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反问句 > 正文

多情自古伤离别什么歌 [多情自古伤离别]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内容摘要】离愁相思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独特的离情文化,成了中国传统诗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章现以三首诗词为例,来探讨离愁相思诗的翻译方法及技巧,向译语读者展现离情文化的别样韵味。
  【关 键 词】古诗英译 离情文化 翻译策略
  
   《礼记?礼运》把喜、怒、哀、惧、爱、恶、欲作为人之七情。然而世间最苦的一种情感却是这“七情”之外的“离愁”。问世间“愁”为何物?屈原在《九歌》中说:“悲莫悲兮生别离”;吴文英在《唐多令》中写道:“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观古今,离愁相思一如既往的萦绕在人们心头,剪不断、理还乱。笔者现选取三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来探讨有关离情诗词的翻译与文化内涵。
   一、译出诗中的“蒙太奇”
   蒙太奇被用在电影方面,有剪辑、组合之意。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画面剪辑,指由许多画面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画面合成,指制作这种组合方式的艺术或过程。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诗词创作中意象的排列组合与电影镜头的剪辑、合成有异曲同工之妙。诗词创作,在许多时候也要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把选取的一个个生活画面合乎逻辑的组接起来,使其产生连贯、对比、联想的作用,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这种诗句之间的组接方法,就是诗词中的“蒙太奇”。因此在译诗之时,译者不妨留心译出诗中画面的切换,以求扩大读者的审美与想象的空间。请看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开端首先交待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即有北风,又有飞雪。诗人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就把昨夜北风呼啸的气势烘托的如在眼前。铺天盖地的大雪压在枝头,好似千万洁白的梨花瞬间绽放。这是外景,也是近景。接着镜头转入室内,“湿罗幕”“锦衾薄”“等意象从侧面衬托出了天气之冷。之后诗人的视线又转向了室外,沙漠结冰、乌云盖天。帐外虽是寒气逼人,可帐内却是一番热闹景象。夜色降临时,众人送友直至轮台东门外。此诗所描写的景致时而远时而近,内外交替,虚实相间,一幕一幕转换衔接恰到好处。读来就好似电影中“蒙太奇”般的镜头那样,把读者带入了更广阔的审美空间里。译诗时,在由实入虚出,译者应译出这“蒙太奇”般的转换。请看前四句译文:
   Breaking the hoary grass, the northern wind whirls low,
   In the eighth month the Tartar sky is filled with snow,
   As if the vernal breeze had returned overnight
   To adorn thousands of pear-trees with blossoms white.[1](p301)
   译文的意思是:北风低旋,白草尽折。八月份的天空就开始飘雪了。就好像温暖的春风吹过,装点了千万棵梨花树。诗开始两句是写实,随后两句乃写虚。由实入虚时,译者以“as if”作为转换之笔。“as if”有“好似,好像”之意,不但侧面暗示了下面所写的是虚想之景,亦给读者时间来完成这想象的过程。这样一来,就不露痕迹的完成了诗中“蒙太奇”手法在译诗中的转换,实乃妙笔也。
   二、译出诗品及作者人品
   每位诗人都有其鲜明的特色。同样是写离别,王昌龄笔下的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而在李后主笔下则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因此,刘熙载在其《艺概》中指出“诗品出于人品”。人品,乃是作家的情操与人格,亦即思想、情感、修养和作风的特点。诗品,是作家的人品、胸次的集中体现,也是作家的思想品质及其与别人不同的格调、气质和色彩的艺术传真。因此在读诗时,读者应留心诗人的人品,以期更好的理解其作品。[2]而译诗时,译者也应注意译出所译之诗的诗品与其作者的人品,以利于译语读者更贴切的理解原诗。请看杜甫的《兵车行》前六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诗一开篇即展现了兵车队伍出征时的情形,场面真实,语言流畅,声韵铿锵有力。战车隆隆,战马嘶鸣,路上的行人――这些即将出征的军士们腰上都已佩挂好了弓箭。出征在即,爹娘、妻子、小儿女边跑边追的为被征的亲人送行。这些送行的人因悲恸无奈而不停的以脚跺地,嚎啕大哭。本诗的主要意图是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诗中诗人用血泪般的、富有力度的文字对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的战争进行了无情的控诉。在翻译时,译者应译出诗人这种带着血泪、掷地有声的风格,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愤懑。请看译文:
   Chariots rumble
   And horses grumble.
   The conscripts march with bow and arrows at the waist.
   Their fathers, mothers, wives and children come in haste
   To see them off; the bridge is shrouded in dust they"ve raised.
   They clutch at their coats, stamp the feet and bar the way;
   Their grief cries loud and strikes the cloud straight, straightaway.[3]
   在“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的译文中,译者连用了“clutch”“stamp”“bar”三个动作性极强的动词来展现了当时送别人的动作,同时也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clutch”意为“拼命的抓”,“stamp”意为“用力的跺”,而“bar”意为“阻拦、阻挠”。三个词的连用就把当时送别的人心里那种无奈与苦楚展现出来。此外,这三个词也仿佛就是诗人自己看到百姓受苦时的反应。“牵衣顿足拦道哭”的不只是送行的人,也是旁观的行人――更是诗人自己!这三个词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情感与直白,不正是诗人一向的作风与品行吗?因此,此种译法不仅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的指责,更是诗人品行的写照。
   三、反诘译出词中真味
   反诘者,乃是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诘句只问不答,答案实则暗含在反问句中,读者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诘可以加强语气,激发读者感情,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在古代诗词中常可见反诘之踪,如《乐府诗集》中《高田种小麦》末两句:“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虽是问句,然肯定之气不容置疑。通常,反诘大都用在诗人感情激动处,很少用于诗词段落的开头,而多用于结尾,以使诗作增添悠扬不尽之致。在翻译诗词时,译者也不妨择情选用反诘之法,以求译出其中真味,与读者共赏。请看蒋捷的《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围绕着“听雨”这一主题,展示词人从少年的“不识愁滋味”到中年时沉默的隐忍,再到晚年的“听雨僧庐下”,词人的心境随着际遇的不同也在发生变化。到最后,任凭雨点滴落石阶,诗人内心再无波澜,反正“悲欢离合总无情”,就让它“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吧。最后一句是词人毕生经历得出的感慨,看似淡然,实则蕴有无限惆怅。本首词看似全是平铺直叙,实则表达的是层层递进的感情,到末了达到了感情的最高点。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应注意运用适当的技巧,译出词人内心的情感的波动。请看译文:
   While young, I listened to rain in the house of song,
   O"erjoyed in curtained bed
   Beside a candle red.
   In prime of life I heard rain on the river long,
   In lonely boat, when wailed wild geese
   Beneath low clouds in western breeze.
   Now that I listen to rain under temple"s eaves,
   My hair turns grey
   Like starry ray.
   Who cares if men will meet or part, rejoice or grieve?
   Can I feel joy or sorrow?
   Let it rain till tomorrow![4]
   译文的妙处在于末句,词的最后一句是词人感情最为强烈的时候,译者巧妙地译为反诘句,将“悲欢离合总无情”这一句,拆开译成两个反诘句,强烈地加强了语气,将词中所表达的无奈与惆怅推向了极致,令读者有强烈且意犹未尽之感,继而陷入深思。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离情虽苦,却哀而不伤。相反,正因为离人的真情实感,使其具有了一种别样的美丽。王国维说的好:“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因为诗中有真情,词中有真意,所以中国古典诗歌才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因为情景交融,所以景非独景,一草一木皆有了生命,有了情感。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因此,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技巧、何种译法,都是为了向译语读者展现中国诗词的魅力,让译语读者与本国读者共享人类文明的灿烂遗产。
  参考文献:
  [1]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古远清.留得枯荷听雨声―诗词的魅力[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3]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许渊冲等.宋词三百首[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标签:自古 多情 伤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