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调档函 > 正文

消除恐惧心理 享受成功喜悦|如何消除紧张焦虑恐惧心理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不同类型的消极心理,认真分析其成因,采取了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 表现
  
  1.漠视型
  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至一些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人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不一定考到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这些学生学习上始终处于消极状态。
  2.应付型
  表现为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焦虑型
  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学好语文心存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一筹莫展,忙中出错,结果考试也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4.投机型
  表现为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 成因
  
  1.认识上有误区
  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是个系统工程,成绩的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必须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人们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较之其他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高考是能力考试,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认为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认识的误区造成学生的消极心理,导致高考成绩的不理想。
  2.自我调适有偏差。
  学生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分很低。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做综合科题目。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地理、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 对策
  
  1. 抓住教学关键,创设诱人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月满西楼》,《但愿人长久》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如在讲写作人物描写时,引入《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具体的动作,肖像等描写就会让文章生动。讲句式仿写时,可以举酒店饭店的对联;讲错别字,可举“招领启事”的“事”、“家具”的“具”,当我举到教学楼一楼的标语“以国裹腹”应是“以国果腹”时,学生顿时兴趣高昂。轻松风趣的教学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
  2. 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学习与思考的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
  3. 培养学习习惯,形成良好品质。
  其一,积累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因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文以载道”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在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名著、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很大,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与书中典型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欲成大事,必先做好小事。就功利的从应试来说,多读书也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其三,动手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可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巧妇有米不会“炊”。平常多练笔,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时间长了,也就敢写了,也就熟能生巧了。 其四,学习的习惯。 三人行,必有我师。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也要有的,现今的竞争,让我们不再有“铁饭碗”了,而从实际来说也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其五,质疑的习惯。老师几乎都特别喜欢好问的学生,而这恰恰是一些同学的“坏习惯”。不要担心你给他难堪,真理是愈辩愈明,成绩也在质疑中提高。
  设置阶段目标,带给成功喜悦。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简单问题开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满分,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再逐步过渡到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难点上。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从而提高了成绩。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标签:消除 喜悦 恐惧心理 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