复教学的同时,最好能够在分析课上对于视听理论要素进行综合的分析及点评,使学生能够从感性的理解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从而达到游刃有余地应用。
  二、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本课程中,大量的观摩阅读是学生要完成的课程任务,因此教学研究对象的选择成为课程合适与否的关键。目前即使是公认比较优秀的教材推荐影片也多达二三十部,比较分散,教师在选择影片的时候,随意性也较强。因此,系统的选择影片是该课程任课教师首先应该做好的课程准备。尽量选择不同国家,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类型,并且尽量少的影片,给学生观摩。因为课时是有限的,少而精,才会分析得更加透彻,也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
  在影片的选取上,厚古薄今的现象一直比较严重。这表现在,一些教材推荐的虽是经典佳作,但时代久远,并不能从视觉或情节上吸引学生。例如,《公民凯恩》是多视点结构的开山之作,但是影片毕竟年代久远,叙事和影视表现手段相对落后,这也削弱了学生仔细研读视听元素的兴趣。我们可以选择播放其他采用多视点结构的电影,比如节奏更快、情节更为吸引人的小成本电影《刺杀疑云》。学生明显兴趣更强,参与度提高,娱乐中就可以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厚古薄今的观念还表现在,教师往往更注重“电影史”中的影片,却忽略了对当下种种电影现象的关注和分析。但实际上,引导学生认识和鉴赏当下的电影应该更具有现实意义。比如近年来电影的戏仿之风,以周星驰为代表的“无厘头”电影,以《疯狂的石头》为代表的新概念的灰色喜剧电影等,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从历史从视听的角度进行现代的解读,学生的收获才是与时代协调发展的。作为高职院校的影视分析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有所取舍。应该更侧重选取能够直接指导实践部分的理论分析,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如各种影视造型的手段与方法,确立时空调度的运动观念等,而对于电影审美维度上的鉴赏,影视评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等内容,则可以做适当程度的压缩。
  三、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及互动改革探索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方法的引入和改革,都要先对受众特点有一个清晰的把握。高职院校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思维活跃,但是比较轻视理论基础学习。而高职的影视专业的学生,往往更加重视软件机能上的操作,忽视解读影视作品的作用。针对受众群体特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影视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整合课程资源。每周留给学生一部到三部影片的观影作业,让学生对于电影有总体的了解。这几部影片,应该服务于同一个主题。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把几部电影的片段整合。比如,在探讨影片是如何进行人物形象塑造的主题时,可以把《小鞋子》《这个杀手不太冷》的部分片段节选出来加以分析;在介绍电影蒙太奇的时候,可以把《战舰波将金号》中的“敖德萨阶梯”,《一个国家的诞生》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和《罗生门》中的片段作以阐释,这样不但可以最大限度的扩展课程容量,同时加深了同学们对于影片的理解和赏析。
  2.开展主题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目前,很多学校的《影视作品分析》课程还停留在“影片观摩+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阶段。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往往被感官刺激所吸引,忽略了对影视作品主题内涵的领会和影视艺术技巧的分析。采用主题探究式教学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题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指的是老师给学生规划一个主题,让学生想办法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老师可以在课前给定影片和主题,让学生灵活利用各种资源,进行主题探索,形成自己的观点后,参加课堂讨论。比如,在关于长镜头的主题中,可以选择《大象》和侯孝贤的《恋恋风尘》,让学生在与好莱坞蒙太奇手法的对比中,得出长镜头的美学特性及其局限性。同时,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对长镜头这种电影语言的发展和意义,对于长镜头与短镜头功能的区别等方面,进行更广的扩展和更深的分析。
  3.凸显学生主体,采用互动式教学。本课程的特点,容易形成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这会形成学生的思维惰性,也会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互动式教学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互动式教学可以是师生的互动,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在课前准备好互动式问题,教学开始,教师一一向学生抛出,学生广泛思辨、争论,最后达到了解熟悉所学内容的目的,同时开阔思路。也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开展组内讨论和组间辩论。例如在探讨《大象》的片名跟影片的主题关系时,学生们的探讨非常激烈,甚至提出了一些新颖独到的见解。这样的探讨不但开拓学生思维,而且促使教学相长。
  4.创新教学成果检验方法,体现高职特色。“要想真正获得分析电影的能力,只有通过观片实践、影评写作和阅读来实现。”有鉴赏有观点肯定就会有评论。《影视作品分析》课程通过影评来检验学生对于作品的分析能力是可行的。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毕竟不同于本科院校,不必一定要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理论批评。但要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和基础,对影片的某一特点或者几个特点进行分析评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尤其要会选取影片值得分析的部分进行鉴赏。在影片欣赏评析的过程中,形成对于影视视听理论的更高水平的鉴赏能力,并且能够以一个影视从业人员的角度去观赏体味评论课堂之外的影片,这也是本课程希望达到的教学效果。另外,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还可以以创作作品的形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比如,可以跟视听语言课程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分组制作向经典影片致敬的短片作品,活用课堂上学过的理论知识,以作品来体现所学,也更是符合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标准。
  以上教学改革的思想,是遵循“知识――能力――素质”的教学指导思想而展开的,也是依据高职特色而展开的。希望高职影视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影视作品分析》课程,提高鉴赏能力,完善知识结构,理论结合实践,提升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周国烛,王文博,韩志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杨彦如.高职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张会军,陈?,王鸿海.影片分析透视手册[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4]苏牧.荣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5][美]大卫?波德维尔,克莉丝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第5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76.

标签:教学改革 高职 探究 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