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大学排名 > 正文

在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心理学应用研究_2018年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项目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必须充分重视人们的心理层面,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因势利导、有针对性的开展素质教育,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本文结合心理学有关知识,从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心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必然性与作用及实施素质教育的心理学应用途径方面予以深入探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 素质教育 心理学 应用
  “素质教育”的提出来自于教育实践中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满,是作为改革“应试教育”的重要出路和归宿而提出来的。由于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职业化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心理层面的把脉,唯此,才可能切实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水平。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依据国家教育督学柳斌的观点,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教育对象上,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要求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不可偏废其一培养成功的人格;三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发展,成为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唤起学生的主动意识,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
  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内在素质与外在素质的结合 [2]。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必定是服务于素质教育。
  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只注重教学,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素质教育的后果是:政治思想正确,但心理不健康;爱党爱国,但对职业不忠诚;终生从事的职业,却缺乏职业道德;知识丰富,但不会打理生活;尊重上级,但处理不好同事关系;工作努力,但不知道自己的追求等等。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多样,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心理发展处于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较差,缺乏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信心,心理失衡时有发生。具体表现在学习上的心理困惑、生活上的心里困难、恋爱和性观念的心里模糊、社交上的心理障碍、社会心理压力等问题,致使素质教育显现了明显的“瘸腿”现象。
  三、心理学应用在素质教育中的必然性及作用
  (一)心理学应用于素质教育的必然性
  1.时代呼唤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教育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类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充满矛盾变化的世界经济会给人们带来这样那样的心理压力,人们如何面对成功,面对失败,面对挫折,甚至面对灾难,这将取决于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即人们的心理素质,这是决定竞争成败的重要条件。因此,素质教育应该特别强调和重视心理素质教育。
  2.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迫在眉睫
  目前,我们有的学生虎背熊腰,但性格孤僻,缺乏朝气,胆小如鼠,意志薄弱,心胸狭窄,空虚颓废;忸怩胆小,忧郁、依赖、神经质,人际关系不良等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刻不容缓,在高职院校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二)心理学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1、现代心理学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
  现代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有着其内在的规律性,会影响或干预个体的身心发展,外因必须与内部发展规律相匹配,凡是跨越或与发展规律不适应的教育,往往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现代心理学的每个理论或主题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侧面的发展规律都有相应的论述,例如,有关个体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有关开发学生的智力、帮助个体习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健康的身体和心灵等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规律,这些都为如何塑造学生的良好素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2、现代心理学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方法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教育热点问题。现代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现代心理学中有关认识能力、个性心理和身心健康的知识,而且研究内容,涉及到个体和群体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人生观、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比如认识活动中的学习问题,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是什么等都作了详细的阐述,掌握了这些知识,对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很有帮助。
  四、实施素质教育的心理学应用途径
  1.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因所受家庭环境、受教育背景、周围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学生个体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个性的发展等等都有不同的水平,所以个性化教育要抓住某个时期独有的共同特征,提高对发展关键期的关注水平,因时而异,也就是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其不同的心理发展时段,应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学习内容与学习要求。
  因材施教也要以每个学生的“材”,施以不同的“教”。 这样的教学才是个体身心发展的推动力,维果斯基曾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观点,教学要着眼于、落实于最近发展区,要根据个体已经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并且遇见到今后的心理发展,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带动、加速个体发展[3]。从学生不同的身心成长条件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实施教育,才是素质教育的真谛。比如对于“优等生”可采用加深、加速学习的方法进行培养,而哪些普通生甚至差生,则更需要多关心爱护,多加施教,长其善而救其失,使他们找到“表现自己”的领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这必须要求教师家长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因时因人而异。
  2.作为教育者要掌握学习的性质、特点及其规律
  教师的教学要与学习有机地互动,激发学生积极的动机系统,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促进学生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创造力的发展,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因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所构成的,比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等等,还有一个学习的目标。因此,学习的首要阶段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去。学习动机一旦被激发,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或者意向,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3.改革不良的评价标准,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为他们建立一个尊重、理解、信任、和谐、融洽、相互理解的人际心理环境。
  考试本来是从属于教育,是为教学服务的,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信息的一种手段,而应试教育却把考试变成一个凌驾于教学之上的“指挥棒”,学生由学习的主人变成了分数的奴隶[4]。首先是学校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每年的期中期末成绩的评比让教师疲于知识的灌输、分数的提高,而无暇顾及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这种不利于身心发展的心理环境反而导致了学生厌学、焦虑等不良情绪的滋长,所以要淡化考试的评价功能。
  其次,奖惩合情合理,多进行情感化的教育。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富有激励和亲切感,从情感入手,知、情、意并重,强调通过以各种积极情感与认知的相互促进,带动意志的发展。教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鼓励,或许他们的体美方面发展良好,甚至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4.重视对于学生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工作,培养他们面对困难与挫折时的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尚处于不成熟时期,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的偏差,所以学校应积极开展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的讲座、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等工作,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理想前途、人格中进行心理教育,学校心理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步进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面对挫折困难时的勇气,对待失败正确的归因方式,正确的学习动机,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健康向上的人格特征。
  五、小结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个体活动的心理调节机制方面的变化,个体的身心发展是在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得以实现的,学习是心理结构构建过程,通过顺应用与同化,将新的经验整合到原有的经验结构中而实现的。因此,学习及其教育是与个体身心发展是具有辩证关系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旨在冲破原有的不遵循身心发展规律的填鸭注入式的“应试教育”的桎梏,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个体的生理发展状况、能力发展状况、及其学习动机状况,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的新的教育方式,从而真正发挥教育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0-58.
  [2]唐和平,闵辉.论素质教育的心理学基础[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1:59-61.
  [3]过广宇. 素质教育的新思路:个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李树义.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与实践[J].教育科学研究,1998:40-43.

标签:素质教育 心理学 高职院校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