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二年级作文 > 正文

[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融合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面临重大冲击。本文从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几个环节探讨了信息技术作用下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现象、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71-02
  
   2003年12月30日,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召开了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简称“新一轮行动计划”),2004年3月3日,经国务院批转实施。这是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基础实现教育新跨越的行动方略。“新一轮行动计划”确立了“重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的战略重点,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列为重大实施工程之一。国家再次将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列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所述及的高等教育是狭义的高等教育,即在正规大学院校所实施的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不包含函授、网络教育等其他教育形式。传承文明、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教学始终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改革在整个高等教育改革中举足轻重。现今,在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核心应用技术的信息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早在1972年,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在《第四次革命: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技术》一文中指出“由于新兴的电子学的潜在冲击,高等教育如今正面临五个世纪以来的第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面对信息技术的强大冲击,高等学校所要做的是积极把握机遇,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本文拟从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及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几个环节加以论述。
  一、教学目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学校就必须承担起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历史重任。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将中国推入国际竞争舞台,国际间的竞争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高等学校只偏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过分追求学历文凭,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个别化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高等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格,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重点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新型人才。特别是在现在新的形势下,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成为评价新时期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1998年,美国国家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学生学习的九大素养标准。该标准指出:信息素养绝不仅仅是以往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而是综合适用以上技能所形成的信息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完成信息的收集、分析、整合的能力,特别是对冗余信息的排除能力等等就显得很重要。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总之,适应时代发展,树立起新的质量观、人才观和教学观是转变观念的重点。
  二、课程设置
  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应该实行信息科学技术进入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此外,还有教育本身的“信息化”问题。教育的信息化不能简单地作为电子办公,最重要的应该是促进“自主学习”和教学互动。现代大学理念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融合。其中一个重要的实现途径即是课程设置。要正确处理好普通(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等的比例关系。课程设置应依据本校发展特色,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原则,适当地增加选修课程、隐性课程的设置。同时,与网络教育相结合,根据现实条件与能力,计划将一些选修课程、隐性课程“搬上网络”。当然,绝不是简单地将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以文本的方式呈现于计算机屏幕上。而应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制作高水平的网络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学习。例如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电路原理立体化教材建设”项目:该学院依托专业优势,将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采用电子教案、CAI、BBS技术增加网上学习的交互性,实践了课程改革的有益尝试。该项目也是国家级“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精品项目之一。2004年2月,国家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精品课程建设状况。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宣布:由教育部组织的从全国高校推荐的494门课程中评选出151门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正式上网并免费开放。这是教育部计划在2003年到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精品课程并免费网上开放的第一批课程。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网络资源构建新时期的课程计划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即教学实施过程,就是教学人员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和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各种科学方法和手段、将教育内容中包含的知识、信息向学生传递,使其学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进而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养成进程。教学过程通常有“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等。这里我们采用“四要素说”,即教学是由教育者(教师)、受教育者(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四个要素组成。
  1.教育者:高校教师承担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教学工作仍是根本。信息时代向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及道德修养的同时,自觉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当代最著名的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讲述了一个虚拟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所有高校教师深思:教育者是不是需要为此做的更多。自觉学习信息技术、自觉思考与实践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学习制作CAI软件,探索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施模式。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为此,各教育部门也制定了相关的培训及能力标准,如《高等学校教学技术等级培训大纲》等。以促进该项工作的开展。教师不能视新兴的网络等信息技术为“洪水猛兽”,也不能一味推崇,而应保持清醒头脑,以学生为中心,探索应用方法,用好信息技术这把“双刃剑”。
  2.受教育者:高校大学生具备强烈的求知欲望、热情、朝气。面对信息技术,更多的学生欣然接受,自主学习并试图掌握。但是,同时,面对这一新事物,也有学生表现不知所措,甚至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学习者应养成合理的作息习惯、自觉抵制诱惑。当然这更需要学校,社会的共同引导和参与。
  3.教学内容:信息时代,信息以爆炸式在增长。高校的教学内容:(1)必须更新。例如我国有关教育部门所组织编写的系列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及面对21世纪课程教材。除了教材编制外,教师也可以在授课中,根据本专业发展,动态增删内容。(2)呈现形式多样化。除去传统的书本文字教材外,教学内容应增加多种呈现方式如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以配合和服务于信息化的高校教学条件和环境。如可以考虑与校外的计算机网络公司等合作共同开发和建设教学资源(内容),制作教学光盘和网络课程等。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现代教学环境下又增加的一个重要的组成要素。信息技术为课堂带来的最外显的变化可能就是各种各样的教学媒体。从最初的幻灯投影、广播电视到现在的多媒体计算机、Internet、计算机视频会议系统等等。硬件设施的极大丰富化,给传统的“黑板+粉笔”的面授方式带来极大的冲击。信息的多种呈现方式充分地调动了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互联网的介入,使个别化学习、交互式学习、终身学习成为现实。然而,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教学媒体是否真正走进课堂,或者只是教案笔记搬家;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是否有机整合;以往的传统媒体及积累的软件资源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是否要全然淘汰;信息技术是否就是最合理的、最好的教学媒体等等。回答、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正是思索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
  四、教学管理
  有些学者认为管理、科学、技术是支撑现代文明的三鼎足。科学化管理是促进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的管理,涉及人力、物力、时间、空间、信息的管理,同时包括教学行政、教学运行、教学设施手段、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各教学职能范围的系统管理。信息技术为日常教务管理带来很大帮助。很多高校引入了计算机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入学注册、学籍、学业档案管理等等都借用计算机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教学人员的工作负担;除此之外,很多的学者和专家主张在教学质量管理中导入ISO9000质量认证管理体系,变经验管理为规范管理、促进管理科学化、服务自觉化、工作规范化。引进和导入是困难和艰苦的过程。因为学校不同于企业,教育不同于产品生产,教育是育人。所以,导入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含对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的评价。现代教学评价趋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具体化、评价工具丰富化。注重过程性评估。CAA(Computer Assisted Assessment)的引进和应用,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测评。同时,也要注重网络课程(包含网络内容、网站、网络教学模式等)评价的探索。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正在被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着。教育也是如此,然而,信息时代的教育需要更多的关注与思考。正如我国学者桑新民所谈及的“造成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技术之外”。所有的高等教育工作者都应主动思考这个问题。解放思想、勤于实践、勇于创新。搭乘信息技术的快车,积极转变教育观和人才观,变革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模式、教学管理与评价观。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R].2004,12.
  [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龚克.适应时代要求,认清高等教育改革方向[J].中国高等教育,2008,(6):10-12.
  [4]杜作润,廖文武.高等教育学[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
  [5]王长楷.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5.
  
  基金项目:重庆科技学院教改项目“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标签:信息技术 教学改革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