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左传》读后感

时间:2017-05-3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易下伤时泪,难平读史心——读《左传》有感

秋节已至,世事漫如流水,人生几度新凉。近来,有感于人情冷暖,胸中如有块垒,郁结难排。百无聊赖之际,重读《左传》。午后小寐方兴,观襄公二十五年,倏忽福至心灵,掩卷而思,心下暗流涌动,遂成此文。

易下伤时泪,难平读史心

——读《左传》有感

《左传》作为史,在那个“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所记录的多是礼乐征伐;作为《春秋》的注本,其行文亦不外乎“春秋大义”。

“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孟子〃滕文公〃下》)

撇开《春秋》是否为孔子所作不谈,这里只是希望证明在《春秋》《左传》文字的背后存在着一种思想理念。诚然,“以《春秋》为褒贬者,乱《春秋》也”。但史官记录时所秉的原则必然体现了其时代的价值观。比如《左传》中很少提及女性,所写不是可录入《烈女传》的“好女”便是乱伦败德的劣女。再比如《左传》中对管仲知礼的不断描写。当然最著名的例子便是“郑伯克段于鄢”。

那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正因这样的时代,我感受到了史官的无情,“赵盾弒其君”的描述曾让我感到战栗,史笔无情,一言一行都有把尺在衡量,也是在那一刻,我体会到作《春秋》其背后的用心;战栗过后,不禁为其热情所感动。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与信念,很难让人无动于衷。在风云变革的社会,坚守着自己的职责,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生命去践行这种信念,微弱但固执的守望着他们心中的大义。他们在写下“君子曰:……”,内心平静否?写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襄公二十五年)时,是否感到苦涩和

自我感动?

“南史氏”一段让人热血翻滚。突然觉得他及他代表的那些史官,是种殉道者的形象。他们没有力量去改变什么,也不能许诺什么,能做的只有苦弱的守望。

他们的悲哀是时代给予的。孔子也为赵盾可惜,叹其“亡不过境”,可见传统的道德规范在当时渐力不从心。宋襄公留给我们的便是那个已逝时代的背影。如今他看起来是如此的可笑,不知历史的车轮要踏碎多少执着的心。

这些在今天看来,很能引起读者的感触。文革十年将传统的根断了,亦将五四以来西学的根断了。块块伤痕挥之不去,中国人陷入文明空城的困境中而不自知。终极追问的冲动没有了,公正道义的界限模糊了,自我修善的意识淡漠了。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普遍面临着信仰缺失的危机。这要修复,绝非一两本《左传》就能解决问题的。但孔子作《春秋》以褒贬善恶,欲以其仁义礼智信来匡正社会伦理纲常秩序,此中大义是值得借鉴的。

有人或许会问,泱泱大国风范,这传承了五千年的难道不是文化么?,若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解释,文化一直存在,甚至,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会将我们新吸收的外来知识摧毁,只余下当时的激动或新奇。若从狭义上来说,这种文化在今天“拿来主义”的大潮下,已沦为一种工具。

文化同科学技术一样需要进化。中国社会的确需要寻根,需要溯本,但这绝非简单的回归传统。

今天的人们所面对的困境与过去不同。古人“感慨所寄,不过盛衰”,而今人是以一个独立个体的身份来面对世界,他的孤独感、空虚感,他的压抑并不是传统的那一套所能够缓解的。

重塑价值体系迫在眉睫,而亟待建立的价值体系应当是一种关心个体生存状况的思想,它应当是一种给与人应对苦难的力量和信仰。当人们心怀一种信仰时,尽管无法改变世界,但世界终究是不一样了。

怀揣春秋大义,《左传》中这些可敬可爱的史官的努力,虽没能改变社会,守住渐渐消逝的三代之礼,但却给那个激荡时代添上一抹不变的原色,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让我们迷茫时,可以找到知音,找到榜样,或者单纯的感动。

篇二:《春秋左传》读书报告

《春秋左传》读书报告

《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为《春秋》,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春秋左氏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春秋左氏传》的史料价值。有关于当时人民起义、战争、诸侯争霸,制军制改革,著名历史人物事迹的记载以及春秋以前的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甚至其以前历史的重要史书。

《左传》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往的活跃和民族融和的进程。它大致记载了华夏族和华夏以外的各族的分布以及分支的情况;记载了这些民族在军事上的冲突,政治上的交往和联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以及广泛的通婚,展现出春秋时期各族的大致状况。

而且《左传》在思想观点上,较《春秋》有很大突破。第一个就是)《左传》一改《春秋》的“正名”、“尊周”主旨,将周王室与诸侯国同等看待。例如“隐公三年“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故“周郑交质”、“周郑交恶””;再如“昭公三年,叔向、晏婴论齐、晋季世的对话“其(民人)爱之如父母, 而归之如流水”。

第二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左传》较集中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重人事、轻鬼神”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表明殷周以来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天命论观念己开始动摇,作者同那些进步的思想家一样,试图用无神论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如“鲁庄公三十二年,有神降于莘,虢国国君享神祈福,《左传》记载了史嚚对此事的评论:“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左传》中保存的许多哲学思想反映了西周末期已开始动摇的宗教天道观的进一步瓦解,记录了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说、无神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发展。例如,周内史叔兴认为“陨石” 等现象是 “阴阳之事”,并非鬼神借以预示吉凶;“吉凶由人”。鲁国梓慎和叔孙昭子认为日蚀和水灾、旱灾是阴阳相克引起的。郑国子产认为 “天道远、人道迩”,用宝物祭神不足禳除火灾。

由于《春秋左氏传》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春秋左氏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左传》作者重视交待历史事件的原委,注意记录各种历史人物的政治主张,历史见解的宗教观点,《左传》描写人物细致生动,特别重视战争活动的记录,它叙述的不少战役的过程都已成为中国战史的有名战例。

《左传》写战争不单纯地写军事行动,而是着眼于政治、注重战争的性质,争取与国的援助、战争的政治动员与思想准备,表明作者把战争首先看作是政治问题而非单纯的军事行动问题。《左传》在历史表达上以写战争、写辞令尤其突出。如: 僖公22年的宋楚泓之战,先写宋襄公两次坐失战机以至造成宋军大败的恶果;接着又写出他为自己的指挥失误而辩解,说什么“君子不鼓不成列”,“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的愚蠢做法。把宋襄公的迂腐固执描写的淋漓尽致。又如僖公28年的城濮之哉,这是一次规模很大的战役。作者先写楚晋双方对战争形势的估计,接着刻意写了晋文公派人稳住草、卫二国,命晋军退避三舍以报所谓的“楚君之惠”。最后,写战役的本身:晋军以其下军、上军、中军分别与楚军的右师、左师、中军对垒,最后写晋军先击溃楚国的同盟军陈、蔡的军队,然后一举打败了楚军。作者不仅写出了后发制人的战略思想,而且还写出了多种战术的具体运用,使人有一种历历在目之感。

《左传》在编撰上对编年体有很大的发展,有集中记录一件事的本末原委的,有集中写一个人的活动经历的。如隐公元年记郑伯克段于鄢,就从郑武公娶妇写起,写出了郑庄公与其母其弟的矛盾的原委始末及事件的历史结局。而僖公十三年则记录了晋国公子重耳出亡的坎坷经历。这不仅丰富了编年体史书在记事、

记人方面的容量,也有助于弥补事件经过、人物活动被年代割裂的不足,增强了历史表述的艺术性。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但是仍然不可避免的有些瑕疵。首先是较明显地存在多体杂糅。《左传》基本以编年为主干,但同时兼采人物传记、本末记事、以言述史等手法,且于此类人、事、言的记述中常常缺少时间界标以为限制,致使编年体式受到削弱。其次是评论尚未能完全把握历史文体。《左传》评论史事,基本上以礼的违合为标准,“礼也”“非礼也”一类论断充斥全篇,还未能通过编年记事,从历史的变化发展和统治的成败得失来立论,读后使人有诵伦理书之嫌,而少观史策之得。最后是过多地收录奇闻轶事和频繁地使用遥体人情的笔法致使闺房私语、个人独自、密至阴谋之类时有所闻,这些虽有助于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塑造,但于史料的可信程度未免有所损伤。

篇三:读后感

大梦初醒,世界之外

——读《花间一壶酒》有感

《花间一壶酒》是一篇杂文,正如作者所说,“短小精悍,主题不限,格式随便,适于表达即兴的想法”。随随便便的想法,随着作者的三两字迹,便留在了笔端,就像平常生活的叨嗑。然而这么一篇杂文,看似繁杂琐碎,却又处处透着严谨思路。

全作品分为了五个部分: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大梦初醒”、战争的存在“生怕客谈榆塞事”、与读书人有关的事“且教儿诵花间集”、酒色财气化俗为雅“酒色财气见人性”、与古人谈心。 从大家的记忆里伸展,“花间一壶酒”,后面接的必然就是“独酌无相亲”,自然而然的,也就想到了李白。作品起头便以此开篇,叙述“醉鬼”李白的一生痛快淋漓狂放不羁。由酌蔓延,真当是“越活越糊涂,越喝越明白”。酒啊,不是醉人,而是灌顶,像是大梦初醒。分析陶诗,看出“通俗”的人生态度,更由此升华为“聊胜于有”,以国学西化缓慢的例子,诉说着月下独酌的不同意蕴。“我”对这个世界,终究是有不同的印象与判断的。丰富的剧情,想象着身体、影子与月亮之间的拉锯,比喻着中国历史、西方的馈赠以及自己的本钱三者的矛盾。一直以来,随着历史的推动,中国不得不发展,在战争中成长,在压迫中茁壮,“中国别无选择”。软道理和硬道理,硬道理向来无可奈何,软道理打不过硬道理,硬道理管着软道理,但古人说过“水性至柔,可以穿石”。无论是为了活命做最无所逃死的选择、发展创造稀缺、人人并不是生而平等,或是过度节省是落伍思想、不能和平共处便采取隔离、历史的荒唐总是存在等,都深刻表示,对于硬道理即剥削、压迫、强权、侵略之下,就是不能逆来顺受。

战争是历史长河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你死我活,必然会有结果,决定了强弱的地位差距。从古至今,一直以来,无论是派别之间的争斗,或是国家之间的争夺,亦或是与恐怖主义的对决,都是在告诉我们,战争仍威胁着整个人类。西方的各方面皆比我们先进,他们谈起世界,比我们更胜一筹,我们需要在战争中,学习他们的“硬道理”。作者以《剑桥战争史》为代表,书中谈着战争,却分毫不提中国,甚至断言战争的西方模式已经主导了整个世界,更是告诫我们需要向西方学习。除去战争不谈,恐怖主义其实也一直存在在历史之中。在中国历史上,恐怖主义的主题是刺杀和劫持,对象也多为富贵之家。战争给了我们很大启示,就像《孙子兵法》即从历史上的战争中不断总结经验,得出的结果。谈到“五族共和”,又于战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毕竟要想分得一杯羹,还需自己起来战斗。那个曾经忠孝之名在身的好汉,成了不忠不义的“吴三桂”,最终身败名裂,客死他乡。“荣辱只在一念之差”。 与读书人相关的事情,向来关系着每个民族的未来。校园之中,作者态度明确:高校须得就绝弊政。“书不是白菜”“学校不是养鸡场”,即一旦离开书的本质存在意义,只为出名而大做特做,就会失去他所应有的价值;将学校视为养鸡场般圈养,便是最为明显的弊政。然而我们当今社会却已经离不开这两种模式,图书市场上日益增多的大书,所谓的“全集”真可谓是层出不穷;校园之中,统一的教学模式,令我想到喊在口上的“因材施教”,做在行为上的撒网干活,就像一把饲料洒在养鸡场。而这个养鸡场,外观精致华丽,硬生生浪费大好资源,学校改革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谁改、改什么、怎么改都是在改革路上会遇到的问题。其实我们如今的校园生活,不仅领导干部,甚至学生自己,都已经被“驯服”,习惯了这一种模式,难得有能跳脱出来的,也不愿再屈于学校度完学习生活。

能说会道,并不代表就要巧言善辩,“学术的末流是诡辩”。学术上的辩驳,就如批判,为了炫耀自己,批判别人的越是激烈,就反而越显现你的小气。学会了了然于心,才是到达了学术上的一个境界,学术道德存于心。批评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怀有极大敬意,存宽仁深厚之心”。想象一下我们初出茅庐之时啊,也是时常犯错误,这个时候一旦被当头一棒,是对

我们未来的造成了极大阴影的。即使是颇有成就时,被不尊重的批判时,我们内心也是要丢失继续走在学术路上的自信的。“笨蛋总比坏蛋强”,因为笨蛋可以学可以学向前进,而坏蛋已经丢失了人最起码的善意,不再值得被尊重。

人都说,琴棋书画为高雅艺术,

《左传》读后感

但其实,酒色财气存根与人性之中,只是看则为俗而已。作者更是认为卜、赌同源,卜在古代占有较高地位的,但作者却将二者等同比较。在作者看来,二者皆有一部分原因来自猜测。由此看来,所谓赌这等俗物,实际上却并不然。“药毒一家”倒是千古以来众所周知的,毕竟“以毒攻毒”实际也是将“毒”作为“药”来治病的。从反面看,“是药三分毒”,是可为药,但也会令人得病。作者提出的这一观点,世人皆能理解,甚至给了我一种接近平常作品的感觉。

“男女关系是哲学问题”,将如何读《左传》加入了其中让我颇感意外,但其实确有道理。从男女关系看《左传》,角度很是新奇。因为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国君因为宠爱就要做出废嫡立庶的事情,接而引发弑君的惨剧,然后上演一部宫廷皇位争斗大戏,斗不过便拉国外势力,纷纷杂杂,各国之间不断参与,可不就是一部战国乱剧。一个“色”字,当得能断国家命运。此外,大禹是从小时便被植入脑海的“英雄人物”,却在作者的笔下成了一个“假夫假父”;不入流的脏话被作者认为是“扎根于生活,渗透于生活”。

与古人谈心是终于有些寻常意味的部分了,像是与古人谈心,实则对古人的一生乃至作品发出了自己的心声。

跳脱出作品,作者可谓洒脱至极,嬉笑怒骂,不拘一格。无论是文字的肆意洒脱,还是观点的独树一帜,都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说着不漂亮的大实话,讲着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却又道出了深藏于笑话之中的深刻含义。

读完李零的这部作品,有点醍醐灌顶的感觉,许多一直以来由于身处其中而不得知实际很是简单的道理渐渐明朗。部分是出于他语言的肆意,部分出于所言的独特角度。倒像是他的作品中所言“大梦初醒”,处于世界之外了。

标签:左传 读后感 春秋左传读后感 《西游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