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反问句 > 正文

双西版纳傣族自治区_贝叶文化――打造版纳傣族文化开发的名片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内容摘要】贝叶文化作为一种原始的记录是可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在版纳地区有着深厚的人文基础。贝叶文化在东南亚有着近1亿的“贝叶文化圈”,如何利用版纳独特的人文条件和地理环境将其打造成傣族文化的名片是需要研究和关注的,同时也是研究贝叶文化的最终目的和增加傣族的旅游开发的法码。
  【关 键 词】贝叶文化 傣族文化 西双版纳 旅游开发
  
   西部大开发,从某种程度上也是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资源的开发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在开发过程中尊重民族地区的民族的信仰和文化,是民族团结的前提。文化资源的开发是当前国际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也是体现中国文明古国形象的战略之一。
   同时民族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如何将这种资源同经济相联,挖掘其自身深层的经济价值,以产生现实的经济利益,这对中国这个民族大国来说,是解决民族文化产业的关键。
   一、贝叶文化的内涵
   贝叶文化是指傣族的传统文化。傣族的传统文化之所以称为贝叶文化,一是因为这种文化保存于用贝叶制作而成的贝叶经里;二是因为傣族人民世世代代以贝叶经作为教科书,传承和孕育傣族传统文化。贝叶文化是对傣族传统文化的高度的概括,突出了傣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在秦家华先生整理的贝叶文献中,涉及15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1、佛教经典;2、宗教信仰;3、哲学历史;4、政治经济;5、生产生活;6、民情民俗;7、文学艺术;8、天文历法;9、法律法规;10、礼仪章程;11、伦理道德;12、农田水利;13、医药医典;14、书画艺术;15、建筑工艺。这些贝叶文献流传面甚广,不仅在西双版纳、德宏等傣族地区,而且在东南亚及南亚次大陆地区也较为流行。
   贝叶文化作为一种较为原始的记录和传承形式,体现着一种和谐的理念,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平等,将树的叶子近乎直接利用且利于保存这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形式。而且作为贝叶文化,它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兼容异地文化的代表,以小乘佛教为例,本是从印度传入,最后在贝叶文化上,相互磨合,相互包容,最终落以书面形式得以传承,这也体现了傣族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力和持续发展力。
   二、西双版纳打造傣族文化名片所具有的条件
   1.西双版纳所独具的自然条件
   西双版纳属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暖,阳光充足,热量丰富,适宜贝叶棕的成长,这将为贝叶文化的发扬和壮大提供优质的原料资源,而贝叶自身的优点加大贝叶经广泛流传的筹码,如贝叶厚实防虫蛀,久而不枯,韧性好,不易断裂,易保存,也不会剥蚀或产生字迹模糊等现象,这些优点比用纸张还要突出。
   2.贝叶文化在版纳地区的人文优势
   贝叶文化,是人们对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称谓,是傣族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统称。在西双版纳这个盛行小乘佛教的州内,大理的佛教故事、佛教经典、傣族民间故事、神话和传说,都记载在《贝叶经》里,同时由于西双版纳的傣族与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缅甸的掸族近乎相同的族源、语系,有着共同的信仰,所以贝叶文化形成了拥有近1亿人的东南亚“贝叶文化圈”,这个数字在任何少数民族的文化信仰中是值得关注的,这是一个少数民族内在的精神凝聚力,做为游客,在关注西双版纳的泼水节及原始森林的同时,这些精神文明更值得关注,而做为东道主的傣家人,在展现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时,要把自己的传统文化展示给世人,这本身就是对贝叶文化的一种宣传
   3.丰富的旅游资源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
   作为贝叶文化的代表,西双版纳以其独具风情的原始森林、傣族泼水节、亚洲野象为世人所熟知,在这个全州仅有1958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11年目标接纳的游客为950万人次,同比增长10%,旅游总收入突破78亿,同比增长10%(此数据来自新华网)。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3万人在接触西双版纳的文化和自然风光,在这样环境中打造贝叶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贝叶文化将更有影响力。
   4.贝叶文化的历史传承有利于吸引西亚国家观光游客
   贝叶文化源远流长,从最初的从印度引入到在傣族地区生根发芽并生长成傣族的特有文化,这是一个需要融合并吸纳的过程,当佛教南传到西双版纳等地时,其与印度相似的自然条件使贝叶经这种外在形式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同时这里的僧人学习贝叶经的内容,也学习贝叶经的技艺,逐渐形成了西双版纳地区特有的民族和传统文化。所以说贝叶文化不仅是傣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更是以其自身千年的文化积淀为主干,并吸引了中原文化、东南来和印度文化所共同凝结而成的果实,贝叶文化对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吸收,并结合自身民族的特性,有着浓厚的群众基础。对贝叶文化在历史的传承上根据不同国家的特色打造不同的贝叶文化宣传,会加强国外人民对贝叶文化的好感,也有利于促进贝叶文化的发扬。
   三、如何将贝叶文化打造成傣族文化的名片
   打造傣族文化开发的名片,是对西双版纳旅游业文化内容的总结,是把民族文化作为可转换价值的一种方式,是吸引省外人民及世界人民的文化大餐。总的来讲,把贝叶文化当作傣族文化的名片是需要一个长期而持久的过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贝叶经的制作因为其工序复杂、费时,经济效益低等,制作贝叶经的艺人越来越少,也致使贝叶文化的发展成逐渐衰退的趋势,所以挽救当前的贝叶文化的衰败形式是不可避免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将贝叶文化发扬才是可行的。
   在一定程度上,文化的发展是和经济效益相挂钩的,贝叶文化之所以日渐衰败,一方面是制作工艺的繁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耗时长,经济效益低有关,所以要使当地人民对贝叶文化有所改观,首先要看当局对贝叶文化的重视程度,这个方面需要政府和当地旅游局的支持,才能得以有效实施。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罕镇至勐腊县勐仑镇公路附近的贝叶文化村,是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的,以傣族经典的贝叶经所记载的远古创世神州为主题而修建的,曾在创立之初取得不俗的成绩,吸引不少游客前往观光浏览,贝叶文化村还曾被纳入一些团队的参观浏览线路之中,景区曾经被评为国家A级旅游景区。然而在近年来,尤其是2006年以来,进入景区观光浏览的游客日渐稀少,连当初10元的门票都已取消,园区内只有少数的看护人员,整个园区基本处于停业状态,这是对贝叶文化宣传的一个失败案例,对贝叶文化的宣传,应先挽救贝叶文化村的现状开始。
   贝叶文化村建立的初衷是宏扬傣族的传统文化,这本身是以傣族特有的民族风情为出发点来吸引游客,如果操作成功,这对傣族的民族文化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对改善贝叶文化村的现状是迫不及待的。扩大贝叶文化村的影响力其实是一个宣传策略的问题,以及配套设施的稳步跟进是必要的,前期投入的资金要跟的上,同时配合旅行社的旅游线路,这种文化传统文化是比较有吸引力的。
   其次是要让当地百姓看到贝叶文化圈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其传统文化泼水节为例,它吸引着上万的游客在当天去参加当地的泼水节,在短短的泼水节期间,西双版纳的创收达到3719万元。在打造另一个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其参与性与互动性,以贝叶文化村为背景宣传傣族的创世神话,赋予贝叶文化以极强的民族特色,只要贝叶文化达到一定的规模效益,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不容忽视的,更重要的是让这种特有的文化得以传承而不是消逝。现在贝叶文化在申请物质文化遗产,这对傣族的传统文化无疑是肯定和值得推崇的。
   第三是通过打造傣族文化名片,树立傣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增加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使傣族人民自发地将贝叶文化发扬光大。这个任务是艰巨且必需的,每种文化都有其鼎盛和消逝的阶段,当它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时,定有其不符合时代的因素,但市场效益不代表所有民众的需求,一些受人尊崇的佛爷目前还在制作贝叶经,所以,做为一种即近消逝的文化现象,它见证了傣族历代的变迁,记载着佛教自引进后的点滴,走入佛门的弟子都要翻阅贝叶经来学习。当外地游客怀着好奇来到傣族村寨中,当地村民有义务将自己的文化传达给游客,这不仅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民族自豪感的体现。
   一个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鼎盛及衰败是有着客观规律的,当这种文化逐渐衰败时,在一个旅游圣地,作为族人,不能放任它走向消失。充分地认识到贝叶文化,并在旅游业中打造属于贝叶文化特有的品牌,即使作为一个旅游产品,相信以贝叶文化宝贵的人文资源和贝叶文化传达的哲理性道德文化将会使西双版纳的傣族旅游更具有历史的独特魅力,这将更符合西部大开发的民族文化开发,使贝叶文化更具开放性,兼容性,更能吸收外来的文化。
  参考文献:
  [1]云南大学贝叶文化研究中心西双版纳州贝叶文化研究中心编.贝叶文化与民族社会发展[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2]云南大学贝叶文化研究中心 西双版纳州贝叶文化研究中心编.贝叶文化与傣族和谐社会建设[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3]杨寿川.云南特色文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秦家华,周娅.贝叶文化论集[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5]王松,王思宁.傣族佛教与傣族文化[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6]周娅.贝叶文化的社会经济价值[J].思想战线,2006,(3):36-44.
  [7]谢念亲.贝叶文化的现代价值与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学术探索,2006,(5):121―124.
  [8]秦家华,贝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J].思想战线,2006,(3):23―28.
  [9]岩香宰.打造贝叶文化品牌提升西双版纳形象[N].今日民族,2005,(10):60-61.

标签:版纳 傣族 名片 打造