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导学案 > 正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时间:2017-05-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精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全册语文导学案

精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

1.藤野先生

鲁 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 ) 教诲 ( ) 系住( )芦荟( ) ....

瞥见( ) 畸形() 匿名( )诘责( ) ....

绯红(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油光可鉴( ) ....

(2)解释词语。宛如 绯红油光可鉴 驿站

掌故不逊

诘责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

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 情绪,对 不满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研读第二部分

1.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提问: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3.提问: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

4. 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5.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6.提问:“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7.提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告别藤野先生”,哪些词语写出他们惜别的感情?

8课堂小结。

课文第二部分讲了,理解了藤野先生高尚品质,也了解到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从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一、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结尾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2)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二、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提问: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2.提问: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3.提问:“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删去“我的眼里和心里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5.提问: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言及他事?这些事用什么战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2.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3.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暗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在上文的“(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6.“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

7.“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8.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

9.概括文段大意。

胡 适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1)解决字词

(2)了解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4)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质问( ) .

C.掷钱( ) .广漠() B.野蛮( ) ..摹画( )D.抽屉( ) .. 绰号( ) .嬉戏( ) .

2.下列句子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B.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分。

C.她有时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污辱。

D.如果我能宽怒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 .

4、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1、理清文章结构

篇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新闻两则》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舓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舓:

中国——新华舓 美国——美联舓.合众舓

英国——路透舓 法国——法新舓

日本——共同舓 俄罗斯——俄通舓.塔斯舓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

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臽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臽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舔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 ) 歼灭( )督战() 芜湖()签订() .....

取缔( )对臷( ) 要塞() ...

2. 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 B )

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

C约数,指百万左右。D夸大其词,用来威舑敌人,相当于?号称?。

3.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4.?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里采用了 比喻 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

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

【合作探究】

阅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等句,回答问题。

5.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裁是___________,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对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是 ,其作用是

() (多项选择)

A补充说明战役背景 B点明我军胜利原因C补充叙述战役侧面情况 D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8.文中能解释为什么抵抗?甚为微弱?的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广大官兵的___________情绪。

9.文中写两个方面情况,后者详前者略的理由是( ) (多项选择)

A.多用笔墨揭露,以充分表现对敌人的愤慨 B.人民解放军情况人所皆知,故可略过

C.揭露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表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说明我军发动进攻是正义的

D.点出国民党广大官兵希望和平,以与国民党少数战犯区别,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四.秋天,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创造人生。

10.中国开始研臸原子弹前,对于要不要接受外国技术的支援发生了争论。A派认为,中国的技术水平相当落后,无法独立完成核弹研究,必须首先接受技术支援,然后自己再发展;B派认为,要搞就自己独立搞,不要别人的支援。两种意见最后拿到了毛主席的案头。毛主席看后,大笔一挥,写了这么一个批语:先练好楷书,再练草书。聪明的你认为毛主席支持哪种意见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关系复杂的长句,会使语意晦涩难懂。读下面一句译文,完成⑴⑵两题。( 分) 也许因为俄罗斯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不准备激化同中国的关系,对于北京就华盛顿对其施加压力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作惊人的让步。

⑴根据文意判断,谁对谁作出让步? ⑵把画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不得改变原意。

【精读精练】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2.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13.?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15.?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16.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17.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

18.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主题阅读】

英雄救人不留名受奖反遭人妒嫉

本报讯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曾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宣传媒体宣传过的不计个人安危.奋勇救人不留名的英雄——河南省新野县航远公司?新机85号?船船长冯安义,最近遇到了尴尬事。

1997年7月24日下午3时左右,冯安义驾驶的?新机85号?船正在湖北宜昌市青滩码头卸大米,突遇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客轮与一货轮在江心发生碰撞。冯安义顾不上再卸货物,亲自操舵,向事故现场驶去,并指挥家人站在船舷边,接应从失控客轮上跳下来的旅客。半小时过去了,?新机85号?船随客轮下漂三四公里,救下了200多名乘客。

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经过一个多月的查访,终于找到了英雄。为此,南阳市交通局奖给他1万元,新野县委.县政府奖励他5000元,新野县见义勇为基金会奖励他2000元,共计1.7万元。谁知就在这时,一件令英雄尴尬的事出现了:?新机85号?救险?东轮?的时候,此船正被湖北省科委宜昌岩崩滑坡研究所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赵某租赁。赵得知冯安义得到奖励

1.7万元,以抢险时他在租船,停港耽误生产等为由,将原欠冯安义的2.62万元租金不给了,而冯安义应得的1.7万元奖金,又全都捐给了福利院。

《北京青年报》刘东林

18.这是一篇()。

A.消息 B.通讯 C.小说 D.议论文

19.?英雄救人不留名?从新闻知识角度说,这句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新闻消息知识的写法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三个部分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舓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舐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了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们,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导学案)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

22.相同点:

23.不同点:

【教(学)后记】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语文 人教版八上语文导学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