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一周记 > 正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趋向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从2001版到2011版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走过十年。回溯2001版新课标颁布之初,我国教育信息化刚刚起步,许多被称为典型或示范的“整合课”,往往是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课,或只是教师在课上运用了某种信息技术。尽管这样的“整合课”对突破教学重、难点有一定的帮助,但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
  这期间,相关研究也大多停留于定义、概念的讨论,真正深入到课堂教学中研究“如何实现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还很少。由于对整合的实现途径并没有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处在浅层次阶段。而2011版课程标准的修订,恰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
  与2001版课程标准相比,新版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更明确、指向更清晰,教学环节的实施与指导建议也更具体,可操作性更强。尤为明显的是,新版课标不再是对整合的泛泛之谈,而是充分肯定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其中对技术的认识更加理性,更加关注整合教学微观层面的实施过程,重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无隙渗透与无缝衔接,引导整合逐步走向深层次。因此,在具体落实新版课程标准时,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版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支持各种综合性学习活动。例如,语文新课标指出:“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英语新课标指出:“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种媒体手段、多类型平台和多方位空间”;数学新课标指出:“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可见,技术不再是形而下的工具,而是更多地被看作是生存与学习的环境。
  其次,课标中强调了数字资源建设意识的树立,应有机整合学校、社会、网络等有益的课程资源,为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语文新课标中提到,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在认真分析本地区和本校资源特点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建设与发展区域内资源库,做好校本资源的积累、保存、延续;英语新课标也指出:“以不增加学生的负担为前提,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并积极鼓励学生“建立和利用自己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数学新课标则鼓励多方力量的参与,如教材编写者、教学研究人员、教师和有关人员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与利用适合自身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资源”。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北京市教委将于2012年3月正式启动名师同步课程录制工作,中小学生9月份开学就可免费通过网络共享21门学科9500节优质课程,从小学到初中所有纳入课表的课程均实现数字化。此举正是应了新课标中对数字资源建设的要求,在基础教育领域内打开数字资源共享的新局面,既能为资源匮乏的偏远地区提供大量优质资源,也能促进学校和学科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再次,新版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电子设备、计算机网络在普通家庭中的日益普及,中小学生网络化、社会化的程度与日俱增,作为教育阵地中重要引领者的教师,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技术设备整合进课堂,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有机衔接。而要做到这点,转变观念很重要,多门学科的新版课程标准都强调指出,教师“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中的运用”,“积极学习并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在追求课堂40分钟的高质量教学中,不再一味地追求分数多少,而是有意识地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工具,“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引导、多点拨,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从内心唤醒他们的学习欲望,加强学生独立思考、与人合作、探究发现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切实做到以学生个人发展为基本出发点。
  此外,新课标中还要求加强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综合素养,灵活变换多种教学形式,“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深入探索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鼓励多种媒介的学习与阅读,开展多种课外综合实践活动,创造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在学校营造学生喜爱、乐于学习的校园氛围。
  可以说新版课程标准是基础教育的“有力推手”,它能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推向更深层次的融合,逐步实现数字化学习的创新、变革与突破。
  当然,我们不能指望新课标一公布,就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呈现焕然一新的面貌。对新课程标准的精准解读和适切把握,还需要理性的校长和教师,在认识到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的同时,应保持理性,切忌本末倒置。
  
  师友热议
  主持人:以下观点出自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QQ群,以及中国电子白板教育网,欢迎对教育信息化热点有所关注的老师踊跃参与。
  北方:
  信息技术的软硬件发展遵循着神奇的摩尔定律日新月异,学科的发展也理应跟随其发展的脚步走在时代的前沿,可是在此次新课标中,并没有提及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那么信息技术课将何去何从呢?值得深思。
  蚂蚁筑强:
  课程标准是教育课程设置的标准,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是对教育教学的认可。这次出台的课程标准中,虽然在各学科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有所体现,但却没有推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新标准。这样的局面,是否意味着人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没有全面认可?或是信息技术课的方向即将有所改变?盼望信息技术学科新课标早日公布。
  快刀乱麻:
  从某一侧面上看,新课标是返璞归真的,当今学生熟悉网络,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写字、作文大多通过键盘输入,其书写能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新课标中增加了书法课和《九章算术》传统内容,可以说是对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某种审视和对传统的追溯。另外,新课标又是紧跟时代步伐的,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强调了信息技术的作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莫-缘静海:
  新课标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评价关注很多,在解读新课标时,我们可以发现各门学科间的通用点,借鉴其他学科的新要求,给所任教的学科教学带来启发。
  
  
  编者结语:从旧版课标的“精神传达”,到新版课标的“明文规定”,我们欣慰地看到,信息技术的身影贯穿于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中。经历了十余年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之路,人们对于课程整合的认识走向深刻,对信息时代的特殊性更加了解。信息技术不再是“摩登时代”里的一对银色扳钳,也不仅仅是寻常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它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与意义,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与环境,囊括了整个时代。

标签:信息技术 趋向 深度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