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中周记 > 正文

【韩愈散文艺术绍承《孟子》探微】孟子和孔子思想的异同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韩愈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出色的散文家之一,承袭儒家“兼济天下”的精神品格,绍继三代两汉之文的艺术成就,开拓创新,影响深远。苏轼谓之“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本文试从其散文艺术绍承《孟子》做一探究。
  关键词:韩愈 散文艺术 《孟子》
  
  韩愈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出色的散文家之一,苏轼谓之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①。韩愈承袭儒家“兼济天下”的精神品格,散文艺术师法三代两汉之文,开拓创新,影响深远。本文试从其绍继《孟子》艺术做几点探究。
  一、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形象性是文学区别于科学的根本特征,人物形象是文学形象的中心。小说、戏剧通过人物活动、故事情节塑造形象,诗歌或抒情或叙事以构成抒情主人公形象。散文类似诗歌,通过叙事议论抒情完成作者自我形象的塑造。
  “太史公曰: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②揭示《论语》已具备一定文学性,所以能塑造出孔子这一形象。之后的《孟子》,文学性大大加强,《孟子》七篇,有游说,有对话,有场景勾勒,孟子的形象就通过语言及场景凸现出来。
  孟子游说文,或劝谏、或讽刺、或鄙视,甚而有责骂,不同的语言展示出人物不同的侧面。“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③,追求理想的孟子;“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不卑不亢的孟子;“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直言磊落的孟子;要齐宣王来“就见”,不肯向权贵折腰的孟子;“不为管仲”取向高远的孟子;“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嬉笑怒骂、感情毕露的孟子,等等,全用语言塑造人物。“宿于昼。……隐几而卧”,是一段场景描写,刻画了心情复杂的孟子。
  韩愈散文艺术绍承了这一手法,通过析理、叙事、抒情等多种方式,塑造了“忠犯人主之怒”④的朝臣韩愈、“传道授业解惑”⑤的儒师韩愈、“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的文学家韩愈、“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的季父韩愈……这位千年前的散文大家形象活跃于其诸多的散文篇章之中。
  元和十四年,唐宪宗下令将凤翔法门寺所藏佛指骨迎入大内,再送京城佛寺供奉,一时间形成崇佛狂热。韩愈进《论佛骨表》,列举历史事实:上古帝王不事佛而长寿,汉明帝以后帝王有事佛者年祚短促;谓迎佛骨是“伤风败俗,贻笑四方”之举;论毕申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文体虽属表章,但韩愈通过论析事理树立了自己谏臣、忠臣的形象。林纾《韩柳文研究法》称之为“天下之至文,直臣之正气”,前句说文章价值,后句说写家品格。谭家健先生谓之“不要命的直谏文章”,“不要命”即是韩愈在此文中的形象。
  《进学解》假借国子监弟子之口彰显韩愈读书、求学、为文、为人种种方面。“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描写韩愈于业之勤;“ 排异端,攘斥佛老”概述韩愈崇儒排佛之坚决;文章“上规姚姒”“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无不师法,用铺叙写文章集大成之韩愈;“暂为御史,遂窜南夷”又写仕途坎坷;“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又是描写韩愈生活之清贫。
  《祭兄子十二郎老成文》通篇用叙述,读者如看到作者执笔临纸,写一回,哭一回,絮叨一回,捶胸顿足悔恨一回。极写叔侄之亲,深情贯注全文,孝慈亲善的韩愈呼之欲出。
  《论淮西事宜状》作于元和十年(815)。当时宪宗意欲征讨吴元济,派遣裴度视察军情。裴度还朝上奏可以对吴用兵。此时韩愈为中书舍人,上《论淮西事宜状》,议论与裴度相合。书状分陈平贼六条,从发兵、募兵、练兵、置兵、人心向背、力量对比、赏罚制度、攻心战术等多方面加以分析,显示了政治家韩愈的“经略措置”。
  二、娴熟灵便的文字技巧
  1.精炼准确的的文字
  孟子学说涉及范围极广,包括政治、经济、哲学,以及文学、历史、教育等许多问题。如此丰富的思想,全用短短的语录体道出,语言之精炼可见一斑。“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十八个字就精辟地揭露了“关”的本质及其变化。叙述语言同样精炼到不可增减一字,如: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余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用词经济,造句简单,叙事首尾完整,人物语言灵动传神,状物形象具体,可谓精炼之至。
  《孟子》语言还特别善于精工镂刻细节。例如写陈仲子挨饿:“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三咽”、“半”、“匍匐”,细节摹写逼真。
  韩愈亦是语言大家,他绍承孟子语言艺术,出于蓝又胜于蓝: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句式相似,文意相反,对比鲜明。古之君子责己重而周,今之君子责人也详; “古”“今”一对比;“责”的对象不同,二对比;“责”的内容不同,三对比;待人不同,四对比。两句话四层意思,有议论、有陈说,用语精炼,内容丰厚。
  叙述语言简洁而传神。《张中丞传后叙》记:南霁云受命向贺兰敬明请求援兵,贺兰敬明不但不发援兵,还试图利诱南霁云归附自己,霁云“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三个动词“拔刀”、“断”、“示”,“血淋漓”三字摹状。用语简极,但南霁云的刚烈性格却凸显无遗。《祭十二郎文》“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抚汝指吾”四个字两个动作,写出了郑氏夫人对韩家两后代的怜爱之情。
  细节镂刻寄托寓意。《蓝天县丞厅壁记》“文书行,吏抱成案诣丞。卷其前,钳以左手,右手摘纸尾,雁鹜行以近。平立睨丞,曰:‘当署。’丞涉笔占位,署惟谨。目吏问:‘可不可?’吏曰:‘得。’则退,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用“卷”、“钳”、“摘”、“雁鹜行”、“平立”、“睨”描摹县吏的傲慢;用“谨”、“问”、“不敢”、“不知”写县丞的无权无为。细节镂刻寄托了作者对当时职官制度的讽谏之意。
  2.技巧高超的语言
  其一是语气词用得妙。《孟子》中“之乎者也矣焉哉”之类非常多,其用途往往不表语法意义而表感情意义。在这些语气词中,用得最多又最好的是“也”字。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这些“也”表达了齐宣王和孟子对话时两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感情色彩。孟子还喜欢“也”、“者”并用。例如:
  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也”、“者”变化配搭,一唱一和,一起一落,时断时续,时缓时促,这些语气词还使文义更加清楚,把内容的条理系统、逻辑关系分辨得十分清晰,简直可以代替标点符号。
  韩愈散文语气词表达情感的作用也很明显。
  《韩滂墓志铭》写对侄儿韩滂少年早逝无可奈何的悲叹之情。末段“天固生耶?偶自生耶?天杀之耶?其偶自死也耶”连用四个语气词“耶”,仿佛是作者的哭叹之音。
  《祭十二郎文》诉说哀情更是委曲萦回,不能自已,恰如长歌当哭,动人哀思。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三个“邪”是重重疑问;三个“乎”是对天命的反问;四个“也”写恍惚情状猜疑心理;五个“矣”,一句一顿,是痛定思痛后的哀叹;两个“呜呼”是泣不成声的长号。
  其二是多样化的句法组织。句法组织是一个很重要的艺术技巧。
  孟子最喜欢用的是对比法,把事物对立面用相对的语句显示出来,以揭露矛盾。这样的例子很多,如:
  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还喜欢把许多同范围同性质的判断,用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排偶,使文章有如长江大河,浪头一个接着一个,造成浑浩流转、滔滔不绝的壮观。如: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种排偶非常自然,语词通畅,意顺人情。韩愈的文章绍承了这样的句法。
  又见贤者恒不遇。不贤者比肩青紫。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贤者虽得卑位则旋而死。不贤者或至眉寿。⑥
  对比了“贤者”与“不贤者”的际遇、生存状态、夭寿,看似怨天实则尤人,揭示、讽刺了社会现状。
  臣闻体仁以长人之谓元,发而中节之谓和,无所不通之谓圣,妙而无方之谓神,经纬天地之谓文,勘定祸乱之谓武,先天不违之谓法天,道济天下之谓应道。
  这种内容相近、结构相似、一气贯注、浑灏流转的排偶,即是韩愈散文绍承《孟子》艺术气势浩然的具体体现。
  3.浅近贴切的比喻
  《孟子》语言技巧中的比喻,是构成《孟子》散文形象性极为重要的因素。“如日月之食”、“如水之就下”,以自然现象为喻;“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以生产规律为喻;“入室必由门,执热必以濯”,以生活常理为喻。由于密切结合实际,事实就在眼前,所以说服力极强,令人信服。
  寓言是《孟子》比喻的延伸。“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章,寓意曲折多姿,生动有趣,反映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韩愈散文的比喻更加广泛而多样。
  《张中丞传后叙》写睢阳城处于包围之中而无任何援助,用“外无蚍蜉蚁子之援”作比,写尽了睢阳保卫战的艰苦卓绝;为许远辩“城之守自远所分始”,连用两个常见生活现象作比:“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其绝必有处。”用生活常理帮助读者从较具体的现象认识更深刻的问题,肃清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许远的诬陷。廓清“安史之乱”时的历史真相。
  孟子“养气说”,曹丕的“文气说”,是较早的文章学理论。韩愈《答李翊书》对此理论加以发挥,阐述“气”与“言”关系。以水喻气,以浮物喻言。“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声之高下皆宜。”抽象的理论立刻就变得浅显易懂了。
  《杂说四首》绍承《孟子》寓言体,曲折委婉地表达对现实的失望与期望。《龙喻》以龙与云的关系喻君臣。圣君不可无贤臣,贤臣不可无圣君。又以龙喻英雄豪杰,英雄豪杰必遇知己,其才能方可展布。扩而广之,凡世间体用感应之理,用此寓言无不可通。《医喻》论治国不可以恃安;《鹤喻》论不可以貌取人。《马说》以千里马喻贤士,伯乐喻贤相,有贤相,方可得贤士。故贤相之难得,甚于贤士。对当权者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作了曲折的讽谏,也是对自己遭际不平的一“鸣”。
  三、精致工巧的文章结构
  《孟子》散文的结构艺术多样,如善于抓住要害,突出中心思想;条理清楚,结构严密;逻辑推理、环环相扣;问答式的运用等等。这里只就问答式的运用作一讨论。
  由于我国初期散文的主要形式是语录体,因而问答式就成为当时的主要表现方法。这种方法今天看起来比较原始,但在孟子手中,却产生了非凡的艺术效果。他常用一问一答来逐步深入问题,制造气氛,划分层次,突出主题: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 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三问三答,层层深入,指向明确,气势充沛,主题突出。使齐宣王无言以对。最能代表《孟子》问答体特点。
  韩愈散文绍承了这种形式,以《进学解》为例,设置师、弟子互相诘难,承《孟子》初创时代的不自觉而有意为之。首段以进学为发端,借教诲弟子发一己之宏论,文字谨肃。二段引出弟子笑先生的怨怼之辞,这才是韩愈要抒发的胸臆:有司不能量才用人,自己才高位卑、一贬再贬。但韩愈这许多抑郁、嗟叹情绪均借弟子之口发出,末段解弟子之说,用自咎自责之辞谦下,回护、褒扬他人,立言得体,意又都在言外。韩愈用这种问答形式巧妙地指向了文章主旨,又不致因此招致时忌。从形式看师承前人,从效果看,超出前人。
  《原道》布局谨严,立论、驳诘气势磅礴,也设计了问答的形式阐明自己的理论。“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设问以引起注意,自答“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义”“道”“德”层层分述,申明儒家之教。“曰:‘斯道也’,何道也?”是问句,“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是答语,把佛老之道排除在“吾道”外,接着申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方为先王之道,是“吾道”,照应开头,尽显文章大旨。把《孟子》的对话体发展成为一种精心设计的文章结构。
  韩愈散文对《孟子》艺术的绍承远不止此,上述内容仅就突出的几点加以探微,还有极大的空间值得我们作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①④ 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十七,《潮州韩文公庙碑》第二册,中华书局1986年3月第1版,第508页。
  ② 《史记?孔子世家(七十)》第六册,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1047页。
  ③ 杨伯峻编著:《孟子译注?梁惠王章句上》上册,中华书局1960年1月第1版,第1页。另注:本文所有《孟子》原文均引自此书,后文不再一一注出章节和页码。
  ⑤⑥ 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第1册,中华书局2010年8月第1版,第139页。另注:本文所引韩愈原文均出自此书,后文不再一一标注页码。
  
  参考文献:
  [1] 谭家健.先秦散文艺术新探[M].济南:齐鲁书社,2007.
  [2] 谭家健.中国古代散文史稿[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3]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省略

标签:孟子 散文 韩愈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