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一作文 > 正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另眼看“宅男”]装在套子里的人

时间:2019-01-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主持人:黄春黎(本刊编辑)   讨论者:刘永红(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周丽江(文学博士)   王先海(语文特级教师)   时 间:2012年01月02日
  地 点: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会议室
  
  主持人:说到契诃夫,学生并不陌生。其《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堪称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套”很容易让人想到中国古代常说的“彀”和“瓮”,还有今天我们说的“宅”。入套、入彀和入瓮可能更多是被请进去的,但宅却更像是自愿主动的。我们该怎样来理解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产生呢?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算不算“宅男”呢?
  刘永红:“别里科夫”在俄语里的词根是бел-(白…),如бельмо(白内障),бельмо в глазу(眼中钉);或белка(松鼠),如作家对人物的外貌描写:“苍白的小脸上的墨镜,那张小尖脸跟黄鼠狼的一样”,这种设计不仅表现出作家对这种人物的憎恶,也流露出作家的同情,因为,别里科夫不是一个坏人,他只是一个太过压抑自我的小人物,一个藏在厚厚皮毛之中的胆小的可怜的松鼠,一个喜欢条条框框的精神奴隶,从这个角度来说,别里科夫是有那么点“宅”的意思。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核心是恐惧。小说中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как бы чего не вышло”)。“как бы не……”(“可别……呀”)在俄语里是一种虚拟语气,一种假设,一种无端的揣测,这种语气,表达的不是人物的礼貌,而是人物的胆小怕事、沮丧和不安。其实,现实中很多卑微的小人物都会日日念叨、时时担忧。那些“宅”起来的人,大约也不排除那种畏怯、沮丧和不安吧。
  王先海:今天主持人用流行时尚的“宅”来形容别里科夫,真让我感到耳目一新!这篇课文平常的教法就是分析人物,总结专制制度如何造就了一个可怜虫,他如何害怕新事物之类,学生也感到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但实际上经典作品的意义就在于他总是有超越时空的价值,总是能让他的读者不断从中自我创造和生成新的意义。其实这正是读经典作品的一个重要方法:要学会自己去引申、联想。
  刘永红:契诃夫所生活的年代,俄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工业在发展,乡村俄罗斯的旧的秩序被急剧破坏,各种丑恶的东西在泛滥,生活像铅一样沉重,人们无所适从。但契诃夫一生热爱生活,追求真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创作着重批判和揭露现实中的丑恶现象,引导人们向往自由,热爱自由,为自由而斗争。“啊,自由呀,自由!哪怕只有一点迹象,哪怕只是一丝希望,它也会给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难道不是这样吗?”因而,也可以说揭露鼠目寸光、市侩习气、低级趣味、害怕进步、懦弱委琐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正是他的内在理想的驱动。
  周丽江:应该说今天我们的生活也有类似的特点,也是处在一种大变革时期,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理想和秩序又没有完全建立,社会上同样充满着各种丑恶的东西。这些都会让人觉得无所适从,觉得缺乏安全感,所以“宅”文化在今天的兴盛真是有原因的。但是我们今天又是如何看待“宅”文化的呢?我们将它看作是一种另类的个性,津津乐道,许多人都爱自我标榜自己很“宅”,“宅”成了一种时尚。别里科夫如果生活在今天,他那些标志性的打扮和谈吐或许也会成为一个时尚符号。但是契诃夫却没有这样简单化地对待这个人物。他所塑造的别里科夫,不是一个类型符号,而是一个完整的、丰富的人。正是在这样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中,他深刻批判了笼罩在别里科夫身体与灵魂上的“套子”或者说“宅”,如何毁灭了别里科夫的幸福与生命。
  王先海:确实如此。我觉得小说最动人的篇章就是描写别里科夫的爱情的那一段,其实这也正是小说情节的主干和高潮。但是很遗憾,我们的教材在这里删去了很大一段。比如别里科夫和瓦连卡初次相见的描写:“我们忽地看到,一位新的阿佛洛狄忒从大海的泡沫中诞生了:她双手叉腰走来走去,又笑又唱,翩翩起舞……她动情地唱起一首《风飘飘》,随后又唱一支抒情歌曲,接着再唱一曲,我们大家都让她迷住了――所有的人,甚至包括别里科夫。他在她身旁坐下,甜蜜地微笑着,说:‘小俄罗斯语柔和,动听,使人联想到古希腊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别里科夫身上的生命力,或者说对美的那种感悟其实没有完全泯灭。同时小说还大段描写了别里科夫对婚姻既向往又恐惧的心态――而他犹豫的核心是对两人性格差异的担心:瓦连卡太过外向:“她的性格太活泼。真要结了婚,恐怕日后会遇上什么麻烦。”但同时他又“与此同时几乎每天都跟瓦莲卡一道散步,也许他认为处在他的地位必须这样做。他还常来我家谈论家庭生活”。当然这一段教材里也没有。教材删节后给人的印象就是别里科夫之所以会考虑瓦连卡就因为她是五品文官的女儿,家里还有地。其实在完整的小说原文中,别里科夫是有着自己复杂内心世界的。他对婚姻的犹豫就源于对自己要承担的责任的怯懦:“结婚是一件大事,首先应当掂量一下将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而身在套中的他早已习惯了依赖,他过的是被动的生活,他没有主动承担的力量了。
  刘永红:王老师分析得很到位!作者通过别里科夫这个人物,从生活中表面的另类的“套子”里提炼出了“套子式的”思想方式、感情方式、存在方式,它死气沉沉,害怕新事物,缺乏安全感。小说对这种性格的形成并没有多加说明,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那正是专制制度长期对新生活新思想的妖魔化宣传和残酷镇压所带来的结果。这种镇压不但迫害进步力量,而且扭曲了大量普通人的性格。其实小说中其他人又何尝不是生活在套子里呢?
  周丽江:确实如此。别里科夫的同事鄙视他,城里的居民害怕他,他们都认为自己的压抑生活是源自他的“辖制”。可别里科夫只不过是总在忧虑,总在唠叨:“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他一个小小的卑微的中学教员能有多大力量。厌恶别里科夫不过是其他人逃避自己对现状应负责任的一种借口。别里科夫是卑鄙的“告密者”吗?不是。全文有哪里写到他实际进行过“告密”行为呢?没有。他去柯瓦连科家,其实是抱着忠告和规劝的目的,因为就他的“套子”观念而言,柯瓦连科姐弟的行为会引起乱子,他替他们担心,这是真诚的。别里科夫不过是生性胆小,草木皆兵,所以他严正申明自己要去报告。这是真正的“告密者”会做的吗?那位埋怨别里科夫压制了全城人的故事的讲述者其实也是“装在套子里的人”,他故意夸大别里科夫的“作用”,巧妙地推卸生活的责任,为自己的浑浑噩噩寻找借口。这些人看起来比别里科夫“新潮”、“开放”一些,其实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当然由于中学课本删节得太多,许多感受从课文中恐怕难以看出。所以我这里要郑重建议同学们看看完整的小说原文,也恳请我们的中学老师能够结合原文进行教学。课本上的删节版,尤其是对小说的掐头去尾完全破坏了小说的精髓!
  王先海:别里科夫逃避生活,正是出于他对世界的深深恐惧。我们现在很多时候也愿意宅在家里,逃避外面的世界和他人的目光,这种宅也未尝不是对套子的一种需要。但宅的心情却并不轻松,相反,是非常压抑的。只有躺在棺材里的时候,别里科夫脸上的表情才是幸福的,好像这才是他理想的住所。
  周丽江:可以说,当宅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我们并不能认为宅就是一种快乐时尚,宅男宅女可能也并不轻松。契诃夫起初是不问政治的,他只想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到了他的声誉和地位日益增高以后,他才逐渐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他必须认真地思索人生的目的和创作的意义。他曾说过,“自觉的生活,如果缺乏明确的世界观,就不是生活,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可怕的事情。”所以,到了创作的全盛时期,《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显现出了比《变色龙》更为明显、更为深入的社会批判意识。
  刘永红:如今在俄语文化中,“别里科夫”这个姓已成了一个普通名词,代表“别里科夫性格(беликовщина)”,具有集合意义,即代表一种产生于俄罗斯警察制度条件下的对新事物的恐惧、对旧事物的庇护,一种麻木和奴性的社会危险病。这样一群人在生活无望、生命无助的,机械地,麻木地执行成文的规矩和制度成为了主要的行为规范,日常的无耻、无知和肮脏摧残着人们的心灵,所有这些就是生活的“套子化”,使人丧失神圣的火花,丧失在各种形式中感悟生活的直接性和意愿。在这样的套子里,人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判断,没有人自己。对照今天我们对“宅”的理解和描述――究竟是将其定位为一种可怕的压抑和懦弱,抑或将其看作一种时尚个性而已,哪一种看法更利于我们的成长和幸福,更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自由呢?

标签:的人 套子 装在 另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