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促销方案 > 正文

梦见自己官复原职 北宋前期官品令复原研究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现存的宋朝官品令,载于《宋史?职官八》,但属于南宋时期的官品令,为元丰改制后的产物。改制之前,北宋前期的官品令已经亡佚。它究竟是唐代旧制,还是宋朝新制,学界持有不同观点。宋承唐制,品阶制度也不例外。自宋朝初年至元丰改制前,基本沿用唐代官品令。元丰改制,才形成了本朝新制。《旧唐书?职官一》所载《永泰官品令》,与《唐六典》所载官品令并无大异,它记录了唐德宗以前的品秩变动,并为五代、北宋沿用。《宋史?职官八》所载《建隆以后合班之制》,记录元丰改制之前行用的唐代职事官。《宋史?舆服四》所载康定二年行用的部分官品,《职官分纪》所载若干官品,以及唐后半期至宋元丰改制前的相关零散史料,大体可以复原北宋前期的品阶制度。
  关键词:北宋;前期;官品令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2)01-0057-08
  收稿日期:2011-01-10
  作者简介:李昌宪(1947-),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宋前期官品令的研究,上世纪80年代发表有两篇重要论文:俞宗宪先生《宋代职官品阶制度研究》和李宝柱先生《 丞,皆存其名,而罕除者皆不录,惟常命官者载之。诸司主事、录事皆存,而无士人为之。别置中书、枢密、宣徽院、三司及内庭诸司,沿旧制而损益焉。
  据上引可知,唐永泰二年的官品令至宋初,经历三个阶段演变:第一次是唐后半期,第二次是五代时期,第三次是宋朝初年。前两次变动不大,宋初这一次则是对唐以来为使职差遣制度所取代的寺监、军卫、州府佐贰及东宫、亲王、公主、镇戍关津、府兵系统的官职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皆存其名,而罕除者皆不录,惟常命官者载之”。总的来讲,是“沿旧制而损益焉”,仅保留了唐代寺监、军卫、东宫、亲王府、州府的高级、主要官职,是在唐令总体框架内的改革。无庸置疑的是,宋初官品令仍然属于唐令体制。
  二、以《永泰令》等文献补正
  承上所述,可知由唐令旧制复原宋初行用的官品令,应是可行的。今试以《永泰令》颁布以来至宋代的官品变动为依据,复原宋前期的官品令。上引《宋史?职官八》所言唐、五代品阶的变动,除侍中、中书令、门下中书侍郎、御史大夫、国子博士、五经博士、尚书令、尚书右丞是正确的外,其它或有失误岐义,或欠精确,还有遗漏之处,因此有必要征引唐、五代及宋代文献进行补正。
  尚书令,唐《永泰令》正二品。后梁开平三年(909)三月,升为正一品。康定二年礼院援引的官品令亦为正一品,这表明宋初尚书令仍为正一品。左右仆射,唐代从二品。然治平二年(1065),富弼上章以疾坚辞枢密使之职,英宗优礼两朝老臣,“除仆射及使相”。富弼再三恳辞,他说:“仆射是正二品官,师长百寮,使相者文武中并是第一等俸禄,臣因病退,反有此授,固不敢当。”最后折中,只授使相而罢仆射。由此可知,元丰改制前,仆射已升为正二品。中书门下平章事,唐代属使职差遣,未定品级。后晋天福五年(940),升为正二品。尚书左、右丞,《永泰令》同为正四品,但有上、下阶之别。《旧五代史》卷一四九载,后唐长兴元年(930)九月颁诏,认为,“台辖之司,官资并设。左、右貂素来相类,左右揆不至相悬。以此比方,岂宜分别,自此宜升尚书右丞官品与左丞并为正四品”。左、右丞唐代均为正四品,而诏令言“并为正四品”,语义欠明。后唐的变动,当是升右丞与左丞同为上阶。《宋史?职官八》言五代“升右丞为正四品上”,可为佐证。
  太史局,乾元元年(758)改为司天台。太史局令随之改为司天监,由从五品下升为从三品,“一如殿中、秘书品秩”。《职官分纪》国朝官品令亦载司天监为从三品。太史丞乾元元年改称司天少监,“与诸司少监卿同品”。唐秘书、殿中少监,光禄等七寺少卿从四品上,少府、将作少监从四品下。《职官分纪》国朝官品令载司天少监为从四品下阶,故少监当为下阶。会昌二年(842),御史大夫准六尚书例,自从三品升为正三品,御史中丞正五品上升为正四品下。谏议大夫,《永泰令》正五品上阶。会昌二年,升谏议大夫为正四品下。然后周显德五年(958)六月敕,“谏议大夫宜依旧正五品上,仍班位在给事中之下”。唐官品令有内侍监,列入正三品。而其上佐少监、内侍失载。《新志》言,“天宝十三载(754)置内侍监,改内侍日少监,寻更置内侍”。少监、内侍“皆从四品上”,则可补《旧志》官品令之阙。《永泰令》尚书左右、诸司郎中均为从五品上阶,但《新唐书?百官一》载,吏部郎中正五官上,与诸司异,这是有可能的。唐初,《武德令》“吏部郎中正四品上,诸司郎中正五品上。贞观二年(628),并改为从五品上”。故从《新志》。司天五官正,《旧唐书?职官二》正五品,《新唐书?百官二》、《职官分纪》为正五品上阶,今从后者。《职官分纪》言,“国朝赤县令一人正五品,以开封祥符为赤县”,未明言上、下阶。今据《永泰官品令》万年、长安等县令品级,姑置开封、祥符、河南、洛阳、宋城县令于上阶。
  《宋史?舆服四》关于官品令的这段文字,将左右金吾卫上将军列入二品,而将诸卫上将军、六军统军与“诸卫大将军,神武、龙武大将军”,同列为诸司三品,这是入宋后一个较显著的变动。唐前期六军诸卫置大将军,正三品,这见诸唐官品令。德宗兴元元年(784)正月,“诏六军各置统军一员,秩从二品”。贞元二年(786)九月,诏:“其十六卫各置上将军一人,秩从二品。”因此,诸卫上将军与六军统军应是从二品。咸平五年(1002),在议论楚王元佐官职迁转时仍然依唐制,认为六军统军与诸卫上将军均为从二品。其间存在细微差别,“按仪制,金吾在统军、上将军之上”。六军、诸卫间的差距,在太宗后期已经显现出来。乾德二年(964)令,“上将军在中书侍郎之下”。淳化四年(993),“升金吾、左右卫在尚书之下”。虽然中书侍郎与尚书同为正三品,但叙位有前后之别。天禧三年(1019),再次调整序班及视品之制,规定“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并在节度使上,六统军、诸卫上将军在常侍下,大将军在大监下,将军在少监下,仍在?门使之下”。左右散骑常侍,也是正三品,但叙位在中书侍郎之后,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与其它十二卫上将军的差距便拉得更大。康定官品令,诸卫上将军、六军统军降与诸卫大将军同为正三品,终于将这种演变显示在品级之上。正、从三品的大将军、将军,品级虽未降,但叙位已降至从三品的大监,从四品上阶的少监之后。至元?时(1086-1093),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仍然是从二品,但诸卫上将军已降至从三品,诸卫大将军已降为正四品,诸卫将军已降为从四品。这种品级,终宋之世不再有变。需要补充的是,《宋史?舆服四》不载左右卫上将军,应属脱文,《建隆以后合班之制》将其置于左右金吾卫上将军之后是对的。上引文献证明这一点,应补入。
  李文引《职官分纪》,“国朝开封府左右军巡使、判官正八品”,将左右军巡使、判官列入表中八品一栏内,颇欠斟酌。军巡使、判官,非唐令所列职事官,乃后梁开平三年(909)所置,应属使职差遣系统,是无品阶的。《职官分纪》所列品阶,应是元丰改制时所定,在北宋前期整个使职差遣系统都未定品阶的情况下,不可能为军巡使、判官单独定立品阶。军巡使、判官属阑入,应删去。又,使与判官不可能属于同一品阶,《职官分纪》似有脱文。
  李文据《宋史?舆服四》,置诸州府牧于二品栏,置三京府尹于三品栏,置三京府少尹四品栏。又据《职官分纪》置开封府牧、尹从三品,少尹从四品下。所述混乱,混淆视听。宋承唐五代之制,前期有开封、河南、应天、大名、江陵、兴元、真定、江宁、京兆、风翔、河中诸府,其中开封、河南、应天、大名为京府,其它为次府。四京府中,开封、河南二府在唐、五代时已成为京府,应天府升为南京在大中祥符七年(1014),大名府最晚,升为北京在庆历二年(1142),或以大名府升京较晚之故,宋代文献通常出现的是“三京府”,后虽增北京,也未改变习惯提法。《职官分纪》明言,“国朝以开封、河南、应天为三 京”。《宋史?职官六》在介绍京府职官时,也仅介绍了开封、河南、应天三府。因此,言“三京府”,已包括开封府在内,三京府与开封府相提并论是错误的。《宋史?舆服四》置诸州府牧于二品,应是依据《永泰令》。该令列“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府牧”于从二品,列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尹于从三品,因此,《职官分纪》并置牧、尹于从三品是错的,《宋史?舆服四》置牧于从二品是对的。《职官分纪》置少尹于从四品下阶,较《宋史?舆服四》精确,李宝柱将少尹列为从四品下阶,也是据《职官分纪》。
  李文在五品栏内列有“殿中五尚、奉御”,将“五尚”与“奉御”断开。唐殿中省下设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诸局,各置奉御二人,其中尚食、尚药奉御为正五品下阶,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奉御为从五品上阶,因此将“五尚”与“奉御”顿开是错误的,是不明唐制所致。
  《永泰令》也有遗漏之处,中都督府别驾正四品下阶,上都护府副都护从四品上阶,下都督府别驾从四品下阶,左右卫骑曹胄曹参军正六品下阶,下州司仓司户司法三曹参军事从八品下阶,上州医学博士正九品下阶,并据《旧唐书》卷四四《职官三》补。
  三、以宋《建隆以后合班之制》补正
  《宋史?职官八》有《建隆以后合班之制》,所列官职行用于元丰改制以前,应属北宋前期各类官职的最完备的记载。该制所列职事官可补《宋史?舆服四》所列之阙。
  《建隆以后合班之制》中,有次府少尹,次府之名,始见于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升魏州为兴唐府。三年,以太原、兴唐二府并为次府,地望应稍低于京兆、河南二府。其府尹、少尹品阶未见明文,但唐代太原府尹、少尹品阶同于京兆、河南二府,因此兴唐府也应同此。宋承唐、五代之制,其次府尹、少尹的品阶也应相同。唐代京兆、河南、太原三京府少尹为从四品下阶,则宋次府少尹的品阶也应是此品阶。宋前期次府少尹的品阶,还可从贞元二年(786)所定《文武百官朝谒班序》得到佐证。该班序载,“四品班:尚书左右丞、六司侍郎、太常少卿、宗正少卿、左右庶子、秘书少监、余七寺少卿、国子司业、少府将作少监、京兆河南太原少尹、少詹事、左右谕德、家令、率更令、仆、亲王长史司马、凤翔等少尹、中州刺史、下州刺史、大都督(都)护司马;散官: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大中大夫、中大夫;爵:开国伯;勋官:上轻车都尉”。凤翔等府少尹与京兆、河南、太原少尹班序相距不远。虽然唐凤翔等府,未定为次府,但其地望实与后者存在着差距,但这种差距并不大。后唐同光二年,在讨论文武官母妻据品秩高卑封邑号时,认为“大都督左右司马与五府少尹资序不殊,自今后请准五府少尹例,特许叙封”。大都督府左右司马,唐令也是从四品下阶,再检宋建隆三年朝仪班序,“五府少尹、五大都督府司马”前后相联,可见宋前期次府少尹的品阶也应是从四品下阶。《职官分纪》载,国朝开封府少尹从四品下阶,则诸次府品阶应与之同而班序稍后。
  《建隆以后合班之制》中,有太子左右庶子、太子少詹事、左右谕德,据唐令,左庶子、少詹事,正四品上阶,右庶子、左右谕德,正四品下阶;给事中、中书舍人,唐令正五品上阶;大理寺丞、诸寺监丞、秘书郎、著作佐郎,唐令从六品上阶;太常博士,唐令从七品上阶;大理评事,唐令从八品下阶;太学博士,唐令正六品上阶;广文博士,正六品上阶;太常太祝,唐令正九品上阶;奉礼郎,唐令从九品上阶;秘书省校书郎,唐令正九品上阶;正字,唐令正九品下阶;九寺主簿,唐令从七品上阶;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唐令从七品下阶;国子助教,唐令从六品上阶;四门博士,唐令正七品上阶;书学、算学博士,唐令从九品下阶;律学助教,唐令从九品上阶;司天监灵台郎,唐令正八品下阶;保章正,唐令从八品上阶;挈壶正,唐令从八品下阶;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府文学,唐令从八品上阶;中都督府、上州文学,唐令从八品下阶;中郡文学,唐令正九品上阶;下州文学,唐令正九品下阶。
  四、散官、勋官、爵位及其官品
  唐代“文散阶二十九,从一品日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日特进,从二品日光禄大夫,正三品日金紫光禄大夫,从三品日银青光禄大夫,正四品上日正议大夫,正四品下曰通议大夫,从四品上日太中大夫,从四品下日中大夫,正五品上日中散大夫,正五品下曰朝议大夫,从五品上日朝请大夫,从五品下日朝散大夫,正六品上日朝议郎,正六品下日承议郎,从六品上日奉议郎,从六品下日通直郎,正七品上日朝请郎,正七品下日宣德郎,从七品上日朝散郎,从七品下日宣义郎,正八品上曰给事郎,正八品下曰征事郎,从八品上日承奉郎,从八品下日承务郎,正九品上日儒林郎,正九品下日登仕郎,从九品上曰文林郎,从九品下日将仕郎”。宋承唐制,沿而未革。开宝九年(976)十月,为避太宗讳,始改正议大夫为正奉大夫,通议大夫为通奉大夫,朝议大夫为朝奉大夫,朝议郎为朝奉郎,承议郎为承直郎,奉议郎为奉直郎,宣议郎为宣奉郎。
  唐代“武散阶四十有五:从一品日骠骑大将军,正二品曰辅国大将军,从二品日镇军大将军,正三品上日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正三品下日怀化将军,从三品上日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从三品下日归德将军,正四品上曰忠武将军,正四品下日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从四品上日宣威将军,从四品下日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正五品上日定远将军,正五品下日宁远将军、怀化郎将,从五品上日游骑将军,从五品下日游击将军、归德郎将,正六品上日昭武校尉,正六品下日昭武副尉、怀化司阶,从六品上日振威校尉,从六品下日振威副尉、归德司阶,正七品上日致果校尉,正七品下日致果副尉、怀化中候,从七品上日翊麾校尉,从七品下日翊麾副尉、归德中候,正八品上日宣节校尉,正八品下日宣节副尉、怀化司戈,从八品上日御侮校尉,从八品下日御侮副尉、归德司戈,正九品上日仁勇校尉,正九品下日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从九品上日陪戎校尉,从九品下日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其中,怀化、归德十六阶授予归顺的境内外少数民族番官。北宋前期,宋朝完整地继承了唐武阶官体制,直至元?时方停止授予汉官。但有文献表明元?以后仍行用于蕃官,如元符元年(1098)二月癸未,诏西南龙蕃进奉人龙以亮为归德将军,龙以谏等九人为宁远将军,龙以古等四人为安远将军,龙延金等十二人为怀化郎将。“二年正月十九日,诏西蕃邈川首领河西军节度使、起复冠军大将军、检校太保瞎正,落起复,授金紫光禄大夫,仍西蕃邈川首领”。
  唐代,“凡勋十有二转,为上柱国比正二品;十一转为柱国,比从二品;十转为上护军,比正三品;九转为护军,比从三品;八转为上轻车都尉,比正四品;七转为轻车都尉,比从四品;六转为上骑都尉,比正五品;五转为骑都尉,比从五品;四转为骁骑尉,比正六品;三转为飞骑尉,比从六品;二转为云骑尉,比正七品;一转为武骑尉,比从七品”。北宋“率因旧制”,沿用至南宋。
  宋朝爵位沿袭唐制,设立九等:王,正一品;嗣王、郡王、国公,从一品;开国郡公,正二品;开国县公,从二品;开国侯,从三品;开国伯,正四品上阶;开国子,正五品上阶;开国男,从五品上阶。“嗣王”一项,宋神宗以前未尝除授。元丰七年(1084),宗晖除嗣濮王,有司以“自国初以来未尝除授”,“不能定其恩数”。神宗特下手诏,令“御史台、?门参定以闻”。故“《神宗正史?职官志》列爵有九:曰王,曰郡王,曰国公,曰郡公,曰县公,曰侯,曰伯,曰子,曰男”,而无嗣王。直至元?,方见于《官品令》,这仍是因神宗朝以后出现了嗣濮王之故。其开国公、侯、伯、子、男,又称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两者是同一爵位的不同称法。元丰时,有杨遂为南阳郡开国公、王拱辰为太原郡开国公,应是全称,而开国公、郡公、公应是简称。南宋时,赵子昼为常山县开国伯,也是全称。简称应是开国伯、常山伯、县伯、伯。其它几等爵位均如此。《旧唐书?职官一》与《职官二》各执一辞,也可证明这一点。《宋史?职官九》列爵十二等,有嗣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但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应是同一爵位,而嗣王北宋元丰前并未授人,故而从略,则所谓十二等爵位,为修史者不谙宋制而误甚明,宋爵实仅为九等。
  
  
  宋承唐制,品阶制度也不例外。复原北宋前期的品阶制度,可以依据唐《永泰令》和此后的相关零散史料。《宋史?职官八》所载《建隆以后合班之制》,记载了元丰改制前的还行用的唐代职事官,因此也是必须倚重的史料。依据《宋史?舆服四》所载行用于康定二年的官品令与《职官分纪》内容,北宋前期的品阶制度是大体可以复原的。李宝柱先生研究重点放在宋代,而对唐代、五代文献掌握不够完整,对宋承唐制虽有关注但存有偏差,因此对北宋前期品阶制度的复原并不彻底。
  (责任编辑 史洪智)

标签:北宋 复原 研究 官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