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促销方案 > 正文

发挥语文功能,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人格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和所受到的教育,影响和决定着他所形成的人格。
  而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涵真善美,假丑恶,涵亲情、友情、爱情,因此,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融知识教育和道德培养于一体,融情感体验、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人格。
  但是,语文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培养,并不是像思想品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那样直接,充满理性色彩,而是有着自身的学科特点。如何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优势,使语文教学担负起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任呢?
  一、 挖掘文本不同的思想内涵,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1. 挖掘语文内容中高扬社会主旋律的作品来进行爱国教育
  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这类社会主旋律题材的作品还是很多的。如《七根火柴》、《谁是最可爱的人》、《丰碑》、《老山界》、《草》、《长征》、《长征组歌》等等。对于这类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的文学作品。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我们要让学生去体会英雄人物的形象,从形象中领悟他们心灵深处的情感,从形象、情感中感受到他们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革命主义的精神。从而感染自己,内化为自己偶像,在成长中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诗歌中这类题材也不少: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卫国成轮台”未泯的爱国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英雄豪情。
  2.挖掘语文内容中亲情、友情的作品来进行最本真的人性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亲情友情的作品很多。如朱自清的《背影》、黄飞的《甜甜的泥土》、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莫怀戚的《散步》、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在这些作品中洋溢着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泰格特的《窗》鲁迅的《故乡》、《藤野先生》、魏巍的《我的老师》、比尔博姆的《送行》,在这些作品中散发出师生情、朋友情,既讴歌人性的真善美也鞭挞了人性的假丑恶。我认为对这类文学作品赏析方面,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刻画的分析,可从具体的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来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意识到应该汲取的和唾弃的东西。
  3. 挖掘语文内容中生命情感、生态环保的作品来进行人文情怀教育
  如苏教版《石缝间的生命》,就要让学生领会“人生就是拼搏”的真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则使学生激发起对生活的热爱,《生命的意义》则更激发青少如苏教版《石缝间的生命》,就要让学生领会“人生就是拼搏”的真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则使学生激发起对生活的热爱,《生命的意义》则更激发青少年学生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青春,去探求生命的永恒实在意义。在教学中不能采用板着面孔说教的方法,而是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去感受,注入情感的观念才能发展成为稳定的人格。《幽径悲剧》《都是精灵》《明天不封阳台》流露出对花鸟树木的喜爱,和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的呼唤。通过对课本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情感的的剖析来感受社会美,借助教学过程诱发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之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人格的自觉意识,知美、爱美、护美,从而形成他们良好的认知结构。
  发挥语文教学的移情功能和导向功能,使学生在情感、意志、认知、性格、品德和审美情趣、价值判断等方面得到和谐完美的发展。赞可夫曾说过:“所谓一般发展,就是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发展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就必须按照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按照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引例说教,强调在教学中渗透、熏陶和诱发。
  二、 利用语言文字“声”“情”的特点,培养健康人格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充满人文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语言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人文意蕴,在诵读中理解课文,再现作品的形象,与作者、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教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教师通过关注语文课堂的人文交流,平等的对话,充满爱心的交流。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作为有独立主体、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和生命的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既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又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尊重,使学生学会自尊、自信、善于合作、乐于助人、独立自主、坚忍不拔,毫无疑问,学生的人格品质因此得以塑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三、 课内课外相结合,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思想、完善人格,让语文教育真正成为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生气勃勃的活的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夏国光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洋河初级中学 223800)

标签:塑造 人格 语文 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