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三周记 > 正文

培育新型农民 [关于培育新型农民的思考]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并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此,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关键词]新型农民 培育 新农村建设
  一、导语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农民的使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最终要靠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新农村的建设者不是国家,只能是农民。国家只是新农村的推动者,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主力军。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败。因此,怎样培育新农民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重大课题。
  二、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障
  “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农村问题解决的好不好,不仅关系到农村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建设的大局。我们党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新农村建设事业要取得成功,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需要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所谓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相对,是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新一代农民群体。培育新农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务艰巨,需要我们作出不懈的努力。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培养造就新农民这一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英格尔斯曾指出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不仅是发展的最终要求,也是获得更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方式,同时也是现代化过程自身的伟大目标之一。农村社会现代化说到底,是以人的现代化为根本,即是以农民的现代化为根本。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更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为此,温家宝总理曾指出,提高农民素质是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正如,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
  (2)培养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大量农业科技成果只有最终为广大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十分有限,目前,我国农民增收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务农,一是务工经商。我国农民的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与现代农业要求不相适应,使得农民不可能通过务农来增收的。由“民工荒”现象,可见我国农民劳动力素质与我国产业需求不相适应,务工经商也无法使农民增收。为此,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使得农民得到全面发展,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3)培养新型农民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加速剂。培养和造就新农民是促进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缺乏职业技能,既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建设,也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的转移,影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而对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产生了影响。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
  三、培育新型农民的基本路径
  (1)强化政府的责任,提高重视程度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将建设的着重点放发展农村经济上,而忽视了农民这一隐形主生产力。随着农民主体作用的明朗化,政府和社会各界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是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来组织实施,新农民的素质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最终成效。我国农民素质低的现状是由政府重视缺失导致的,各级政府应该加大扶助和支持力度,进一步深化培育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培育新农民。同时,社会主义建设包括新农村建设最关键的是人才,为此要树立新农民的人才观,重视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育,农业的属性决定了农民的注重实用的特征。新农民必须代表着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只有以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起来的新农民,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为此,要强化政府培育新农民的责任,提高认识。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转变农民的观念
  文化集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功能于一身。也就是说,文化发展直接影响着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修养等精神生活,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我国农村物质资源的逐渐丰富,拓宽了农民群众的视野,动摇了农民传统的一些观念。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可以促使广大农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使得农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自觉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了解客观现实,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增强市场意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知识、新技术,提高效率意识;在学习中求管理、求本领,增强农民的经营发展意识。文化建设对于培养农民学习自觉性和能力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文化建设可以活跃农民的思想,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让农民自觉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当中,把农民的精力集中来,把农民的创造力发挥出来,才能加快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3)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培育和造就新农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的基础教育直接决定着我国未来农民群众的素质。从发展角度而言,培育新农民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这也是培育新农民的现实选择。义务教育的免费性,是确保农民不因经济原因而丧失发展机会的重要手段,是农民能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前提,也是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增强义务教育的实施力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现行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其次,必须确实调动农村教师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提高农村教学质量,这是农村基础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同时,农村的基础教育内容要与农村社会经济实际相适应。以农村现实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对农村青少年进行教育,提高他们认识社会、理解社会的能力。在有经济实力允许的地区,将农村义务教育年限逐渐扩大,现阶段的义务教育主要是文化知识的启蒙,还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一定层次文化的新农民,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应该将延长农村义务教育的年限作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
  (4)广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培育新型农民农业是有时节性的,农民的劳作是季节性的。为培育新型农民,农业部指出要充分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在全国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在全国农村掀起“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民得益于各类农民培训活动的开展,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升,为现代农业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建设、为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做出了贡献。这项活动的开展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一是以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广泛开展普及型培训,这就要求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强农富民政策,健康娱乐文化,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送进千万农家,送到田间地头。二是重点抓好职业农民培训。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开展系统化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发展壮大职业农民队伍。三是深入推进农民创业培训。这主要以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为指导、扶持和服务目标,帮助他们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四是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以“一校多教”、送教下乡、半农半读等多种形式,吸引一部分有志向、有头脑的能手留在农村,提高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潘维,贺雪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
  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王兰坤,刘瀛纪.农村社会学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
  学出版社,2010.
  [3]严书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N].光明日报,
  2006-04―14(4).
  [4]农业部全面部署“十二五”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央
  政府门户网站,2011―12一08.
  [5]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
  年规划印发稿[M].农业部网站,2012―12―30.

标签:培育 思考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